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 |
|
◎林秀美.陳淑伶 |
|
珠寶名畫有價可誌,而喜捨的愛心卻無法計畫。
愛心的「捨」,是福慧的,
捐贈名畫珠寶的同時,呈現的是一顆無價的愛心;
歡喜的「得」,是高貴的,
在義購的同時,得到的是一分淨和助人的快樂。
捐贈者有情,義購者有愛,愛心前後輝映,譜成人間至美的樂章。
黃金珠寶的價值,在於它的光澤與質地的恆久;名中書畫的珍貴,在於它
的獨一無二。擁有的人自是珍愛有加。
最近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與慈友會(由國內一群企業家夫人所發起,宗旨
為「以慈濟精神會友」)聯合發起一項「珍情畫意,擁抱蒼生」──喜捨
珠寶、字畫義賣助人活動,希望大家本著「喜捨一家之寶,以利天下;悲
濟人間之苦,共慰蒼生」的襟懷,為薵募慈濟志業基金,獻出自己的最愛
──一件藝術收藏,一幅創作或一枚首飾;用生活裡最珍貴的一部分,來
展現對天下蒼生的關懷與擁抱。
難捨能捨是人間至高的大愛,這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喜捨珍藏
的珍寶、字畫參與義賣活動,從去年十一月消息披露以來,各界回響熱烈
,承十方善心大德、國內外的收藏家與藝家熱烈響應,喜捨珍藏,珠寶部
分已募得七百多件,經鑑定後選出拍賣品一百五十件、義賣品五百餘件;
字畫募得三百多件,鑑定後擇出二百多件拍賣品以及一百餘件義賣品。
珠寶名畫有價可誌,而喜捨的愛心卻是無法計量;捐者難捨能捨,因其心
中充滿了愛。
愛心的「捨」,是福慧的,捐贈名畫珠寶的同時,呈現的是一顆無價的愛
心;歡喜的「得」,是高貴的,在義購的同時,得到的是一分清淨和助人
的快樂,呈現的是高貴的人格。捐贈者有情,義購者有愛,愛心前後輝映
,譜成人間至善至美樂章。
《愛的具象──字畫》
「歡喜捨」是慈濟人努力學習與實踐的生活態度,「珍情畫意,擁抱蒼生
」喜捨名畫義賣、義買活動,即是要讓更多的社會人士,共同分享慈濟經
驗的溫潤與福澤。活動一經推出,各地的收藏家、藝術家、企業家和熱心
公益的人,紛紛投入出錢出力的奉獻行列──以一顆「真」誠的愛心,透
過書畫「美」的分享,譜出一段人間至「善」的歷史足跡。
◆收藏家喜捨最愛
收藏藝術品對某些人而言,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趣,許是為了怡情,許是做
為傳家之寶,其中尤以名畫,更多了對作者的一分肯定和仰慕之心,這些
,該都是收藏家們生命中最愛的一部分;那麼,喜捨最愛,便是福慧之人
所發揮的無價愛心了。
收藏家如吳清友、李賢文、林洋港夫人林陳合女士等人,都紛紛將平日高
價購得收藏的名畫捐出響應,而慈誠隊倪伯毅師兄,更徵得叔伯們及父親
的同意,毅然以倪氏家族名義捐出傳家之寶──祖父倪蔣懷的遺作「基隆
港」。已故倪老先生為台灣早期畫家,是台灣最早的美術研究社創始人,
作品風格樸素溫厚,別具一格,對台灣早期美術發展貢獻卓著。
此外,何國慶師兄亦將平生所珍藏的精品畫作數幅,慨然提供拍賣,其中
除價值極高的二幅郭柏川的作品外,尚有張大千、弘一大師等書畫大家之
作。張大千是位眾所皆知的大畫家,弘一大師是佛學界的藝術泰斗,而郭
柏川則是台灣前輩畫家中,際遇特殊的一位,其作品價值高至數百萬元。
郭氏生長在台灣,卻遠至日本和北京開創了繪畫的生命歷程,然而,二十
幾年的離鄉背井,最終,他還是以台灣的繪畫觀想來成就自己的一生。他
將博大精深的中國繪畫精神融入西洋繪畫表現方法上,以油畫建立了具有
東方藝術氣質的繪畫風格;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評讚其畫:「我們從郭氏幾
十年來的風格看,他已把握西方後期印象派以來主觀的寫實主義,並承受
八大簡明扼要的筆觸;真已融中西於一爐。」當時藝壇對郭柏川的期許由
此可見。
孫若男師姊是「珍情畫意」活動的公關推廣人員之一,當聞知字畫部分多
為現代畫作品,古畫較少,故將本身少量收藏中,極為珍貴的一幅漙心畬
之作捐出。購買此畫時,孫師姊曾慎重地請了四位專家代為鑑定。「當初
買畫是基於藝術欣賞的心情,如今捐出來義賣,則是為了救人。」孫師姊
表示,買畫的人可成就愛心,而同一幅畫換個人欣賞也很好。
◆藝術家捐獻自己的風格
當代藝術家蔣勳、顏水龍、楊英風、涂璨琳、歐豪年、楚戈、劉其偉、蕭
進興、朱銘、朱雋、吳炫三、席慕蓉、龐均、郭振昌等人,亦熱心捐出代
表自己風格的作品,包括國畫、水彩、油畫、銅雕、木雕、石雕等各式各
樣藝術品,琳瑯滿目,量多而質精。姑且不以作品價格高低評論,每個人
均以單純的愛心、感恩心來參與,或認同慈濟、肯定慈濟,皆熱烈響應。
領先主動捐獻者為畫家龐均等人。畫家郭振昌因感於委員師姊們整齊諯莊
的制服形象和笑容舉止,而決定捐出比原先更大幅的作品,並謙稱這只是
自己該畫的義務罷了。擅長畫菩薩像的黃重元先生捐出的多幅畫作中的一
幅,極受上人讚賞。水墨畫「靜思精舍」則是顏聖哲先生響應此次活動,
特為慈濟而畫的。
顏水龍生即是花蓮濟醫院「佛陀問病圖」壁畫的創作者,對慈濟護持有加
;朱銘的油畫和木雕「彩繪人間系列」以及朱雋的石雕,皆為精品;而席
慕蓉的二幅巨大油畫「華年」、「仰望」,亦是難得之作。自從去年慈濟
適時援助外蒙古,席女士以身為蒙古人而懷感恩之心,進而更了解慈濟,
肯定與認同便是其不惜付出的最大原動力。
◆賣所得將完全捐贈
此外,尚有李轂摩、黃君璧、李石樵、陳景容、李哲三、臺靜農、林克恭
、杜忠誥、林風眠、陳進、吳作人、奚淞、余承堯、李澤藩、廖修平,以
及歷史名人左宗棠等人之作品,皆是積極響應此次活動之各界善心人士所
捐,如慈友會的陳柏玲師姊、懿德母姊會總幹事賴美智師姊、台南黃勝璧
師兄、陳鶴松師兄……。彭康隆先生亦因其母曾在慈院受到妥善的關懷與
照顧,今聞慈濟有此活動,特主動前來響應。
「萍水相逢」亦能牽著同具愛心人之間的友誼,因而在捐畫、取畫的運送
過程中,隨時都會發生許多感人的小故事。當一位天主教徒計程車司機,
知道代運的畫是提供給慈濟做愛心活動義賣之用時,便毅然義務免費載送
,同盡一分力量。
活動在高信疆先生與何國慶師兄的全力推展下,各大報藝術版記者如陳長
華等人,也都熱心地參與聯繫約畫的行列;從事攝影工作十多年的林淑卿
師姊,不但出資為活動設計印刷了近萬張邀請函,更獨立挑起拍攝字畫的
工作,二百多幅拍賣作品在師姊愛心與用心的灌溉下,將以「畫冊」形態
呈現大家眼前,為拍賣活動提供一份精緻的參考資料。而郭淑靜師姊、郭
仙緣小姐等人,亦默默埋首於資料的匯整及聯絡工作;各界善心人士皆群
起響應,為此普濟蒼生之苦的義賣、義買活動盡心盡力。
此次活動中每件作品,無論是畫家自己所捐,或由收藏家提供均為全額捐
贈,為此義賣之一大特色。自此豐富而多樣化的作品,即可略窺得中國藝
術史之源流,以及當代藝術的風貌。
名畫鑑定工作由太古佳士得公司擔綱,鑑定人員除了太古佳士得中國書畫
部門資深董事黃君實先生,另邀請前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吳平先生、台
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石守謙教授,以及高信疆先生等多位藝術界人士
義務鑑定。鑑定工作於去年十二月廿三日起陸續進行,過程非常慎重、嚴
謹。目前已完成定價工作,將出版畫冊以供參考。
《永恆光澤──珠寶》
「以敏銳而善感的心,去體會人間疾苦,用寬廣而深厚的心,包容周遭人
事物,讓心中的蓮花,散發人間最清新的芬芳。」
這是名珠寶設計家陳婉君小姐,為了這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珠寶義
賣活動,特地設計的活動紀念珠寶──「心蓮」所蘊含的特殊意義;讓義
購者義買的不只是一紀念珠寶,同時也開啟心中那朵芬芳的蓮花。
「心蓮」,是集結諸善心人士捐獻的黃金飾物,經過設計者的巧思慧心,
運用有形的鑽石、珍珠、翠玉、珊瑚、黃金等五寶及無形的「喜捨心」、
「珍藏善心」二寶,組成寓意深遠的七寶心蓮。共有三種尺寸,大者名為
「福慧」,中者名為「喜捨」,小者名為「如意」,結合了佛教與藝術雙
重價值意義。
黃金珠寶雖有價可誌,但無從計量的是那分喜捨之心,來自十方大德喜捨
的珠寶飾物,有八十歲老奶奶的玉手鐲、有結婚嫁妝、有罕見的九份金子
,更有價值不斐的鑲鑽翠玉、鑲鑽翡翠……。
為了響應這一次活動,有人傾其所有,捐出平常點滴攢存;有人將祖傳的
金飾捐出;有人千里迢迢特地坐車北上,帶著戒慮謹慎之心,身懷寶物前
來捐贈……
一顆顆愛心的種子,結出無限感恩的果實,在這纍纍的果實中,同結生命
的福緣,譜出人間至善至美的樂章。
◆老奶奶的玉手鐲
王陳藹灃老奶奶,八十歲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奶奶平日待人處世總是以「利他」為先,是朋友眼中「燃燒自己,照亮別
人」的典型人物;正因為老朋友們對她的推崇,一位六十多年的好友更把
當年結婚時的玉鐲轉贈給她,讓她做為永久的紀念,「這些個老友當中,
就妳最有資格接受這玉鐲啦!」她的朋友說,「妳不戴的話,可以給妳的
女兒,女兒也可傳給妳孫兒們啊!……」
奶奶左思右想,所謂無功不受祿,平白接受了友人的好意這可怎好呢?得
好好想想,該如何讓這只玉鐲發揮它最大的意義。心裡念著,她想到了慈
濟。
因為她不知道慈濟在台北的聯絡電話,遂去電花蓮慈濟醫院詢問一般捐贈
程序,幾經輾轉聯繫,因此意外得知目前善心人士正大力推動的珠寶、字
畫喜捨及義賣捐贈慈濟活動。
那天她獨個兒自光復南路居所,搭計程車至忠孝東路的「玉如意」銀樓,
由於她一向深居簡出,原本短短的距離竟繞了好幾圈才找到。
因為聽聞慈濟、相信慈濟,她肯定自己的選擇。
「心好,什麼都好。」奶奶健康爽朗的聲音,說出了她的人生哲學。
以美麗的心看芯界,則一切無不美麗;奶奶的心好,她帶來了世間的好。
◆廿五件金飾
廿五件金飾,有些是呂粉師姊的嫁妝,有些是未嫁時自己存錢買的。由於
在工廠上班沒法兒請假,因而她請在鐵路局服務的先生──林聖智師兄,
將這些金飾拿到「玉如意」。為了怕遺失,林師兄將其分藏在身上各處。
到了台北,人地生疏的,再加上捷運工程施工,對一個外來客來說,要尋
到目的地是得花費一番工夫的。他自己搭公車,找了好些時候才找到地方
,不過,怎麼是這般氣派豪華的銀樓店?與慈濟的樸實風格似乎大相逕庭
,而且瞧瞧裡頭,也未見到穿藍色旗袍的熟悉臉孔。心裡狐疑著,撥通電
話回家,再一次確認無誤後,他才鼓起勇氣走入,一一從身上把金飾掏出
,一共廿五件。
家住頭份,林師兄是第三期剛授證的慈誠隊員。因為工作的緣由,讓他認
識了經常搭乘慈濟列車回花蓮的師兄師姊們,他歡喜體受慈濟世界裡的種
種。就像一般客家男兒的積極進取,對於往後的慈濟菩薩道,他有許多的
理想。
其實很早的時候,小夫妻倆就一直想做些事──一輩子銘誌於心,永不或
忘的事;然而因為購屋,兩人的經濟能力也有限。近日在全省各地都有骨
髓捐贈活動,呂師姊因自己身體不適,無法參與捐贈而深感遺憾。夫妻倆
平日的生活倒也簡單,一切都在預算之列,既然無法捐髓,「但是,我卻
可以把這些身外財,化為骨髓資料庫基金和國際賑災基金啊!」
「比起那些基本生活都成問題的人,我們算是富足的。」「我太太又不愛
裝扮,金飾放著也是放著,而且還要擔心會遭竊,最近附近鄰居就一一被
小偷洗劫,他們只得把東西東藏西藏,天天憂慮著。」夫妻倆相互說著捐
贈的理由。
因為許多簡單的心,而讓許多不簡單的事得以成就。
◆付出即擁有
「這些金飾放愈多在身邊煩惱也愈多,總是會惦記著,倒不如把它們化為
利益眾生的資財,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畢竟世上還有很多等待援助的人
。」就是這一念心,支持著她──謝淑絨師姊,喜捨手邊的廿幾件金飾。
孩子問她:「這些東西是花了多錢買來的,為什麼要捐出去呢?」
「記不記得那些在賑災義賣園遊會看板上的照片?那麼多可憐的人沒有東
西吃、沒有地方住,我們已經有很多很多東西了,捐一些又算什麼呢?」
「心裡記掛著捐獻的事,當我把東西捐出時,心頭倒覺得無比的輕鬆自在
。」那天她帶著兩個孩子從中壢坐火車北上,因為孩子們愛坐火車,一方
面倒也滿了他們的願。
人活在世上必與錢財相依,而懂得「用錢」的人卻不多,有形的世間財能
提供溫飽、能滿足慾望、能製造奢華,當然它也能化為心中一股無形的喜
樂。有形與無形,虛妄與擁有,失去與得到,就看個人的抉擇。
◆善的義行,永遠芬芳
三月八日至十一日,將舉行拍賣品的展覽與義賣品的義賣,三月十二日至
十三日,則舉行拍賣品的拍賣,地點同在新光美術館(北市敦化南路一段
二四三號十二樓),慈濟榮董會與慈友會歡迎各界人士屆時共襄盛舉,參
與這一場「美的分享」,讓「愛的心量,無限寬廣;善的義行,永遠芬芳
」,在愛心的潤澤下,能夠共同成就這一因緣,展現對天下蒼生的擁抱與
關懷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