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溪流裡的小水珠 
                      訪杜夫人瑤珍女士 | 
                   
                  
                     | 
                   
                  
                    | ◎滿慈 | 
                   
                  
                     | 
                   
                  
                    慈濟首任院長杜詩綿教授離開我們已經兩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人格典範 
                      仍時時活躍在我們的心底,而杜夫人,法號「慈願」的張瑤珍女士抹去憂 
                      傷,反而更積極的投入慈濟工作…… 
                       
                       
                       
                      五年了,慈濟醫院已從襁褓中的嬰兒逐漸成長為幼兒。她獲得數萬人愛心 
                      的關注,同時又哺餵眾多病苦的患者;這之間,有太多人的付出與關懷; 
                      然而望著慈濟的輝煌果實,益發令我們懷想一個人,他,就是慈院的首任 
                      院長──杜詩綿教授。 
                       
                       
                       
                      ◆跟隨你到海角天涯 
                       
                      杜院長的學養閱歷早已眾所皆知,院長與夫人杜張瑤珍女士的鶼鰈情深, 
                      亦為眾人所津津樂道。 
                       
                      在院長往生之後,杜媽媽著實孤寂了一陣子;然而,杜媽媽並未與慈濟斷 
                      線,反而彼此更親近了。害怕睹物思人,杜媽媽搬回台北,但她卻正式地 
                      穿起旗袍,參與委員的行列。閒暇時,待在家裡糊紙牛奶盒,然後送回精 
                      舍裝蠟燭,再送至醫院房給病人當禮物;「糊紙盒時,我都會一邊唸佛、 
                      一邊祝福收到禮物的病人早日復原。」杜媽媽說。 
                       
                      「院長從民國七十年開始就一直參與醫院的籌建工作,雖然這期間他的身 
                      體並不好,但仍積極參與每週五在台大工務室舉行的工地協調會議,算算 
                      也有兩百多次了。七十五年慈院已近完工階段,我認為他責任已了,應可 
                      鬆一口氣時,卻未料有一天他突然告訴我,上人已聘請他擔任慈院院長。 
                      當時我非常擔憂他的身體,但仍然握緊他的手對他說:『有自信你就去做 
                      ,你若去那裡,我一定跟到那裡。』」就這樣,杜媽媽陪伴著杜院長在慈 
                      院度過他生命最後的時光;而花蓮對她而言,是回憶最深也最多的地方。 
                       
                      「記得醫院剛剛啟業,醫院和宿舍之間尚有一段距離,行人步道兩旁樹木 
                      不多,時值溽暑,院長和醫師們常頂著大太陽往返醫院和宿舍。上人體恤 
                      大家,特地送來竹斗笠和雨傘步行上班的景象。當時,自宿舍遠眺,還可 
                      以清楚望見新生南路寬敞的馬路上馳騁而過的車輛。」 
                       
                      如今,行人步道兩旁早已樹木成蔭,二期醫療大樓亦已竣工。時序更替, 
                      物換星移,人事不再,然杜院長的無私奉獻與付出,至今思來,實在值得 
                      所有慈濟人感恩與懷念。 
                       
                       
                       
                      ◆生命最後的皈處 
                       
                      未接觸慈濟之前,杜媽媽依照傳統方式祭祀祖先與敬奉神佛;來到花蓮, 
                      她才慢慢接受正信佛法,幾度請求院長共同皈依上人,總為院長以「我們 
                      不是隨時都跟在師父身旁嗎?」而延遲下來。七十八年六月,院長肺積水 
                      嚴重,為女兒芸芸勸說,始有皈依之意。七月二日,上人至台大探訪,院 
                      長意識仍相當清楚但無法起身,由杜媽媽代為頂禮,夫婦一起皈依上人, 
                      法號「濟乘」、「慈願」。「當時,他氣息微弱,但清清楚楚的告訴上人 
                      :『師父,我永遠永遠跟著你。師父走的路我一定在後面跟隨著走。』以 
                      前,在路上遇到攜手同行的老夫婦,我就會要他好好牽緊我的手,不然, 
                      我會擔憂、害怕。但是,聽到他同上人說的話,我覺得他也在告訴我、指 
                      引我如何繼續走下去,只要跟著上人,他和我依然攜手同行。」 
                       
                      談起院長的為人處世,杜媽媽說:「我很笨,但他未曾嫌棄我,不論什麼 
                      事,都會讓我先去嘗試,即使明知我做錯,也等到錯了才告訴我,教導我 
                      正確的方法。對於員工、學生,他也都先大家按自己的方式去自我磨練。 
                      這是我感受他最偉大之處。」初次至花蓮的杜媽媽,認為應在第二月台候 
                      車,雖然院長憑經驗判斷知道是在第三月台,但是由於杜媽媽堅持,他也 
                      默默地和她一起走到第二月台候車,直至火車進站廣播時,倆人才氣喘吁 
                      吁的第二月台跑回第三月台。「當時,他仍面帶笑容,沒有半句不悅之詞 
                      」。 
                       
                       
                       
                      ◆斯人已遠,典範猶存 
                       
                      結婚時,杜媽媽內心憂喜參半,當母親曾告訴她:「嫁教授,一生穿破衣 
                      。」然而她以「精神豐富就好,金錢沒關係」安慰自己,雖然每個月拿的 
                      只是院長微薄的教授薪俸,她卻甘之如飴,「每次拿到錢都是先扣下孩子 
                      們的奶粉錢後,再慢慢計算當月的生活費用。」由於院長專心教職與研究 
                      工作,精湛的醫術並未讓他名利雙收。許多患者家屬感恩院長,多次致送 
                      謝禮都為他拒絕,有時甚且登門拜訪,杜媽媽拗不過,只得暫時收下再交 
                      院長;院長即將紅袋子換成平常信封,以「祝早日康復」,原封不動回贈 
                      患者。此後來到慈院,作法如前,深深影響著慈院的院風──不收病人的 
                      謝禮。 
                       
                      杜媽媽並說起一鮮為人知的事,當初院長接下慈院院務時,為著醫師來源 
                      ,著實相當苦惱。然而他以上人所示「放得下才能成功。」一句話,放下 
                      台大醫院行政副院長與教授的頭銜,而以花蓮慈濟醫院院長身分,禮賢下 
                      士,親自拜訪台大各科主任,懇請他們推派優秀醫師至花蓮服務,而這些 
                      主任極大部分都是院長的學生呢! 
                       
                      在院長往生後,慈院同仁前往宿舍代杜媽媽收拾舊物,赫然發現書桌上一 
                      疊疊的日曆紙,整整齊齊,詢問下,才知是院長平做研究、寫報告用的草 
                      稿紙。院長素來節儉,據杜媽媽表示,他常將銅板、紙鈔按類置於不同的 
                      舊信封袋,以此做皮包使用。不知情的病人以為院長沒有皮包使用,特地 
                      送給他新的皮包,卻為院他婉拒;「凡是可以繼續用的東西,他都不曾輕 
                      易丟棄,一定用到無法再用時才換。」院長一生奉獻醫學界,唯一嗜好即 
                      打高爾夫球,有人見他球鞋破舊,贈他新鞋,然而他遲遲未更換,直至今 
                      日,那雙新鞋依然置於家中。睹物思人,更令人緬懷這位體恤下屬的藹仁 
                      者。 
                       
                       
                       
                      ◆溪流裡的小水珠 
                       
                      「七十七年底,紀念堂淹水,院長每天都非常擔憂,一直惦念這件事。」 
                      「我們第一次在精舍過中秋節,那時人很少,大家坐在前院賞月……」「 
                      院長上班後,我就到醫院走走,或招呼訪客、探視慰問病患、到餐廳幫忙 
                      洗菜、和義工師姊摺紗布、捻棉球……日子好充實、好快樂。」在慈院生 
                      活的點點滴滴又在腦海裡鮮明起來;杜媽媽,這位和藹可親的前院長夫人 
                      ,拭乾淚水、抹去憂傷重新昂起頭來,歡喜說道:「還好他帶著我們全家 
                      走入慈濟,讓我們分享了這份榮耀,這趟人生是值得的了。」這份至性真 
                      情的夫婦之愛,不是這生所結的情誼;他們的路,依然通向未來。 
                       
                      「到東部去,對我而言是一件義不容辭的事。」院長的話言猶在耳,誠如 
                      杜媽媽所記敘:「慈濟就像溪水的源頭,委員就是溪流裡的水珠,凡是溪 
                      水流過的土壤,皆因此而土地肥沃,資源豐盈。」這源頭是上人所掘,這 
                      溪流,是百萬人所匯。 
                       
                      五年了,慈院由最初的寂寂無聞,發展至今已然人盡皆知,該感恩的人太 
                      多了,然而,在慈院五週年慶的今日,讓我們一起合十感謝,感謝這五歲 
                      孩子的「催生父親」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