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有情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理想的莊園
◎林清玄
看報紙,知道文建會已經通過在南投的草屯成立「藝術村」,所謂「藝術
村」就是藝術家居住的村落。由政府來規劃創建的藝術村,在世界各國已
經是非常常見的,但是在台灣建造藝術村,還是令人感到欣喜。

由藝術村,我想到是不是我們也可以來建造一座「佛教村」、「理想村」
或「淨土村」這樣的村落?在台灣幾乎人人都可以感受到環境破壞與污染
的嚴重性,即使有心想居住在清淨的地方幾乎不可得,因為整個大環境已
經敗壞了。

說佛教、說淨土或者有宗教色彩,暫且稱為「理想村」吧!理想村最基本
的理念是「諸善上人聚會一處」,這不是為了有更舒適的生活,也不是為
了逃避現處的環境,而是,一為了過更自然單純的生活,二為了實踐一些
共同理想,三是便於共修。

在佛陀時代,像祇園精舍、像給孤獨園,相信就是一種理想村的形式,每
天除了聽佛陀的開示,也可以和來自各方的善知識常相聚首,沒事的時候
,在林中靜坐、散步、思惟,對於心性與智慧的提升一定大有助益。

有一次,十幾位慈濟功德會的委員大德來我家喝茶,我就向他們提出這樣
的構想。

有委員告訴我,他們幾年來就一直想在花蓮找地蓋一座慈濟村,一開始是
基於現實的考慮,因為慈濟現在已經有一百多萬的會員,光是委員也有一
千多人,每次聚會都使花蓮途為之塞,飛機與火車票都很難買到,如果想
在花蓮過夜,住的地方根本不夠,使得慈濟人都是當天來回奔波,假若能
蓋一座「慈濟村」,建一些簡單素雅的房子,讓大家到花蓮有休憩住宿的
地方,實在是很理想的。

這真是非常棒的構想,但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村是較傾向於可以長住的心靈
之鄉,它是一個鄉村的形式,即使是在城市裡工作的人,也可以一年抽出
一個月到四個月的時間到此居住,以慈濟人來說,每次住個一兩星期,必
定對身心大有裨益。

由於是「理想村」,所有的村舍可以非我所有,想去居住的人,可以隨時
住到有空的房子裡去,住的地方以小坪數為主,類似台灣鄉間的民宅,但
保留比較大的公共空間,例如書房、琴室、襌堂、講堂、遊戲室都為共有
,這樣一來,所有的好東西都可以共享,而且大部分的時間,人都可以走
出戶外與別人共處,維持了傳統社會的溫情。

理想村的宗旨應該是自由、自然、單純、樸素,例如一切的作息與修行由
個人決定;例如一切建築都可以自然的素材搭成;例如食物以素食為主;
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理想村裡因為共同理想的呈現,在那裡沒有
鐵窗圍牆,只有愛與關心;在那裡沒有混亂鬥爭,只有和平寧靜;在那裡
大家的生活是凡夫俗子,大家的志願則是菩薩心腸。

其實,尋找一個理想村子,一直是中國人的理想,我們讀中學時都背誦過
的「桃花源記」就是最好的寫照。在一個開滿桃花的村子裡,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雞犬相聞,落英繽紛,芳草鮮美,正是一個理想村的典型。

近代思想家殷海光生前就有一個心願,建造一座「夢想的莊園」,在裡面
讀書、種花、蓋圖書館,並且蓋一些小房子送給朋友居住。他的莊園,據
他的說法:「要大到可以散步一個小時」。這是延續了杜甫的志願:「安
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很可惜,不管是「桃花源」或「夢想的莊園」,在歷史上似乎沒有實現過
。那是因為有這個理想的知識份子都沒有發財,而發財的人卻都沒有這種
理想!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談到佛教的淨土宗之所以發達,是由於它是一個「
理想村」,是阿彌陀佛「願望的莊園」,它與中國知識份子從老莊就開始
的心靈歸向大有關係。既然現實裡沒有理想的國土,只有向阿彌陀佛的國
土走去,我們隱藏在內在的理想才有可能實現。

淨土宗的祖師善導大師就說:「西方寂靜無為之樂,畢竟逍遙,離去有無
。」「隨佛逍遙以歸自然,自然即是彌陀國。」善導的師父道綽也說過:
「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脫自然。」這都是在說,希望能搬到阿彌陀佛
的國土,去過逍遙自然的日子。

這種自由逍遙,在「大無量壽經」中說得更清楚: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務禮修讓。

──這不是一個最理想的村子嗎?

因此,佛教所說的「淨土」,事實上是阿彌陀佛的「理想村」,是一種終
極關懷、終極理想,可歎的是,我們為什麼不在生前就創建淨土的居所,
一定要等到死後呢?這正是創建理想村必要的理由。

慈濟不久前曾推動「預約人間淨土」的活動,也是希望人間很快的成為「
理想村」,慈濟裡有無數的大心菩薩,我們何不積極的來建一個理想村?

一個人間的理想村,必會使我們對淨土有更堅強的信心。

一個人心中有理想村的心願,正是一種傾向淨土的心靈歸向!

呀!慈濟有現成的菩薩住世,如果再建一個理想村,對於混亂鬥爭的台灣
社會,一定有莫大的啟迪與典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