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
——我的生命觀與人生觀 |
|
◎粘瑋麟 |
|
編按:本文作者現正就讀中山醫學院牙醫系六年級,
十五歲罹患肌肉萎縮症,行動不便,
矢志朝習醫理想邁進,發願解救病苦。
他說:「我始終告訴自己,要認清且接受自己的病情,
殘障並不表示絕望,我們有手腦,可運用智慧發揮潛力;
只要有心、用心,必能創造人生的光明境界。」
他兩度獲頒慈濟醫學獎學金,
本次更將獎學金兩萬五千元悉數捐作慈濟醫院貧病醫療救助金,
希望能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當思潮起伏,望著包裹著整個大地的蒼穹,你也許會浮起對生命短暫的感
嘆,而多少壯烈的故事,多少豪邁的英雄,如今都成歷史。「秦時明月漢
時關」,是非成敗轉頭空,只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一片土地和一滴露水
然而,生命雖然短暫,但所迸發的火光卻成了歷史的迴響;生命,如果你
會利用它,並不算短。成為一個人,都必須走完這趟旅程,如何使它更為
豐富、光彩,是值得現代人省思的問題。我們仔細觀察自然世界:一棵樹
、一根草,無論是生長在任何貧瘠惡劣的泥土上,或在懸崖峭壁的石縫裡
,只要有一滴露水,就足夠它的成長,而且欣欣向榮。動物也是如此,而
人和其它動物不同,人有智慧,生活著必須有豐富的內涵,有積極崇高的
理想,要求生存良好的條件,追求真善美的真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發出
光芒,而不是醉生夢死,虛度一生,因為人生的哲學是在講求其價值與歷
史的使命,在現實中活得更為美滿與幸福。
人呱呱墜地而茫然無知的來到這個世界,他沒有事先被生母詢問過是否有
出生的意願,也沒有選擇父母和出生於貧富環境的權利,當出生的那一剎
那,他已被判定,生之旅途的終點是走向死亡,他不能逃避,也無從躲藏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為生命寫下感嘆和句點。
◆生之意義在為人群付出
然而,人不僅為自己而活,追求個體的美滿;人更是為他人而活,開創群
體的幸福,為歷史的承傳寫下一頁使命,正如故總統蔣中正先生所言:「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
命」。人自出生開始,父母即教導生活的技能和道德的準則,到了一定年
齡,進入學校,學習祖先傳遺下來的文化和使命,大約三十歲時從吸收先
人的經驗中,自我創造更新穎的發明。人類一日千里的不斷躍進,且互相
依存著、相互交換經驗和發明,共同的目標即在追求美滿和幸福。
因此,人生的目的,不僅是在感受生命的莊嚴和追求個體的歡愉,也在為
群體圖利;不光承傳了祖先的遺志,更為萬世締造更大的福分,這就是人
生的目的,也是生存最為壯麗崇高的使命。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與馬斯洛提出的「人性五大需求」含義同,他認為人有一種積極努力追
求生長的傾向,當一種較低層的需求由於目的的實現而獲得滿足時,一種
較高層且新的需求便隨之出現;晚年又提出顛峰經驗——無我無私、為大
我努力、為大我犧牲,其層次高於「自我實現」,但卻為一般人所忽略。
◆欣然接受,超越命運
人生注定是一連串努力奮鬥,而實現其生命價值的過程。他的存在,在對
世界人類的意義而言,是不允許他有消極的態度,平白浪費其寶貴生命的
。因此,我們對生而為人這個事實,自應給予無比的重視,與欣然的接受
。如果我們透徹了解自然的原理,就不會因個體生命的消長而感到惶惶不
安,反而對自己在人群中所創造的成就感到欣慰、滿足與溫馨。
人的命運既然與生俱來,早已注定,豈能聽從別人的揣說而去算命或問卦
?對有智慧的人而言,能探討人生真理,然後啟發本性,發揮生命的功能
,不僅能不受命運的左右與擺佈,更會改變命運。命,要靠自己轉化,應
培養本身清淨的意願、超然至高的理想,啟發大眾追求人生智慧真理,使
人人去惡向善、步步超越、調和人生,才不致為命理所操縱和控制。
◆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
記得小時候,看著爺爺罹患癌症末期,在垂死邊緣搏鬥的生命,讓我興起
無限的景仰與感傷;景仰的是,人類那股不屈不撓求生的毅力精神,感傷
的是,那不敢面對死亡的軀殼。如何才能適當處理面對死亡病患的情緒變
化?如何在臨終病人面前,以充滿堅定可靠的語氣,以及溫暖和緩的關懷
態度,給予最後的關懷呢?如何激勵病人的信心與勇氣,使其面對淨土?
如何能及早聽聞佛法,建立正念往生的態度,並勤行菩薩道以堅強自己死
而無憾的態度?實在是每個人必須努力的生死大計啊!因此要面對生命,
勤修佛法,掌握生命歷程的每一分秒。
在這浩瀚宇宙中,由於生命的渺小和生存的無常,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時時存在於我們的周遭。因此,成為一個人,必須確立基本而正確的人生
觀,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同時更莊嚴、進取的樹立生存的驕傲和
發揚人性的光輝;若時時執著於悲觀的論點,無疑是戴上有色眼鏡,極易
釀成生命的危機。
記得有一則希臘故事:邁西達國王擁有榮華富貴而仍經常感到不快樂,最
大的疑惑是惟恐日後不能再擁有世上最大的榮祿,於是他向森林老者請教
:世界上最快樂、第二快樂的事是什麼?老者的回答是——不要出生、趕
快死亡。
邁西達的故事是一種諷刺,亦是一種哲理,國王對人生基本的態度沒有認
識,把悲歡交集的人生戴上有色眼鏡,因而不能平心靜氣地享受有限的生
命。
◆不要成為失敗的逃兵
每個人都不免有遭遇困難而心境呈現低潮的時候,但是畏難者不能克難,
人生的難題絕不會因你而退縮沮喪而解決。我一直相信「人定勝天」、「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要讓自己變成失敗的逃兵,毫不抗拒就屈
服於逆境,重要的是要自己訂下明確目標,自我肯定,以樂觀進取的態度
,邁開堅定的步伐,持之以恆。
沒有一個人是命中注定必然失敗的,如果能秉持堅強的信念面對人生,就
一定能克服困難,開拓順境。大家若能時時培養出一分「開心」的功夫,
則世間絕無難倒我們的事。然而,大多數的人心與意念無法攝持一致,這
是凡夫於日常生活中所養成的習氣,有時儘管有意專心做一件事,但常常
在無意中,心念無法統一。若能將散亂心收攝在一起,使成為一念道心,
則身與心皆可清淨寂定。
修學佛法就是要學得何時何地都能定靜,自我訓練「攝諸散亂心」,我們
應以佛心來包容一切,對人不怨、對事不尤;不生怨尤之心,則能心存感
激接受人事,且能快樂自在,時時精進,不受外境所障礙。
能透視此真理,則能以正信正念善解人間事,轉障礙為道念,轉惡緣為善
緣,使心不散亂迷惘,對物質無貪念、對名利不起愛慾、對情愛不癡迷、
對生死無憂懼。如此靜定不移,則智慧增長,事事皆能成就。
◆豐富美滿人生的實現
在我認為,豐富美滿人生的實現,要具備以下條件:
強烈的求知慾——知識是千萬代祖先遺留下來的經驗和成果,讓我們不必
重新摸索和實驗,就能加速創造更新的智慧。求知是創新的金鑰,有了知
識,智慧增長,就能進一步判斷是非曲直。現今社會,有許多饒有學識能
力的人並未將其充分運用,甚至有人無所事事,成天優哉游哉,將寶貴時
間打發在壓馬路、嗑瓜子、麻將桌上,這種人或許還自命與世無爭,超然
物外呢!今天,生於這個飛快進步、瞬息萬變的時代,如果抱著自以為是
的態度去看世界,而不迎頭趕上時代、追求新知、擴大見識,就很容易變
成像坐井觀天的青蛙。
自信心的培養——一個有志氣、有抱負的人,大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那就是渾身充滿了活力,而這種流佈全身的活力源頭,就是信心。在他的
心目中,一直有等著他付諸實現的藍圖,他永遠懷抱著無限的信心去展望
未來;永遠持其所具有的昂奮心情,來把握現在,從而不斷努力,將一切
不可能變為可能。世界進步的動力便在於此,人類前途可以樂觀的希望,
亦在於此!
孔子說過:「君子不憂不懼」,其所以能如此的緣故,正是因為具有堅強
的自信心,所以,也就無往而不顯示出他愉快、穩重和端莊的高貴儀表,
與灑脫、和悅的優雅態度了。因此,只要努力維持對自己的信心,你就一
定能去除對人、對事莫須有的疑心,從而這個世界也就無往而不洋溢著一
片喜悅的氣氛,而事事物物也都是有裨於你邁向成功大道的助力了。
一個人如有堅定的信心,就會產生超然的毅力。世界上許多遭遇險阻的事
情,能夠奇蹟似的完成,這並不是來自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定勝天」
的心理所依恃。信心也需要培養,首要訓練意志力,有恆心的去實踐,從
小處的成功締造更大的勝利。
寬闊的心胸——人世間許多私利或堅持己見,都因沒有寬闊的心胸而起爭
執,匹夫之勇意氣用事,並不能成大器,反而毀了做人的格局。生存中的
阻礙與困境,對於心胸明朗的人較易於排解,他們容易原諒、體恤他人,
更能透視與領悟人生。他們易於接受他人的思想,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
因不去束縛自己的思想,而能融合豐富的學識和經驗,開闊思想的空間;
而寬大、容忍,也養成了高尚的道德與美好的人格。
一位心胸開朗的人,快樂也較多,自然產生一種雍容的氣象,所到之處,
有如陽光的照耀、春風的吹拂,使當之者感到溫暖舒適,而受人愛戴;不
僅能使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報酬。因此,人必須縮小自我,虛心
求取學識,自謙禮讓,心胸開闊,如同宇宙包容一切。
遠大的理想與目標——理想是一個尚未實現卻可期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
幻想、不是夢幻,而是經過邏輯的思考,藉著意志力的奮鬥而達成的。理
想的完成,舒展了生命的滿足。有了理想的遠景,就應有計畫,再依步驟
實行,才能在前進的過程中,不致遭到太多的阻礙,而能較為迅速的達成
目標。
一山總比一山高,人的理想和目標總是永無止境的,每一階段的理想不同
,但在不斷奮鬥中,將使人生更有意義,更為充實,你若想成功,努力是
一回事,而最重要的是要設定一個致力的明確目標,庶幾你的力氣才不會
耗費在不需要的地方,從而能夠集中力量,水到渠成。
發揮你的潛能——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長處和潛能,若想成功,應先明白自
己的長處在那一方面,然後刻意去培養它、發展它,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成
就。切不可認為你有萬能的天才,什麼都能學得會、學得精,碰碰這樣、
又摸摸那樣,到頭來卻白費光陰,一事無成,所以必須先認識自己是一塊
材料,然後量材施工,才會成功。
一個人的韌性是相當大的,只是我們常常不自覺,往往需藉助外界環境所
施加的壓力,才能激發出自己的潛能。
我感覺自己是相當幸運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有很多人不斷地給我鼓
勵與啟發,使我能不停地學習到更多東西。有些人只知道凡事計較得失成
敗,卻永遠邁不出步伐,有為的年輕人應該自我磨鍊,了解自己的體力、
毅力,不要老在幻想中度日,教情緒完全替代了思考,只知埋怨懷才不遇
、機會不來。我認為機會是可以創造的,往往機會來了而自己還沒來得及
跟上的比例,要比儲備好能力卻苦候機會不到的比例高出許多。
健康是燦爛明天的保證——一般人對健康,皆予以漠視,不知道去護衛它
,不明白應鍛鍊身體,培養這無形的創業資本,卻反其道而行,糟蹋自己
的身體。這種現象越是文明進步的時代,越益顯著,因為,由於經濟發達
,社會繁榮,人類的生活水準大為提高,一切都以舒適享受為前提,相對
地減少了體力方面的活動。而忙於事業與工作的人,為求補償心血的操勞
,將時間消耗在尋找刺激上,於是,社會上也就多了許多聲色犬馬的場所
,和燈紅酒綠的銷金窟,形形色色,無奇不有,不但使人消耗有形的金錢
,而且更損耗健康。
◆路是人走出來的
生為長子的我,十五歲不幸罹患肌肉萎縮,無疑地在我生命中面臨重大的
打擊,再也沒有比這更棘手的了,我該如何自處?該如何面對我的未來?
我著實痛苦了好一陣子。
這九年多來,家人都很用心的全力支持,帶我到處求醫,幫我復健,讓我
能接受最好的醫療,那怕會傾家蕩產都在所不惜。每天依賴父親、弟弟背
著我上下學,從一樓背至四樓,從四樓背至地下室,九年多來風雨無阻,
不曾遲到早退;在家人和同學的相互扶持下,我順利地完成中山牙醫系五
年級的課程,內心著實很欣慰,全家也跟著雀躍。
雖然我為家人帶來諸多不便,但我始終告訴自己,要認清且接受自己的病
情,樂觀地迎接人生,體認殘障者並不表示絕望,我們有手腦,可運用智
慧發揮能力,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天,應靠自己的力量堅強的活下去,培
養信心來面對挫折。我也知道這並非一朝一夕即可解決之事,甚至是一輩
子的事,然而,「路是人走出來的」,不去嘗試、不經過磨鍊,那知道是
否會成功?因此,只要「有心、用心」,必能以心靈的力量,創造人生的
光明境界。
我很慶幸自己生長在這麼溫暖的家庭,有這麼好的讀書環境,受父母、師
長、朋友的愛護與照顧,覺得自己應該感恩的人實在太多了,因此更加督
促、鞭策自己要好好愛惜光陰,倍加努力,克盡己責,早日達成習醫濟世
的心願。
在今日的社會上仍有許許多多不幸的孩子,希望社會大眾關懷殘障同胞的
升學、就業以及殘障福利,為這些不幸的孩子提供更完善的照顧,同時減
輕他們家庭的負擔。而四肢健全的年輕人更應乘著年輕,把握分秒,及時
努力,千萬不要做個只會後悔、遺憾的人。
活出光芒
◎粘瑋麟
記得國三時,罹患肌肉萎縮症,父母親帶我四處求醫,看遍了中西名醫,
也試過許多偏方,都檢查不出病因,在六神無主下,家人到處求神問卦,
也無濟於事。我每天勤作運動從不間斷,相信憑著毅力和耐心,症狀一定
會有轉機;這也使我更能體會「平安即是福」、「健康就是財富」。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緣裡,得以聽聞佛法,心情漸漸穩定下來,才深深體會
出佛法是一切病苦的良藥,佛陀是眾生的醫師,後來經常聆聽慈濟世界—
—上人的開示,更常用心閱讀(慈濟月刊)及(慈濟道侶)等刊物,而(
靜思語)更是擺在案前,時時用以警惕自己。上人睿智的法語常激發我待
人處世的智慧,也開闊了心胸。上人每一句話,無不如當頭棒喝般重重的
敲著我——慈、悲、喜、捨,常懷歡喜心去面對我的父母、朋友、手足,
因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佛啊!
當我聽到上人所言:「吃苦了苦,享福消福」時,心中頓時豁然開朗起來
,多年來累積於心中不平的結,終於獲得紓解。我懊惱自己過去因缺少智
慧而作繭自縛;如今當逆境、挫折來臨時,我了解那是累世的因果,今生
的障礙,是前世種下的因,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為我消除,但會隨著自我
的修持而消滅。在佛法的潛移默化中,我洗淨了自怨自艾的心態,時時警
惕自己,用慧心來善解一切不快。於是我不再怨懟,用另一種心境去面對
逆境,更能以歡喜心去接受;而當自己念一轉時,即不再覺得心灰意懶、
鬱悶難挨,更進而能從逆境中看出希望,期望否極泰來,曙光再現。
快樂幸福的界限,不在有形的身體是否健全,真正的幸福在於心靈的健康
與充實;真正的美也不在有形之軀,人生所應追求的是志氣、毅力、信心
和智慧。
生活起居雖有不便,但我正努力克服萬難,希望能喚醒沈淪於心理病態的
睡夢中人,要以精神意志克服障礙,謹記上人勉勵——以智慧、毅力,「
用心」站起來。
人不只是為自己而活,必須把握時間為人群服務,否則枉來人間走一趟。
感謝佛菩薩慈悲指引,使我深感責任重大,更加珍惜人生,把握時間度秒
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應將此身軀做為載道器,多做善
事。
雖然現在行動不便,然而,打從國一時我就立志習醫,記得導師要每位同
學輪流上台作自我介紹時,我就理直氣壯地說:我將來要當醫生。現在夢
想終於快實現了,雖然讀的是牙醫系,我一點也不後悔,覺得當時的選擇
是對的。而我目前所該做的是:好好把握這最後一年的實習課程,多看、
多做、多記錄、多發問,才能學習得更多、更好、更充實、更踏實。
現在的科技突飛猛進,再加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想要學得精、學得好
,非下一番功夫不可。我一向嚴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要盡力做到最好
,甚至比別人更好,雖然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心力,我仍要求自己一定要
做到,以便將來有實力貢獻所學回饋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本著愛
人、救人的心,減輕病人的痛苦;以回饋的心態,服務人群,並辦義診濟
貧救苦,人家不要的病人更是我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