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快樂的「路邊董事長」 | 
                   
                  
                     | 
                   
                  
                    | ◎張輕安 | 
                   
                  
                     | 
                   
                  
                    「媽媽,師姑說師公星期天會在台北, 
                      我們星期天去台北分會送撲滿給師公,好不好?」 
                      「不行呀,星期天ㄅㄚˇㄅㄨ的生意比較好,媽媽要去賣, 
                      才有錢給師公蓋醫學院呀! 
                      這樣好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家裡拜拜, 
                      生意大概比較差,我們利用端午節去見師公,好不好?」 
                      端午節當天近午,這位媽媽帶了兩個兒子從桃園來到台北分會。 
                      當長子陳詠楓把撲滿呈給上人,上人摸著他的頭說:「乖!」之際, 
                      她的眼淚悄悄滑下── 
                      兩年來的憂苦,彷彿在這一刻都已獲得安撫、慰藉。 
                       
                       
                       
                      每逢星期假日,只要天氣晴好,佔地甚廣的桃園虎頭山公園總是遊人如織 
                      ,尤其是山腳下孔廟後方的烤肉區,樹叢中有人睡在吊床上消暑,孩子們 
                      則撈魚、射汽球、吃小吃……玩得不亦樂乎,而這整座無異於遊客天堂的 
                      山嶺,也同時養活了許多靠設攤賺取蠅頭小利維生的家庭。 
                       
                      在烤肉區盡頭,通往山上小徑旁的最後一攤,賣的是ㄅㄚˇㄅㄨ(冰淇淋 
                      )及燒酒螺,攤主是一位壯碩沈靜的少婦;有時身邊會多出一個或兩個小 
                      男孩,在她質樸寬厚的臉上,不時地綻露慈祥溫柔的母性笑靨……。 
                       
                      她,童麗娟,雖然和一般小販一樣設攤,但她卻有不同的懷抱;雖然遭遇 
                      坎坷,家境也不寬裕,但她賣冰不是為了養家活口,而是要──捐給慈濟 
                      。更重要的是,她經由賣ㄅㄚˇㄅㄨ來「藉境鍊心」,提昇自己的境界, 
                      轉化自己的情緒與內涵,同時也因此交了許多可以交心、可以互相扶持的 
                      好朋友,她賦予這項許多人眼中的「乞丐生意」不同的意義! 
                       
                       
                      ◆守住一片美麗夢土 
                       
                       
                      童麗娟國中時,在一次郊遊中認識她的先生。兩情相悅,國中一畢業就結 
                      婚了。從稚嫩羞澀的初戀,進入人世間飲食男女的瑣碎中而安於平凡;她 
                      將全生命附於他,他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牽繫著她;而他的憐惜與盟 
                      誓,使她以為他們的情愛是經得起海枯石爛、死生相續的。 
                       
                      從事建築工的先生一心要營建屬於他們自己的愛巢,於是他們胼手胝足, 
                      勤奮地打拼賺錢,甚至他們的長子出世,她也是剛做完月子就回到成衣廠 
                      加班;先生服役期間,她仍是咬緊牙根硬撐著整個家。等先生退伍,他們 
                      終於存夠了錢開始興建自己的家;次子出生時,他們的新居也落成了,雙 
                      喜臨門,歡樂欣喜之情洋溢在她的眉梢眼角……。 
                       
                      未久,先生想到台中創業,她欣喜於他的雄心與上進,且認為台中是他服 
                      役之處,地理環境相當熟悉,適應應無問題,於是便將所有的積蓄與陪嫁 
                      ,加上標會、起會、借錢,一心一意地為先生籌募創業基金,讓先生到台 
                      中打天下;而自己則獨自帶著兩個孩子忍受著一切的辛苦與寂寞,只期待 
                      先生創業能有所成。 
                       
                      兩年前的某日,她的父親過生日,家境寬裕的娘家為老父慶生自有一番排 
                      場與熱鬧。在宴席中,她卻食不知味,一心只想到先生獨自在台中奮鬥, 
                      缺衣少食地乏人照顧,為了事業,連岳父大壽都無法趕回來參加。由於自 
                      己長年孤單,在喧鬧的人群中,她越發地感受到丈夫的冷清與寂寥,於是 
                      未等到壽宴完畢,她匆匆準備了席間的山珍海味,並帶了平日為他用心備 
                      辦的物品,奔赴台中,準備給丈夫一個驚喜。 
                       
                      到達丈夫的居所時,已是深夜了,睡眼惺忪的丈夫看到她,先是訝異、驚 
                      喜,繼之則是憂急、惶恐;而她沈浸在久別重逢的歡喜中,殷勤地招呼他 
                      吃喝。待到她興奮之情稍平,起身環顧丈夫日常起居之所──未料,居然 
                      發現屋裡,竟然女人的衣物、用品一應俱全…… 
                       
                      這「第三者」,正是他所經營電動玩具店的「合夥人」。真相揭曉後,他 
                      的「合夥人」也現身了,更反客為主地逼她離婚,而她木訥的先生,對她 
                      雖仍存情意,卻只能聽任精明強悍的「合夥人」擺佈……。 
                       
                       
                      ◆一朝風雨驚無常 
                       
                       
                      她已經記不起來是如何回到桃園的,她無法相信,他們多年來共患難的情 
                      深意摯居然有變卦的一天;她無法相信,他們胼手胝足,苦心經營起來, 
                      那個她認為固若金湯的夢土家園,有朝一日竟會一塊塊崩解;她無法相信 
                      ,那方專屬於她的肩膀,居然會為另一個女子遮風擋雨……。 
                       
                      多年來她已根深柢固的以為:她的一生就是為了認識他、嫁給他,她全心 
                      全意依附他,失去他,她已不知應如何生活。合上眼,腦海中就浮現他「 
                      合夥人」的面孔,及他畏縮無助的眼神…… 
                       
                      想起往昔的山盟海誓,她不相信眼前的改變。她求助於她的公婆、她的父 
                      母弟妹,並輾轉求助地方的調解委員會……沒想到,從小寵溺愛子的公公 
                      竟誣指她:「兒子會有外遇,都是因為媳婦不守婦道……」 
                       
                      雖然擔任調解委員的地方士紳熟知他們的家庭狀況,均為她打抱不平,卻 
                      無助於改善他們夫婦的情變,她只覺得生命被侮蔑、被遺棄、被踐踏;最 
                      不堪的是被最愛、最信任的人欺瞞、背叛;她崩潰了,只覺得崩天裂雲般 
                      的痛楚如長浪般一波波洶湧地淹來……。 
                       
                      她無法吃、無法睡,生命似瓦解、瘋狂了,她的父親、家人,將她送往醫 
                      院靠打點滴、鎮靜劑維生,但她渾渾噩噩地活著,清醒時心底的痛使她深 
                      自痛恨自己的心是活的、是會跳躍、痛苦的;無法忍受時就想結束自己的 
                      生命,她的父親只好寸步不離地守著這個自小疼愛的長女,生怕她有個三 
                      長兩短。 
                       
                      行屍走肉般地靠點滴在醫院中度過了三個月的時光,原本心寬體胖的身軀 
                      ,一如洩了氣的皮球般消瘦了十五公斤,總算兩個稚弱的幼子維繫著她氣 
                      若遊絲的一念靈明。一日,她的老父又像播放錄音帶般重覆叨唸著:「妳 
                      的囝仔也擱細漢,兩個幼子沒了爸爸,已經有夠可憐,怎擱再去母親?」 
                       
                      父親的話驚醒了夢中人,她收拾起浮萍般散漫的心緒,為兩個稚子重新凝 
                      聚精神。原來的成衣廠已曠職太久無法復任,她重新覓職,在麗嬰房找到 
                      熟習的車縫工作。工作上雖駕輕就熟,但她自覺歷經世態炎涼,感情上已 
                      飽經現實折磨,於是將自己封閉起來,生怕任何人的眼光會不經意地刺傷 
                      自己,更怕她們關心的言語會碰到自己心中不堪碰觸的痛……加上心情惡 
                      劣,以前樂觀開朗的性格不復可見,且說話一向質樸率真的她,竟變得三 
                      句話就夾一句三字經,在別人面前,她如刺蝟般令人敬而遠之。 
                       
                       
                      ◆掙開情索,跳脫苦海 
                       
                       
                      不過,工廠的同事中有許多慈濟的會員,也有一位慈濟的見習委員,她們 
                      時常拿慈濟月刊、慈濟道侶給她看,不怕碰釘子的時時接近、勸慰她。終 
                      於,她也成了慈濟的會員。 
                       
                      有一次,同事們邀集了數十人要回花蓮參加聯誼會,她也報了名;前一天 
                      ,先生又無奈的回來跟她談判離婚,她堅持著:「孩子不能沒有父親,我 
                      相信你是一時迷失,我們願意等!」 
                       
                      次日清晨,她將孩子送回娘家後就跟著同事出發了。不料,當她滿心歡喜 
                      她地回到家後,找了一晚卻遍尋不著大兒子,她到處問,終於知道是被先 
                      生和「那個女人」帶走了,要以此要脅她離婚。自家變以來,他們母子相 
                      依為命,兩個孩子已成了她全部的寄託,沒了孩子,她瘋狂地找孩子,桃 
                      園、台中,任何可能的地方都尋遍了……到了第二十五天,才在友人的協 
                      助找回孩子。經過這次事件之後,母子倆心也拴得更緊了。 
                       
                      身為一個妻子、母親,情癡如她,要跳脫出情愛的波動流轉是非常困難的 
                      。有一次,她看到「慈濟道侶」報導台中的黃喜麗師姊開導當地一樁婚變 
                      個案成功的心得,她立即想到,黃師姊與先生同住在台中,於是便鼓起勇 
                      氣寫信給黃師姊傾訴她的悲情,並請她就近開導先生,盼望他能回心轉意 
                      。 
                       
                      經過無數的通信與電話聯絡,她的先生雖然沒有回來,但她自己卻改變了 
                      ;她與黃師姊不但變成了知心的好友,更成了慈濟的見習委員,親戚朋友 
                      都成了她的會員。她每週只上班五天,星期六經常出現在中壢聯絡處做志 
                      工、收會款,所有的慈濟活動更不願錯過。除了與卓梅玉師姊等人聊慈濟 
                      ,努力地汲取上人的法語,慈濟月刊、道侶及錄帶等出版品,更是他們的 
                      精神糧食,「師公上人」也變成了母子三人的精神支柱。 
                       
                       
                      ◆賣ㄅㄚˇㄅㄨ,捐慈濟 
                       
                       
                      她非常認同慈濟志業,有心捐獻,卻苦於有限的薪水需維持三人生計,還 
                      要繳數個死會,每月均所剩無幾,因而引以為憾。 
                       
                      去年年底一個假日,她跟同事去虎頭山玩,見一位退伍老兵在賣ㄅㄚˇㄅ 
                      ㄨ,雖然天氣寒冷,但生意仍好得很。回到家,她便迫不及待地與孩子們 
                      商量賣ㄅㄚˇㄅㄨ捐慈濟。獲得孩子們的贊同,她立即著手購買冰桶及必 
                      備用品,準備去賣ㄅㄚˇㄅㄨ了。 
                       
                      元旦當天,她一早就去一位阿伯的店裡批了滿滿一桶ㄅㄚˇㄅㄨ,母子三 
                      人興高采烈地騎著機車到虎頭山。一看人潮洶湧,料想一定可以大發利市 
                      ,給師公蓋醫院。但因為不曾做過生意,在寒風中站了一上午,母子三人 
                      誰也沒有勇氣去按那個會發出「ㄅㄚˇㄅㄨ」聲音的皮球。 
                       
                      到了下午人潮潮稀了,整桶的冰淇淋沒賣出半杯,母子都著急得很,大兒 
                      子眼看著冰淇淋即將融化,情急之下伸手按了一下──聽到一聲「ㄅㄚˇ 
                      ㄅㄨ」,母子三人都愣住了,不遠處一個小孩卻跑來了,拿著錢說:「阿 
                      姨,跟妳買ㄅㄚˇㄅㄨ!」 
                       
                      如此,終於打破僵局賣出了第一杯,心理障礙突破了,他們互相鼓勵,大 
                      家鼓足勇氣輪流按一下,到最後三人搶著按,生意終於有了起色,不過, 
                      天色已轉暗了,所賣無幾。然而,他們有了經驗,加上童麗娟不小氣,每 
                      顆ㄅㄚˇㄅㄨ旁邊總會多出一大團,分量可抵別攤的兩三球,此後就這樣 
                      薄利多銷,有了許多基本的老主顧,生意越做越好。她並接受批冰的老伯 
                      建議,購進一個冰櫃儲放賣不完的冰,就不會虧損了。 
                       
                      賣出心得後,童麗娟還「擴展業務」,每週都有數個晚上「加班」賣ㄅㄚ 
                      ˇㄅㄨ,在離家稍遠些,騎機車約半小時車程方圓內的各夜市,時常可見 
                      她的蹤影,而賣冰所得,她扣掉成本以便補貨外,其餘的錢都是慈濟的; 
                      慈濟辦活動時,她也經常載了滿車子冰,去跟會員、小朋友結緣。 
                       
                       
                      ◆薄利多銷,廣結善緣 
                       
                       
                      由於攤販多,生意難免有競爭,甚至產生排擠。有位同時擺了四個攤位賣 
                      不同東西的婦人恨恨地說:「好在她賣的東西和我不同,否則我就不准她 
                      進來賣!」  
                       
                      童麗娟知道,她的好生意已經妨礙到他人了,於是她把自己的攤子往後挪 
                      ,移到人潮末端的最後一攤。不過,由於她的「薄利多銷」,生意並未受 
                      影響;其他攤販也因此更加的同情、愛護她。 
                       
                      但這麼一來,童麗娟就辛苦了,每到假日,她清晨六點多就需出門批冰, 
                      再老遠的騎車到虎頭山,分兩次將冰桶及支架、燒酒螺、自己的飲用水、 
                      杯子……等應用雜物背著,爬數十個階梯到設攤處。三十公斤的冰,加上 
                      隔熱冰桶的重量,若非身體壯碩,壓都可以壓垮了她,而她也是虎頭山唯 
                      一自己背冰桶賣ㄅㄚˇ ㄅㄨ的女販。攤販們知道她信佛、賣冰做慈濟, 
                      見她背著又大又笨重的冰桶一步步辛苦的爬階梯,且賣了半年多風雨無阻 
                      ,都相當感動而稱她「唐三藏取經」,她自己則戲稱:「『取經』不敢說 
                      ,我是『取金』,捐慈濟!」 
                       
                       
                      ◆孩子是聽話的好幫手 
                       
                       
                      經過了生命的連番風雨,兩年來,童麗娟母子都有相當的成長和改變,除 
                      了小兒子還小看不出明顯變化外,童麗娟自覺變得較獨立堅強,而八歲的 
                      大兒子陳詠楓不僅乖巧懂事,更有一種特有的惹人憐愛的早熟與「志氣」 
                      。 
                       
                      自從爸爸離家之後,詠楓就成了媽媽「聽話的好幫手」,「家變」以來, 
                      他更是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他說:「爸爸不在,我要表現得比以前更好, 
                      讓媽媽開心!」他果真變得更聽話、更認真,幼稚園未畢業,就已通過珠 
                      算五級檢定,而在學校的表現,也經常受到老師的嘉獎表揚。七月十八日 
                      ,幼稚園畢業典禮,他還代表畢業生致答謝詞,讓童麗娟深感欣慰。 
                       
                      詠楓常提醒媽媽:「媽媽,妳不要在人家面前哭哦!」但私下問他「你想 
                      不想爸爸?」他會遲疑地點點頭,然後加一句:「噓!不能說我想爸爸哦 
                      ,媽媽會傷心!」 
                       
                      端午節當天,童麗娟見證嚴上人摸著陳詠楓的頭道一聲「乖」,眼淚又忍 
                      不住撲漱漱地滴了下來,上人一句「妳要堅強!」更讓她心底五味雜陳的 
                      情緒,化為淚珠流淌出來。事後,兒子埋怨媽媽「妳怎麼又在別人面前哭 
                      啦!」使童麗娟哭笑不得,但他又加上一句:「媽媽,師公摸過我的頭了 
                      ,我以後一定要更用功,表現更好!」兒子的貼心、窩心,又使她欣喜得 
                      熱淚盈眶……。 
                       
                       
                      ◆重拾勇氣與歡喜 
                       
                       
                      「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坐在虎頭山童麗娟設攤的樹下聽她溫婉的訴 
                      說著,實在無法想像卓梅玉師姊所說:「她以前幾乎每句話前面都要加一 
                      句三字經,有時語詞粗俗的令人咋舌。」但卻可以感受到卓師姊說她:「 
                      接觸到慈濟後,她不斷吸收慈濟精神,不斷警惕自己,更進而能以感恩與 
                      學習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人與事,久而久之,語言、行為、內涵、氣質 
                      ,都與往昔不同,真是口吐蓮花久了,自然產生芬芳。她現在人緣好,會 
                      員也漸漸多起來了」。 
                       
                      是的,接觸慈濟使她重新拾回了生命的勇氣歡喜,把空間與心量放寬後, 
                      也有能力反省自己、提昇自己。她說:「那段最晦暗的日子,使我對自己 
                      及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信心,也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性情暴躁畏縮,躲在家 
                      裡不敢出門。自從認識慈濟後,關懷的人太多了,我不能讓他們失望,一 
                      定要更堅強,比以前活得更好!」 
                       
                      童麗娟出門擺攤時,會隨手帶一些慈濟道侶、月刊去看,「尊重生命」活 
                      動辦「福滿罐」撲滿認養時,她也帶了兩個排在攤子上,有許多顧客見了 
                      都會與她攀談、投幣,她也會抓住機緣介紹慈濟,現在連批冰給她的老阿 
                      伯全家都變成了她的會員。 
                       
                      「有人問我,妳賣冰的收入都捐出去了,那麼辛苦做什麼?我就回答:『 
                      我賺健康、賺歡喜啊!』參加慈濟後才敢出來見人,以前覺得被遺棄很沒 
                      面子,現在覺得一切各有因緣,就當他去當兵或放長假,當完了、玩夠了 
                      ,就會回來。」「剛開始也不敢賣冰,現在覺得靠自己的勞力賺錢沒什麼 
                      不好意思,何況捐錢造福,有什麼不好?當『路邊的董事長』很快樂,妳 
                      別小看這種『乞丐生意』,生意好一天可以賣好幾桶,有時候挖得手都起 
                      泡了呢……」 
                       
                       
                      ◆雨過天晴,和風徐來 
                       
                       
                      「我真的很愛慈濟,也很感恩上人,若非我在自殺前看到師父的書中有一 
                      句『我們對小孩要有責任和義務』,我們就沒有緣分坐在這裡聊天了,上 
                      人的話真的句句是寶,用在生活中妙用無窮。像我,娘家家境雖然不錯, 
                      但是爸爸媽媽、弟妹看到我苦,於是他們也跟著我苦。聽了師父的話換個 
                      角度看看事情,慢慢習慣接受事實,覺得我現在的生活也不差嘛!工作的 
                      薪水足以糊口,兒子又懂事,看到孩子這麼乖巧,再苦我也要撫養他們長 
                      大,好好栽培他們……」 
                       
                      颱風天的氣流外圍沒一絲風,天氣燠熱得好似空氣都要凝結了,但由於她 
                      的心清淨,令人也感受到內心流出的清涼。  
                       
                      「至於我先生,我願意等他,這麼多年來,我們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就是 
                      太好了,我到現在還不相信他會變心,我的心雖然苦,但我把生活重心轉 
                      移到慈濟,真的體會到大愛的歡喜……只要我先生願意回來,我們家的大 
                      門永遠會為他而開,不管要等多久,我和孩子都願意等待……」 
                       
                      二十五歲的童麗娟仍只是個有愛、恨、情、仇的尋常世間女子,但念轉心 
                      解後,卻能讓快樂與煩惱並存;抑制不住想念先生的心情,但她不會說「 
                      我想念他」,而只是說:「我兒子常告訴我,他很想爸爸,我們都在等他 
                      ……」 
                       
                      她並不善於表達,但看她坐在那裡娓娓訴說的神情,不禁令人聯想到鄭愁 
                      予的詩:「我什麼也不留給她,祇有一畦金線菊,和一個高高的窗口…… 
                      而金線菊是善等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