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在美國】前線兼後援 為志工團隊把脈
◎撰文‧鄭雅嬬

一根細針,療效驚人,這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傳奇,
也是陳新恭和廖明煌手中的助人利器。
他倆不惑之年轉行習醫,更不約而同成為慈濟人醫會成員,
不僅解病患之危,更為志工團隊抒壓打氣。
一萬多公里,是臺灣到美國加州的距離。離開家鄉遠渡廣大的太平洋,廖明煌與陳新恭各自定居在北加州與南加州,不約而同在四十多歲學習中醫。為兼顧家計,廖明煌在矽谷科技公司擔任高階主管,時間彈性並保有收入;陳新恭在洛杉磯的跳蚤市場擺攤,生活忙碌卻怡然自得。
在西方學習中醫,在加州認識慈濟,陳新恭與廖明煌的人生比別人多繞了一點路、多拐了一些彎;最後,更結合醫療與慈善,加入慈濟義診行列,發揮所長,照亮貧病角落。
不惑之年志為中醫
廖明煌早在學生時代就對醫學感興趣,然而因為家人期待,走上電機領域,在聖荷西(San Jose)成家立業。
自學身體保健、營養與飲食,一次遇見一位婦女有胃酸上溢的疾病,遲遲未能治癒,「我跟她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她喜歡吃柳丁,而且是飯後吃。我告訴她,柳丁改在飯前吃,胃酸上溢的狀況就會好轉。」三個月後再遇到這位婦女,她已經沒有胃酸上溢的問題;受這次經驗激勵,他自問:「我為什麼不能學醫?」
廖明煌選擇了中醫,然而他的學習態度嚴謹,並沒有偏廢西醫的基礎醫學。「我認為西醫的微觀認知可以在中醫的宏觀架構下,為我所用。」廖明煌的語氣篤定,他認為結合微觀與宏觀的認知,來面對疾病,才能務實地解決健康問題。
因此,尚未進中醫學校修課以前,他找學校進修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等課程,「我每星期至少花七到九小時跟一群小朋友做實驗。」此時的廖明煌四十四歲,同時在科技公司上班,可見投入的時間與心力。他緊接著進入中醫學校學習三年,畢業便考取執照;由於實習時常有傑出、令師長驚奇的臨床表現,廖明煌說:「學到的比想像中的好,我有義務開業!」於是開設中醫診所。
與廖明煌一樣,陳新恭中年開始學中醫。他成長在醫師世家,家中長輩好幾位是西醫醫師,「我的堂哥原本是外科醫師,後來在國外學中醫,他也鼓勵我去學。」
在此之前,陳新恭做過不少與中醫毫不相干的工作;在阿根廷住十一年,學會西班牙語,跟親戚學養雞,還做得有聲有色;後來舉家移民至加州,四十五歲起半工半讀三年,賺取中醫學費與生活費。
當過水電工、園丁、房屋修繕員,也在跳蚤市場擺過攤;很難想像,性格溫文隨和的陳新恭,有這麼旺盛的學習力和行動力。只見他靦腆一笑,口氣卻務實地說:「我什麼都學,而且一旦要學,我都很認真。」
「四十五歲記憶力不好,讀得辛苦,下了很多的功夫。」陳新恭得比別人更會把握時間,「我趁工作空檔看書,在開車途中背穴位、背草藥。」壓縮時間、付出勞力,畢業後順利考取中醫執照。他說:「我做過很多事,都很不一樣,但一路走來我沒有後悔,特別是有慈濟和中醫這個因緣拉著我,是我的福報。」
 |
〔圖說〕美國慈濟中醫門診中心主任陳新恭,為經濟不佳、沒有醫療保險的社區民眾服務,他也主動發掘中醫師們的長才,擘畫門診中心服務願景。(相片提供╱陳新恭) |
傷科療效口耳相傳
針灸獨特的療效和低廉的收費,讓中醫在美國漸漸占有一席之地;加州堪稱針灸重鎮,有將近一萬五千人取得針灸執照成為「針灸師」,而現在仍持有效執照者有九千四百多人,僅洛杉磯就有三千七百多位。就執照的名稱而言,加州沒有所謂的「中醫師」,但在執業內容上,他們所做的事情跟臺灣的中醫師一樣。
在加州,看到金髮碧眼的西方人學中醫開藥、針灸並不稀奇,類似的人廖明煌認識不少,「我有西方朋友,中文講得跟臺灣人差不多,他看得懂《黃帝內經》原文,不論英文或中文講解都可以通;也有中國文學博士,同時擁有中醫師或針灸師的資格,他們正在有系統地翻譯中醫經典。」不僅美國如此,歐洲的德國、法國,學中醫的人愈來愈多。
不過真正要使西方人認識具有濃厚東方文化色彩的中醫,廖明煌認為醫師應當做好轉繹的角色,「醫師必須把他懂的道理,用淺顯的語言、譬喻表達出來,讓患者聽得懂,能生起信心。」減少文化傳遞的隔閡,接收度就會提升。
陳新恭說,他的診所時常有西方人求診,有的是透過口耳相傳,有的是看遍西醫,吃遍各種藥物都無效後,將中醫視為另一種醫療管道。不論病患是上述哪一類,多數可以透過中醫治療,得到一定程度的療癒。
「病患過去腰痛、背痛,都是吃西醫開的消炎藥、止痛藥,他們也知道吃多了不好,就會來尋求中醫針灸。」陳新恭注意到西方人多數以針灸、推拿、拔罐入門,發現治療有效,再進一步看其他內科病症,「他們生活步調快,容易緊張,腸胃不適的狀況很多,也會來吃中藥調理。」
廖明煌將門診累積的治療經驗,歸納出一套頭皮針的治療方法;他說,一根針可以達到的療效,就不要用到兩根、三根針,這是他的自我期許。「簡單優雅具有美感的醫療方式,是我結合過往的醫療經驗,和聆聽上人說法而得到的靈感運用。」廖明煌說,上人的教導總是簡單明白,透過優雅的文字與語言表達,讓大家歡喜,願意力行。「我是將這樣的體會,進一步運用到醫療上。」
從學習中醫到運用所學開業看病,陳新恭與廖明煌以多年臨床醫療經驗加入慈濟人醫會,參與慈濟門診中心和義診的服務,付出的同時,他們的生命格局變得更為寬廣。
弱勢移民希望所繫
二○○六年,陳新恭結束營業了十三年的中醫診所,專心投入慈濟醫療志業,隔年擔任中醫門診中心主任。
 |
〔圖說〕一九九三年慈濟在南加州阿罕布拉成立義診中心,之後又在南愛滿地、威明頓設立社區門診中心,提供中醫、西醫、牙醫和眼科等科別,讓求醫無門、經濟困窘的民眾,可以得到免費或低廉的醫療照顧。(攝影╱林美雪) |
美國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然而醫療費用昂貴,許多中低收入階層、新移民、失業、待業的民眾,無法負擔醫療保險,往往忍受病痛,最後將小病忍成大病;還有些華裔病患困於語言問題,求診不易。
為了照顧這些民眾,慈濟於一九九三年在洛杉磯阿罕布拉(Alhambra)成立義診中心,陸續又在南愛滿地(S. El Monte)和威明頓(Wilmington)成立社區門診中心,提供免費或低價的醫療服務。除了西醫和牙醫,中醫部門成立約有十八年之久,治療內容包括中藥及針灸、推拿、拔罐、熱敷、刮痧等服務;陳新恭肩負管理和醫療,也著手規畫門診中心的長遠方向。
「明年一月,南愛滿地的門診空間擴大,阿罕布拉中醫部門要併入南愛滿地,診療室擴增至十間,中醫師會增加到六位,可以服務更多病患。」陳新恭籌措著中醫門診的規模,忙碌之餘還不忘留意醫師專長。「阿罕布拉的兩位女醫師會調來南愛滿地支援,希望她們接婦科醫療;有的醫師擅長推拿,可以請他培訓志工學會舒緩疼痛的伸展操。」
中醫門診中心同仁除了看診,還與慈濟志工定期深入偏遠的農工社區看診。「加州農業很發達,幕後的勞動者是一群來自墨西哥或是中南美洲的農工。」曾目睹農工生活狀況的陳新恭說:「他們隨著農作物收成的季節,攜家帶眷四處遷徙;有的住在貨櫃屋,有的住在帳棚或車上。」
他們缺乏醫療保險,生病時求醫無門,因此慈濟深入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佛瑞斯諾(Fresno)、莫德斯度(Modesto)等多個農工社區義診和衛教宣導。
長期的勞動工作,「這些農工腰痛、頭痛、腳痛的很多,我們會進行針灸治療;可是三個月才去一次,很多病難以根治。」陳新恭告訴病患要怎麼運動、怎麼伸展,但受限於時間、要看的病患又多,往往不能說得很詳盡;因此他計畫培訓志工學會一套肢體伸展操,義診時帶領患者正確地伸展,讓他們回家後可以保養。
走入人群義診拔苦
近幾年,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與美國慈善組織RAM(偏遠地區醫療服務隊,Remote Area Medical)等單位合作,分別在南、北加州舉辦大型義診。
南加州,以洛杉磯體育館為場地,布置出臨時醫院,進行為期一週到十天的診療。此時,廖明煌會暫停北加州的診所業務,特地前往洛杉磯加入義診團隊。身為門診中心主任,陳新恭全程在場,並親手設計診間規格:「我去採買支架並組裝接頭,讓它可以隨著場地做裝卸的調整,再搭配我家師姊準備的布幔,完成一間間診療室,保有病患隱私。」
 |
〔圖說〕位於北加州聖荷西市南方的華森威爾市(Watsonville City),住有眾多西裔農工,家庭收入低於加州貧窮線以下。勞力工作辛苦、居住品質差、或缺乏醫療保險,導致他們身體累積諸多疾病。(攝影╱謝一鵬) |
不只如此,陳新恭要求診療床和枕頭的擺設都要乾淨整齊帶有人文氣息,「看到柱子我會用屏風遮起來。我還自備音響和音樂,不只給病患聽,也是要讓醫護人員放鬆。」處處用心留意,就是要營造輕鬆舒適的醫療環境。
病患放下了戒備,接受治療時往往願意傾吐心事。廖明煌說:「有些事他們不一定會跟家人說,但會跟我們聊。」即便因此看診的時間壓縮得更緊湊,但廖明煌認為:「有些個案很有機會因此改變,這樣的時間花得值得。」
在醫療資源缺乏的海地震災區,慈濟義診團的中醫團隊,使用簡便、速效的針灸讓患者即刻得到舒緩。廖明煌說,一位患有十四年宿疾的病患,全身痛到發抖,「我僅扎一針,這位病患就逐漸停止發抖。」還有一名不良於行的女性拄著柺杖求診,「扎完頭皮針,她從去掉一支枴杖,到後來可以不必攙扶東西,就能自己走路。」
口耳相傳下,前來尋求中醫診療的病患絡繹不絕;義診的最後半天,廖明煌還連續看了五十一位患者。
中醫不僅投入前線,在結束白天診療任務後,隨即成為支援志工的力量,讓他們在歷經賑災的高壓與挑戰、身心緊繃疲憊之際,因推拿、針灸或服用常用中藥,而得到舒緩與放鬆;在海地攝氏四十度的高溫下,不少志工中暑,也在中醫幫助下恢復體力,重回賑災線上。「唯有走入眾生之中,才能拔除眾生之苦。」長年投入義診,廖明煌的體會很深。他慶幸自己得以學習古聖先賢留下的中醫瑰寶,能夠盡己一力,利益眾生。
 |
〔圖說〕在西方,針灸以簡便、速效之姿深得人心。廖明煌在海地義診中,使用頭皮針多次治癒身負宿疾的病患,使少見中醫醫術的海地人相當驚奇,口耳相傳之下,許多人前來接受治療。(攝影╱曾永莉) |
●
二○一一年開始,美國慈濟中醫門診中心以中西醫合作模式,在一年內協助民眾戒斷菸癮。陳新恭說:「戒菸者與西醫師會談並做基礎檢查,取得尼古丁貼布和戒菸口香糖;中醫則利用貼耳針的方式,消除他們戒斷期的心情焦慮和不安;戒菸成功率達五成。」
美國人的肥胖問題嚴重,政府每年投入治療因肥胖導致疾病的金額相當可觀;陳新恭說:「接下來中醫計畫透過針灸搭配運動和飲食的規畫,幫助過胖的人減重,遠離慢性疾病。」
在慈濟北加州分會,廖明煌常參與講座或座談會,告訴民眾如何透過肢體伸展、適當的運動、飲食的平衡、正確的烹調方式等等,維持身體良好的機能;把中醫「陰陽平衡」的觀念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融入日常生活中,甚至擴及到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進而遠離失眠與憂鬱。
陳新恭與廖明煌忙於門診與義診之餘,同時在預防醫學上著力,在加州分頭耕耘,期待「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能深耕社區,為民眾的健康把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