難民啟示錄
每年六月二十日是「世界難民日」,安居於寶島臺灣的人們很難想像,去年全球有近六千萬人因暴亂流離失所,其中三分之一被迫逃到海外。前一陣子,緬甸羅興亞族成千上萬人因宗教、種族迫害出走,漂流於東南亞海上,鄰近國家拒絕收留,存亡關頭,其中數百人被印尼亞齊漁民救上岸。
難民潮主要源於「不容異己」的心態演化,以族群、宗教和主權為由,排擠欺壓弱勢者。如中東地區戰爭衝突頻仍,敘利亞難民在二○一四年已超過三百萬,成為全球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他如北非、阿富汗內戰亦久久未能平息,重返家園的人數少之又少;有些難民流亡多年,已過了好幾代。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曾沈痛指出,聯合國難民署及慈善組織拯救難民,提供食宿、安全和教育等人道關懷,但種種統計數字提醒人們,國際社會對克服分歧,防止和結束衝突無能為力,「戰爭造成的離散家庭哪怕只有一個,也嫌太多。」他呼籲各國盡最大努力,支持那些接納難民的國家和社區。
這些「不知何處是家鄉」的生命悲歌,慈濟志工有不少見證。如羅興亞族難民被救時,多有脫水症狀,罹患腹瀉、皮膚或眼部疾病。慈濟志工立即為他們義診,送上維他命、沙龍布、內衣褲,讓他們在難民營中感受到人間仍有溫情。
又如泰國,偷渡入境和旅遊滯留的難民人數估計已有萬餘人。他們來自四十七個國家,雖想追求自由安定的生活,但因缺乏合法身分,只能靠慈善組織救濟,又得戰戰兢兢躲藏,以免遭到拘留。他們健康狀況也堪虞,難民中心只能提供簡易的醫療,沒有醫師駐診。
泰國慈濟志工去年接受美國駐泰大使館難民組邀約,開始籌辦義診活動。由當地慈濟人醫會號召在地醫師,組團到臺灣了解慈濟醫療人文;也召募翻譯人員作醫病之間的溝通橋梁。今年一月起,在曼谷慈濟分會開辦每月義診,至今已服務過兩千一百餘人次。
候診中的病患,可以放心地用母語交談,親切招呼的志工和醫護人員,用泰語、中文和英文交錯翻譯。這小小「聯合國」帶給人諸多啟示,那就是同是地球的一分子,每一個生命皆應受到尊重。
人心的無明,確會殃及無數的生靈,這苦難人間確需源源不絕的愛來膚慰,步向和平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