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難(16) |
|
◎證嚴上人 |
|
人生的是是非非,永遠都存在於凡夫的生活當中,所以佛陀說:「不說是
非難」。我們學佛若能撥開成見,遠離人事是非,則萬事萬物無不是佛法
,古德云:「大道無言說」、所謂「言語道斷」,是說:「道」,絕對不
是用言語所能表達詳盡的;但是只要我們用很單純的心,很純真的意去行
動,則無一不是佛法。
佛陀會說:「會善知識難」,離是非惡友的確是很難,然而要和善知識相
會,則更加困難。
◆成見迷茫,善知識難會
什麼叫「善知識」?就是能啟發我們良知智慧的人。在我們陷於煩惱之際
,他可以開導、解除我們的心結,使我們從凡夫黑暗的一面,轉向聖人光
明的境界。
世間有多少善知識能勸導化解、圓融人我是非,以降伏我們的煩惱?換言
之,能把我們的成見分析清楚的善知識,到底有多少呢?
向外尋求善知識確實非常困難,設若找到一位善知識,而自己的心無法斷
除成見,那麼即使再好的人在面前,我們還是無法吸收他的知識與教化,
所以說「成見若迷茫,則法界善知識難逢」。
人人若能將成見去除,則善知識所說的話,就能幫助我們解除人我是非的
煩惱。
◆妄情偏愛,是非之源
修行就是要保持天真的本性,去除「妄念」;有些人說話的用意很好,而
聽者若用妄見的是非心、煩惱心去承受,那麼明明對方是一片善心,出自
愛心給予教導,但是我們卻扭曲了他的一片好意,以是為非。
我們常常會如此,雖然別人說的是真話,但是聽的人還是會起疑心,心想
他對我有偏見;或者是看到他人在交談時,就以為他們是在談論我的是非
,在毀謗我、中傷我。這就是自我產生的是非心,也就是妄見與癡迷情結
。若不去除妄見,那麼再好的佛法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也都無法接受了。
所以說,要以天真的本性來面對人間世事,若能如此,即使是鳥叫雞啼…
…溪聲山色,宇宙一切無非是在演說佛法,這些聲音也都能啟發人心的純
真無邪,因此都是佛法呀!
◆純真本性,物我相融
日本的小學教材裡有這樣一則故事,用來教育心靈單純的孩子:
有一位獵人拿著槍要打樹上的小鳥,有一隻螞蟻,此時正好咬了他一口,
讓獵人在拿槍瞄準時動了一下,因此小鳥得救了!為什麼會如此呢?原來
那隻小鳥曾看過一群螞蟻,在水裡拼命掙扎,正當無路可逃時,這隻小鳥
咬了一片葉子丟到水裡,讓水中的螞蟻全部得救了!所以當獵人要打小鳥
時,螞蟻也趕來救牠。
日本人以這種方式來教育幼小天真的孩子,讓每個小孩子的內心都擁有「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的觀念,這就是為了要保持人天真的本性。
◆眾生皆可為善知識
中國古代也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在晉朝時代,北方有一位十一、二歲的小
孩叫毛寶,他家很貧困。中國大陸的北方,冬天會下雪,氣溫很低,有一
天,毛寶到溪邊看人家補魚,魚網收回來時,裡頭有一些魚,以及一隻非
常可愛的小白龜,漁夫抓起小白龜驚喜地說:「太好了!難得有白色的龜
,瞧牠白得發亮,一定很值錢!」
有人要買下牠煮來吃,也有人想要買牠去展覽賺錢。而小孩對白龜生起了
一分憐憫心,便請求漁夫把牠放了。可是漁夫認為難得抓到這麼珍貴的白
龜,無論如何也不願將牠放生,小孩注視著白龜,而小白龜也抬頭望著小
孩,眼裡充滿求救的神情;小孩心裡起了無限憐憫,於是兩膝跪地把身上
的外衣脫下,雙手捧著高舉過頭,真誠流露地拜託漁夫放走小白龜,而他
願意以衣服來抵償。
漁夫看到小孩在冰天雪地中,竟把身上唯一比較厚的衣服脫下,這分赤誠
的真情,令他佩服。但漁夫卻不願意有絲毫的損失,便把小孩的衣服拿走
,將白龜給小孩,說:「這隻白龜不祇是這件衣服的價值,而你的赤誠感
動了我,所以只好跟你換了。」
小白龜得救了,毛寶很高興的把牠抱在懷裡說:「你得救了!雖然我受寒
風徹骨的苦,但幸運的換取了你的性命,這也是值得呀!」他們像是極為
要好的朋友,小白龜似乎聽懂小孩的話,感激得流淚了,並向小孩點點頭
,於是小孩很小心的把牠抱到江邊放生。
二十年後,這位小孩已經出人頭地,在朝廷官拜將軍,經常在戰場上得大
功勳。有一次他和令一位將軍一起帶了萬餘兵馬出征,但對方的兵力很強
,把他們團團圍住,在九死一生之際,他帶著倖存的兵卒突破包圍,逃到
了揚子江。那時他把所有的船讓士卒們先搭了,最後環顧四面,連艘小船
也沒有了,而後面的追兵已到,他在情急之下,縱身一躍,跳到江中。
他在湍急的波浪中掙扎,正當危急萬分時,有個東西從水下把他托起來,
他不支的昏倒了。等到他醒來的時候,看見身旁一片白茫茫的海,而自己
正躺在一隻很大的白龜背上。他恍然大悟認出了這隻龜,就是二十年前他
所救的那隻小白龜──牠如同二十年前一樣,流著感恩、報恩的眼淚,正
抬頭看著他。
這真是不可思議啊!
他上了岸之後,大白龜依依不捨地離開,往河裡去了,牠不斷地向前游去
,但是仍一再地回頭看他,向他點點頭,似乎因回報了他的恩德而深感安
慰。
被救的這個人非常感激,他深深感嘆人與動物之間,竟能如此相親相愛,
情感相契;為何人與人之間,要彼此侵擾殺害呢?他由此看開了人生,捨
官隱居修行。
◆清淨心與人事相接
佛陀說:「會善知識難」,為什麼難?因為多數人喜歡談論是非、以是非
之心待人,常常對人評頭論足。有了妄念成見,就有分別心,因此喜歡這
個人,卻不喜歡那個人;喜歡這個人就想佔有,若有人對自己喜歡的人友
好,就產生醋意瞋心。會產生這樣的是非分別,即是來自妄情偏愛。
有些人內心充滿是非,卻不知自我反省,若有人教導他,他就當成是諷刺
。以是非之心來分別人事感情,如此在社會上,怎能得遇善知識?
以上兩個故事都是以純真的心來看一切事物,所以能和物類有融合的感情
,而很多人卻以妄念成見相待,因此與人相處時,也就免不了會彼此鬥爭
傷害。
我們修行必定要回歸純真的本性,以寬闊的心胸,來迎接所有的人。應縮
小自己,去輔佐他人,如能做到這樣,那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能教
育我們:就連精神恍惚的人,所表現的行為,也都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如此,世間的一切萬物形態、一切聲音,那一個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呢?
因此,只要我們大家用純真正直的心,來面對自然與人群的境界,就能有
所領會。
◆三人行,必有我師
常言道:「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由這兩句話,就可以知道,要得
到一位益友或良師,的確很難。佛陀說:「會善知識難」,意思就是說,
若希望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善知識、好老師,這實在是很難的事。
來到人間,每一個人所要學的實在很多,即使盡一生的時間也學習不完。
孔子虛懷若谷、謙遜好學,凡是對他有所啟示的人,即使是小孩子,他也
甘拜為師;可見賢人、聖人,仍抱持不斷學習的心態。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即
是好學的精神。三人同行,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可以作為我的老師
──好的人,是引導我人生的模範;壞的人,則是我警惕反省的對象。
所以壞人也是我的老師,因為他表現出不好的行為,來讓我們明顯地比較
,知道這樣做會惹人討厭;這種脾氣、行為,讓人看了不會喜歡。這是活
生生的現身說法,所以我們要感激他,更需要自我警惕反省。
好的人我們應該要追隨,他的人生所展現的是光明的一面,充滿了希望,
讓人歡喜,受人群稱讚,而我們所要學習的也是如此。
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凡夫的心態都是自我封閉的,自以為
能幹,若是自己不好,也會想盡辦法自我遮掩,這就是凡夫心。我們應該
時時提起熱誠的求知心,天天勤懇不斷地學習。
◆以愛互勉的慈濟善知識
回想二十七年前,慈濟只有三十個委員,但這三十人有共同的觀念──大
家願意節省日常生活費,來發揮「愛」的功能;由於這三十人共同一心,
互相看齊、勉勵和參與,才有慈濟的誕生。而這二十七年來,善知識不斷
地增加,慈濟委員們一個影響一個,不斷地將影響力擴大;他們由於接觸
佛法、瞭解慈濟後,先改變自己的人生觀,然後影響周圍的人,且以周圍
的人良好的回響,來證明自己人生的轉變是正確的,也因此能感動家人和
周遭親友,這就是互為「善知識」。慈濟是個充滿了彼此教育、互相鼓勵
的團體,到今天已經有兩百餘萬會員遍佈各地,可說是相識滿天下;美國
現在也已有超過八千位的慈濟人;慈濟的善知識,已經漂洋過海到異邦,
在那邊發揮慈濟的功能及闡揚佛教的精神。
「善知識」真的是難遇,但是在慈濟世界中,善知識卻遍滿於天下。昨天
有一隊很長的朝山行列,外面下著濛濛細雨,而大家卻風雨無阻,無視地
上的泥濘,仍以虔誠的心朝山禮拜。耳聞目睹這種場面,多麼動人!這就
是慈濟世界的美──大家都能互相鼓勵鞭策,每一位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那會有「善知識難遇」的問題?佛陀所說的「善知識難遇」,在慈濟世界
只要你有心,就不難遇。
慈濟世界有很多難能可貴的故事,但慈濟的有心人做得到,這是真正可貴
的人生。慈濟人走的是菩薩大道,我曾說過,佛心是大慈悲心,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即是佛心;菩薩是立志學佛者,菩薩心是大喜捨心;我們每一
位都是佛的弟子,所以要培養慈悲喜捨心。
◆慈悲喜捨,天下盡知音
要達到佛的境界,必定要行菩薩道,而要行菩薩道,就要喜捨,不只財物
的喜捨,還要身體力行,那怕是要捨身命,也要為眾生付出,這叫做「喜
捨」;捨財、捨時間、捨去私愛,把小愛化為關懷普天下眾生的大愛,這
才是「喜捨」。社會上若人人有慈悲喜捨心,則天下人,那一位不是我們
的善知識?那一位不是我們的老師、知音?
有人慨歎「相識滿天下,知音無幾人」,然而,只要你講的是慈濟事,必
定人人都會瞭解,而且大家都會喜歡聽,那普天之下,人人都是你我的知
音、善知識。時時刻刻抱著學習、追求善知識的心,普天下的人,都是你
我學習的好對象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