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0期
2015-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慈善臺灣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祝福快遞
  草根菩提
  人文教育
  人醫之愛
  晨鐘起薰法香
  生命的禮物
  晶瑩童心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0期
  二十四日 無諍



2.24《農正月‧初六》

【靜思小語】無私無染,誠正信實,終能被了解、受信任。

求福不如造福

華人歡喜過春節,在此同時,天下災難仍未停歇。緬甸反政府軍與軍方激戰,逾一百三十人死亡,至少三萬平民逃往中國大陸。上人感嘆:「人心不調,造成的苦難何時平息?唯有人心調和,天下才能和合平安。」

過年期間,許多民眾到廟宇「走春」祈福;臺南慈濟志工把握機會,天天到鹿耳門聖母廟及北汕尾媽祖宮,做資源回收、宣導環保觀念,以「行動」為大地祈福。

活動發起人周淑茹師姊,過去在年節期間到廟裏拜拜求平安,現在以實際行動保護大地平安。她說:「平安不是拜拜求來,而是為人群付出,實際做出來的。」

上人肯定大家正信佛法。「福,要從珍惜資源、付出造福得來。以行動愛護地球、宣導環保觀念,就是真正造福人群。」

無私無染付出

「身在菩薩團體,就要行在菩薩的軌道上;要以清淨心行事,不受污染、不為私利。」與美洲慈濟人談話,上人叮嚀,要以無私愛心付出。

「受到外界誤解,甚至言語攻擊,要如如不動,保持輕安自在的心境,繼續做該做的事。不必與人辯解,但要保持無私無染的清淨慧命,更用心為需要的人付出。」

佛陀從無始劫以來,為了救濟眾生而來回人間,唯望人人聽法入心而得到啟發。上人教導:「莫總是在凡夫地迷迷糊糊過日子,『靈山會』在每一個人的心裏,要深信因緣果報,接續慈濟因緣。」

中美洲國家臺籍移民不多,推展志業有難度。上人致勉,慈濟人要像種子,與水、土、空氣、陽光等因緣會合,就能落地生根、成長茁壯。

「帶人,要帶得人和。心中有法、言行做出典範,讓人感受團體和合,就是最大的吸引力。反之,心不合,人不和,不能互愛、協力,遑論接引他人。」

慈濟最大的目標,是發揮虔誠的宗教精神,淨化人心。上人教眾,有因緣走入慈濟,要跳脫凡夫地,以無私無我的精神,潔身自愛、為大地眾生付出。

落實誠正信實

與北京、長春等地志工座談;上人表示:「慈濟人的機動性,不僅來自長年累月的賑災經驗累積,最重要的,是心中有菩薩的慈悲與勇氣。」

只要知道哪裏有苦難,慈濟人自動自發提供關懷與協助。上人強調,這股安定人心的力量,完全出自志工意願,不待本會調派。

「四十九年前,慈濟從花蓮起步,一無所有而要做慈善,也飽受懷疑與質疑。然而慈濟人誠正信實,步步精進,長年累月無怨無悔付出,用愛鋪出一條康莊的菩提大道,久而久之,就能被了解、受信任。」

上人指出,得人信任,自己更要做好;除了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還要聞法——法入心,心能定,行為才不會偏差。

「聞法自度,守護好身、口、意;自己的習氣改善了,讓人看得順眼、肯定,才能得人信任,進而帶動他人一同付出。」

上人教眾「說我所做,做我所說」,以身作則帶動人人發菩提心,身體力行菩薩道。

供養「無上寶」

與馬來西亞慈露師姊及實業家座談,上人表示,經典常敘述國王、大臣、長者希望用珍寶供養佛陀,然而佛陀仍是三衣一缽,日日托缽乞食、行腳度化眾生。

「欲報佛恩,不是用有形的物質供養,而是用與佛同等的真如智慧、慈悲言行供養,這才是佛陀真正希望得到的無形供養。」

上人解說,所謂「無上寶」,就是每一個人的虔誠心。「將佛法吸收入心,再與人分享、度化眾生,這就是『無上寶聚』的供養。大眾誠懇之愛,雖然無形無相,點滴凝聚力量大。」

一位年輕時就開始喝酒的企業家,偶有因緣來到精舍,為做慈濟,從此戒酒、茹素。上人舉此為例:「只是聽了師父一句話,能對機、願意改變,這就是法入心、法入行,也是對師父最好的供養。」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