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 恆願利生

2.12《農十二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心,不隨逆境轉動;志,不受困難障礙。
精勤四修,報佛深恩
《法華經‧信解品》中,大迦葉尊者表示,長久以來蒙佛教化、蒙受法益,這分恩德即使是「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而觀世音菩薩頂戴如來於寶冠中,歷經無量劫,竭盡虔誠之心供佛,也不足為報。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欲報浩瀚佛恩,應力行「四修」。「恭敬修:至心恭敬無有懈退;無餘修:專心一志,勤修福德與智慧資糧;無間修:勇猛精進無有間斷;長時修:數十年如一日之間。」
上人首先解說「恭敬修」。「三寶弟子,要時時提起恭敬心,敬佛、敬法、敬僧;對人、事、物都有感恩、尊重、愛。至心恭敬,就是最虔誠的修行。」
不只態度恭敬,也要落實在行動中。上人舉精舍作息為例,從清晨三點多敲板起床開始,就精進不懈怠,這就是行動的恭敬。「向內堅定道心、對外待人謙和,團體才能整齊、和睦,這就是『恭敬修』。」
「無餘修」就是心無雜念,專心一志力行菩薩道,則能在人群中修福德與智慧。此外,恆持初心,精而無雜、進而無退,「勇猛精進念念相接,就能不起煩惱、不再犯錯,即是『無間修』。」
除恭敬、無餘、無間,修行還必須「長時修」。「不只是數十年如一日,來生來世,數十劫、無數劫,皆要同等精進。」
上人教眾,將吸收的法益與人分享,轉人心無明,朝向光明善道;開啟人人心靈財富,願意力行菩薩道。如此,就是報佛恩。
佛典中記載一則野犴報恩的故事——
許久之前,在一座森林裏有各種動物,包括一頭獅子,還有五百隻野犴(編按:北方野狗)。每次獅子食畢,會留一些給野犴。
一日,獅子不慎掉入大洞,野犴四散無意搭救,只有一隻野犴不忍心,感念獅子常留食物給牠們,故不斷撥土入洞,讓獅子堆起土堆墊高,終於跳出洞口。
當年這頭陷入洞底的獅子,就是佛陀的前生,為報恩搭救獅子的野犴,是阿難尊者的前生;離開的四百九十九隻野犴,則是現世離開佛陀、跟隨提婆達多的比丘,不僅不念佛恩,反而處處謗壞僧團。
阿難尊者跟隨佛陀修行,知恩報恩,常懷恭敬,而且專心一志,生生世世不變異,故得隨侍佛陀、聞法不忘的福德智慧。
上人以此教眾:「真正報佛恩,就是體念佛心,虔誠精進行菩薩道,長長久久、連綿不斷,不因外境轉心念,也不受障礙而中斷道業,恆願利益、救度眾生。」
萬法靜思,入世勤行
與參與歲末祝福演繹的花蓮慈濟醫院同仁談話,上人解說《靜思‧淨斯》歌詞意涵。
「人生在世,一輩子時間有多長?有限的生命,應發揮什麼功能?天地間蘊含法理,『萬法靜思』,要靜心思考,透徹人間事,把握分秒發揮良能。」
不論食物或用物,天然無染者最好。可惜人心不滿足,以化學合成、製造,產品有害人體健康。「『萬物淨斯』,即是淨化萬物、回歸自然。」
醫師們演繹《無量義經集選》中的〈十功德品〉,從「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等詞句,體會醫療工作的神使命。上人表示:「佛法與世間法相通,希望大家深入經藏,體會法理,合和互協,做出典範。」
四大志策會中,上人期勉志業體主管:「慈濟醫療不只救拔病苦,更要救拔心苦。期待大家勇於承擔,發揮良能,將志業與自我生命交集,成為見苦知福,增長慧命的良醫。」
晨語提到「報佛恩」,是要體念佛心,擴大心胸愛一切眾生、走入人群救度眾生。上人致勉同仁,對於素不相識的眾生,都願意無私付出,何況是一起工作的同事,更要相互照顧、扶持,如此志業才能長久傳續。
上人以「三不求」與眾共勉:「不求身體健康,但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毅力勇氣;不求減輕責任,但求增加力量。」期勉大家身體力行,湧現大愛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