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慈院中醫部】醫者三心 ——父母心、佛手佛心、苦口婆心
◎撰文‧鄭雅嬬 攝影‧顏霖沼
不只醫病,還要醫心;不僅療癒,還要保健——
三位資深中醫師貼心之舉,重現傳統醫病關係的美好。
秋天早晨,空氣挾著一絲微寒。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座落於僻靜的第二院區,沒有一般大醫院的喧譁擾嚷,多了幾分平凡素樸的氣質。
醫院志工端送熱茶,熱氣氤氳蒸暖,茶湯入喉成韻之際,隱隱然在內心得到撫慰;門診外,病患或站或坐洋溢和氣,耐心等待自己的候診號碼亮起。他們期盼的良醫,不見長袍馬褂白鬍鬚,但見醫者慈悲有三心 ——父母心、佛手佛心、苦口婆心。
視病猶親 醫者父母心
「每次回診看到陳主任,我的心就安了。」小婕在外候診許久,甫進診間坐定,便深有所感的這麼說。回饋聽在耳裏,中醫部主任陳建仲依舊氣定神閒的端坐在位子上,微笑輕問:「最近有沒有好一點?」
「我最近很忙,要募款也要當志工。」小婕的生活過得充實,每週都會抽空到臺中慈濟醫院當音樂志工彈琴給大家聽。
然而過去的她曾有一段坎坷的經歷,生活宛如黑白默劇:自己罹患癌症,同時間父母與哥哥相繼過世,短短三年生活劇變,身心交瘁下還產生恐慌、焦慮等精神官能症,對自己沒有自信,對未來也感覺不到希望。
接受化療之餘,小婕輾轉尋求中醫調理,「主任當時開藥給我吃,減輕化療的不適,還開導我很多;每次聽完心情都很平靜。」她回想當時進門診兩手空空,出門診滿載而歸的情景,內心充滿感恩。「我很感動,主任待我就像家人,時常關心我。」失去雙親的小婕將陳建仲當作親人,看病之餘也會與陳建仲分享平日的生活見聞。
 |
〔圖說〕陳建仲以「仲仲爸爸」身分參與慈濟兒童班活動,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小朋友認識中醫,示範按壓小腿外側的「足三里」穴道,具有保健腸胃等功能;這樣的經驗使陳建仲在診間與病童互動零距離。(攝影╱陳麗雪) |
學佛多年的陳建仲平日會閱讀經典,每天早晨參加志工早會聆聽上人開示。「與病患互動我會融入佛法或靜思語;但若是為了說而說,也不好,那是執著。」反省知識分子容易陷入「我執」的泥淖,陳建仲期許自己能將佛法與上人的教誨內化,進而隨順因緣借境說法。
陳建仲看診時鮮少離開座位,唯有遇見「小菩薩」的時候,為了尋孩子們歡心,才會起身打開「百寶箱」櫃子,取出預備好的「寶物」。
「哈囉,你要竹蜻蜓,還是要吹泡泡,這裏還有黏黏球喔。」陳建仲彎下身笑瞇瞇地看著病童,逐一拿出玩具,吸引他們目光;不一會兒,好動的孩子們就願意乖乖看病。「還會不會流鼻血?早上起床會不會打噴嚏?」陳建仲一邊把脈,一邊問診,不時搭配動作或是換句話說,就為了讓孩子們理解他的話,把細微的不適說出來。
家中也有小孩的陳建仲,和孩子互動並不陌生,再加上參加「小小華陀營」以「仲仲爸爸」的身分與孩子們遊戲,實戰經驗相當豐富。「小孩子很好懂,耐心一點,用他們的語言溝通,自然會讓他們聽話。」
佛手佛心 妙法入生活
相較於陳建仲慈眉善目如如不動的端坐著,看似嚴肅拘謹的王人澍看診時卻相當活潑。
診間進來一對老夫婦,太太向王人澍抱怨七十多歲的先生不愛運動只愛看電視,手部退化得舉不起來。「我說的話他不聽,醫師說的他才相信。」王人澍一聽,隨即就邀老先生活動筋骨,「我六十多歲了,平常也有在運動。你怕累可以從走路散步開始,然後搭配手部運動,手麻、舉不起來的狀況就會改善。」
見老先生仍坐在椅子上,王人澍上前扶他起身,現場指導手部運動,「手肘彎曲,平行,繞圈圈……」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老先生漸入佳境做得辛勤,太太也加入一起伸展。
「我和太太會邀約出門散步,夫妻一起聊天又可以欣賞風景,不是很好嗎?」王人澍以自身為例鼓勵老先生多多運動,「與其在家打瞌睡被電視看,去外面散步曬太陽,還可以減緩退化。」老夫婦離開前,王人澍還不忘叮囑:「一定要做運動喔。」面對長者,王人澍除了循循善誘,還待以更多的耐心。
 |
〔圖說〕王人澍的養生之道是運動與曬太陽,他也將這套方法分享給門診病患,現場帶領伸展操。 |
王人澍的診間牆上掛著「心寬念純」的靜思語,他說這是上人給予的叮嚀,「我的個性比較海闊天空,有什麼事就處理,處理完就放下,煩惱、擔心也不會往心裏去,這也是我的養生之道。」
一位中年男性有長期失眠的問題,之後引發焦慮現象,到身心科接受治療後,狀況有明顯的改善。「現在安眠藥已經從一顆減少到半顆。不過半夜醒來就很難再睡著。」他拿出筆記本,上面鉅細靡遺記錄每天的夢境和睡眠狀況。
「放下吧,不要執著在失眠這件事情上,睡不著就起床靜靜的做事,看看書、聽音樂或是讀經。」王人澍表示自己偶爾也會睡不著,就起身抄寫《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王人澍順口念出經文,簡要的講解《心經》意涵,診間瞬間瀰漫著濃濃禪意。「人在宇宙裏十分微小,我們的煩惱更是微不足道,鑽牛角尖就容易卡住。轉個念頭,失眠就當作賺到時間,做一些平常沒時間做的事。睡意來了,再回去睡。」
王人澍說,空巢期的家庭主婦、獨居長者、貧苦人家都是門診常見的族群。「生重病的都已經住院,會來門診的幾乎都是亞健康的人,很多是來看心安,當然還是會合併各式的毛病。這時候除了中藥治療,就是把他們當作朋友,聊聊天。」
苦口婆心 衛教與養生
「我最近泌尿道反覆感染,眼睛也很痛,腎是不是壞了」、「把脈可不可以看出身體有癌症」、「吃素會不會不營養」、「我可不可以自己去中藥材店抓藥吃」、「我中風左腳不太能動,還能做運動嗎」……
 |
〔圖說〕今年九月,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成立五周年,中醫部同仁以付出代替慶祝,走入社區為照顧戶整理居家環境。院長簡守信(左二)與王人澍(左三)、陳建仲(右一)等大醫王,接力清出廢棄物。(相片提供╱臺中慈濟醫院公傳室) |
這是黃仲諄門診時,常常耳聞的問題。「比起帶著錯誤觀念生活,病患願意問我問題,我都很歡迎,這樣就可以馬上為他們解答。」黃仲諄面對病患的疑惑總是不厭其煩,同樣的問題不同人詢問,也耐心回答。
「我們的病患有些是老人家,他們可能常聽電臺賣藥,或是聽鄰居說吃什麼有效、可以治什麼病,然後就跟進。」黃仲諄在看病之餘,花時間灌輸病患正確觀念。「也會提醒要運動、飲食要均衡;什麼不要聽、什麼不要吃……」說得口沫橫飛,黃仲諄笑說很多時候是白忙一場,「他們回到家或是聽到朋友推薦,過一陣子又會故態復萌。」
不過黃仲諄並不灰心,這使他更確立心裏的願景:全人養生。
「全人養生」短短四字,源自於黃仲諄多年的體會:「我的四個醫師朋友在短時間內相繼離世。近幾個月,中醫界的前輩也接連重病。」黃仲諄覺察到忙碌、壓力的生活,使人們離健康很遙遠。
「在診間做衛教並不夠,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去哪裏買合適的食材,不知道如何料理。」醫食同源,他的藍圖是積極促成一套方法,提供民眾好的食材來源,教導如何烹飪,邀請營養師、中醫師從旁解釋說明。
「還有運動。一個人容易懈怠,如果成立一個團體,大家比較有動力。太極拳就是一個入門。」關心生活各個層面的品質,黃仲諄說這才是做到老祖宗說的「上醫治未病」的預防醫學觀念。
 |
〔圖說〕黃仲諄與病患互動,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問題,導正觀念,給予正確保健知識;「預防醫學」是他推動的重點。 |
●
今年九月,臺中慈院中醫部成立五周年,以奉獻作為慶祝。在王人澍、陳建仲和黃仲諄的帶領下,二十多位同仁走進社區為感恩戶整理家園。陳建仲說:「期待大家除了精進醫術,也可以在付出中長養慈悲心。」中醫部每個月到臺中新社義診,潛移默化下醫師同仁也自發性前往環保站舉辦衛教健檢。
中醫部以專業走入社區服務,更營造院內環境氛圍,落實綠色園藝;陳建仲說:「我們培訓志工栽種香藥草,以便做更多運用。」中醫部進一步將種植的香藥草結合園藝治療,並與精神科、復健科、心蓮病房等科別合作,舉辦園藝活動協助病患療癒身心。
輕柔的秋陽灑落,將臺中慈院第二院區後方寬敞的院子和香藥草園圃,烘成暖洋洋的色調;那是乾爽的空氣流動著青草和泥土的氣味,更是在如沐春風看診之後,留在心裏暖暖的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