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愛的橋樑,善的循環
◎張瓊齡
「將台灣兩千萬人口,變成兩千萬個菩薩」,
由此,證嚴上人廣邀天下善士同耕福田。
遍布各地的慈濟人,在社會上扮演著
「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角色,
充當愛的橋樑,將有心人的付出,點滴不漏
親送到需要著身上,希望促進人間社會善的循環……




人類的慈善活動由來已久。初民時代的部落社會,老弱婦孺、無力謀生者
,皆由整個部族供養,慈善行為本身即包含在社會文化之中。

宋朝的范仲淹,以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傳世,
他曾經購買田地,將田產收益用以濟貧、救難,並協助一些失業的人度過
待業期。觀看我國的民間戲劇,也經常出現善心的員外,在荒年、水災之
際,發放米糧以賑災民。

放眼現今的台灣社會,除了政府的社會福利工作外,不少同鄉會、慈善會
、愛心會,透過清寒獎學金或是救急、施棺的方式,嘉惠需要幫助的人。
街頭上,行色匆匆的過客見到行乞的老者、幼孩,也經常會有人稍事駐足
,隨喜布施。

說到西方國家的慈善事業,不免要提起教會。的確,在西元五世紀至十三
世紀之間,歐洲戰亂頻仍,透過教會的力量,使人民在實質生活上、在心
靈上,都得到了滋養。到了近代,福利國家的觀念興起,除了原有的教會
力量在社會上繼續運作外,並由國家擔負起社會福利事業的責任。民間部
分,以家庭為單位,收養、認養孤兒的風氣盛行,更進而發展出多種國際
救難組織,將救助的對象、範圍,擴至全球。

隨著歷史、文明的進展,人類的慈善面相也越加多元、深刻且專門。


社會救助不單是政府的責任


並不是所有的人,在時間、經濟稍有餘裕的時候,就會自然地投身慈善工
作;但是,眾生之中,唯一有能力開展出慈善行為的,只有人類。

在邁向福利國家的過程中,政府雖有義務擔負起社會救助的工作,然而,
若有民間慈善團體在各地區的適當投入,除了能夠與政府社服單位相輔相
成,讓受照顧戶得到更人性化、更貼切的幫助外,更重大的意義在於,透
過人與人之間善意的交流,實質地把「民胞物與」的精神展現出來,也讓
每個人多少分攤些社會責任,而不是將所有的任務都交給政府。

依照社會救助法,我國政府為照顧生活困難之低收入者,及遭受緊急自立
,而將社會救助的種類畫分為:生活扶助、醫療補助、急難救助及災害救
助。

所謂低收入者,其標準由省(市)政府視當地最低生活所需費用,逐年訂
定,並於每年三月公告之。依低收入戶審定辦法,又將其區分為三類:

一、生活照顧戶:全戶人口均無工作能力、無不動產、無收益,或因特殊
故非靠救助無法生活者。

二、生活輔導戶:全戶總收入未達最低生活費用標準表者。

三、臨時輔導戶:全戶總收入雖超過最低生活費用標準表,而超過部分未
達該標準金額三分之一者。

各項救助業務及救助設施所需經費,則由各級政府相關單位分別編列預算
支應之。

救助的範圍、對象、種類,雖由中央統一訂定,然而,各地區的生活指數
不同,補助的金額、方式,則依各地方政府之經費多寡,而略有出入。

根據八十一年八月資料,台北縣與高雄市低收入戶生活補助情形如左:


台北縣 高雄市
第一款:

.大人、小孩每人一律四千元。
.七十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四
千六百元。
.領有殘障手冊每人每月四千六
百元。
.依每戶實際人口計算,
每人每月四千元。
第二款:

.大人無補助。
.小孩十五歲以下,限補助兩名
,每人每月三千三百元。
. 每戶每月固定三千三百
元。
第三款:

.大人無補助。
.小孩十五歲以下,限補助一名
,每人每月一千四百元。
.無生活補助,逢一年三
節每戶發慰問金,每節二千元。



然而,諸法無常,面對瞬息萬變的人間事務,政府只能盡可能地勾勒出濟
助的輪廓,但求盡力而已,而工作上任何看似輕易的成長突破,背後都曾
經承載了無數無名英雄的戮力耕耘!


慈濟慈善精神──人人觀世音


並不是所有的民間慈善工作,都是由宗教團體一肩承擔的;但是,慈善工
作從事日久,能夠始終清淨無染,常以利益眾生為首要之事,主事者必然
是個有修持的人。

有人類的慈善事業史上,在諸多的慈善團體、機構當中,發源自台灣東部
的花蓮,擁有二十八年歷史的「佛教慈濟功德會」,究竟以什麼筆法,寫
下專屬的一頁呢?

緣自證嚴上人的悲智願行。

證嚴上人說:

「二十八年前一灘血的因緣,使我體悟到,原來八千元就可挽回一條生命
,因為那位小產的婦人只要能繳出八千元的保證金,她就可以開刀、輸血
……她就有百分之八、九十得救的希望。但是二十八年前的八千元,對一
個山地人來說,那簡直是天文數字啊!」

就是這麼一個因緣,使我下定決心,用佛教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以千手千
眼來救助苦難的眾生。

觀世音菩菩薩到底在那裡呢?當我看到那灘血時,我體悟到:原來觀世音
菩薩的眼睛,就在我的身上,但是我只有兩隻眼睛;假如那灘血能讓其他
具有菩薩心的人看到、讓其他如觀音菩薩的眼睛看到,相信那位小產的婦
人不會再被抬回去,她一定會得救。遺憾的是,『觀世音菩薩的眼睛』,
當時只在我身上啊!

當時我想,為何不把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力量,發揮在這個社會上呢?
為什麼不把觀世音菩薩的悲天憫人之心人間化呢?為什麼要把觀世音菩薩
供奉得高高在上,與我們畫下一條鴻溝呢?

從此,我立下一個心願,希望別人一看到我時,就能產生『觀世音菩薩的
眼睛』出來;每個人一看到我,就能多為苦難者付出愛心,即多出兩隻『
觀世音菩薩的手』出來;只要能集合五百位會員,我就有一位千手千眼的
觀世音菩薩了。

有人說,一個人活在世間,一定要有他最大的理想和最長的計畫,老實說
,我個人並沒有什麼理想和欲望,沒有欲望也就沒有什麼計畫,但我只把
握一項──認真於當下每一個剎那。

我只是在我還能呼吸的時候,盡我的力量做事,利用我尚能呼吸的這一刻
來呼籲大眾,呼籲大家能和我有同樣的心──利用我們這分呼吸,發揮現
在已有的力量。

『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心,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台灣有二千萬人口,如
果真要問我有什麼理想和計畫,那就是:『我希望把台灣二千萬人口,變
成二千萬個菩薩。』」


委員織成菩薩網


依照證嚴上人的理念,每集合五百人的力量,就可以成就一位千手千日散
居各地,遍布各階層、各角落,總得有人別具慧眼、妙手,才能識得有緣
人,把一張菩薩網織就啊!

當年,證嚴上人受戒後曾發願不收弟子,也不受在家人皈依。功德會成立
後,參與者深受上人的行誼、胸懷所感動,紛紛要求皈依。為了功德會的
因緣,上人破例訂下皈依的兩項尺度:

1.凡皈依者,必須要做「慈濟功德會」的成員。

2.凡皈依者,必須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慈濟委員這個身分是終身、義務職。早年的慈濟委員,多由皈依的在家弟
子擔任,秉著「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佛家弟子精神,投入工
作。

當時的台灣社會尚未邁入工業化,往後數年間又出現全球性經濟不景氣,
功德會的照顧戶卻逐年增加,因而,如何在那樣財力、物力俱艱的年代,
籌募到足夠的救助基金,始終是早期委員們的首要之務。

隨著社會富裕化的過程,慈濟的影響不斷延伸,受過現代教育、擁有各式
職業經歷的中生代委員的投入,為慈濟委員的活動範圍,提供了更多的發
展空間。

現代女性經過文明洗禮,對於自身的定位不再侷限於家庭,即使身為一名
家庭主婦,也因著有了不同的價值觀,而有機會呈現出較果決、剛毅的一
面。

許多中生代的委員,在她們飛揚跋扈的生命情態到了臨界點時,進入慈濟
,使得生命獲致沈潛深刻的轉機──謙恭有禮的形象令人心生歡喜;踐行
佛法的結果,是讓全家人的生活、生命,進入了新的境界。

周遭的親友,在目睹了這些人的「現身說法」之後,每每興起進一步了解
的念頭。特別熱心、有緣分者,便成為委員們的幕後,跟隨委員執行募款
、訪貧、複查個案等基本任務,並努力充實慈濟精神。

民國七十七年起,發心恆長、具足愛心與耐心的幕後,經該組委員、組長
們推薦、認同後,由上人親自公開授證,正式出任委員。從此,在每年八
月及歲末,立下固定的授證時間。歷經二十多年,制度化的委員出任程序
於焉形成。

自民國五十五年,從台灣花蓮三十位女眾每天節省五毛錢買菜金做起,至
民國八十一年底,再推出五百零七位新委後,全世界的慈濟委員,已達三
千一百九十七人。

慈濟之所以能夠獲得廣大會員群的肯定,願以定期布施護持志業,功德會
多年來所秉持的「誠正信實」態度,是基本關鍵。

會員們可以確保自己的每一筆愛心款項,都透過全心奉獻、無求無償的慈
濟委員,直接、審慎地運用在照顧戶身上;種種人事行政、書籍、雜誌、
刊物、各分會建築的花費,另有專門的護法會或檀施會予以支援。海外慈
濟人開拓會務,也是運用當地募得的款項,國際救助、大陸賑災,所有慈
濟承辦的工作,完全秉持「專款專用」的原則,並未動用到國內的基金。
二十八年慈善工作的收支檔案,存放於花蓮本會,條條清晰可查。


照顧個案洋溢家庭溫馨


目前慈濟在慈善志業方面的工作項目包括: 

一、「低收入戶」長期救濟金濟助。
二、「低收入戶」長期白米或實物濟助。
三、義診醫藥費補助。
四、醫療濟助。
五、災害急難救助。
六、孤貧喪葬濟助。

歷年來,在慈善志業的收支及濟助人數,已由民國五十五年度全年長期濟
助總支出一七、三九八元,濟助卅一人;到民國八十一年,全年長期濟助
總支出超過五億元,濟助一○、七○三人。

除了前述的濟助項目,每逢歲末年終,為使長期照顧戶身心皆能溫暖,於
例行發放時,加發年金、年貨及全新冬衣,並於各發放地點預備素席,邀
請照顧戶圍爐吃年飯;至於平時因位處僻遠而由本會直接寄發濟財物的「
郵寄戶」,逢冬令,當地委員們大多親自將年金、年貨送達戶主手中,以
期當面表達慰問祝福之意。

早年,照顧戶以花東地區居多,冬令發放工作僅在本會舉行,分布於其他
地區的照顧戶,則將物資寄送到府。台北、台中、屏東分會成立後,為求
發放數量精確、效率快速,物資採購由本會統籌處理後,交由各分會進行
打包,隨後再送往各縣市發放地點,由地負責人主持發放工作。

八十一年度的發放工作,全省共分二十個地點,甫於元月十四日至十九日
(農曆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之間陸續完成。



※慈濟歷年委員人數成長表

年度 累計人數
55~75 190
76 870
77 1366
78 1613
79 1952
80 2464
81 3197




※慈濟功德會目前國內長期照顧戶分布情形

地區 人數
基隆 163
台北 1551
桃園 192
新竹 179
苗栗 360
台中 704
彰化 552
南投 748
雲林 727
嘉義 350
台南 695
高雄 882
屏東 780
宜蘭 616
花蓮 1062
台東 482
金門 75
澎湖 585
總計 10703



醫療與慈善救助進一步結合


在歷經了二十餘年的慈善救濟之後,慈濟終於透過與醫療志業進一步結合
,試圖提升慈善工作的層次,解決貧苦的根源。

民國八十年七月,慈濟成立「貧戶醫療保健服務小組」,首先針對本會在
花蓮地區三百二十五個照顧戶,由慈院醫師、公衛護士、社工員、宗教室
員工、慈濟委員,展開到府醫療服務。

長達五個月的初訪工作,社服人員進一步地將個案予以分類定義,並進行
社會、心理評估工作。從實務工作中,覺察到政府福利救助難以充分發揮
的部分,而藉以反觀自身,謀求精進。

在個案型態方面,大致區分為四類──

(一)孤老無依:孤、老無依或為子女所棄養者。 

此類個案佔所訪貧戶之百分之四十六。由於年老無依,毫無生產能力,無
法改善生活困境,故需靠長期救助,生活品質較顯低落。

(二)單親或祖孫家庭:夫、寡婦或婚姻破碎,獨力扶養子女者。

此類個案佔所訪貧戶中之百分之二十七。由於此類個案子女均為就學中或
年幼,經濟情況必須在子女就業或重組家庭後方可改善。

(三)家庭急難者:家庭組織健全,但其中成員突生急難事件,致使家庭
發生危機。此類個案佔所訪貧戶中百分之六。俟急難原因消除方可自立。

(四)清寒家庭:但人口眾多生產能力薄弱,或家庭成員角色功能不彰者


此類個案佔所訪貧戶之百分之二十一。除非提高生產能力,其問題方可解
決。

綜合評估報告,工作人員並歸結出六大項貧戶問題。

一、「缺乏社會資源運用觀念」。由個案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的貧
戶不知(或不為)自己可享的各項福利。因資訊上的斷層、及老弱殘疾之
因素,使貧戶普遍未能申請,以致形成資源的閒置。

二、「老年殘疾個案的安養問題」。依社會福利的觀點,協助殘疾老人安
養或安置,可讓老人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經訪貧小組評估,須輔導安養
以改善生活品質的老人,因生活環境的地緣性及人際關係的適應問題,欲
更換已熟稔的生活間較感困難。故需另行安養照顧之老人,大多表示不願
前往。

三、「老年疾病就醫問題」。貧病使低收入戶之老人處境更為難堪,經評
估須繼續治療慢性病之老人,或因交通不便或缺乏疾病之認知,大多數對
疾病之治療態度較消極。因此如何照顧這些老人的生理病痛,是重要的課
程。

四、「貧戶家庭子女的社會、心理適應、及就學問題」。由於家中遭遇變
故,經濟功能瓦解,往往造成子女輟學,又因未獲得良好的教育,日後就
業仍以低層工作來協助家計,造成生活型態的惡性循環,使其家庭難脫貧
窮的藩籬。因此如何協助輔導下一代就學,並在成長過程中,建立積極的
生活態度,增強自我的能力,以改善其家境,方為改善貧窮之道。

五、「低收入戶就業問題」。一般而言,低收入戶者學歷普遍偏低,相對
地就業市場較侷限在勞力及臨時工的工作,又如突遭生理上的變故(如車
禍),則謀職更為不易,有待謀求改善。

六、「貧戶健康、衛生觀念」較缺乏,有待改善以提昇生活品質。

七、「急難個案問題」,如能獲得積極的協助,並解決急難原因,或許可
縮短補助的期限。

為了能確切輔助貧戶,基金會就貧戶身、心、靈的全面照顧,擬定了照顧
模式及建議。以社區單位,結合該社區的社會資源,逐步展開切合當地需
要之救濟工作。

在生理照顧方面:是以每個家庭為單位。服務項目包括:提供巡迴醫療及
居家護理服務、提供義診券於當地醫師處診治,為貧戶轉介當地衛生所,
進行慢性追蹤。

在社會、心理照顧方面:對象主要是就學中之低收入戶子女。服務項目為
冬令營及成長營、安排寒暑假工讀、獎助學金之設置、圖書贈閱、課業輔
導。另對於有工作能力之成年人,輔導其就業及職業訓練,無工作能力之
殘疾老人,則給予家事服務及協助環境整理,並製作貧戶手冊使貧戶認識
自身權益。


分區照顧、追縱與轉介


為確實執行貧戶醫療保健工作,自八十一年元月開始推展第二階段的「貧
病個案持續性照顧」。以光復鄉作為南北分野,工作人員分二進行,光復
以南由家庭醫學科負責,結合委員、社工員,定期於每星期三下鄉服務。
服務內容包括:當地衛生保健、環保淨化的常識宣導,定期舉辦「健康人
生」各類講座。而光復以北,則委由醫院各科醫師,配合護士、行政人員
,於每星期六下午出訪服務,針對每一個案不同疾病給予適切醫療、轉診
,或在每星期二、三,針對需追蹤照顧的病患,予以居家健康、生活的關
懷。

在持續性的照顧階段,工作人員常在給予醫療服務之餘,亦挽起衣袖、不
畏污臭為殘老的貧戶清潔環境。

由於慈濟委員分布全省各處,時時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
動」的聞聲救苦精神,因此若能將此廣大的人力資源做一整合後,採分區
、分組、分戶的照顧模式,則無論在何時、何處、貧戶有任何問題,委員
皆能以最迅速的協助、處理,為貧戶尋適當的援助。因此,自八十一年九
月,貧戶照顧邁向第三階段的「分區照顧、追蹤及轉介」照顧模式。

因著慈濟自身的醫療資源、社服人員聚集於花蓮之便,乃以花蓮做為首先
施行地區;預計未來將以此模式巡迴全省,為受濟戶做醫療保健,或配合
慈濟醫療網來推動,以積極照顧全省各地貧戶。

透過此項貧戶醫療保健服務,將慈濟慈善與醫療工作相結合,能使慈濟精
神更徹底落實,而此模式或可為我國基層社會福利提供一參考模式。


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促使慈濟能夠從證嚴上人的悲願,成為一個具有實質事跡的實踐團體,最
大的後援力,也就是上人口中的「千手千眼菩薩」──遍及全省、各階層
、各個年齡層的慈濟委員、會員。

功德會初期是由三十位女眾做起,會員的分布,也侷限於東部地區,並從
熟識的親友推介起;會員捐獻的金額多為五元、十元(每個月)。值得一
提的是,功德會一開始,便試圖打破「有錢人才能做善事」的成員,功德
會的會員大多為市井小民,即使到了今天,每十個台灣人即有一人是慈濟
會員的情況下,依然以小康、中產階級佔絕大多數,捐款也以小額為多。

功德會成立十六個月的會員總數是兩百九十三人,往後數年間,隨著勸募
委員在各縣市陸續產生,會員總數也不斷增長,截至六十三年二月,已有
六千餘人。民國六十八年之後,因著籌募慈濟醫院建設基金,各地委員大
力奔走之下,會員數加速成長。

醫院啟業後,使得慈善工作由「治標」深入「治本」,實質的濟世行跡,
更獲大眾肯定,至民國七十六年初,會員總數已突破十萬人,該年年底即
激增至二十萬人──第一個十萬人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才邀集到,第二個十
萬人,只用了一年的光陰。

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全省會員數已達兩百萬人,此後更以每月十萬人的速
度成長,至十二月份,達到兩百七十萬人的紀錄。


帶動社會善的循環


慈濟能夠發揮如此廣大的救援功能,並不是單憑慈濟委員去發掘個案;大
多數的個案,是由會員提供的。換句話說,慈濟功德會扮演了「橋樑」的
角色──把散布在全省的觀世音菩薩的眼睛、雙手聚集起來,有組織、有
規畫、依實際需要,點滴不漏地把關懷傳達給受照顧戶。

而照顧戶們經常有人因著感念社會大眾的愛心,極盡地省吃儉用,又把部
分的濟助金捐回,也成為本會的會員,他們還想去幫助比自己更困苦的人
,他們也嚮往菩薩的境界啊!──愛,是可以傳達且循環的,但需要透過
適當的管道。

所以,慈濟的會員越多,乃意味著愛的循環在社會中越加順暢,則受傷心
靈的荒漠,越能得到滋潤,進而萌發新綠。慈濟擁有兩百七十萬會員,透
露出淨化台灣的腳步,正要邁向新的里程。

認同慈善工作的人,已經從生物意義上的人類,提升為肯定生命意義的人
;能夠親身參與慈善工作的人,乃是透過實地的行動,探尋體證生命意義
之所在;覺知了生命的本質之後,而能夠邀集志同道合的人,以協助更多
人開顯生命真諦,即是加速人間淨化的啟始。


起於慈善救助,止於人性至善


慈濟,是個講究宗教內在化、實質化,而外表上不拘泥宗教形式的宗教團
體。「為佛教、為眾生」是證嚴上人行事為人的根本原則,功德會的成立
,也是秉持著佛教精神。然而,慈濟人在社會各個階層展現慈濟精神時,
並不刻意強調宗教色彩,對信仰其他正信宗教的人士,亦是心存恭敬。

「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這已經是社會大眾對於宗教的共識了,
然而,正信的宗教,不管是有神論或是無神論的宗教,還有一個共同之處
,就是「去我執」。

有神論的宗教,透過完美、至高無上的超越者的存在,以顯示人的渺小不
可自恃;無神論的宗教,雖然也有一個完美的典型,但是,這個典禮型是
人經由不斷地自省、提升、修持,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兩者的基本信念
雖不同,卻都必須透過一步步袪除自身的「貢高我慢」,才能真正登堂人
室,進入高層次的心靈境界。

曾有人問及其自身為基督徒,能否加入慈濟或在慈濟志業體工作?證嚴上
人答以:「我不擔心你是基督徒,只擔心你信仰得不夠堅定。」

「為佛教、為眾生」,本身就是個因果循環,為使眾生離苦得樂,必須廣
傳佛陀的教化;為使佛法得以傳布,又須廣開方便法門,以利眾生親近。
佛法重在實質的體悟、真正的昇華、實然地展現大愛,若能努力朝此方向
修持,是否皈依在佛教名下,並不需要執著。

佛教慈濟功德會,乃是透過證嚴上人為眾生開闢的方便法門,以慈善志業
起步,已擴展至四大志業,提供諸有緣人各依根器、因緣,自當世世間法
超拔至佛法的境地──起於慈善救濟,止於人性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