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歡喜授,歡喜受 |
|
◎盧蘇偉 |
|
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手上都握有一把種子,
但因常用分別心來分別那些孩子受教、那些孩子不受教;
卻沒發現不論是貧瘠或是肥沃的土地上,都長有植物,
只是它們的成長方式不同。
因此,我們只管放心的播種,不要區別他受教與否而減損了我們這分愛;
只要因緣成熟,播下的種子就會發芽。
上人,各位師姊,阿彌陀佛:
家父受日本教育,從小就告訴我日本人的尊師重道——日本人與老師同行
時,時時要注意不能踩到老師的影子,以惶恐的心在恭敬老師。
今天站在這聖地般的殿堂,我內心雖然惶恐,但亦覺清淨;老師在社會上
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我常形容為「中流砥柱」,即老師把角色扮演好,
會減少許多社會問題,也會使社會充滿更多的希望。面對老師,我以最恭
敬的心頂禮。
◆逐漸升高的少年犯罪率
我在板橋地方法院少年法庭從事觀護人的工作,所謂「少年觀護制度」即
國家對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犯罪的青少年,採少年事件處理法。一般
而言,被送往少年法庭審理前,法官會將觸法的少年先交由「觀護人」調
查其個案資料,而後提出調查報告給法官作為審理參考。觀護人除做審前
調查外,另一重要工作,便是執行法官裁定之「保護管束」及「假日生活
輔導」。
少年事件處理法整個精神架構是教育而非處罰。其特點,乃使該兒童或少
年,在一定的規範和保護下,仍能自由地在社會中,與家人共同生活、繼
續升學或就業,在其家人及法院觀護人的輔導、監督下,激發他們潛在的
善性與良知,革除不良的習性,調整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建立正確的處世
態度,進而達到個人省悟與社會秩序維護的最終目標。
聯合報有一則統計,目前國內青少年犯罪的嚴重性,每十五分又十六秒就
會有一名青少年罪犯。犯罪的青少年行為一旦有嚴重偏差且觀護人又沒把
關好,可能會淪為累犯或成年犯,此時再去矯正、輔導,其困難度遠比初
犯要難上千百倍。
青少年犯罪比例高升,對國家影響甚鉅,然而政府因為經費、人員編制不
足,無法讓每一個孩子接受較完整的輔導,平均一個觀護人要負責輔導二
百至二百五十位。面對這些孩子,我們很慚愧沒有能力幫助每一位孩子,
只能很用心地幫助部分的孩子。
以前,每當我看到孩子再犯時,內心非常難過和懺悔,自責沒有盡到責任
;接觸慈濟以後,內心有了轉變,了解孩子要學好,有其因緣時機,不是
你想幫助他,他就能馬上站起來,須待因緣成熟,這分幫助的力量才能適
時發揮。
◆威嚇處罰不能防堵過惡
我畢業於警官學校,以往從事觀護工作時,對孩子是抱持「諸惡莫作」的
方式來防堵他們行為偏差,即孩子壞,我要比他更壞,他們兇,我表現得
比他們更兇。
記得我從事觀護工作的第二年,有一位受保護管束的孩子在家中持刀恐嚇
他母親,他的母親嚇得躲進房裡打電話向我求援。當我趕到他家時,孩子
手上仍握著刀,而我一進門就抓起他的頭髮並狠狠打他十巴掌,孩子非常
憤怒、面露兇惡地對我怒吼道:「我要殺了你,我要殺了你!」
所幸那孩子並沒有下手。以往我輔導孩子犯錯的方式就是以暴烈來消弭對
方的暴烈,如此反造成更多的瞋恨,因此,後來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心血
,才把那位孩子拉回正途。
回想從事觀護工作前三年半的時間,我都是以威嚇的手段來處罰學生,但
這麼做並無法把學生影響得更好。我曾經在教室,當眾舉起椅子扔向學生
;也曾當著一百多位學生面前,把某位學生一路打,由這扇門打到另一扇
門。但當下了課,孩子們一出了教室門口,就仿效我的口頭禪——「你敢
再犯,就給我試試看!」當下我自省了,這絕對不是辦法。
◆「孩子,這樣做會更好!」
很幸運的,在一年多前,我聽了「渡」的錄音帶——林松典師兄、靜暘師
姊等幾位慈濟委員的現身說法,令我十分感動,也改變了我的想法。我反
省著:孩子們生活在母親、老師重重設限的圈圈裡,造成他的內心愈來愈
封閉。因此,對待這些迷途的孩子,我的態度不再是以「諸惡莫作」——
你不行這麼做、你不行那麼做來防堵;而是以「眾善奉行」——人人都可
以做好事,而且「這樣做會更好」來鼓勵他們。
自從認識慈濟之後,我用心了解慈濟刊物、錄音帶,並下定決心用慈濟精
神把孩子引領出來,因而自己必須率先身體力行。我毅然決然的加入慈誠
隊,參與訪貧、環保等工作。
認識慈濟令我感動之處,在於上人不是告訴我們一大篇道理,而是教我們
「力行」——惟有力行才能真正體會、學習。就如我和陳蕙民師姊從做環
保中體驗:表面是撿拾別人不要的垃圾,實際上是在撿拾自己內心的垃圾
,即把我相、尊貴的身段放下;而在把別人丟下的垃圾拾起的當下,才會
看清自己。
有些老媽媽看到我在做環保撿紙盒時會說:「你們忙得這麼辛苦到底賺了
多少錢?」我回答:「我賺到了歡喜。」因為歡喜識無價的。
我把從力行中獲得的體會與經驗告訴孩子,並邀請他們一同參加。此外,
並在法院安排慈濟委員的現身說法及好人好事的講演;且在下課後盡量與
孩子們講講話。藉此讓他們體會到好人並不是離你很遠或高高在上,而是
如此的親近。
除了讓孩子親近好人外,還要教他們學習當個好人。因為當孩子肯定自己
是個好人時,就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來約束自己不能做壞事。
◆從付出中自我肯定
自今年一月到六月,我安排受觀護的孩子們到三峽懷仁教養願為殘障的院
童們服務。我事前並未刻意的教他們要如何做,只希望他們能「用心看」
——如上人的教育「用眼睛聽、用耳朵看」。令我感動的是孩子們給我很
大的回饋。
記得有一位孩子到了教養院時,他告訴我說:「老師,我感冒,不能進去
。」我說:「沒有關係,你可以站在外面看。」要進入前,我要求孩子們
把香菸交由我們暫時保管,而那位沒進去的孩子並沒有把香菸拿出來,反
而獨自跑到一旁抽菸。
當活動結束,大夥做心得報告時,那位沒進去的孩子說:「很遺憾,今天
沒辦法去服務院童。」當下我告訴大家:「我們要以很恭敬的心來恭敬這
位同學。」他乍聽之下愕然,我繼續說:「他因為感冒,擔心會把病毒傳
染給院童,帶給殘障的院童更多的疾苦,所以不願進去,這就是『善念』
,雖然他什麼都沒做,但卻做到最大的好事。」
而在回程時,這位「感冒」的孩子對我說:「老師,可不可以再給我一次
機會,我下次再來?」我說:「好。」結果這位孩子從第一梯次至今,每
一梯次都參加。
在此過程中,我體會到,孩子需要的是「肯定他」。這些犯錯的孩子,大
部分在學校的課業都不好,所獲得的成就感也很低,他們多數會認為自己
是沒用的人而自暴自棄。但經由到教養院的服務過程,當孩子們說:「沒
想到我們還是這麼有用。」我回答:「院童們經你們用心的一口一口餵食
才得以飽食,你們發揮的功能讓院童充滿快樂」時,又重建了孩子們的自
信。
當第二梯次再訪時,有一位孩子在餵食一名「阿娟」的殘障院童,阿娟脾
氣很拗,保姆餵他,他都不開口,一碗飯均需費時二個半小時。這些孩子
為了讓阿娟開口,用盡方法逗他笑,當阿娟一笑,孩子們就迅速的把飯餵
進去,所以,整個房間不時傳出爆笑聲,因為阿娟笑了,大夥跟著一起笑
。餵畢,當孩子們對阿娟說:「阿娟,我們要回去了,下次再來看你。」
結果,這個被認為是植物人的院童——阿娟,竟掉下了眼淚。當孩子回法
院現身說法時,自己也流淚了,他覺得自己真是個有用的人。
而孩子們的轉變,也讓我學習、成長許多。有一位孩子現身說法時說:「
我們要以恭敬心來恭敬院童,有位院童雖沒有了四肢,但他卻以此來教育
我們——擁有四肢、健康的身體,要懂得惜福、知足。感恩父母賜予我們
健全的身心。」當這位孩子寫出「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時
,我非常感動,因為這是教養院的法師對他們開示的話,而他卻能用心的
體會。
◆勿因孩子受教與否減損付出
我從事觀護人的工作時,希望把保護管束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雖然很
難,但只要把分別心放下,以愛憐的心摸摸他們的頭,以疼愛的手拍拍他
們的胸,說一聲:「孩子,好好加油!」當我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來
看待時,如此一來,「獲得」和「踏實感」,會增加許多。
我常想,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手上都握有一把種子,但因常用分別心
來分別那些孩子受教、那些孩子不受教;卻沒發現不論是貧瘠或是肥沃的
土地上,都長有植物,只是它們成長的方式不同。因此,我們只管放心的
播種,不要區別他受教與否而減損了我們這分愛;只要因緣成熟,播下的
種子就會發芽,當這些迷途的孩子醒悟,自然會接受你的話。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
為什麼我會對老師很恭敬?國中時我就讀海山國中,但我一直都不知道自
己念的是啟智班,一直到我考上警官學校,返回母校探望老師時,由隔壁
老師口中才得知,心中「百感交集」。記得我國中時成績很差,除了喜歡
的美工、國文外,其餘的科目幾乎都不及格,當時有一位老師鼓勵我說我
的文章寫得很好。所以雖然我成績很差,可能考不上高中,但對自己有信
心,因為至少文章很好。
當時考不上高中,只好就讀職業學校,令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大的父親失望
及難過,當時我對父親說:「我不想接受聯考的迫害,我要去讀職校。」
父親回答:「父母不能為你做任何決定,但你做了決定,我們會全力支持
你。」就這樣,我就讀電子科至二年級……。在這當中,因為我仍喜歡作
文,且不斷投稿參加比賽,也得了不少獎章,因此到了二年級,我又告訴
父親想讀國文或哲學系。
雖然父親不大認同,但仍對我重複了那句話:「父母不能為你做任何決定
,但你所做的決定,我們會全力支持你。」於是我又花費五年時間重考。
後來我的志願又改變,想當一位老師,但分數僅差師大十五分而沒當成老
師。但在這過程中,由於老師的鼓勵,讓一位智能不高的學生,有勇氣去
面對考驗。
我考取警官學校犯罪防治系,我的主任馬傳鎮老師是位心理測驗專家,他
為我做智力測驗,老師無法相信其結果——七十分,即接近低智邊緣。依
我的表現及成績不可能是這樣,所以他把所有的測驗卷都拿給我測驗,我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最後,老師以明尼蘇達多項心理測驗分析給我
聽:你在語文、記憶方面很差,幾近於智能不足,可是在創造思考方面的
智商,卻超過一七O分。
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只是受限於教育體制而沒有被發掘出來
,所以我很感恩啟發我的老師及支持我的父母,讓我有機會上大學去了解
自己,否則我就永遠背負著啟智班——低智能學生的自識而畢業。
◆用鼓勵激發他向長處發展
老師、父母給予孩子的支持與鼓勵,可以把孩子由不足推向他的長處方面
,所以教育的功能在於激發孩子的潛能與長處所在。但我們的教育制度卻
用同一個版本去塑造每個人;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我很幸運地,在每一階段都有著很好的老師支持我到畢業,現在我雖然
畢業很久了,但有慈濟委員周元師兄的叮嚀再叮嚀,以及上人如燈塔、明
師般的指引,令我慶幸又感恩。
常有因老師一句鼓勵而改變了孩子整個人生、整個生命的實例,由此可見
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慈濟世界裡有一則缺口杯子的故事——有一天,一位
師姊盛茶給上人喝,師姊突然發現那杯子缺了一個口,於是很惶恐地對上
人說:「師父,很對不起,這杯子缺了一角。」上人說:「不會啊!杯子
的缺角不看,餘的就是圓的。」
這話教育我們:若不去看孩子的缺點,其它的還不差啊!教育工作者應排
除對孩子差異性的分別,如調皮不喜讀書的孩子,也可能有某一方面的潛
能,教育工作者應去激發他。上帝創造了他,而你改變了他,也等於是創
造他,這份工作就在我們的肩上,而這分愛的教育是「無所求的付出」與
「尊重」。
「無所求的付出」——我的詮釋是領薪水的義工。因為我喜歡從事觀護人
的工作,我喜歡與這些行為偏差的孩子在一起,而學校供我一份生活所需
的薪水,我懷著萬分的感恩來珍惜這份工作。
◆以恭敬、尊重的心與他相處
談到「尊重」,以前我待孩子的方式是:你聽我的就對了,其餘的不要囉
嗦。但是我發覺這個方法錯了,社會上真正缺乏的是對人的尊重。例如觀
護所的孩子向我借筆僅說:「筆。」我告訴孩子:「老師沒欠你筆,你想
想該怎麼說?」孩子想想之後改口說:「老師,請借我一支筆。」我說:
「若這樣說更好:『老師,對不起,我忘了帶筆,請借我一支筆好不好?
』」重點就在這個「好不好」,表現出對於他人的尊重。
老師也應恭敬學生,每一位孩子都與我們一樣,只不過因緣假合,所以我
當他的老師,他當我的學生,但說不定過去生他曾是我們的老師,曾教過
我們,所以我們要起恭敬心來教他。
我們常說「溝通」,但在孩子而言,只要是老師、父母講的話就非要他們
聽不可,但卻不聽他們說,真正的溝通,應是每個人把對事情的看法說出
來,找出一個平衡點。
當我請孩子坐一件事情時,會說:「麻煩你……,好不好?」有些孩子會
反問:「不好也得做啊!」但是我告訴孩子們:「我會尊重你的決定。」
有父母反問:「倘若對孩子說請你去倒垃圾好不好,萬一他真的不願去倒
垃圾時該怎麼辦?」我說,萬一他不願意去倒,只好自己去倒垃圾,因為
這才是真正的尊重——給孩子有選擇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
譬如在週六、日的假日生活輔導,我安排兩種不同的課程給受觀護的孩子
選擇,經由他們自己的選擇,才會珍惜所學的;又如我贈送給孩子〈靜思
語〉,雖是無限量供應,但也要孩子主動來請,或當成獎品來頒贈,孩子
會因為是經由自己努力得來的而去珍惜。
現代的孩子,父母親把他該做的事情都代勞了,孩子們一直在「得」,卻
從不懂什麼叫「捨」,以我三十四歲的年紀吃過不少苦,所以懂得珍惜,
可是現在的孩子卻沒機會,所以沒辦法從捨中得到真正的歡喜——無法體
會「喜捨」的歡喜。
當我們對孩子尊重,相對的,孩子也會對你尊重,譬如孩子說:「媽媽給
我十元好不好?」和說:「媽媽十元拿來!」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會令
你甘願的付出,他也會接受得很歡喜,因為他尊重你的決定。
◆讓孩子保有自己的決定權
所以,我們需要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才會懂得愛護自己。
孫越先生一直在提倡戒菸運動,他曾說:「如果我抽菸只傷害到自己的健
康,我不必戒菸,但是如果我抽菸影響到別人的健康,我就不能抽菸,因
為我必須尊重別人。」這是多麼崇高的美德!如果每做一件事情都會為別
人設想或利益他人,這樣的孩子就不可能會做出不正當或傷害自己、別人
的事情,因為他所想的都是利益他人的事,他一生中會過得快樂且滿足,
但目前的教育似乎少了培養尊重的機會。
我抽了十年的菸,有一天半夜兩、三點菸癮發作,很想抽菸,但在屋內找
了許久連根菸蒂都沒找著,找得很焦慮、痛苦,但找到最後內心平靜下來
,心想:這樣活著何等痛苦,因為我時時都被菸拴住,沒有香菸,我就很
痛苦。所以我當下就把菸戒了。
當我看到孩子抽菸時,我會告訴他我戒菸的心路歷程,也把每種品牌香菸
的尼古丁成分做成分析表給孩子了解,並告訴他孫越先生的那席話。我告
訴孩子:「你抽菸我不支持你,也不干涉你,但你可以選擇不妨礙他人、
不傷害別人的方式進行,如抽含尼古丁較少的菸、少抽點、或公共場所不
抽等幾項原則來遵守。」
所以,對孩子是「敬他」而不是強制限制他,因他仍會背地的抽菸,倒不
如父母、老師把自己抽菸的心路歷程告訴孩子,但抽菸與否的決定權仍交
給孩子。以孩子的觀點來看孩子的問題即是尊重。
有一位家長告訴我說,他的孩子當著他的面把菸拿出來抽,令他很難過及
傷心。我想,平常我們若把孩子的梯子給拆了,孩子當然也會拆了你的梯
子,所以雙方溝通,應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我們設身處地以同理心站
在孩子的立場去看他的問題,孩子會把你當做好朋友。或許我們也會遇到
孩子們說謊的狀況,其實,孩子會說謊是一種自衛的形為,因為說實話會
被處罰,所以父母、老師應當自省有否給孩子說實話的空間,由如此的省
思當中才會進步。
◆以因緣說法讓孩子親身體驗
在我擔任觀護人工作五年多來,前三年半是一片空白,爾後這一年半來受
上人、慈濟的影響,工作非常充實,雖然工作量加倍,但人生變得豐富,
因為不斷從實踐中學習。
我對孩子採因緣說法,而不是機會教育。一般父母一遇到機會就會說教一
番,如看到別人亂丟垃圾,就會告訴孩子說別人亂丟垃圾製造環境髒亂;
而「因緣」說法是指做老師、做父母的為孩子設「境」——不斷地帶孩子
去看比他不足的、殘缺的「境」,他看到別人的不足,才會想到自己的「
有」。所以因緣說法是無言的,讓孩子自己體會。
譬如諸位覺得現在很熱,但是若把教室移到廣場五分鐘再進來,就會覺得
裡面很涼爽,這就是一種比較,孩子不會對自己四肢健全感到有福,但看
到院童連吞嚥一口飯都如此困難時,才體會到原來能開口吃飯是一件多麼
幸福的事。
再者,如何讓孩子「歡喜受教」是很重要的,許多父母常說孩子不聽話,
但試問其父母曾聽孩子講話嗎?一般父母教育孩子都是絮絮叨叨的講,我
想更好的方式應該是以尊重的態度,徵得孩子的同意;如此,在孩子自主
性的決定下所做的事,他們就會充滿歡喜。
有一次陳蕙民師姊帶著孩子外出,請他們吃麵時,陳師姊拿出自備的碗,
請老闆把面裝在碗裡,孩子們見著好奇的問:為何要自備碗?陳師姊說:
因為使用保麗龍會製造許多的垃圾。孩子們齊聲說了「哦!」,但這一聲
「哦」,已把環保觀念帶入他們的內心;若當時以教育的口吻要孩子不要
製造垃圾,孩子未必聽得進,但孩子自己有了疑問,向你請教的學習方式
,就是歡喜學習;讓孩子主動的想學習,孩子自然會很高興的把你所教的
予以吸收。
◆從孩子身上獲得學習與成長
有一次,一位師姊到法院來談惜福,一位十二歲的被管束孩子說:「惜福
就好像過年領壓歲錢,不能一口氣把錢花光,也就是不要一下子把福分用
光。」——這是一位十二歲的孩子教我們「惜福」。
許多老師說:「我們要去教學生。」但我認為,我們要「跟學生一起學習
,抱著學習的心去面對孩子」,每天會過得很快樂,從孩子的身上可以學
習並豐富我們人生的觸角,而不是以「每天都在為學生付出、教學生教得
很辛苦」的心來教育孩子。
有一天,我問做鐵工的孩子:「你蓋一幢鐵皮屋,需要用多少鐵皮、多少
錢?」孩子回答不知道,我告訴孩子:「你趕快去學,學好來教老師。」
結果這孩子每遇到我都說:「老師,我學會了,我教你……」於是拿起筆
琅琅上口說這樑、鐵皮如何計衡……。又有一位做水泥工的孩子,我請教
他這面牆這麼高需用多少磚頭,他也說不知道,但是也允諾要趕緊學會來
教老師。
我從事這份工作,人生豐富了許多,我從孩子身上學會了什麼叫車床、銑
床,懂得鐵工、泥供;學生來自不同背景家庭,五十個學生就有五十門學
問。
◆犯錯是學習的開始
有一天,一位不斷犯錯的孩子對我說:「如果我想學乖,任何人都無法教
我學壞;如果我想學壞,任何人也無法教我去學乖。」我說:「你道理比
我懂得還徹底,我還要像你學習呢!」
孩子大多是犯了嚴重的行為偏差才會送來管束,他們的父母親多數是哭哭
啼啼,我都會告訴他們:「恭喜你,孩子終於有機會學習,而父母也有機
會自省。」假設未成年孩子騎機車一開始沒被發現,一旦車禍重傷時,才
發現問題,但孩子與父母已經沒機會學習了。
犯錯是學習的開始,不要因孩子犯錯而盯住他犯錯的地方,如果孩子不斷
犯錯,那只不過是孩子必須從不斷錯誤中學習、領悟。
我在國中時因為英、數很差,連帶地也影響了上課的意願,所以經常逃課
,但逃課的心情並不快樂,而是心驚膽顫的擔心被老師發現,明天不知要
受何種處罰?我也曾逃家,回去後被父母打得半死,所以也體會出蹺家的
滋味。當我告訴孩子我翹家在市場餵蚊子的經驗,孩子說:「那不算什麼
,我曾在中華商場好幾天沒飯吃,還撿拾發酸的麵包來吃。」後來孩子說
:「現在回首,還是回家比較好。」
我曾向一位偷竊機車孩子的母親說:我小時候曾到芭樂園偷摘芭樂被園主
發現,而把我吊在芭樂樹頭;當時我家雖窮,但父母是很有自尊心的人,
所以當母親知道此事,很生氣的拿著柴刀一路直奔向果園,嚇得園主反央
求我母親不要砍我……,當時我母親憤怒的那張臉深烙在我心頭,從此以
後,每當貪念一起,就立刻會想到母親的那張臉。我安慰竊機車那位孩子
的母親:「如今站在你面前的人當年也曾是一個小偷,我因為家貧而去偷
摘芭樂,如今你的孩子也因一時貪玩才去偷別人的機車。」我告訴偷機車
的孩子:「你要記得你母親為你哭得雙眼浮腫且頹喪的臉,你就絕不敢再
犯錯。」我們要給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以歡喜、尊重的心面對工作
蓮花出於污泥、智慧生於煩惱,每天的生活瞬息萬變,由生活中的境來體
會、累積智慧,當遇到危機時就是增長智慧的時候。身為老師,尤其是導
師是很辛苦的,常需要去處理學生的許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在考驗我們
,增長我們的智慧,所以應以歡喜心來面對煩惱、解決問題。
我常懷著感恩心來珍惜這份教育工作,當慈濟師兄、師姊到法院來現身說
法時,我也將一日所得捐出,因為我也要當一個快樂志工……甘願做,歡
喜受,像師兄、師姊一樣,一起來幫助這些孩子們。我們時時保持歡喜、
甘願做的心情來從事教育工作時,就會時時愉快的。
上人言:人命在呼吸間,人生只有使用權。所以我們應抱著戰戰兢兢的心
來面對工作、珍惜生命。
證嚴上人在〈靜思語〉中言:一支蠟燭如果沒有心,就不能燃燒;即使有
心,也要點燃才有意義。點燃了的蠟燭會有淚,但總比沒有燃燒的好。」
慈悲喜捨即是付出大愛,卻永遠得到歡喜自在,也教育我們要知足、感恩
與惜福。
(82.8.6.講於靜思精舍,文化志工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