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74期
2023-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聞思修
  親師生・坦白話
  老得很健康
  特別報導
  書訊
  人醫之愛
  晨鐘起・薰法香
  寰宇映像
  人物誌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74期
  臺南東山—羅尤惠 已經不知什麼是煩惱
撰文‧溫寶琴(臺南慈濟志工) 攝影‧黃筱哲

·跟著少年的做環保,環境若好,大家看著心情好,這樣就有價值。
·老人有老人的話題,大家相互鼓勵,日子很好過。
·咱一輩子都住這山裏,走著、扶著都很自在,人若自在心情就好。

臺南市東山區九十歲的羅尤惠阿嬤,是慈濟東原環保站成立十六年來,第一批來到環保站、也是年紀最大的志工,而且極少請假。

阿嬤早年跟著先生到處包租果園,搬運、負重全靠雙手和體力,印象中六十幾歲就開始駝背了,因為能走能動也不痛,就沒有特別理會;如今佝僂的腰已經彎到不能挺直,但她沒有不做環保的理由,每做幾分鐘就抬頭直起身子,舒展一下再繼續,「休息一下就好,環保還是能做。」

東原環保站距離家有十幾分鐘車程,阿嬤總是開著她的四輪電動車「小賓士」往返,腳踏板上還放著二把鋤草的柴刀,準備環保工作結束,順道去她的山坡園子除除草、採採蔬果,她說:「能做是福,不會無聊,日子嘛很好過!」

命運就是這樣

臺南市東山區幅員遼闊,在偏遠山區有六個里,每個里有好幾個散居的庄頭;其中高原里地勢較高,與之緊鄰的青山里早期即有較多人口,庄頭也有街道和商店,還算熱鬧。

一九三三年,羅尤惠出生在青山里的崎腳,上有三兄二姊,排行老六;五歲時,生母因拔牙失血過多不治,「那時我還是個娃不懂事,對生母完全沒有印象。」

雖然父親續弦,有後母操持家務,但凡事還是得靠兄姊和自己,及至入學年齡,因為要照顧後母生的弟弟,連讀書機會都沒了;沒等到弟弟長大,後母也因病往生,那年羅尤惠才十一歲。

早年生活把她磨練得早熟、耐勞與堅忍。「命就是這樣,怨嘆哪有什麼用?好在長兄嫂已入門,帶阮一群小姑小叔像母親,我一直跟著大嫂種山坡地,鋤草、割豬菜,種橘子、荔枝、龍眼,收成期但盼不要有太多雨水;山裏的人家就是守著山坡,看天吃飯啦!」

二十一歲的羅尤惠亭亭玉立,山上人家種植的粗活已無所不能,經姨母介紹,嫁給隔壁庄頭高原里水井的羅家為長媳。「阮尪少我一歲,良心講待我不錯,為人老實,只是沒什麼主張,做某和子就會較艱苦。」

原來,先生看熟識的人到外地包租果園,做得很不錯,就想跟著做,卻因沒有資金買三輪車載貨,凡事都靠二人的體力勞作。有時今天到屏東滿州荔枝園除草、施肥,幾天後又得匆匆到高雄大樹、甚至臺中也有包租的果園,不但家裏孩子兼顧不到,也沒賺到什麼錢,輾轉十餘年才結束這樣的生活模式,「命運若是遇到了,也不能怨啦。」

還好羅尤惠生育的二男二女偶有婆家幫忙看顧,「咱把伊交代好,大漢的帶細漢的,當時社會較單純,也不懂得害怕,傻人有傻福啦!」

大兒子長大學建築手藝,婚後住在白河,二個女兒皆嫁到中部,小兒子喜歡讀書,考上公費師專,夫妻從事教育工作,而今小兒子已從小學校長退休。

羅尤惠在東原環保站整理回收的寶特瓶,也憶起過往務農,再忙也要自己煮開水,背茶水、便當和工具上山,「現在寶特瓶真的是太多了。」

一切為了子孫

世居青山的羅尤惠,沒有親媽的孩子,孺慕之情、心裏的願、想說的話,向來寄託予神佛。她個性溫和,凡事都有打算,也會先替別人想,一雙手從不曾閒著,即使兒女早已離鄉背井,她和老伴羅仲尼相守著山坡地,栽種當季蔬果,自給自足,還能分享給鄰居與假日返鄉的兒女;除了自己的農作,她也幫鄰居大宗生產的農作物做加工,包柳丁、曬筍乾、剝龍眼肉。

十六年前,阿嬤成為慈濟環保志工。成立於二○○六年的東原環保站,位於偏遠山區的東原里,東原國中的右前方,六百坪土地由地主王榮清和友人陳先進所提供。

陳先進的女兒出家,一家人非常護持佛法,王榮清的媳婦則是慈濟志工陳素娟;兩位善人得知慈濟人有意成立環保站,欣然答應無償借用場地。當時剛受證慈濟委員的陳素娟與資深的葉月師姊,連同會員李淑珠、羅瓊秋,挨家挨戶宣導資源回收,遇到年長者就邀請他們,「晨起運動時,路邊的寶特瓶、鐵鋁罐隨手撿回來,讓咱的環境乾淨,也可以放到定點回收,護持慈濟做好事喔!」

羅尤惠阿嬤覺得志工說得很有道理,「對的事一定要做」,就這樣在家裏成立回收點,也在分類日跟著到環保站付出。「垃圾不但污染環境,以後的子孫也可能沒地可住呢!」阿嬤認為愈多人知道愈好,「咱有緣聽到,就是要做;我的子、孫若回來,我也會跟他們說環保。」

志工鄭宗智很感恩如此高齡的長者一起做環保,「老是老,一樣跟我們為環保拚搏十六年,真不簡單。」尤其東原環保站早些年是在露天的大樹下做環保,山區的夏秋季節午後不時下著雷陣雨,雨後山上的小黑蚊、大隻的紅螞蟻就特別多,志工多半得身上配戴蚊香盒,阿嬤則是用雙層圍巾包好頭頸部,如如不動,工作的那雙手依舊不停忙碌。

二○一六年,八十二歲的老伴駕駛爬山虎(山區的農具車)倒車發生意外,傷到身子骨日漸無力,照顧一年多就往生。期間,阿嬤一樣不曾缺席環保日,她把時間化零為整,有的事情可以提早做,米先下電鍋,菜先洗乾淨,一點都不耽誤先生用餐。

五年前老伴往生後,阿嬤除了整理自家的回收點,每天往返菜園的路途中,看到寶特瓶、空罐子就撿,「師父說的,回收若不撿,以後的子孫就無地可住了,到時就可憐喔!」

「我也沒做什麼,就跟著少年的做,人做我就做,環境若好,大家看著心情就好,這樣就有價值啦!」阿嬤總是這麼心寬念純。

九十歲的羅尤惠即使骨質疏鬆、嚴重駝背,每天依舊勤勤勉勉,騎著電動車到一公里外的菜園耕種,也到環保站報到。

想了一個心願

老伴走了,一輩子靠山生活的阿嬤,堅強地不想依賴兒女,哪裏也不想去,守著偌大的三合院,開始她的獨居生活。鄉下地方有大大的院子,附近老鄰居忙完家事都會來串門子,一起剝龍眼乾,說說心裏的話,「老人有老人的話題,大家相互鼓勵,日子就很好過。」很多年紀比阿嬤輕的人,都讚歎她「觀念很先進,人生看得開」的生活智慧。

阿嬤還有各種傳統小吃的好手藝,「小時候沒有親媽,村里四處遊蕩,走著玩著,路邊若看到老一輩的人包粽子,就跟著學綁粽,還有做草仔粿、芋粿巧的,看著看著就什麼都會了。」

阿嬤很知足,鄉下地方會嘲笑沒有母親的孩子,但先生不嫌棄娶了她,能有一個安定的家,心裏對先生很滿足很感恩,因為有他而子女成群,豐富她的人生。即便兒子先前在小學當校長,低調的阿嬤也從不用來說嘴,只說:「那是他的才情,他有出息,他若好我就好。」

二○二○年,八十八歲的阿嬤無意間說出想要了個心願,「三十年前,在青山開百貨店的葉月師姊邀我做好事繳功德款,先生沒有反對,我也才有機會一個人從山裏搭公車到新營跟人會合,搭慈濟列車去花蓮。這麼久了,不知道我能不能再回花蓮,看看上人、看看咱的精舍?」

環保站的志工即刻組隊,十月六日和七日,十餘人陪伴阿嬤重回她心中三十年前的靜思精舍參訪。雖然景致還有以前的印象,不同的是年輕時走著來,這次駝著背佝僂著身,走走復停停。大家輪流左右守護著,終於在大殿前禮佛三拜,相互感恩回到心靈的故鄉,並在德勱師父陪伴下推著輪椅巡禮精舍。

「大殿一樣沒變,菜園變廣了,麵包樹好像少了,啊!咱的師父很不簡單,很偉大,師父若好我就放心啦!」走走停停、抬頭仰天再看看,阿嬤滿足地說著。

阿嬤很簡樸,身穿的衣服就那幾件,家裏內外簡單乾淨。九十歲的她耳聰目明,雖然走路時身體已經彎成九十度了,還是種菜、澆水,走走停停忙不完。她說:「咱一輩子都住這山裏。自己熟識的地方,走著、扶著都很自在,人若自在心情就好。兒子擔心我一個人,叫我去白河住,一、二天我就不習慣了。我生活很簡單,中午社區為獨老供餐,我一個便當吃午、晚二餐。孩子都有在關心,都會打電話回來問候,我好大家就放心。」

從少年到老,一輩子就這樣過來了,已經不知道什麼是煩惱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