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生死自在 | 
                   
                  
                     | 
                   
                  
                    | ◎釋德昕 | 
                   
                  
                     | 
                   
                  
                    「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這是佛教對生死的見解,足見佛教是 
                      積極的面對生死,不認為死是終結,而是另一個生的開始。所以佛教不說 
                      死,而稱之為「往生」即有更積極的意義。因此,「往生」是莊嚴、自在 
                      而坦然的。 
                       
                      印光大師以「死」字當警惕──「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的精進;廣欽老 
                      和尚「無來也無去」──來去自如;而上人不僅教化弟子懂得「慈悲喜捨 
                      」的生命意義,也引導弟子如何面對死亡。 
                       
                       
                      ◆父母之喪 
                       
                       
                      父母之恩昊天罔極,事親至孝的榮譽董事何國慶先生早年喪母,兄弟們仰 
                      賴父親撫育長大成人,近日慈父見背,哀慟逾常。慈濟委員們發揮法親之 
                      愛,前往助念;不可思議的是,老人家原本僵硬的軀體,在眾人念佛聲中 
                      逐漸柔軟安詳,使目睹者為之欣喜讚歎,何董更是十分感動,感謝師姊們 
                      的助緣,獲此瑞相。 
                       
                      上人道:「你有福,使他身無病苦,心無念戀,沒有顛倒,所以要為他祝 
                      福。」何董表示:「感受上人所謂『父精母血』的意義。」上人說:「對 
                      ,身軀是父精母血所賜,所以子女行善,就等於父母行善。」 
                       
                      上人示:「守孝期間最重要的是虔敬念佛,尤其是法親的助念,有感情而 
                      能共同一念,那份誠心使心能靜,心靜則能得度。得者,德也。整齊的形 
                      態,可以提高宗教的氣質,敲敲打打的法事,不適宜當前的社會形態。」 
                       
                       
                      ◆子女之喪 
                       
                       
                      人生最悲哀之事,莫過於「白髮送黑髮」。 
                       
                      有位委員師姊,她才十九歲的兒子猝遇車禍身亡。當時他們夫婦正參與慈 
                      濟的活動,待回到家獲知惡耗再趕赴醫院,孩子已氣絕一個多小時。她無 
                      法接受這個事實,當場暈厥過去。 
                       
                      醒來後,先生強抑悲慟,在耳邊頻頻安慰她:「現在,你不妨想想,上人 
                      獲知弟弟在軍中被人殺死的心情!」師姊哀傷欲絕,她心痛的是:母子一 
                      場,為何孩子彌留之際,她連為他唸佛,叮嚀他好好的走、無牽無掛的走 
                      的機會都沒有呢?過去因今世果,母子倆因緣何其短暫啊! 
                       
                      定業不可轉,她是學佛的人,終究接受了這個事實。喪事仍依佛教儀式辦 
                      理,但更大的考驗卻在後面等待她。因為周圍親友都在議論紛紛;師姊拜 
                      佛吃素,又行善做好事,為什麼佛菩薩沒有加持,孩子竟遭橫死?面對這 
                      些指責,她強顏歡笑,耐心解釋,實則她的心正在汩汩淌血。她知道:婆 
                      娑世界是堪忍世界,她必須當下承受,勇敢的走出陰霾,才能斷眾人的疑 
                      惑。 
                       
                      不久前,兒子曾對她說過:「媽媽!我好想今年冬令再回到精舍幫忙打包 
                      !」言猶在耳,孩子已經沒有機會了。師姊認定,必須把握因緣趕快付出 
                      。經過短暫的蟄伏後,她再次投入慈濟的工作,帶會員返花參觀、作義工 
                      ;讓自己忙碌起來,也讓生命充分發揮功能。 
                       
                      有一次返慈院作義工,她看到一位老太太從加護病房哭著走出來;原來老 
                      人的兒子發生車禍,生死未卜,驚惶無助佈滿老人的臉龐。她急急趨前安 
                      慰,並舉自身的例子鼓勵老人要面對事實。這真是最強而有力的說法。老 
                      人不再哭哭啼啼,從師姊身上,她已經知道「萬一」的時候,她應該如何 
                      面對未來的人生。 
                       
                      體會「人世無常」。「娑婆堪忍」的道理,師姊在菩薩道上更為精進勇猛 
                      ,自救救他、自覺覺他,無形中度化很多結緣眾。 
                       
                      另外有一位婦人,幼兒一出生就病苦連連,婦人憐子心切,她深信稚子長 
                      大後必定最能體會病苦,就為孩子儲備一筆教育金;希望孩子學醫,使他 
                      能照顧自己,也能造福人群。 
                       
                      不幸,幼子逃不過病魔的手掌,慈母美夢幻滅。但她想通了,她將這筆錢 
                      轉捐慈濟,贊助醫學院,她認為:「本來我只能培育一個孩子,現在,我 
                      可以培育無數個醫學院的孩子。」真是智慧的抉擇。 
                       
                       
                      ◆無緣大慈 
                       
                       
                      慈濟醫院的義工,不辭辛勞的為病患服務,視年長者為我的父母,視年幼 
                      者為我的子女,悉心照顧、殷勤的付出,於是譜出一則則感人的故事: 
                       
                      王師姊第一次見到阿月時,委實大吃一驚,呼吸氣──多麼熟悉的儀器, 
                      這個曾經罩在先生臉上的救命物,如今罩在阿月的臉龐上,使她意識到阿 
                      月的病情不輕,悲憫之心油然而生,也種下她們友誼的因緣。 
                       
                      阿月對師姊的關懷,淡默回應,師姊不以為意,柔聲愛語的關懷,漸漸化 
                      開了阿月羞赧的神情。聽到王師姊的先生和她同樣在呼吸氣中重獲新生的 
                      經過,訝異的眼神流露出光采,接納王師姊的溫情。 
                       
                      在不知不覺中,友誼逐日滋長。阿月向她傾訴多舛的命運,原來,阿月是 
                      山胞,自幼家貧,小病連連。缺乏保健知識的母親,除非發燒,否則不會 
                      帶她去就醫,任憑她咳到力竭聲嘶,使得支氣管脆弱,身子更單薄。婚後 
                      ,住院的時間多於在家,於是「久病故人流」,先生數月不見人影,父母 
                      視她為潑出去的水,對她不理不睬,她的心已成灰。 
                       
                      坎坷的身世令王師姊感嘆,卻相對提升對阿月的愛憐,隨時送營養品為她 
                      滋補,為她沐浴櫛洗,視她如自己的妹妹,溫潤她枯槁的心靈。日見康復 
                      的阿月,在住院近一年後,終於在農曆春節回家團圓,迎向陽光的欣喜, 
                      無法言喻。但,好景不常,父親對她回娘家之事,冷嘲熱諷;母親對她視 
                      而不見。得不到親情的溫暖,也沒有手足之情的撫慰,心情的苦悶,使體 
                      弱的阿月再度入院。 
                       
                      就在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的那天,阿月鄰床的病患家屬打電話給王師姊,希 
                      望她趕快到醫院。王師姊擱下家務,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直奔醫院。望見 
                      未曾動用的餐盤,得知阿月連日嘔吐、瀉肚子,病況危急。王師姊問她想 
                      吃什麼?她說想吃葡萄。當天慈院有禮讚觀音的活動,王師姊趕緊回家, 
                      熬粥、買葡萄給阿月,並在禮拜中默默的為她祝禱。 
                       
                      次日,阿月已無法語言,卻十分安詳,主動要求志工們為她助念。奇妙的 
                      是,婆婆竟在此時帶來她日夜懸念的小女兒,多麼不可思議的巧合。志工 
                      們圍繞著她助念,安慰道:「什麼都不要想,萬緣放下!」隨著佛號,她 
                      平靜祥和而去;坦然微笑的面容,表露她的無憾無悔,帶走的是無盡的慈 
                      濟緣。 
                       
                       
                      ◆清淨大海眾菩薩 
                       
                       
                      在上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化下,原本許多視喪家為不祥之處的 
                      師姊們,不但克服心理的障礙,更歡喜隨緣助念,與往生者結下清淨法緣 
                      。 
                       
                      有兩位師姊從殯儀館出來,招來一部計程車,上車後,兩人談論著自己學 
                      佛的過程。甲說:「以前我最怕見到喪家;後來,師父教我把往生者當成 
                      自己家人後,我就漸漸不怕了。」某人就說:「有一位老菩薩很虔誠,不 
                      識字,時常隨眾唱念:『阿彌陀佛真新勢,清清菜菜做菩薩(台語)』, 
                      我想不出課誦本有這樣的句子,回去翻閱課誦本,才知道,原來是『阿彌 
                      陀佛身金色,清淨大海眾菩薩』。」兩人笑不攏口,司機先生見狀,說: 
                      「我第一次看到去看死人的人,還這麼開心。」 
                       
                      事實上,所謂「往生」即捨此投彼,隨緣化生。所以,死不足懼,誠如上 
                      人所言:「生命的意義,在發揮功能的多少,不在壽命之長短。」應當警 
                      醒的是切莫當「活著的死人」;人人成為「清淨大海眾菩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