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非洲之角」的文明古國──衣索匹亞
◎謝寶慧
《醫療援助衣索匹亞》之一


乾旱、饑荒、戰爭與癘疫,
使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人民,長期受到死亡威脅。
當今天世界各國的關懷焦點鎖定在比鄰的索馬利亞時,
衣索匹亞的苦難並未消失;
內戰頻仍,使世界各國援助的糧食發放不彰﹔
而長期營養不良,更使饑民無法走到發放點領取食物,
就已疲死於途。



〈地理要覽〉

衣索匹亞(Ethiopin),位於非洲東北部,西界蘇丹,東鄰索馬利亞與吉
布地,南接肯亞,北瀕紅海;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地形與氣候變化極大。

瓦須裂谷把衣索匹亞分割成兩個大高原﹔西邊阿比西尼亞高原自紅海延伸
至肯亞邊界,高原內部被峽谷、陡坡隔開,造成通訊困難;東邊歐加登高
原地勢較低,地形完整,向東緩降於印度洋。兩高原四周,則為低地圍繞


北部為紅海海岸平原,而沙漠海岸區地表荒涼,到處是熔岩流﹔東部是歐
加登半沙漠區,植物罕見,水源稀少;西部蘇丹邊界沿線,及藍尼羅河與
支流的深谷地,炎熱、潮濕,熱帶林木蔥翠。

主要河流有藍尼羅河、特克澤河、巴羅河,為尼羅河流域的河川,最後注
入地中海;而不屬於尼羅河流域的河流中,謝貝利河是非洲最長河流之一
,流經衣索匹亞東部大半地區,橫越索馬利亞,與印度洋平行流約二千四
百公里,注入沼澤。

衣索匹亞的氣候一如地形般複雜,涵括了寒帶、溫帶及熱帶氣候。海拔二
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山區,屬寒帶氣候;一千八百公尺至二千五百公尺的
高原,屬溫帶氣候,可種植葡萄﹔炎熱低地區屬熱帶氣候,包括海岸平原
、北部大裂谷荒涼郊區、熱帶谷地、東部乾草原及周圍低地區。紅海海岸
區是世界上最炎熱的地區之一,其中馬沙華港的氣溫常高於攝氏五十度。


................................................................................................................................


一般人提到非洲,除了聯想到埃及文明之外,腦中出現的,大都是奴隸、
沙漠、探險、黑暗大陸、野生動物等印象;加上近年來,由於非洲各國連
年的乾旱與內戰,更使得這個古老的土地上充滿戰火餘生、四處逃竄的難
民,和嗷嗷待哺、瘦骨嶙峋的饑民。



位於「非洲之角」的衣索匹亞,一度被稱作阿比西尼亞,為非洲最古老的
獨立邦國。乾旱與內戰造成的饑餓與疾病,嚴重威脅衣索匹亞人民的生命
。內戰的頻仍,使世界各國援助的糧食發放效果不彰;而長期營養不良,
更使饑民無法走到發放點領取食物,就已疲死於途。

有鑑於此,「世界醫師聯盟」提出一項緊急醫療援助方案,獲得慈濟基金
會全力基金支援,這項合作計劃於元月十五日在花蓮慈濟本會完成簽約儀
式。

在此同時,我們收集各方資料,期為讀者試繪出此一遙遠而陌生的國度─
─衣索比亞。


衣索比亞是非洲的文明古國,
他的歷史,
可回溯到西元前一千年



舊約聖經列王紀第十章記載著:「希巴女王聽見所羅門王因耶和華之名所
得的聲譽,就想以難解的話,來試探所羅門。跟隨她到耶路撒冷的人甚多
,又有駱駝馱著香料、寶石和許多金子。」

但據衣索匹亞人的傳說,希巴本是衣索匹亞的女王,因所羅門王愛慕她的
美色,幾經周旋後,希巴懷了所羅門王的孩子,這個孩子也就是衣索匹亞
第一任皇帝──曼涅里克一世。因而皇帝有「猶太的獅子」之稱號,也因
此衣索匹亞人自許為所羅門王的後代,他們認為自己是「衣索匹亞人」,
而非「非洲人」。

衣索匹亞之名,是早期希臘探險家所取,意為「臉孔被太陽烤焦之地」,
它是一個擁有「十三個月太陽照射的國家」(衣國年曆有十三個月,每月
為三十天,最後一個月只有五天),歷代的皇帝與總統都以「衣索匹亞的
太陽」自許。

古希臘詩人荷馬,將這塊地區分成東、西衣索匹亞兩部分,這種分法也被
希羅多德及後來的希臘和羅馬的地理學者沿用。一些古代的作家提到三個
衣索匹亞王國──納帕塔、麥羅埃和阿克森,只有最後的阿克森和現代衣
索匹亞領土相符。猶太人和腓尼基人似乎亦曾到過衣索匹亞,與其交易香
料和象牙。

在埃及托密勒統治時代(西元前三世紀至前一世紀),希臘商人進入衣索
匹亞,而希臘殖民地就建在衣索匹亞邊界上。

西元一世紀後半,一位商人在描寫紅海和印度洋海岸時,寫下「紅海航行
記」,這是第一次對衣索匹亞有正確的描述。作者敘述阿克森為阿克森王
國首都,其海港阿杜利斯為重要貿易中心。西元一至八世紀是阿克森王國
的繁榮期,他們甚至征服阿拉伯半島的葉門,建立據點。


非洲第三大人口國


衣索匹亞人口約有五千五百萬人,繼奈及利亞與埃及之後,為非洲第三大
人口國。約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民居住在各處的小村落、屯墾地或小鄉村,
城鎮人口不超過二千人。

最大城市為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在衣索匹亞語是「鮮花」之意,建立於一
八八○年代,人口超過一百萬,為開羅與約翰尼斯堡間東非最大城。一九
六○年左右,鄉村人口大量流入首都,此一城市遂成現代堂皇大廈與傳統
破爛建築蔓延的複合體。而德雷達瓦則是重要的鐵路、公路和商業中心。

衣索匹亞的種族數目據稱有一百個,其中有許多是相當小的族群。阿姆哈
拉族約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廿五。在歷史上,阿姆哈拉人主宰國家的政治
發展與帝國的擴張,並將阿姆哈拉語、衣索匹亞正統基督教和本身的其他
文化,擴展至其他族群。提格列人約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二﹔歐洛末則
是最大族群,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而其他較大族群則多是遊牧民族


衣國有七十多種不同的語言。阿姆哈拉語是文化主流,也一直是衣國的官
方語言。阿姆哈拉語屬閃族語系,因而與阿拉伯和希伯來語有關。衣索匹
亞語至今依然是衣索匹亞正統教會的禮拜儀式用語。衣索匹亞政府在一九
七四年後,確認阿姆哈拉語及提格列語、歐洛末語、索馬利亞語、渥雷塔
語為學校的國語。

至於宗教方面,有基督教、回教以及傳統的泛神教。

傳統的衣索匹亞人有相當獨特的生活方式。西部高原的人民,主食包括酸
餅與燉肉,佐餐的有蜜酒(蜂蜜釀的酒)或泰拉酒(一種黑啤酒)。男女
的普通裝束是沙馬裝──繡花邊、織工精細的白色棉袍,此種文雅的服飾
有各種不同風格的穿法,饒富特色,可與印度的沙麗服與墨西哥的披肩相
媲美。

衣國北方的典型住宅是長方形的石頭建築,南方則以樹枝、編條、泥巴和
茅草造成的圓頂茅舍最為普遍。教會建築在北方是長方形,南方則為圓形
;其共同特色是一系列同心圓向外開展,與耶路撒冷的所羅門神殿有異曲
同工之妙。

衣索匹亞人熱愛騎馬,亦喜愛音樂,傳統音樂已高度發展。他們對社會賢
達相當敬重,並有一套繁複的禮節。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雖是社會的基本單
位,但他們通常視婚姻為一種契約,甚至還有一定的時限,因此離婚非常
輕易,再婚的情形更是普遍。


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衣索匹亞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經濟仰賴農業和家畜的飼養。一九
七五年政府將所有耕地收歸國有,一九八四年政府宣布十年計畫,並將百
分之五十的農民編組在合作單位中。政府另有一「重新安置計畫」,打算
將易發生乾旱的東北地區之一百五十萬人民遷移至西南方。

而在水分充足肥沃的高地,廣泛種植小麥、大麥、玉蜀黍、高梁,以及衣
索匹亞稱為teff的穀物。在需灌溉的低地,則種棉花、甘蔗、水果、蔬菜
。咖啡是主要的外銷產品,占外銷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他則為皮革、豆類
及搾油果實。

牛、綿羊和山羊是主要的牲畜,獸皮和皮革也因而成為該國重要的外銷品
。外銷的主要對象為西德、吉布地、日本、沙烏地阿拉伯、法國和義大利


而工業發展只限於輕工業,食品加工、棉紗棉布及水泥是主要的工業,大
部分的製造業集中在阿迪斯阿貝巴。

缺乏適當的通訊系統是阻礙衣索匹亞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境內有兩
條鐵路連接內陸和沿岸港口,分別由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連接吉布地的海港
及紅海的阿沙布。

衣國大約有八千公里長的公路,連接阿迪斯阿貝巴和各省的大城;航空方
面,有三個國際機場,位於阿迪斯阿貝巴和阿斯馬拉。

衣國的教育制度是非洲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一九二五年以前,大多數學校
屬衣索匹亞正教會所辦,由於阿姆哈拉語是唯一使用的語言,因此教育成
為阿姆哈拉少數民族的專利。

一九七四年革命發生後,教育制度亦隨之改革。一九七九年開始成人教育
計畫,積極推展識字運動,識字率由一九七四年以前的百分之十,增加為
百分之三十五;所有學齡孩童的入學率由一九七○年的百分之十六增至百
分之四十六;中學入學率由百分之四增為百分之十三。最高學府為設於阿
迪斯阿貝巴的國家大學,然而入學率卻不到百分之一。


從所羅門王時代開始,
衣索匹亞就沉浸在傳統的基督教世界裡。
原始的祈禱儀式,
與虔誠膜拜的心靈,
都延續著拜占庭時代的真義。



第四世紀中葉,聖•弗魯孟提烏斯將基督教傳入衣索匹亞,開啟了衣索匹
亞與地中海世界的關係。

聖•弗魯孟提烏斯在衣索匹亞文學上被稱為「和平之父」,西元三四○年
,他被亞歷山大港的聖•達修,任命為衣索匹亞的第一任主教,從此,衣
索匹亞的基督教就和埃及的科普特基督教派結合一致。

直到西元第五和六世紀,該國才普遍信仰基督教,並和西方世界維持親密
的發展關係,但西元六三九至六四二年回教徒征服埃及後,此聯繫關係便
被切斷。此後大約一千年的時間,衣索匹亞忙於抵禦從北方及東方入侵的
回教徒,以及南方異教徒,以致和基督教世界幾乎隔絕。


神秘的基督教國度


從十二世紀開始,西歐就到處謠傳:在非洲有一神秘的基督教王國,由祭
司王約翰統治;並說,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一一四三∼八○年在位
)收到一封祭司王約翰所寫的信,詳述其王國中不可思議的事──據說他
支配了七十二個國王,而他的王國包括了三個印度地方。

十五世紀一些葡萄牙探險家試著探索這未知的國度,一四九二年或者一四
九三年,他們成功進入衣索匹亞,呈遞葡萄牙國王寫給祭司王約翰的信;
一五二○年,丹格爾皇帝在位,葡萄牙特使團抵衣索匹亞朝廷,其中有位
牧師後來發表了一篇對衣索匹亞情形的完整記述。


回教汪洋中的一葉扁舟


一五二七年,衣索匹亞受回教徒攻擊,許多地方皆被佔領,一五四一年葡
萄牙派遣一支勁旅支援衣索匹亞。最後入侵者雖被驅逐出境,但是衣索匹
亞已經積弱不振,無法阻止鄂圖曼土耳其人佔領沿海區,使得衣索匹亞再
次和西方世界隔離。

基督教起源和最初的傳教地區,在西亞和東北非一帶,但是今天除了以色
列和衣索匹亞之外,其他地區都已漸漸成為回教世界的成員,衣索匹亞如
同浮沉在回教汪洋中的一葉扁舟。

據一九九一年的統計,目前衣國約有百分之五十二點六的人民信仰基督教
,極虔誠的遵守傳統宗教儀式﹔而百分之三十一點五的人信仰回教,回教
徒主要分布在衣索匹亞東部、南部。


衣索匹亞和其他非洲國家最大的不同,
是大部分非洲國家有很長一段時間淪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
但衣國除了一九三六至一九四一年間被義大利佔領之外,
始終保持獨立,
是非洲歷史最長久的獨立國。



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衣索匹亞因內部的鬥爭而分裂成許多小王國。主權
握在提格列和阿姆哈拉王國的統治者手中,而他們之間仍不斷的在戰鬥。

十九世紀,一位酋長卡沙試圖恢復衣索匹亞的統一與權力,他逐步征服各
分裂王國。一八五五年他宣布自己為整個衣索匹亞的皇帝,稱號為狄奧多
爾二世。


與義大利的衝突


一八七二年至八九年約翰四世在位時期,開始和義大利發生衝突。

一八八九年曼涅里克二世即帝位,由於受到義大利的支持,因而和義大利
簽定烏西阿利條約,承認義國擁有對北境厄立特里亞的部分主權。翌年羅
馬方面宣布厄立特里亞為義國的殖民地。

因為義大利文與衣索匹亞文規範的條約有所差異,曼涅里克於一八九三年
正式宣佈廢除條約;一八九五年義大利卻因而入侵爆發戰爭。一八九六年
曼涅里克在阿多瓦的決定性戰役中,擊敗了義大利軍隊,使義大利承認衣
索匹亞的獨立。

曼涅里克與前任的狄奧多爾一樣,試圖將衣索匹亞轉變為現代化國家,而
他最偉大的成就是──當歐洲在非洲擴張殖民地達最高峰時,他成功地維
持了衣索匹亞的獨立。

一九一三年曼涅里克逝世後,繼任者雅蘇改信回教﹔衣索匹亞的正統教派
、貴族和軍隊聯合將他推翻。


賽拉西時代


一九一七年曼涅里克的女兒勞蒂圖,宣佈自己為衣索匹亞女皇,由皇戚和
親密的顧問馬科南攝政,不久,二統治者間起了摩擦。

一九二三年,衣索匹亞成為國際聯盟的會員國,馬科南訪問了主要的歐洲
國家。

繼而,馬科南攝政權力日增,並於一九二八年宣布為王,勞蒂圖僅保有女
皇名義,一九三○年勞蒂圖逝世後,馬科南正式登基為皇帝,號為海爾•
賽拉西一世。

時值二次世界大戰伊始,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黨為建立義大利帝國而侵
略衣索匹亞,國際聯盟制裁無效﹔一九三六年衣國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被攻
陷,墨索里尼將衣索匹亞和厄立特里亞與義屬索馬利亞,組成「義屬東非
」。賽拉西前往英國尋求政治庇護。

一九四一年賽拉西返回衣索匹亞,與英軍逐退義軍,進入首都﹔一九四二
年,衣索匹亞向德、義、日宣戰,並於一九四五年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
國之一。

戰後,聯合國決議:衣索匹亞和義大利殖民地厄利特里亞,合組成聯邦﹔
一九六二年,厄立特里亞成為衣國的一個省份。直至一九九一年,厄立特
里亞又脫離衣索匹亞,自成獨立國家。


一九七四年末代皇帝賽拉西被推翻後,
衣索匹亞結束了君主政體,
建立了一個非洲獨特的社會主義政權



傳統的封建社會架構,加上賽拉西的獨裁統治,改革聲浪漸起。一九六○
年欲推翻賽拉西的政變流產後,賽拉西對所有反叛者處以死刑,社會和政
治每況愈下﹔飢荒和物價上漲,再加上政府不願家醜外揚,執意掩飾一九
七四年約有廿萬人因乾旱、饑荒活活餓死的事實,並以「大屠殺」對付全
國首次大罷工,更增加了社會的不安。


成立共產政權


一九七四年陸軍軍官控制政府,臨時軍事委員會逮捕並廢除皇帝賽拉西﹔
一九七五年廢除君主政體,衣索匹亞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一九七七年二月
軍事領袖馬利安開始掌權,同時擔任該軍委會的主席、國家元首及三軍統
帥。軍事政府信奉馬列主義,與蘇俄關係密切,共締友好條約﹔至一九八
四年正式成立共產政權。

馬利安上台後,即大規模肅清政敵、屠殺人民,施行一連串的激烈改革政
策,把許多民營事業及土地收歸國有,並強迫百姓每月繳出四分之一的所
得給政府。百姓無以承受,加上政府貪污腐敗的搜括,衣國經濟完全癱瘓


一九八五年兩大叛軍「伊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及「衣索匹亞人民革命民
主陣線」,爭取北部厄立特里亞及提格列兩省獨立,馬利安發動攻勢,爆
發大規模內戰。


一九九一年七月,
衣索匹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
推翻馬利安軍事政權,
組成過渡政府



一九九一年七月,由提格列族主導的衣索匹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組成過渡
政府。

雖自賽拉西時期開始,衣索匹亞即存在著饑荒的窘況,然至一九八四年之
名藝人發起”We are the world”活動,才喚起世人對衣國饑荒的重視。各
國際救難組織集資捐贈米糧予災民。然而,大部分的糧食皆因內戰被軍隊
掠奪,並無法直接送達災民手中。

非洲大陸曾是孕育人類文化的文明古國之一,相對於今日東非哀鴻四起、
餓莩遍野的苦難,歷史,給他們出了一道無解的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