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證嚴上人的人格與風格 |
|
◎施長要 |
|
近半年來,上人連續三次得獎,七月十六日,榮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此
獎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十一月三日,繼之榮獲第一屆社會運動和風
獎;十一月七日,榮獲美國德州榮譽公民、聖安東尼榮譽市長及聖安東尼
榮譽領地等三項獎章。上人接二連三的得獎,使做弟子的我們真正與有榮
焉。
◆領獎單位主動頒贈獎章
上人榮獲麥格塞塞獎的理由是:「喚醒了台灣現代社會對古代佛教教義,
所蘊含的同情與施捨心的再認識。」此獎是由麥格塞塞基金會羅娜小姐,
以記者身分訪問靜思精舍及慈濟功德會後,主動代為申請的。
榮獲社會運動和風獎,是因為上人終生力行佛教慈悲教義,以出世的精神
從事濟貧、救病及教富的志業,而且謙和溫雅,堅毅剛定,……「做為
一個社會建設的力行者,證嚴法師所展現的謙和體諒與利他無私的風範,
……喚起現代人對社會的關心,所到之處彷似和風煦日般溫暖。」
而榮獲德州三項頒獎的理由是「上人以落實照顧人類生活為志業」獲得肯
定。此獎是德州大學解剖學教授董厚吉博士,有感於上人對社會的貢獻,
乃報請德州政府頒獎表揚。申請此獎需提報具體的貢獻事蹟,由州議會通
過後,還需法官同意,過程相當嚴格繁複,得獎可謂十分難得。
以上得獎都是非由上人或慈濟功德會自己申請,而是由頒獎單位經實地了
解後主動頒贈,或由他人代為提出申請的,此與時下一般給獎大不相同。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僅管得獎不易,但當榮獲麥格塞塞獎的消息傳來,正在與慈濟醫學院委員
會顧問開會的上人聞訊只「哦」了一聲,照常開會如故。此令我想起了晉
朝宰相謝安派子侄謝石、謝玄打淝水戰,以寡擊眾,打敗苻堅八十萬大軍
的歷史故事來。當捷訊傳抵京城時,謝安正在下棋,亦只「哦」了一聲,
繼續下棋,表現鎮靜如常,但下完棋跨過門檻,則木屐為之折斷。謝大宰
相內心顯然還是興奮異常的,未如我們上人真正的鎮定。上人榮獲「亞洲
諾貝爾獎」的大獎,並未聞說她的芒鞋因此而折斷。
上人對於榮獲此獎,一再謙稱,他身為一個宗教家,為眾生、為社會、為
宗教所做的一切都是本分事,因此真正該得獎的是所有慈濟人,由他得獎
實在受之有愧。
一般人領獎感言大抵皆說,他感謝妻子兒女及父母大人,願將這個榮譽與
他們分享,感謝對象很有限。
是科學家,也是名作家的陳之藩教授曾寫過一篇「謝天」的文章。他說,
活了一大把年紀,在社會做了幾年事,教了幾年書,寫了一些研究報告後
,他才知道許多事情成之於人者眾,出之於己者少。當他享受成果時,要
感謝的人實在很多,無法只感謝那幾個人,因此他覺得最好的方式是謝天
。
上人把得獎的榮譽輕輕一推,歸功於所有慈濟人,這種精神正與老子所言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相吻合。舉世滔滔,凡事能「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者幾稀﹖
◆憫念災黎,心中何嘗有我
得獎對上人而言是:「不輕不重,不增不減,可有可無」,雖然麥格塞塞
獎的獎金與金牌是有質量、有重量的。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富貴於我如浮雲」換句話說,如果不是不義得
來的,孔子也喜歡富貴。
乾隆皇帝下江南,江上風帆如織。隨從臣子見景生情說,滿江都是船。但
乾隆皇帝說在他看來只有兩種船,一是名船、一是利船。凡人汲汲營營,
皆掙脫不了名韁利鎖之羈絆,患得患失,不得自在。
證嚴上人榮獲麥格塞塞獎,得獎金三萬美金及一塊金牌,他將獎金一半捐
給菲律賓政府用作火山爆發賑災;一半捐予台灣慈濟基金會中國大陸賑災
之用。上人對無形榮譽的態度與對實質金錢物質的處理,可說發揮了最大
的功能,止於至善。上人這種超然物外,淡然處之的態度,正是范仲淹所
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者胸懷。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描敘岳陽樓與洞庭湖的勝景,引出遷客騷人以樓
外的霪雨霏霏或春和景明而生悲喜,這是常人心為境轉,非仁者之思。范
仲淹說:「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所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仁者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上人的
寫照。當上人知道華中、華東大水災時,悲憫之心油然而生,不但發動大
規模賑災活動,而且憫念災黎,經常流淚,吃不下飯,甚至在災民還沒有
棉衣穿時,他也不穿棉衣。得了獎後,又將半數獎金移作賑災之用,心中
無一個「我」字。
◆人格圓滿的典範
上人以平常心、感恩心看待得獎,既不爭取,也不拒絕。報載,曾有人拒
絕領取諾貝爾獎,但上人以平常心對待之,獎既然自動來,則坦然接受之
。
麥格塞塞獎與社會運動和風獎,他不能親自領取,皆請人或委派代表領獎
;德州的三項獎由董厚吉教授親到花蓮頒贈,上人有空,親自領受。他這
種毫不矯情,毫不造作的風格,乃是自在心靈的表現。
上人說,不管獲得怎樣的榮譽,他皆以平常心待之。他所想到的只是該如
何付出、如何做,才能對所有護持慈濟者,有所交代。所有的榮耀都是慈
濟人所共有的,千言萬語無法表達出內心的感恩。
上人不但對慈濟人感恩,也對芸芸眾生感恩。因為有慈濟人,才能推動慈
濟志業;因為有眾生,才能成就慈濟志業。上人這種推恩之心,正是對人
類的長情與大愛。
從上人對一再得獎的言談與行誼,我們深深體會到他「為而不恃,功成而
不居」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操,還有不矯情、不造作的
平常心,和浩瀚無涯的感恩心,就此四端而論,可謂人格十分圓滿。而「
人格成,佛格即成」,準此,我們追隨一位人格圓滿的明師自當無疑。
然而,慈濟菩薩道前路方遙,以上人的大慈大悲心與濟世之志,我們相信
,也希望上人生生世世來回娑婆世界,領導我們在慈濟道上奔馳、前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