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認識生命的自然歷程
──醫療與健康的隨想
◎張正弘
生、老、病、死──人生必經之路程,每一階段都是一些掙扎與努力;人
只不過是在這天地逆旅中,盡力度過每一時期。


醫學不能改變生老病死,
只能設法讓人們在這些過程中
少一些苦痛,多一些安慰



醫學也是如此,它不能改變任何一個階段的結果,只能設法讓每個過程順
利一些,讓我們的肉體或心理少受一些苦痛,多得一些安慰。

美國著名的醫界前輩,威廉.歐斯樂爵士(Sir William Osler)說過這麼一
句話:「(醫師)治癒疾病只能偶而做到,通常可以解除一些苦痛;但永
遠可以給予安慰。」這句話到了今日依然不變。然而科技高度發展,醫療
行業的制度化、公式化、儀器化,以及醫學教育的科技導向,使得多數醫
師們忘記了這句銘言。

其實不是醫師們忘記,而是整個人類社會都忘記了──生命的自然歷程。

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之後的人類社會,無止境的「成長」與「進步」變成
唯一的目標,因此所有作為都永不能停止,且不斷地加速。對整個地球而
言,就是無法遏止地竭澤而漁;對人類自己的身體而言,目標就是不斷地
延長壽命、減少疾病。所以死亡就是醫學的敵人,要盡全力去克服;無形
中「長生不老」、「永生不死」,變成醫學的唯一目標。

人類社會要求醫學的,就是避免死亡(或許這也是法律上無法同意安樂死
的原因之一)、治癒疾病(所以許多人無法接受慢性病「治不好」的想法
)。在這種觀念中成長的醫學生、醫師,自然將「治癒」疾病,當成唯一
目標。一旦疾病無法「治癒」(或暫時治療)時,醫師只能接受挫折感,
而無能為力。所以,多數醫師不願面對末期癌症瀕死的病人(因為覺得自
己反正也不能做什麼),對長期慢性病覺得無聊(反正你就是要一直吃這
些藥,當飯吃!)


醫師最重要
而且永遠能做到的,就是
給予病人支持與安慰



前輩大師的話提醒醫師們:最重要而且永遠能做到的事,就是──給予病
人支持與安慰。一個醫師所能給予病人的支持──透過基本原則與系統的
方法──絕不止是普通人單純的同情。

一個癌症瀕死病人,面對即將來臨的生命終站,如果能正視它、接受它,
甚至計畫、安排它,那將會使這一歷程順利而圓滿。

然而事實上,患者面對一個全然未知的命運,心中擔負著無數的焦慮、挫
折、憂傷,而且這一生所有用來對抗壓力、對抗挑戰的工具──自己的身
體,卻正毫無辦法挽留地離他而去。想要接受這必經的最後歷程,談何容
易?

此時,最需要一位了解這情況而能實質支持他、幫助他的人,「醫師」─
─自然就該是、也最適合扮演這一角色的人。同樣地,病人周圍的家屬也
面對著一個即將來臨的永別,情境,可能也有許多需要支持、幫助的需求


一個充滿關懷、了解死亡,而能主動接近病人及其家屬的醫師,並不代表
醫學的失敗;相反的,他可以顯示出了解、接受死亡的態度,而能充分支
持、安慰病人及家屬,給予他們許多幫助。他可以跟他們討論目前疾病的
情況,和接下來可能的變化,以及醫療上將採取的各種步驟,讓他們能有
準備與選擇;他可以告知,當最終情況來臨時,是何種情況,該如何因應
。最重要的,醫師經由此等充分的支持與坦誠的溝通,顯示自己對死亡採
取的正向態度,讓病人及家屬了解──他們並不孤單,醫師會一直幫助他
順利走完這最後一段路程。


拋開人定勝天的虛妄觀念,
以整體醫療照護
取代「治癒」的狹隘追求



面對其他情況時:比如長期慢性病、逐漸進展的疾病、身心症、行為問題
引起的病症,以及老化過程中自然功能喪失等問題,醫師絕不是雙手一攤
,表示無能為力;相反的,如何顯示自己的了解、接受,進而積極的面對
與計畫,更是醫師重要的任務。只是醫師要先學習拋掉十九世紀以來,虛
妄的「人定勝定」觀念,重新認知生命自然的歷程。

事實上,近年來歐美醫學界對前述問題的了解,以及研究的長足進展,就
是認知了「醫療照護」的整體觀念,而非僅一味追求狹隘的「治癒」而已
;因為以自然為敵,終將徒勞無功。


對生命自然經歷的正確認知,
才是維持生命
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誠然,對身體器官病變的醫學研究,必須不斷地進步下去,但保持正確的
觀念,才是永遠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健康是什麼?健康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定義─一個殘障的人可以是健康的;
一個有慢性病的人可以是健康的;甚至一個癌症病人,都可以是健康的。
如果在一個人生命自然歷程中,他確實盡力地照顧自己的身體,維護健康
、避免危害,在有問題時,能尋求能力範圍內所有可能的醫療照護,而後
坦然面對其結果,發揮所有的功能──這樣的生命,在我認為,才是真正
的健康。


(本文作者現為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