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令諸有情心歡喜 | 
                   
                  
                     | 
                   
                  
                    | ◎林清玄 | 
                   
                  
                     | 
                   
                  
                    煩惱及與隨煩惱,及以習氣皆棄捨; 
                      以於大悲智方便,於諸有情作利益。 
                      一切想義皆棄捨,亦令滅除心識意; 
                      能緣一切有情心,亦解一切有情意。 
                      在彼一切有情心,隨順一切有情意; 
                      充滿一切有情心,令諸有情心歡喜。 
                       
                      我非常喜歡「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中的這一段詩偈,它說明了文殊師利菩 
                      薩之所以成為智慧的象徵,實在是由於他的有情、他的願望、與他的實踐 
                      ,也可以說是一種「大悲智」、「大行智」、「大願智」,是悲智行願具 
                      足的。 
                       
                      在佛教裡,我們時常談到菩薩的精神,大致不離悲、智、行、願,我們以 
                      觀音菩薩表悲、文殊菩薩表智、普賢菩薩表行、地藏菩薩表願,這一方面 
                      說明了每一位菩薩有其獨特的本質,是由於他的情感、因緣、願望、傾向 
                      逐漸形成一種非凡、卓然、獨一無二的象徵;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菩薩心中 
                      有多元的素質,每一位菩薩雖有獨立的風格,但也有共同的秉性,就是無 
                      量的慈悲、智慧、力行、志願,一切的菩提大道都建基於此,並依此來發 
                      展,照耀出無限的光芒。菩薩的本質相同,風格殊異,這就是異中有同, 
                      也是同中有異。 
                       
                      因此,當我們談到菩薩時,應該有一個更廣大的觀點,也就是平等的無分 
                      別的觀點。要知道一切菩薩並沒有單獨存在的外境,而是皆由法性與空性 
                      生起,若能理解到一切都源於空性,則菩薩無分別性,例如當我們祈求觀 
                      世音菩薩時,十方一切諸菩薩皆來垂聽護持,這是深入一菩薩心,等於體 
                      驗一切菩薩心。可是,菩薩為什麼又各不相同呢?這是緣於菩薩的「本願 
                      」,例如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的本願就很不相同,此本願形成風格,那麼 
                      「攝色入空,以空顯色」,如果我們在菩薩的異同中深思,則「色與空」 
                      、「空與有」、「識與心」的偏執就很容易打破了。 
                       
                      我們也可以說,所有的菩薩都不離悲智行願,而在大乘佛法中說的「菩提 
                      心」也正是由悲智行願所構成的。 
                       
                      然而,悲智行願的動機、過程與目標又是緣於什麼呢?答案正是:有情! 
                       
                      菩薩原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是眾 
                      生、有情的意思;在早期的經典裡都意譯菩薩為「覺有情」,它有多重的 
                      涵意,一指菩薩是「已經覺悟的有情眾生」,二指菩薩是「使有情眾生得 
                      以覺悟者」;三指菩薩不是單獨成就的人,而是「有情有覺才是菩薩」; 
                      四指菩薩並不排斥情感,因為「覺與有情並不衝突」。 
                       
                      沒有覺的人不能成菩薩! 
                       
                      沒有情的人也不能成菩薩! 
                       
                      我們從「覺有情」三個字可以明白的掌握到菩薩的精神! 
                       
                      覺有兩層的含義,一是「覺察」,是相對於「煩惱障」而生起的,煩惱像 
                      賊一樣侵害我們,只有佛菩薩等聖者可以覺察煩惱而不受害。二是「覺悟 
                      」,是相對於「所知障」而生起的,歷劫的無明就像皆昧睡眠一樣了無覺 
                      意,但對智慧現前的人則如從睡中醒來,乾坤朗朗,了了常知。 
                       
                      因此,「覺」是菩薩的先決條件,唯有透過覺察、覺知、覺悟,使菩薩得 
                      到自在,不受束縛。根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裡說到菩薩解脫的五種義 
                      涵: 
                       
                      一、生死不能縛——眾生為生死所縛,菩薩不為生死所縛。 
                       
                      二、境相不能縛——菩薩雖見於一切境界,卻不生一點執著。 
                       
                      三、現惑不能縛——菩薩不止對境界不執著,對了知能見的心也是空的。 
                       
                      四、有不能縛——菩薩對一切有為法,所見皆空,無所執著。 
                       
                      五、惑不能縛——菩薩了達迷妄就是真如,煩惱即是菩提,所以能無著無 
                      不著。 
                       
                       
                      這種種不受束縛、不分別、不執著正是來自一個「覺」,凡夫一旦有覺, 
                      就走入菩薩道,這就是六祖慧能說的:「一念迷,即是凡夫;一念覺,即 
                      是佛」。 
                       
                      「有」也有許多含義,「有」是相應於「空」而生的,菩薩有覺,早就體 
                      驗了空性,卻仍然一再的奔波於有情三界,那是因為對菩薩而言,「空有 
                      兩不依」,不起分別的對待。 
                       
                      「有」是一種執著,通常在佛法裡被看成是不好的東西,執著於有叫做「 
                      有貪」,煩惱叫做「有漏」,有情感叫做「有愛」,都是小乘行者急著斷 
                      除的東西。可是,菩薩喜度眾生,永不厭倦、進出於煩惱之間,對有緣無 
                      緣都付出深刻的愛,正是在有中無染,在貪愛中提升與轉化。菩薩是不畏 
                      懼「有貪」、「有漏」、「有愛」的人,唯其有,菩薩才能立足於慈悲; 
                      唯其有,菩薩才能顯示無限的解脫。 
                       
                      「有情」則是眾生的意思,菩薩的情是一種「心青」,猶如溫柔的青草, 
                      隨因緣的風雨而飄搖不止,卻能永不傾倒,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在覺有情的歷程裡,菩薩生出了慈悲的心,體證了智慧的空性,開展了實 
                      踐的存在,確立了堅強的志願,如果一個人有這些品質,我們可以說他就 
                      是菩薩了。 
                       
                      菩薩既是生活於有情世界的人,就應該善於有情、善用有情,投入於有情 
                      的人群之中,願做眾生的牀座、願做眾生的階石,使一切有情的心、有情 
                      的意都得到無量的歡喜,這不只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願望的落實。 
                       
                      只要有利樂眾生的心,使眾生歡喜的心,則悲、智、行、願的起步,何難 
                      之有呢? 
                       
                      我喜歡佛教的一副對聯: 
                       
                      「欲為諸佛龍象, 
                      先做眾生龍馬。」 
                       
                      一切的菩薩願行,不都是以這樣做為宣示的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