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
——我的生命觀與人生觀
◎粘瑋麟
編按:本文作者現正就讀中山醫學院牙醫系六年級,
十五歲罹患肌肉萎縮症,行動不便,
矢志朝習醫理想邁進,發願解救病苦。
他說:「我始終告訴自己,要認清且接受自己的病情,
殘障並不表示絕望,我們有手腦,可運用智慧發揮潛力;
只要有心、用心,必能創造人生的光明境界。」
他兩度獲頒慈濟醫學獎學金,
本次更將獎學金兩萬五千元悉數捐作慈濟醫院貧病醫療救助金,
希望能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當思潮起伏,望著包裹著整個大地的蒼穹,你也許會浮起對生命短暫的感
嘆,而多少壯烈的故事,多少豪邁的英雄,如今都成歷史。「秦時明月漢
時關」,是非成敗轉頭空,只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一片土地和一滴露水


然而,生命雖然短暫,但所迸發的火光卻成了歷史的迴響;生命,如果你
會利用它,並不算短。成為一個人,都必須走完這趟旅程,如何使它更為
豐富、光彩,是值得現代人省思的問題。我們仔細觀察自然世界:一棵樹
、一根草,無論是生長在任何貧瘠惡劣的泥土上,或在懸崖峭壁的石縫裡
,只要有一滴露水,就足夠它的成長,而且欣欣向榮。動物也是如此,而
人和其它動物不同,人有智慧,生活著必須有豐富的內涵,有積極崇高的
理想,要求生存良好的條件,追求真善美的真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發出
光芒,而不是醉生夢死,虛度一生,因為人生的哲學是在講求其價值與歷
史的使命,在現實中活得更為美滿與幸福。

人呱呱墜地而茫然無知的來到這個世界,他沒有事先被生母詢問過是否有
出生的意願,也沒有選擇父母和出生於貧富環境的權利,當出生的那一剎
那,他已被判定,生之旅途的終點是走向死亡,他不能逃避,也無從躲藏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為生命寫下感嘆和句點。


生之意義在為人群付出


然而,人不僅為自己而活,追求個體的美滿;人更是為他人而活,開創群
體的幸福,為歷史的承傳寫下一頁使命,正如故總統蔣中正先生所言:「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
命」。人自出生開始,父母即教導生活的技能和道德的準則,到了一定年
齡,進入學校,學習祖先傳遺下來的文化和使命,大約三十歲時從吸收先
人的經驗中,自我創造更新穎的發明。人類一日千里的不斷躍進,且互相
依存著、相互交換經驗和發明,共同的目標即在追求美滿和幸福。

因此,人生的目的,不僅是在感受生命的莊嚴和追求個體的歡愉,也在為
群體圖利;不光承傳了祖先的遺志,更為萬世締造更大的福分,這就是人
生的目的,也是生存最為壯麗崇高的使命。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與馬斯洛提出的「人性五大需求」含義同,他認為人有一種積極努力追
求生長的傾向,當一種較低層的需求由於目的的實現而獲得滿足時,一種
較高層且新的需求便隨之出現;晚年又提出顛峰經驗——無我無私、為大
我努力、為大我犧牲,其層次高於「自我實現」,但卻為一般人所忽略。


欣然接受,超越命運


人生注定是一連串努力奮鬥,而實現其生命價值的過程。他的存在,在對
世界人類的意義而言,是不允許他有消極的態度,平白浪費其寶貴生命的
。因此,我們對生而為人這個事實,自應給予無比的重視,與欣然的接受
。如果我們透徹了解自然的原理,就不會因個體生命的消長而感到惶惶不
安,反而對自己在人群中所創造的成就感到欣慰、滿足與溫馨。

人的命運既然與生俱來,早已注定,豈能聽從別人的揣說而去算命或問卦
?對有智慧的人而言,能探討人生真理,然後啟發本性,發揮生命的功能
,不僅能不受命運的左右與擺佈,更會改變命運。命,要靠自己轉化,應
培養本身清淨的意願、超然至高的理想,啟發大眾追求人生智慧真理,使
人人去惡向善、步步超越、調和人生,才不致為命理所操縱和控制。


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


記得小時候,看著爺爺罹患癌症末期,在垂死邊緣搏鬥的生命,讓我興起
無限的景仰與感傷;景仰的是,人類那股不屈不撓求生的毅力精神,感傷
的是,那不敢面對死亡的軀殼。如何才能適當處理面對死亡病患的情緒變
化?如何在臨終病人面前,以充滿堅定可靠的語氣,以及溫暖和緩的關懷
態度,給予最後的關懷呢?如何激勵病人的信心與勇氣,使其面對淨土?
如何能及早聽聞佛法,建立正念往生的態度,並勤行菩薩道以堅強自己死
而無憾的態度?實在是每個人必須努力的生死大計啊!因此要面對生命,
勤修佛法,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

在這浩瀚宇宙中,由於生命的渺小和生存的無常,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時時存在於我們的周遭。因此,成為一個人,必須確立基本而正確的人生
觀,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同時更莊嚴、進取的樹立生存的驕傲和
發揚人性的光輝;若時時執著於悲觀的論點,無疑是戴上有色眼鏡,極易
釀成生命的危機。

記得有一則希臘故事:邁西達國王擁有榮華富貴而仍經常感到不快樂,最
大的疑惑是惟恐日後不能再擁有世上最大的榮祿,於是他向森林老者請教
:世界上最快樂、第二快樂的事是什麼?老者的回答是——不要出生、趕
快死亡。

邁西達的故事是一種諷刺,亦是一種哲理,國王對人生基本的態度沒有認
識,把悲歡交集的人生戴上有色眼鏡,因而不能平心靜氣地享受有限的生
命。


不要成為失敗的逃兵


每個人都不免有遭遇困難而心境呈現低潮的時候,但是畏難者不能克難,
人生的難題絕不會因你而退縮沮喪而解決。我一直相信「人定勝天」、「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要讓自己變成失敗的逃兵,毫不抗拒就屈
服於逆境,重要的是要自己訂下明確目標,自我肯定,以樂觀進取的態度
,邁開堅定的步伐,持之以恆。

沒有一個人是命中注定必然失敗的,如果能秉持堅強的信念面對人生,就
一定能克服困難,開拓順境。大家若能時時培養出一分「開心」的功夫,
則世間絕無難倒我們的事。然而,大多數的人心與意念無法攝持一致,這
是凡夫於日常生活中所養成的習氣,有時儘管有意專心做一件事,但常常
在無意中,心念無法統一。若能將散亂心收攝在一起,使成為一念道心,
則身與心皆可清淨寂定。

修學佛法就是要學得何時何地都能定靜,自我訓練「攝諸散亂心」,我們
應以佛心來包容一切,對人不怨、對事不尤;不生怨尤之心,則能心存感
激接受人事,且能快樂自在,時時精進,不受外境所障礙。

能透視此真理,則能以正信正念善解人間事,轉障礙為道念,轉惡緣為善
緣,使心不散亂迷惘,對物質無貪念、對名利不起愛慾、對情愛不癡迷、
對生死無憂懼。如此靜定不移,則智慧增長,事事皆能成就。


豐富美滿人生的實現


在我認為,豐富美滿人生的實現,要具備以下條件:

強烈的求知慾——知識是千萬代祖先遺留下來的經驗和成果,讓我們不必
重新摸索和實驗,就能加速創造更新的智慧。求知是創新的金鑰,有了知
識,智慧增長,就能進一步判斷是非曲直。現今社會,有許多饒有學識能
力的人並未將其充分運用,甚至有人無所事事,成天優哉游哉,將寶貴時
間打發在壓馬路、嗑瓜子、麻將桌上,這種人或許還自命與世無爭,超然
物外呢!今天,生於這個飛快進步、瞬息萬變的時代,如果抱著自以為是
的態度去看世界,而不迎頭趕上時代、追求新知、擴大見識,就很容易變
成像坐井觀天的青蛙。

自信心的培養——一個有志氣、有抱負的人,大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那就是渾身充滿了活力,而這種流佈全身的活力源頭,就是信心。在他的
心目中,一直有等著他付諸實現的藍圖,他永遠懷抱著無限的信心去展望
未來;永遠持其所具有的昂奮心情,來把握現在,從而不斷努力,將一切
不可能變為可能。世界進步的動力便在於此,人類前途可以樂觀的希望,
亦在於此!

孔子說過:「君子不憂不懼」,其所以能如此的緣故,正是因為具有堅強
的自信心,所以,也就無往而不顯示出他愉快、穩重和端莊的高貴儀表,
與灑脫、和悅的優雅態度了。因此,只要努力維持對自己的信心,你就一
定能去除對人、對事莫須有的疑心,從而這個世界也就無往而不洋溢著一
片喜悅的氣氛,而事事物物也都是有裨於你邁向成功大道的助力了。

一個人如有堅定的信心,就會產生超然的毅力。世界上許多遭遇險阻的事
情,能夠奇蹟似的完成,這並不是來自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定勝天」
的心理所依恃。信心也需要培養,首要訓練意志力,有恆心的去實踐,從
小處的成功締造更大的勝利。

寬闊的心胸——人世間許多私利或堅持己見,都因沒有寬闊的心胸而起爭
執,匹夫之勇意氣用事,並不能成大器,反而毀了做人的格局。生存中的
阻礙與困境,對於心胸明朗的人較易於排解,他們容易原諒、體恤他人,
更能透視與領悟人生。他們易於接受他人的思想,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
因不去束縛自己的思想,而能融合豐富的學識和經驗,開闊思想的空間;
而寬大、容忍,也養成了高尚的道德與美好的人格。

一位心胸開朗的人,快樂也較多,自然產生一種雍容的氣象,所到之處,
有如陽光的照耀、春風的吹拂,使當之者感到溫暖舒適,而受人愛戴;不
僅能使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報酬。因此,人必須縮小自我,虛心
求取學識,自謙禮讓,心胸開闊,如同宇宙包容一切。

遠大的理想與目標——理想是一個尚未實現卻可期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
幻想、不是夢幻,而是經過邏輯的思考,藉著意志力的奮鬥而達成的。理
想的完成,舒展了生命的滿足。有了理想的遠景,就應有計畫,再依步驟
實行,才能在前進的過程中,不致遭到太多的阻礙,而能較為迅速的達成
目標。

一山總比一山高,人的理想和目標總是永無止境的,每一階段的理想不同
,但在不斷奮鬥中,將使人生更有意義,更為充實,你若想成功,努力是
一回事,而最重要的是要設定一個致力的明確目標,庶幾你的力氣才不會
耗費在不需要的地方,從而能夠集中力量,水到渠成。

發揮你的潛能——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長處和潛能,若想成功,應先明白自
己的長處在那一方面,然後刻意去培養它、發展它,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成
就。切不可認為你有萬能的天才,什麼都能學得會、學得精,碰碰這樣、
又摸摸那樣,到頭來卻白費光陰,一事無成,所以必須先認識自己是一塊
材料,然後量材施工,才會成功。

一個人的韌性是相當大的,只是我們常常不自覺,往往需藉助外界環境所
施加的壓力,才能激發出自己的潛能。

我感覺自己是相當幸運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有很多人不斷地給我鼓
勵與啟發,使我能不停地學習到更多東西。有些人只知道凡事計較得失成
敗,卻永遠邁不出步伐,有為的年輕人應該自我磨鍊,了解自己的體力、
毅力,不要老在幻想中度日,教情緒完全替代了思考,只知埋怨懷才不遇
、機會不來。我認為機會是可以創造的,往往機會來了而自己還沒來得及
跟上的比例,要比儲備好能力卻苦候機會不到的比例高出許多。

健康是燦爛明天的保證——一般人對健康,皆予以漠視,不知道去護衛它
,不明白應鍛鍊身體,培養這無形的創業資本,卻反其道而行,糟蹋自己
的身體。這種現象越是文明進步的時代,越益顯著,因為,由於經濟發達
,社會繁榮,人類的生活水準大為提高,一切都以舒適享受為前提,相對
地減少了體力方面的活動。而忙於事業與工作的人,為求補償心血的操勞
,將時間消耗在尋找刺激上,於是,社會上也就多了許多聲色犬馬的場所
,和燈紅酒綠的銷金窟,形形色色,無奇不有,不但使人消耗有形的金錢
,而且更損耗健康。


路是人走出來的


生為長子的我,十五歲不幸罹患肌肉萎縮,無疑地在我生命中面臨重大的
打擊,再也沒有比這更棘手的了,我該如何自處?該如何面對我的未來?
我著實痛苦了好一陣子。

這九年多來,家人都很用心的全力支持,帶我到處求醫,幫我復健,讓我
能接受最好的醫療,那怕會傾家蕩產都在所不惜。每天依賴父親、弟弟背
著我上下學,從一樓背至四樓,從四樓背至地下室,九年多來風雨無阻,
不曾遲到早退;在家人和同學的相互扶持下,我順利地完成中山牙醫系五
年級的課程,內心著實很欣慰,全家也跟著雀躍。

雖然我為家人帶來諸多不便,但我始終告訴自己,要認清且接受自己的病
情,樂觀地迎接人生,體認殘障者並不表示絕望,我們有手腦,可運用智
慧發揮能力,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天,應靠自己的力量堅強的活下去,培
養信心來面對挫折。我也知道這並非一朝一夕即可解決之事,甚至是一輩
子的事,然而,「路是人走出來的」,不去嘗試、不經過磨鍊,那知道是
否會成功?因此,只要「有心、用心」,必能以心靈的力量,創造人生的
光明境界。

我很慶幸自己生長在這麼溫暖的家庭,有這麼好的讀書環境,受父母、師
長、朋友的愛護與照顧,覺得自己應該感恩的人實在太多了,因此更加督
促、鞭策自己要好好愛惜光陰,倍加努力,克盡己責,早日達成習醫濟世
的心願。

在今日的社會上仍有許許多多不幸的孩子,希望社會大眾關懷殘障同胞的
升學、就業以及殘障福利,為這些不幸的孩子提供更完善的照顧,同時減
輕他們家庭的負擔。而四肢健全的年輕人更應乘著年輕,把握分秒,及時
努力,千萬不要做個只會後悔、遺憾的人。




活出光芒

◎粘瑋麟


記得國三時,罹患肌肉萎縮症,父母親帶我四處求醫,看遍了中西名醫,
也試過許多偏方,都檢查不出病因,在六神無主下,家人到處求神問卦,
也無濟於事。我每天勤作運動從不間斷,相信憑著毅力和耐心,症狀一定
會有轉機;這也使我更能體會「平安即是福」、「健康就是財富」。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緣裡,得以聽聞佛法,心情漸漸穩定下來,才深深體會
出佛法是一切病苦的良藥,佛陀是眾生的醫師,後來經常聆聽慈濟世界—
—上人的開示,更常用心閱讀(慈濟月刊)及(慈濟道侶)等刊物,而(
靜思語)更是擺在案前,時時用以警惕自己。上人睿智的法語常激發我待
人處世的智慧,也開闊了心胸。上人每一句話,無不如當頭棒喝般重重的
敲著我——慈、悲、喜、捨,常懷歡喜心去面對我的父母、朋友、手足,
因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佛啊!

當我聽到上人所言:「吃苦了苦,享福消福」時,心中頓時豁然開朗起來
,多年來累積於心中不平的結,終於獲得紓解。我懊惱自己過去因缺少智
慧而作繭自縛;如今當逆境、挫折來臨時,我了解那是累世的因果,今生
的障礙,是前世種下的因,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為我消除,但會隨著自我
的修持而消滅。在佛法的潛移默化中,我洗淨了自怨自艾的心態,時時警
惕自己,用慧心來善解一切不快。於是我不再怨懟,用另一種心境去面對
逆境,更能以歡喜心去接受;而當自己念一轉時,即不再覺得心灰意懶、
鬱悶難挨,更進而能從逆境中看出希望,期望否極泰來,曙光再現。

快樂幸福的界限,不在有形的身體是否健全,真正的幸福在於心靈的健康
與充實;真正的美也不在有形之軀,人生所應追求的是志氣、毅力、信心
和智慧。

生活起居雖有不便,但我正努力克服萬難,希望能喚醒沈淪於心理病態的
睡夢中人,要以精神意志克服障礙,謹記上人勉勵——以智慧、毅力,「
用心」站起來。

人不只是為自己而活,必須把握時間為人群服務,否則枉來人間走一趟。
感謝佛菩薩慈悲指引,使我深感責任重大,更加珍惜人生,把握時間度秒
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應將此身軀做為載道器,多做善
事。

雖然現在行動不便,然而,打從國一時我就立志習醫,記得導師要每位同
學輪流上台作自我介紹時,我就理直氣壯地說:我將來要當醫生。現在夢
想終於快實現了,雖然讀的是牙醫系,我一點也不後悔,覺得當時的選擇
是對的。而我目前所該做的是:好好把握這最後一年的實習課程,多看、
多做、多記錄、多發問,才能學習得更多、更好、更充實、更踏實。

現在的科技突飛猛進,再加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想要學得精、學得好
,非下一番功夫不可。我一向嚴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要盡力做到最好
,甚至比別人更好,雖然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心力,我仍要求自己一定要
做到,以便將來有實力貢獻所學回饋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本著愛
人、救人的心,減輕病人的痛苦;以回饋的心態,服務人群,並辦義診濟
貧救苦,人家不要的病人更是我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