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再生力量的復甦
──醫療深入非洲高原 |
|
◎張輕安 |
|
《衣索匹亞醫療現況實勘》•之一
今年元月十五日,「世界醫師聯盟」(M.D.M.)與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在花蓮靜思精舍簽訂了一項合作方案──
緊急援紓非洲衣索匹亞居民的醫療衛生救助。這個方案,
是針對秀縣北方曼斯基斯區所需的醫療、衛生救助項目所設計的。
根據合約內容,由慈濟基金會提撥七十七萬三千美元,
贊助「世界醫師聯盟」,以三年時間逐步推行多項方案,
預估將有二十七萬七千餘人受益。
四月十二日,本會派出四人訪問團──
林堅熙、林偉賢、徐祥明、潘鳴、赴衣索匹亞,
進行為期十一天的首梯次實地勘察訪問,
共造訪了計畫區中八個鄉野醫療站、二個鄉健康中心及一個地區醫院。
訪問團已於四月二十二日返抵國門。
「慈濟為什麼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這是個好問題……不過,慈濟自成立以來,什麼時候做不吃力而討好的
工作?慈濟做事一向是『雪中送炭』,這趟衣索匹亞之行,讓我們知道非
洲人民生活的艱困及國際援助的重要性,正是『難行能行』的慈濟精神最
具體的表現!」
這是慈濟赴衣索匹亞的首批醫療訪問團團長林堅熙醫師與隨團採訪記者的
一段對話。
歷經十一天長途跋涉的訪問評估,從衣索匹亞歸來後,他們滿心悲憫地細
訴他們的所見所聞。
◆滿佈沙礫石塊的土地上,仍然有人耕耘
生命源自於土、根植於水,有土地,才能勞動,生命才能賴以生存﹔然而
,衣索匹亞雖有廣袤的士地,能攫住水土的森林與綠樹快速消失中,一望
無際的石頭與礫土,貧瘠而凹凸不平,「假如阿姆斯壯的太空梭降落在衣
索匹亞,他可能會以為是踏在月球表面。」訪問團團員徐祥明說。
貧瘠的土地和長期的乾旱,使老百姓一貧如洗,十七年內戰的蹂躪,造成
民生凋敝。不過,近兩年來戰事稍歇,政局趨穩,人民紛紛返回家園,「
佈滿沙礫石塊的荒漠、陡峭的山壁上……到處有人在犁田耕耘,大家都有
重建家園的強烈意願。有勞動就有希望,倘若仍將衣索匹亞想像成人骨瘦
如柴坐以待援,或滿地餓殍奄奄一息的景象,對這個國家及人民來說,都
是不公平的!」林偉賢對這個文明古國及其人民充滿希望。
◆人力物力奇缺,醫療工作幾乎停擺
不過,整體而言,歷盡滄桑的衣索匹亞仍如大病初癒的孱弱病患,目前仍
只能求得裹腹而難以進一步重建,各項攸關百姓健康的基層醫療設施仍付
諸闕如,而戰前原有的醫療站所,也在人力、物力奇缺的情形下,幾乎停
擺。
慈濟與M.D.M.合作,對衣索匹亞進行的醫療援助計劃,便是選定曾
受旱災與戰爭影響最嚴重地區之一的秀縣北方曼斯基斯區的「瑪哈馬達」
及「莫拉利」兩個鄉,進行醫療網重建工作,利用當地原有的殘破醫療站
及健康中心重新整修,補充必要的醫療設施、藥品及醫護人員,恢復各醫
療站的基本功能,期能重新負擔起照顧全區二十七萬餘位居民健康的責任
,並進一步對當地民眾進行公共衛生及婦幼保健的宣導,使當地的衛生環
境及醫療條件獲得改善。
慈濟此番派出的訪問團,負有實地查看合作方案推行情形及後續計畫實施
的調查評估。
◆工作人員任勞任怨,士氣高昂全力以赴
自慈濟與M.D.M.簽訂合作計劃後,M.D.M.設於衣索匹亞的救
援總部,便已積極依據合作計畫進行各項籌備作業。當慈濟訪問團抵達衣
國時,M.D.M.設於曼斯基斯區的兩個工作基地──瑪哈馬達工作站
及莫拉利工作站,便已整備妥當﹕指導醫師、行政工作人員、健康調查員
、司機等,均已聘齊,兩輛運補車輛也已購妥加入工作行列。
訪問團團員逐一與所有參與計畫的工作伙伴交換工作推展意見,發現工作
人員素質甚高均為一時之選,工作態度任勞任怨,士氣高昂,雖然工作站
設備非常簡陋,但他們表示,能參與這項有意義的醫療重建工作,是他們
無上的光榮,因此不論環境如何惡劣、工作如何艱鉅,他們都將全力以赴
。
團員們對M.D.M.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地充份利用空間與資源,及內
部嚴謹的行政組織及物料管理方式,也留下深刻印象,咸信該組織能將來
之不易的援助善款發揮最大的功能。而對他們「有路走到沒路,沒路自己
開路」、「醫師要充當魔術師才能照顧病人」的工作精神及耐心、毅力,
更是佩服。
◆鄉村交通,通訊困難,建立基本醫療架構是當務之急
訪問團領隊林堅熙指出,就訪問全程中所見,無論診所、醫療站或健康中
心均殘破不堪,人員編制也只有高中程度再受訓一年半的醫療助理充數,
能發揮的功能頂多是治療感冒,擦藥而已,而當地的醫師也多為公醫制度
,在薪資待遇偏低的情況下,也未能正常值班。因此,「就目前的情況而
言,援助行動還有很艱辛長遠的路要走–建立醫療網是最終目標,」但目
前把最基本的醫療架構及制度先建立起來,是當務之急。」
他指出,慈濟與M.D.M.的三年合作方案中,首期目標是先恢復診所
、醫療站、健康中心的基本硬體建設,包括﹕淨水設備、管線、排水系統
……等﹔軟體方面則在加強人力訓練,使能達到看門診及醫療照顧的功能
,並加強公衛護士深入基層,從公共衛生及婦幼保健做起,儘量提高當地
的醫療水準,使人民的健康狀況獲得改善,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
◆在此合作計畫,慈濟有充分的管理控制及監督權
就訪問團實地勘察的結果,衣索匹亞鄉村地區的交通運輸非常不便,因此
基層醫療網的建立,對當地居民將有極大助益。
目前,M.D.M.計畫在今年六月前完成瑪哈瑪達、莫拉利兩鄉的健康
中心,以及「采辛納」、「基斯羅貝爾」、「熱眉羅」、「瓦革瑞」四個
醫療站的重建工作﹔而六月至十二月因值雨季,只能選擇車輛可達的「杜
巴熱瑞特」、「凱模丁菊」、「眉熱若」、「巴須」醫療站,進行重建。
同時M.D.M.也將組織瑪哈瑪達及莫拉利地區的護士、健康助理及一
般職員,教導他們藥品儲存及管理技術。
曾參與「饑餓三十」援非活動並親自前往非洲的林偉賢表示,慈濟與M.
D.M.的援衣合作並非食物供給計畫,而是改善「因病而貧」問題──
使當地民眾能恢復體力,進而提高生產、改善生活的計畫。全部的方案由
慈濟提供經費,M.D.M.提供執行人力,做為期三年的醫療推動計畫
。
他指出,過去國內參與的國際援助行動都是將善款整合到國際團體中統籌
運用,只佔全部救援經費的一小部分,因此既無主導權,更無決定及控制
權;而M.D.M.每三月提報一份財務報表,每半年核帳一次,慈濟可
以隨時進行察核評估及提出建議,亦即擁有充分的管理控制及監督權。「
以國際援助的現實而言,這是相當落實的方法。而合作的三年期間,慈濟
更可藉此充分吸收及了解國際援助的實務工作,對慈濟的國際化及海外援
助工作,將是難得的寶貴經驗。」
◆當今對於衣索匹亞而言,醫療援助比糧食援助實際
曾在門諾醫院服務的徐祥明在此行中,面對二十年前美國門諾宣教會在瑪
哈瑪達建立的醫療站,在人員撤離後無法運轉的殘破景象,感觸尤深。他
表示,當前對衣國的醫療援助需要且切合實際。然而,徒有再好的硬體,
當地人不會維持運用也是可惜,因此他對M.D.M.能與當地政府及人
民結合並培訓人才,以便日後他們可以順利接手、自力更生的作法相當讚
賞。
徐祥明表示,衣國是有三千年歷史的古國,從當地許多建築都可以看出它
輝煌的過去,但由於時代的演變,衣國如今淪為世界十大貧窮國家之一,
首應歸咎於長期戰亂。自停戰兩年來,衣國奇蹟似地風調雨順,所謂『自
助、人助、天助』,可見人和的重要。」他深有所感。
過去,台灣也要接受國際援助,才有今日的經濟成果及安和樂利的生活,
這是一個地球村互助的「善的循環」的結果,生在今世富裕的台灣,更應
知福、惜福且「再造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