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了讓你有可期待的明天, 
                      我奉獻出我的今天
                       |  
                   
                  
                     | 
                   
                  
                     | 
                   
                  
                     | 
                   
                  
                    《醫療援助衣索匹亞》之五 
                       
                       
                       
                      【人物介紹】(1) 
                       
                      和災難病苦的人同在 
                      ──法國M.D.M.主要幹部 
                       
                      ◎張輕安 
                       
                       
                      歐洲?法國?巴黎?看到這幾個地名,令人聯想到什麼?一個古老悠遠的 
                      旅遊聖地?抑或新潮、浪漫、風情萬種,令人嚮往的代名詞? 
                       
                      來自法國,即將與慈濟攜手援助衣索匹亞的「世界醫師聯盟」(M.D.M.) 
                      的成員們,基於對生命的尊重、對人世的浪漫與熱情、及對傷病眾生的無 
                      限關愛,他們經常往返於炮火隆隆的戰地與貧窮落後的國度,關懷、援助 
                      烽火下的生靈﹔也將被戰火荼毒的地獄,及遭受乾旱、饑荒蹂躪的第三世 
                      界慘狀,帶回安定富裕的自由世界,為時代的黑暗面,留下見證。 
                       
                      元月十五日與慈濟簽訂衣索匹亞援助方案的M.D.M.代表,包括總裁沛迪耳 
                      博士、緊急專案及財務總監安瑟蘭小姐、衣索匹亞醫療推動方案負責人法 
                      蘭度先生。他們都有豐富的戰地經驗,多年的戰火餘生錄,讓他們本身也 
                      都充滿了傳奇。 
                       
                       
                       
                      ☉總裁/沛迪耳 
                       
                      現年六十歲的法籍醫師沛迪耳博士,是M.D.M.當初十二個創始人中的一位 
                      。他早年曾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服務足跡遍及許多戰亂國家, 
                      例如黎巴嫩、以色列等地。 
                       
                      他當初創建M.D.M.的理想,是希望能設立一個不受限於政治立場,不論種 
                      族或宗教信仰的分別,無須通過層層會議決定,就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趕 
                      赴災難現場,發揮高度醫療救援功能的團體,於是結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 
                      醫師,開始實踐這個理想。 
                       
                      沛迪耳博士,在元月十四、十五日兩天,短暫停留花蓮期間,曾簡單扼要 
                      地點出該組織的精神在於──「那裡有災難,我們就到那裡去」、「去幫 
                      助最需要的、卻也容易被忽略的地區」。 
                       
                      他說:「踏入台北分會建築物的大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個人都面帶 
                      笑容。再來,我發現這裡猶如一個小型世界,給我不完全是宗教的感覺, 
                      而是一種思想、一種與人類生命的聯繫。」「在這裡,我真正感受到的, 
                      是一種猶如兄弟般『世界一家』的感覺。」 
                       
                       
                       
                      ☉衣國醫務推動人/法蘭度 
                       
                      十五日早上簽約之前,該組織駐衣索匹亞的醫務推動負責人法蘭度先生, 
                      見精舍常住忙碌搬運笨重的冬令發放物,西裝畢挺的他,毫不考慮地也掄 
                      起衣袖認真地扛運,一箱接著一箱……,紮實熟練的動作,令人很容易地 
                      聯想到他在衣國胼手胝足,辛勤工作的樣子。 
                       
                      他本身也是醫師,自一九八四年起,就深入衣國工作,對當地十分熱愛, 
                      雖是法籍人士,卻娶了衣國女子為妻,並育有兩個孩子。目前妻小皆在衣 
                      國。 
                       
                       
                       
                      ☉財物總監/安瑟蘭 
                       
                      篤重沉斂的財務負責人安瑟蘭小姐,為感受慈濟精神,十五日清晨四時, 
                      也準時出現在精舍大殿參加早課。儘管她聽不懂經文,也不懂種種儀式的 
                      意義,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她仍然跟隨大眾虔誠跪拜。 
                       
                      在簽約過後,她難掩內心的激動,透過翻譯,主動向前對上人表達,她近 
                      年來難以忘懷和尊敬的人士有兩位:一位是去年見到的一九九二年諾貝爾 
                      和平獎得主瓜地馬拉籍的利歌薇坦•曼楚女士(Rigobetra Manchu)。曼  
                      楚女士是因致力於當地歐洲移民與原住民印地安人的和平運動和社會和諧 
                      的傑出成就而獲獎。她表示,上人以宗教家無私無我的情操,奉獻一己於 
                      社會大眾,點燃社會上無數人的良知,讓此地人民攜手共造愛的社會,這 
                      一分愛的感染力,同樣令她畢生難以忘懷。 
                       
                      當天晚上,恰好是安瑟蘭小姐的生日,M.D.M.全體簽約代表在台北一家餐 
                      廳為她慶祝,據悉在會中,她為這些天在慈濟所見及簽約的順利,而感動 
                      涕泣。她表示,多年來,旅行了許多國家,做的又是監督財物與簽約的工 
                      作,深深體會到向人伸手要錢的困難。而他以前對台灣的印象,就像一般 
                      國際媒體對台灣的報導般,認為台灣是相當功利的﹔但在慈濟,她所接觸 
                      到的,都是很有愛心的人──在與慈濟的簽約過程中,她參觀了東區委員 
                      授證、聯誼會、冬令發放、早課、朝山……她親眼看到慈濟人喜捨的精神 
                      。台灣人的愛心、慷慨、對信仰的虔誠以及展現的宗教力量,都使她非常 
                      訝異與感動。 
                       
                      尤其是與慈濟簽約過程之順利,慈濟表現出對他們完全信任與對人性的毫 
                      無猜忌,是她多年來無數簽約活動中最好的經驗。對上人,她也深深體會 
                      到他的親和與廣大無邊的愛﹔而上人事必恭親的辛苦,更讓她體會到上人 
                      的偉大。 
                       
                       
                      ◆發揚人道精神 
                       
                       
                      簽約活動結束次日,她與沛迪耳、法蘭度即分別返回法國與衣索匹亞﹔而 
                      詳細的行動計畫書,在一週內就從兩地分別寫出,展現出他們迅速的行動 
                      能力。 
                       
                      「只要那裡有災難,援手就伸到那裡」,「世界醫師聯盟」與慈濟兩個組 
                      織,不約而同地具備了這樣的人道精神﹔此一精神,也將由這次的合作關 
                      係而更發揚光大。 
                       
                       
                       
                       
                      【人物介紹】(2) 
                       
                      回教徒的「慈濟精神」 
                      ──劉春園搭起援助橋樑 
                       
                      ◎張瓊齡 
                       
                       
                      「……那天,原來也只是不經意地瀏覽著報紙,當我讀到慈濟十戒的最後 
                      一戒,竟然是騎車要戴安全帽時,當下感到分外親切。因為我們回教的教 
                      義也是很生活化的,連吃飯、走路,都有成規可循。」儘管只是報章上的 
                      驚鴻一瞥﹔儘管對於慈濟團體的過往、現況,幾近一無所之﹔儘管兩大宗 
                      教的淵源、基本信念如此懸殊……。 
                       
                      然而,透過「生活中修行」這個共同點,讓篤信回教的劉春園先生在心版 
                      上留下一抹「慈濟印象」。而任誰也臆想不到,令上人懸念多年,始終不 
                      得其門而入的「援助衣索匹亞行動」,竟然是藉由劉先生這一抹印象的因 
                      緣。 
                       
                       
                      一九八○年代起,東北非乾旱、戰事的消息,稍具危機意識者,恐怕早已 
                      備妥行囊,隨時要逃離的﹔然而,劉春園先生卻特立獨行,不但在這個時 
                      期前來此地展開事業,並且長期留駐蘇丹,一住就是十年。「我喜歡冒險 
                      ,喜歡當開路先鋒!」他這麼形容自己。 
                       
                      「我在高中時代受一位教官的引導,接觸、信奉了回教。」或許是這樣, 
                      早早讓他對這個地區有種特殊的興趣。十多年來,劉先生的活動足跡遍布 
                      北非、中東一帶回教盛行的區域。 
                       
                      北非的旱災以衣索匹亞的災情最為慘烈,未去之前,劉先生曾向一位來自 
                      當地的友人探詢衣國情況,那人說「不危險啊!」──他指的是首都的情 
                      形。而就憑這句話,劉先生來到了衣索匹亞,並把貿易的觸角伸展到此地 
                      。 
                       
                       
                      ◆促成慈濟援非計畫 
                       
                       
                      「去年四、五月間,我在衣索匹亞的飯店遇上了尹可凡,他以為我是日本 
                      人。」 
                       
                      劉先生蓄著鬍子,說起英文來有種特殊的口音。「那次的會面,他跟我略 
                      提了M.D.M.在尋找專案合作者的事。」當時劉先生的心中尚未有適當的對 
                      象,然而,他相信,台灣不乏這樣的人士。 
                       
                      「後來,就憑著在報上看到那則關於慈濟的消息,我展開了行動。」以劉 
                      先生多年經商的經歷,恰如其分地擔任起聯繫者的角色。在雙方會談的過 
                      程中,不時提供他在當地實地的見聞以為參考。 
                       
                      原以為,像這樣國際性的合作計畫,必然要大費周章,反覆往返的,沒想 
                      到,證嚴上人在瞭解M.D.M.的理念與計畫後,當下便做出合作的定奪,並 
                      感恩對方圓滿慈濟多年來想要援助非洲災民的心願。這一切,看在劉先生 
                      眼裡,簡直是不可思議! 
                       
                       
                      ◆回饋社會的時候到了 
                       
                       
                      「回想這幾次與慈濟接觸的經驗,內心受到了莫大的震動!」劉先生為了 
                      更進一步了解慈濟,特與桃園慈誠隊長楊慶鍾師兄聯絡,並出面邀集社區 
                      住戶,舉辦了一場慈濟茶會。而日後只要有機會,他便向人介紹慈濟。 
                       
                      「我已經四十幾歲了,是到了該把事業收起,回饋社會的時候了。」他向 
                      來是個講求效率的人,以往不喜歡耗費時間在「溝通」上面,因此,周遭 
                      的伙伴、朋友們,對他的感覺是又愛又恨。「他們不喜歡我,卻又少不了 
                      我。」不過,現在的他,不再那麼霸道了,他會先聽聽旁人的意見。 
                       
                      年初六,他又飛往衣索匹亞──打從一見面,他便一再提出詢問:「有沒 
                      有我可以幫忙之處?」「我可以為你們做些什麼?」「千萬不要客氣,有 
                      什麼需要,儘管提出!」「我要去收集更詳盡的資料!」…… 
                       
                      面對他滿溢的熱情,該說些什麼呢,該提出什麼請求呢? 
                       
                      如果能夠的話,請代我們向當地的民眾問聲好吧! 
                       
                       
                       
                       
                      【人物介紹】(3) 
                       
                      鏡頭後那顆悲憫的心 
                      ──戰地攝影記者尹可凡 
                       
                      ◎張輕安 
                       
                       
                      與「世界醫師聯盟」代表前來花蓮簽約的「大地」地理雜誌特約記者 
                      FRANCIS HICKEL,是一位傳奇性的遊俠型人物﹔十幾年的戰地記者生涯 
                      ,使他成為衣索匹亞的常客,對當地的風土民情、自然環境、歷史背景… 
                      …如數家珍,對戰爭景況感受尤深。 
                       
                      「沒有名氣、沒有職業、沒有地址、沒有憂鬱,也沒有錢﹔雖然累了,卻 
                      永遠快樂」──在台灣出入十餘年,通中文的他,為自己取名「尹可凡」 
                      ,並印了這樣的一張名片,很生動地描繪出他本人及其個性。 
                       
                       
                      ◆嚮往馬可孛羅生涯 
                       
                       
                      尹可凡於一九五四年出生在法國阿爾薩斯省的史塔茲堡。曾在法國擔任專 
                      業舞台設計師多年﹔會成為戰地記者,他則自稱出於對攝影及旅行探險的 
                      狂熱和一場「意外」。 
                       
                      他對旅遊的狂熱深受他叔叔的影響。小時後,叔叔常在看完報紙後,與他 
                      討論各國風土民情及國際局勢,使他對外國的奇聞軼事有無限的憧憬﹔而 
                      傳奇人物「馬可孛羅」,更成為他崇拜的偶像,也使得他對亞洲充滿強烈 
                      的好奇與關愛,朝思暮想地欲一探究竟。 
                       
                      年紀稍長,他非但熱情未減,更開始著手計畫實行旅遊探險,使得他的父 
                      母親友都大吃一驚,而懷疑他的頭腦使否有問題。 
                       
                      十四歲時,他邁出了旅遊生涯的第一站──東歐,儘管當時所有親友都認 
                      為共產國家危險性高,也不適合未成年者單獨旅遊,但他則「雖千萬人, 
                      吾往矣」地,獨自完成了他的路程,並在十六歲時暢遊泰國和寮國。 
                       
                      回國後,他開始學習日文,一九七七年獲獎學金赴日進修。此後,旅遊即 
                      成為他生命中快樂的泉源﹔他的足跡遍及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一九八 
                      七年起,中東、非洲等與戰爭有關的國家,更看得到他揹著相機,冒著生 
                      命危險獵取珍貴鏡頭的蹤跡。 
                       
                       
                      ◆「除了攝影外,我能為不幸者做些什麼?」 
                       
                       
                      由於喜歡照相,在豐富的遊歷生涯中,他從攝影鏡頭中看到了人間太多的 
                      悲、歡、離、合,漸漸地,他開始思考:「除了照相外,我可以做些什麼 
                      ?」 
                       
                      於是,從一九七三年開始,他就希望能成為戰地的攝影記者。在一次休假 
                      的旅途中,偶然地,他正好碰到有位攝影記者不幸死亡,文字記者則找上 
                      他:「我們需要一位攝影記者,跟我來!」從此,他就走上了「戰地記者 
                      」之路。 
                       
                      當了戰地記者後,尹可凡不斷自問:「我要當個好的戰地記者,還是壞的 
                      戰地記者?在報導後,我還能為這些不幸者做什麼?」於是,在這種內在 
                      的責任感驅策下,他也擔負起戰地援助工作的聯繫與橋樑的使命,並收養 
                      了許多戰地孤兒﹔此次「世界醫師聯盟」與慈濟簽約,他即是認為該組織 
                      做得很好,因此義務隨團服務。 
                       
                       
                      ◆為烽火下的兒童尋求生機 
                       
                       
                      不久前,他曾深入動盪不安且充滿貧窮的孟加拉首都達卡,採訪部分民眾 
                      因宗教信仰衝突,而在一天內破壞一千三百座寺廟者的「暴行」之餘,他 
                      發現一位罹患嚴重心肌梗塞的夢加拉報童「賈拉」,已瀕臨死亡邊緣,尹 
                      可凡不忍坐視不顧,而將他送往英國醫治。 
                       
                      同時,在孟加拉,他發現當地的兒童畫充滿了活潑生機,因此他特別收集 
                      了廿二幅由九歲至十三歲小朋友所繪的兒童畫作,與他的攝影作品共同在 
                      台北的畫廊展出,希望能藉由義賣的方式,一方面能喚起社會大眾的愛心 
                      ,共同關心孟加拉的動亂﹔一方面也希望能為賈拉籌募一些醫療費用。最 
                      後,賈拉雖仍不治死亡,但他也盡力了。 
                       
                      對於飽受戰亂與饑餓折磨的衣索匹亞兒童,尹可凡也有深切的悲憫,他說 
                      ,在衣國首都阿迪斯阿貝巴,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從事擦鞋業的街頭游童 
                      ,他們活在「每天只看到別人的腳,而看不到自己未來」的日子裡,為了 
                      生存,有的也不免偷、搶、行騙﹔他們有自己的組織,互相爭奪地盤而時 
                      有爭端。尹可凡曾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與他們談話,傾聽他們的故事、心聲 
                      與希望。 
                       
                      對於這些擦鞋游童,尹可凡有他自己的計畫。他希望回到衣索匹亞後,能 
                      夠訓練這些擦鞋游童組織一個無舞台的表演團體,組一輛卡車,載著他們 
                      巡迴全國各地,去表演他們各自的故事與理想﹔並在當地傳遞、散播和平 
                      與希望的訊息,使當地的兒童們,也可以對人生產生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在者,他計畫安排一所房子收容這些游童,且進一步幫助他們就學。由於 
                      衣國有位最有名的歌星就是擦鞋出身,他也希望聯繫這位歌星能出面協助 
                      ,證明「我能,你們也能」,帶動這些鞋童成為好的演員或歌星,而能有 
                      較好的前途。尹可凡說:「在這裡,有很多陰暗的角落等待我們伸出援手 
                      ,只要有心,有千百種方法可以做事!」 
                       
                       
                      ◆活在人群中的人 
                       
                       
                      採訪「世界醫師聯盟」與慈濟簽約,令尹可凡感動。兩年前,他就曾聽說 
                      慈濟計畫為孟加拉的風災募款,但沒時間去花蓮一探究竟,此次的簽約, 
                      終令他一償宿願。見到上人,他心中有非常複雜且難以描述的感覺,「看 
                      到他,心中就有一種很溫暖的感覺,一直抓著你、跟著你。他沒離開過自 
                      己的國家,卻可以知道世界的需要﹔他不需要站在窗口看,就可以知道世 
                      界的究竟﹔他不必旅行,不必親眼看到,就可以明白許多事情與道理。而 
                      我們走得越遠,確知道的更少!」 
                       
                      尹可凡形容上人:「他非常親切、非常平易近人,任何人都可以接近他, 
                      他似乎無所不在,又似乎不存在。他看人、事,都非常深入。」「你不需 
                      要了解他的話,重要的是去感覺他,那種感覺無法描述,但可感到──他 
                      ,就像我的媽媽!」 
                       
                      「She is the people for all people, all the people in one people.」,尹可凡說: 
                      「他是一個平常人,卻是活在人群中,為人群成就偉大事業的人。看著他 
                      、感受到他,看到他所做的事,可以調整我們自己的路避免出現偏差。他 
                      原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時間,但由於感受到人類的需要,強烈的使命感鞭 
                      策他去做這許多事情。而他在成就大事業時,都存著平常心,不會有任何 
                      興奮或激動,這也是他最偉大、最值得尊敬的地方。同時讓我們印證了一 
                      件事實:快樂或幸福並不存在於可以自由自在為所欲為,而在於不認為工 
                      作是一種責任!」 
                       
                       
                      ◆在戰地,使用最頻繁的語言是「再見」 
                       
                       
                      近年來,每當尹可凡在烽火連天的戰地採訪完畢,就會回來台灣休養生息 
                      ,等待下一次任務,再出發。 
                       
                      「我們當戰地記者的人都特別容易老,因為有太多場合、太多機會要跟人 
                      說『再見』。而且道完再見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對方!」 
                       
                      這種經驗在他的記者生涯中已經歷太多了。他緩緩說出一段沉痛的回憶: 
                      他在阿富汗認養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Gouklamou.在有一次與她道別後,下 
                      次他再去時,已見不到她──因為她已誤踩地雷慘死多日了!這個來不及 
                      長大的可愛小女孩,成為另一個戰火下無辜的犧牲品,令尹可凡唏噓不已 
                      。 
                       
                      不過,尹可凡也表示,在戰地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溫馨感人的故事發生 
                      ,會勾起許多回憶。最近她又將在孟加拉認養兩個小孩﹔同時,下次返台 
                      ,他將策劃出版一些書籍或出版品,介紹戰地及其他地方的兒童生活狀況 
                      ,教育幸福的台灣小孩,知道其他發展中國家小孩的情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