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有二十難──見性學道難(17) | 
                   
                  
                     | 
                   
                  
                    | ◎證嚴上人 | 
                   
                  
                     | 
                   
                  
                    佛陀常常教育我們──學道要以誠以實來學,但許多人卻茫茫然,無法真 
                      正了解什麼是道,所以佛陀說:「見性學道難」;真正為了徹底明心見性 
                      而學道的人,的確很難得。 
                       
                       
                      ◆懈怠懵懂妄失初心 
                       
                       
                      一般人剛開始發心修行時,總是很有自信,甚至追求道理也很熱誠,但是 
                      人都有懈怠心和懵懂性。「懈怠」就是不勤精進,不能抱持「修行如初」 
                      的心;如果能經常抱著當初決定要修行的那一念心──初發心追求佛法和 
                      捨身入道的決心,則學佛就不難了。但這對凡夫而言,卻很難做到,所以 
                      佛陀說:「見性學道難」。 
                       
                      另外一項難的原因是眾生的「懵懂性」。眾生都有清靜善良天真的本性, 
                      這是人人都具有的慧性,可是我們常會把它疏忽了,捨棄它而向外追求, 
                      因此迷失自我,浪費時日,這就是懵懵懂懂的人生。 
                       
                       
                      ◆佛性本具不假外求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並起,據地稱王、封疆稱國。當時有一位燕國的童子, 
                      聽說趙國人走路的步法很好看,因此趙國有很多戲劇文化的學習者,那燕 
                      國的童子很希望學習他們走路的樣子。大家都知道,傳統戲劇藝人,在舞 
                      台上走路和平常人不同,每一步都有戲劇的步調和藝術的含義。於是這位 
                      燕國童子就到趙國去學了幾年的步法。結果非但學不好,甚至忘了自己原 
                      來走路的方式,到後來只好用爬的,爬回燕國去。 
                       
                      這雖是一則很荒謬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卻都像那燕國童子一般,將本具的 
                      真如佛性迷失了。我們自然走路的步法,就像是本具的佛性;人從初生下 
                      來,只要是健康的孩子,邊爬邊學,從嬰兒而至童年,走路是一件很自然 
                      的本能。但是那位燕國的童子卻偏偏捨棄自己原來的步調,去學戲子的步 
                      伐,結果學不成,反而連原本的功能也失去了。學佛者想求真如佛性,為 
                      何不向原有的本性去探求呢? 
                       
                       
                      ◆反璞歸真守清靜本性 
                       
                       
                      有一次,慈濟護專辦懇親園遊會,學生、家屬及懿德母姐們,大家集合在 
                      操場上,由學生發號司令,家長和懿德媽媽、爸爸們則聽候號令,大家一 
                      起遊戲,連校長夫婦也參加了。學生是那麼的天真,當需要幾條領帶時, 
                      就不分是校長的或是家長的,統統拿來運用;也不分是否認識,大家都玩 
                      在一起。要幾根頭髮,也很高興地把頭伸出去,要長、要短任君選擇。還 
                      有拿鞋帶、腰帶當道具的,也一樣不分認識與否,只要有就拿來,就連校 
                      長的鞋子也被借走。 
                       
                      「二人三腳」的遊戲──不分身分高低,不論年齡老幼,大家玩在一起。 
                      奔跑時,跌倒了再爬起來,不計較輸贏,一切都由學生判定,只要博取眾 
                      人的笑聲,玩得高興,也就達到遊戲的目的。 
                       
                      人生亦然,每一個人若能守住這份天真,人與人之間不要有任何計較,不 
                      管輸贏,只要盡了自己的本分就好。在人生道上,千萬不要迷失自己,不 
                      管老少本性都是相同的;我們學佛首先要反璞歸真,瞭解自己的本性。 
                       
                       
                      ◆時時把握當下一念 
                       
                       
                      一般人常常容易迷失了自己的心念,比如,現在說了一句慷慨話,等一下 
                      可能就要後悔;也許因昨天的行為或人事上的疏忽,今天就感到懊惱。凡 
                      夫的人生,常會因往事而後悔,就是因為當下的那一念沒有掌握好,沒有 
                      徹底瞭解自己。 
                       
                      人生要「認真」,掌握現前的心念,但是人們常迷失心念,懵懂地度日。 
                      因疏於待人處世之道,而引來許多煩惱,過了之後,又開始後悔過去的事 
                      ,當下的心念又在憂惱中空過了。 
                       
                      我常談起──「我們要常常守住當下現前的那一念」。因此,每當有人問 
                      我:「您這一生有什麼計劃?」我都會說:「我有一個遠大的目標,不過 
                      卻是時時把握住現前的每一秒。」因為現前的一念若能能守住,就不會做 
                      錯事、講錯話,也不會懈怠懵懂了。 
                       
                      所以佛陀說:「見性學道難」──因為人經常會迷失「現前」的這一念; 
                      事實上學道不難,因為無法守住當下的心念,才會變易為難。若能守住現 
                      前的一念心,徹底了解自己的本性,那就很容易了。 
                       
                      就像那燕國童子一樣,本來會走路,卻偏偏去學戲子的步伐而把自己原本 
                      走路的方法忘記了;人生常常都會如此,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守護現前這 
                      一刻的心念。 
                       
                       
                      ◆學佛要體會佛心 
                       
                       
                      大地眾生都有其功能本性,一大清早我們聽聽大地之音──有鳥叫、雞啼 
                      、蟲鳴……,雞有司晨的功能,鳥兒在芳香的草木間飛躍清啼,這都是眾 
                      生的本能與本性。 
                       
                      其實人也有原本的功能與本性。寺院的僧眾們每天早上起得這麼早,不論 
                      是虔誠的誦念經典也好,拜佛如儀也好,無非都有一個心念──學佛。為 
                      了學佛而縮短了睡眠的時間,清晨三、四點天未亮就起床,這就是精進追 
                      求真理的一念心所使然。 
                       
                      但是雖有這一念心,卻不知是否能夠徹底見性?是否能反觀自己日常生活 
                      中的動作,及說話的習氣?對於這些原來的習氣,我們又瞭解多少?去除 
                      了多少?多數人對自己都無法徹底瞭解,又如何能夠瞭解佛的本性? 
                       
                      我們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句話說起來很流暢、很順口 
                      ,其實我們在這簡單易懂的道理上,卻無法完全體會其內涵。我們所知道 
                      的平等、天真、自由的本性,只是文字名相上的解說而已,及少有人能瞭 
                      解到真我的心和佛心很接近,於是眾生與佛相離愈遠。因為很多人不能發 
                      揮人身的功能,只是空有人形而已,若人能發揮其身體的良能,即與佛心 
                      相近。 
                       
                       
                      ◆以法雨甘露洗滌人心 
                       
                       
                      雞會啼、狗會叫,但牠們都無法體會真理的存在,因為畜生道的境界暗鈍 
                      愚癡,雖然牠們也有天真的本性,卻沒有被啟發和接近真理的因緣,所以 
                      牠們離佛的境界非常遙遠。而人類領悟力較強,周圍的環境無不是讓我們 
                      體會、學習、和及時反省的因緣境界,所以人具有接近佛性的最佳機緣。 
                       
                      可惜很多人卻讓機會白白流失,放棄領悟本性的機緣,反而學習了無實虛 
                      幻的玄理。例如,偏向追求神通、追求感應……,這並非學佛的本意和目 
                      的。 
                       
                       
                      ◆心不停留在前念後念中 
                       
                       
                      學佛,就是要把佛法活用,如甘露般洗滌我們的身心,洗去無明和污染心 
                      ,把我們平時疏忽的功能再修練,進而發揮淨愛的功能於日常生活中,這 
                      就是真正學佛的目的。如果只求神通、求感應,這都是錯誤的觀念。 
                       
                      我們所要求的是現前此刻的心念不要散失,不後悔方才的那一念心。若能 
                      如此學習佛法,才能定心;如果我們常常後悔昨天的錯誤、或剛才講錯的 
                      話、做錯的事,心老是停留在這前念後念中,那我們就無法專注於現前此 
                      時的人與事物了。現前的心已不能專,而想求他心通,即易入邪道,那就 
                      離佛道愈來愈遠了!我們自己的心無法「通」,如何能通他人的心呢? 
                       
                      正確的學佛,要面對現實──現前的人生。我們要常常反觀自己有多少功 
                      能?是否都已付出? 
                       
                       
                      ◆蟾蜍放棄本能,亡命蛇口 
                       
                       
                      我曾講過一個小故事── 
                       
                      某一間古寺之前有一個水池,水池裡住了很多蟾蜍,蟾蜍們忽而跳入水池 
                      ,忽而跳上池塘邊;而寺裡常有修行人跑香念佛,拿著念珠踏著方步,蟾 
                      蜍群跳到池塘邊,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踏著莊嚴的腳步,嘴裡念著響 
                      亮的佛號,牠們心裡很羨慕;其中有一隻,當人家在大殿開始拜佛時,牠 
                      就跳到大殿門外非常虔誠的祈禱,希望佛陀能賜給牠兩足站立的能力,像 
                      人類一樣以雙腳走路。 
                       
                      因為牠很虔誠,所以感動了一位天神,圓滿了牠的心願。因為所有的蟾蜍 
                      都必須四腳跳躍而行,只有牠能兩足站立而行,所以牠覺得很高興、也很 
                      驕傲。 
                       
                      有一天,草地上忽然來了一條蛇,很多蟾蜍看到兇惡的大蛇,就趕緊跳到 
                      水池裡躲起來,那隻兩足立行的蟾蜍心裡也很慌張害怕,但是兩足走路總 
                      比不上四足跳躍快,而現在的牠已經失去了四足跳躍的功能,最後被蛇追 
                      到了且一口咬住。當牠痛苦地掙扎時,心裡非常後悔,牠想:「我何苦放 
                      棄原本具有的功能?只為了追求兩足立行,竟落得亡命於蛇口,後悔莫及 
                      !」 
                       
                      這雖是個童話故事,但也可以做為我們最好的警惕。學佛就是要恢復原本 
                      的功能本性;若是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卻不擇手段去追求,終究會失 
                      敗的。有些人到寺院去說要學道,卻迷於追求神通,因而常會走火入魔, 
                      不但亂了精神且斷了慧命,這樣就太可惜了! 
                       
                       
                      ◆守住慧命,學道不難 
                       
                       
                      希望大家都能透徹瞭解我們的本性功能,若無法真正了悟,即使想學道也 
                      很難領悟真理,所以佛陀說:「見性學道難」。其實純淨的真如慧性和自 
                      己最近,然而人們卻往往捨近求遠。就如人的眼睛能看清別人,卻看不見 
                      自己的頭臉,這就是因為離我們自己最近,反而看不到或被疏忽了。 
                       
                      同樣的,學佛無非要我們從最近的地方做起,而最貼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發揮自己的功能;切莫捨近求遠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