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情普及五大洲 |
|
◎謝寶慧.陳淑伶 |
|
☉一步六腳印──八十二年志業總回顧
【慈善志業】
二十八年來,本著「尊重生命」的理念,慈濟志業由「慈善」發展出醫療
、教育、文化,除了在國內廣布菩薩網聞聲救苦,成立醫院、護專、醫學
院培養具備佛菩薩心懷的良醫良護外,慈濟慈善工作更跨步海外,在世界
五大洲成立分會、聯絡處以濟貧教富,並且展開大陸、外蒙、衣索匹亞、
尼泊爾……等國際急難救助,將愛擴及每一個需要的地方;民國八十二年
並統籌成立國內第一座骨髓資料庫──「慈濟基金會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
料中心」,為血液疾病患者尋求生機。四大志業加上骨髓捐贈、國際救難
,可謂「一步六腳印」,將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落實的
更深入。
................................................................................................................................
廿八年前一位山地婦人小產留在醫院地上的一灘血促成了證嚴上人下決心
以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精神,救助苦難眾生的因緣。
慈濟志業由慈善工作發軔,長期關懷、濟助國內各角落的低收入戶;至於
需急難救助的個案,分布各地的慈濟委員則發揮菩薩千手千眼、聞聲救苦
的精神,立往馳援;今全球各地均有慈濟人在當地推展慈善助人的工作。
◆溫馨貼切的關懷
廿八年來,慈濟委員秉持清淨無染的慈悲心和上人力倡的躬身踐行哲學,
深入窮鄉僻壤查訪照顧戶,以軟心愛語視其如己親。為使善款妥善運用,
避免照顧戶產生依賴心理,每三個月委員均會實地複查個案,視狀況停止
濟助,或針對實際困難,給予適當濟助並協助其運用社會資源。經本會濟
助後,生活改善,並能自立發展、脫離困境的個案不在少數,許多人更轉
而加入濟助救人的行列,形成一股良性的、愛的互動。
慈善志業的工作項目包括:低收入戶長期救濟金濟助;低收戶長期白米實
物濟助;義診醫療費補助;醫療補助;災害急難濟助;孤貧喪葬濟助等。
除了每月例行的發放,為使長期照顧戶在歲末年終之際得其所安,更加發
年金、年貨及全新冬衣,並於發放地點預備素席,邀請照顧戶圍爐吃年飯
;至於平時因地處偏遠而由本會直接寄發濟助物的「郵寄戶」,逢冬令當
地委員們大多親自將年金、年貨送達戶主手中,以期當面表達祝福慰問之
意。
◆菩薩無處不現
有感於「貧」與「病」乃相依而生,在經歷廿餘年的慈善救濟後,為提升
慈善工作的層次,開始與醫療志業進一步結合,以解決貧苦的根源,「貧
戶醫療保健服務小組」因而成立,由慈院,醫師、公衛護士、社工員、宗
教室人員和慈濟委員,展開到府醫療服務,同時亦將個案予以分類定義,
進行社會、心理評估工作。
透過慈善與醫療的聯結、轉介,讓志業工作更加延伸、擴及至更廣泛的需
求面。照顧戶中若有需醫療照護者,委員們會將其轉至慈院治療,待病癒
出院,委員仍不定期的前往居家探視;而慈院的患者,亦不乏因病而貧,
而成為慈濟長期照顧、關懷的對象。
由於委員們上山下鄉查訪照顧戶,深入基層弘揚慈悲喜捨的宗教精神,號
召愛心人士致力濟貧救苦的工作,而今的慈善志業已由花東地區擴展到全
省各地,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由海內到海外,由物質的濟助到精神的教
富。歷年來在國內長期濟助的人次,已從民國五十五年的三十一人,累積
至今超過一百三十萬人次。慈濟委員與會員,亦由剛開始的三十位信眾,
增加到現在的三千餘名委員、三百餘萬會員遍佈全省各角落,分布在各階
層,甚至延伸至海外,隨時隨地發揮菩薩無處不現的精神。
◆地球慈濟村
愛心不分國界、種族,生命也沒有貴賤,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必須有人
去關懷、去散播生命之泉。相較於慈濟廿八年的歷史,海外志業猶如初生
的嫩芽,正待成長、茁壯;然而他們從藉著成立聯絡處之初,召開家庭茶
會、聯誼會,在稍解異鄉愁思、彼此鼓勵外,並傳遞慈濟精神,提升自我
心靈,到進而以「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的回饋原則,結合當地社會
資源推展慈善工作,至今全球五大洲均有慈濟人的蹤影。
綜觀去年(民國八十二年)海外志業的發展,實可用「日不落──日夜不
休息」來涵蓋之。
美國分會,自兩年多前黃思賢任執行長後,以其「一分做事業,九分做志
業」的勇猛精神,引領美國慈濟人迅速邁向組織化、制度化的正軌,並朝
向多元化國際性的慈善志業目標邁進。
◆急難救助掌握時效
除紐約、德州成立支會外,在聖荷西、南灣、喜瑞都、橙縣、康福、達拉
斯、華盛頓、西雅圖、聖地牙哥、堪薩斯、匹茲堡、芝加哥、聖路易等地
,均成立聯絡處,展開濟貧和教富的工作,散播慈濟的芬芳。
撫孤恤貧,適時伸出援手給予需要者,發揮菩薩無處不現的精神,是慈濟
人的本分事。去年的七月及九月,堪薩斯及聖路易聯絡處的慈濟人,曾數
度深入西部密西西比河水災現場,或運送飲水、或實際參與抗洪救災工作
、發放慰問金等,分會共撥出三萬餘美金急助災民。十月底,南加州森林
大火,分會立即組成四隊志工先後赴災區,對一百餘戶嚴重受災戶發放慰
問金,每戶三百元。今年(一九九四年)元月十七日發生在南加州的大地
震,全美慈濟人亦迅速組成救災小組前往馳援。
而為落實社區服務計畫,從去年七月開始,美國分會長期執行援助洛杉磯
貧困兒童中心計畫,陸續對境內九十一所兒童中心發放全新的文具及日常
用品,至今已有廿餘所學校領取包括電腦、睡床、錄音機、椅子等各式用
品。
針對中東戰亂、外蒙困境或是華東、湘西的洪澇,此地的慈濟人亦同步走
上街頭勸募。
總括言之,無論對流浪漢、貧困家庭、蒙特瑞縣山區貧苦農工、或是洛杉
磯墨西哥的新移民,美國分、支會、聯絡處,均針對各族裔貧寒人士不同
的需要,進行各種發放活動,關懷孤苦無依者;其他如各區例行獎學金發
放、探訪老人院、達拉斯長期慰訪貧病殘障收容所、德州青少年團前往勞
諾.麥當勞病童療養中心探訪小朋友、或是聖荷西青少年團參與援助中西
部災民募款義賣……等等,地無分遠近,人無分種族,只要發現確實有需
要援助者,必秉「聞聲救苦」的精神,及時伸出援手。
◆醫療服務低收入戶
美國分會去年一年內最主要的會務推展,就是成立海外第一座醫療服務機
構──慈濟義診中心,不分族裔、信仰,提供貧困患者免費看珍服務,真
正落實尊重生命的本懷。
而為了配合義診中心的成立,各地聯絡處除舉行募款活動外,紐約、德州
支會並嘗試在當地推動醫療服務工作──紐約支會去年度開始「走出會所
」,到各地舉行茶會,如至新澤西州、麻州的
Boston等地舉行茶會,並支
援匹茲堡茶會,藉此擴大傳播慈濟訊息;贊助法拉盛華商會義診工作及華
埠健康診所,並於十二月中旬主辦義診活動,共有來自長島、新澤西州等
地的廿位各科醫師共襄盛舉。而德州支會亦與休斯頓的普施醫院合作舉辦
義診,本著回饋社會、尊重生命的本懷,將慈濟精神國際化。
◆發揮愛心融入當地社會
加拿大分會,在去年一月卅一日正式通過當地政府註冊成立分會以迄,除
持續舉辦聯誼會外,並藉由登載於當地世界日報的「慈濟世界」版,傳遞
慈濟訊息,開展社會福利工作。
「濟貧教富」仍是加拿大分會從事的重點,除定期前往溫哥華市區的
Cooper Place 私人安老院,為華裔老人烹煮中式餐飲、陪老人聊天外,個
亦不定期前往 LITTLE MOUNTAIN PLACE(小山)、鱒湖老人院服務。每
月仍持續捐出四千元加幣,由食物銀行 (FOOD
BANK)代購新鮮蔬果,
濟助四百個貧困家庭;並協助「輪椅上的餐盒」(MEALS ON WHEELS)
慈善機構,分送便當給孤苦無依或行動不便的老人。
為回饋加國社會、提昇華人形象,分會並與卑斯大學簽定協議,每年提供
五萬元加幣,設立「慈濟清寒獎學金」嘉惠學子。而本著社會服務的精神
,卅七位青少年志工自十一月起,利用星期六、日至
MOUNT SAINT
JOSEPH醫院六個部門服務,並定期參加醫院各式義賣活動等。
至於多倫多聯絡處,雖未有正式組織,每月仍定期舉辦茶會,凝聚共識;
十月才成立的慈青團體,為響應上人呼籲的環保運動,舉辦了一場「利用
垃圾,化無用為有用」為宗旨的「二手貨轉賣」(即跳蚤市場)活動,藉
此也讓當地的留學生明瞭惜福的意義。而多倫多成立的「愛心服務隊」,
更期望藉此組織,使當地人在發生緊急事件時,能馬上獲得協助。
對於慈濟在當地社會上所從事的各項慈善公益活動,不僅獲得當地政府認
同,十二月十日加拿大卑斯省總督(總督是女王的代表,權力和職位比省
長高)林思齊博士並親臨分會,嘉許慈濟所做的慈善事業表示:「在加國
,人們最尊敬的是富有愛心的人,而不是有錢人;華人要融入本地社會就
須先發揮愛心,此方面慈濟已經有了好的開始。」
◆長期關懷孤老
南美的阿根廷、巴西聯絡處,今年度仍以積極慰訪孤老院及急難救助為主
。阿根廷的慈濟人以當地的兩家孤兒院,及座落於首都布宜諾市的一所殘
障療養院為長期服務對象,慈青團員每星期固定前往當志工,給予老弱者
一絲溫暖。在未來的一年裡,阿根廷的慈濟人除以拜訪布宜諾市的孤兒、
養老院外,並預定將靜思語編成小冊子,在中文學校推展。
巴西聯絡處除固定捐助日常生活用品予老人院及長期援助孤兒院外,並聯
合僑界捐贈醫療器材給聖保羅大學附屬復健醫院、辦理冬令救濟等。
〈歐洲〉
英國聯絡處成立已屆三年,從舉辦家庭茶會,讓當地華人瞭解慈濟世界、
協助學生解決困難,乃至於將愛與關懷推展至倫敦東部肯迪漆士密區約三
百戶越南難僑家中,英國慈濟人默默推展慈濟精神扎根的工作。
八十二年,除持續對越南難僑關懷外,並配合「歐洲老少團結年」活動,
適時將中國傳統「敬老尊賢」的美德,帶入英國社會中。
這項由歐洲各會員所發起的「老少團結年」活動,目的是期盼帶動年輕一
代共同來關懷老人。英國聯絡處在得知倫敦自治市將主辦敬老活動後,立
刻安排參訪活動,了解老人的實際狀況及所需援助,以便展開最適切的關
懷援助;對於定期關懷的七家養老院,仍以協助院內打掃、炊煮,並透過
談心,化解老人心中鬱悶為主。
在經濟景氣每下愈況,失業率急遽上升之際,英國慈濟人仍突破「貧窮布
施難」的窘境,以捐助舊物資舉行跳蚤市場活動,在海外為籌募慈濟醫學
院建設基金盡心力。
結合社會脈動,推展慈濟工作,英國聯絡處並計畫安排慈青回台尋根,將
慈濟種子深植於慈濟年輕一代。
◆帶動華人餐飲業做環保
奧地利聯絡處,成立甫滿一年,由於當地的華人,多從事餐飲業,為呼籲
環保理念,慈濟人起而帶動當地中國餐飲業者做資源回收工作,佈達惜福
、知福的概念。
今年南斯拉夫內戰,境內哀鴻遍野,鄰國的奧地利慈濟人本著「尊重生命
」撫慰蒼生的本懷,於去年六月展開募款救援活動,並進而展開衣物、糧
食發放工作。
〈非洲〉
南非聯絡處本佃度工作的重點,首重於黑人自治區的援助。
◆將關懷延伸至黑人部落
由於德本地區有張敏輝師兄的加入,開啟了慈濟人對黑人部落殘障孤兒及
老人院的援助,在酷寒的冬天,送毛衣、毛毯、食物至南非孫東比利爪袓
魯的殘障孤兒院、老人院,讓他們在嚴寒的冬天能獲得溫暖。
南非是多種族的國家,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已數十年,至兩年前才廢除;然
而因隔離政策的影響,黑、白人貧富差距頗大,再加上黑人部落間種族紛
爭,當地偷、搶、殺人事件頻傳。然而慈濟人秉持無緣大慈的襟懷,不僅
深入黑人部落調查瞭解情況,並發動救濟黑人運動。
去年九月廿七日,南非聯絡處結合當地慈濟團體ANC及婦女聯盟,進入戰
亂最頻仍的約堡近郊大東區的部落進行糧食、衣物發放工作,不畏自身的
安危,充分發揮關懷生命的胸懷。另為提升黑人的教育程度,鼓勵黑人子
弟力爭上游,自十二月份起,首先在那他省偏遠山區試辦頒發獎學金。
慈濟人在戰亂烽火中仍進行發放的胸懷及誠正信實的態度,令ANC及婦女
聯盟成員留下深刻印象,當地媒體十分重視,不斷報導此項行動。南非國
家廣播電視公司亦曾前來台灣慈濟本會採訪,將慈濟關懷救苦的事跡,報
導予人知,傳佈慈善的理念,此舉有助於提昇華人在南非的形象。
回顧慈濟人從決定濟助黑人,遭到僑界諸多反對聲浪,至今逐獲理解與敬
佩,更肯定「菩薩聞聲救苦」的意義,南非慈濟人更確立往後工作的目標
──對於黑人部落,除物質支援外,更需精神糧食,因此除以就地取材的
方式濟助外,更要致力協助黑人提升精神生活及教育水平,讓南非黑人下
一代能有脫離貧窮的一天。
〈澳洲〉
澳洲聯絡處成立於一九九二年五月,而在這之前,移民當地的委員早已默
默推展慈濟了。
◆榮譽親善大使
澳洲慈濟人除了例行至老人院、醫院慰訪外,去年多專注於對當地醫療機
構的補助,此項行動可追溯至三年前,慈濟人吳照峰師姊等已至布里斯本
的一家 Mater Hospital(瑪特醫院)擔任義工。一九九三年六月附屬於該院
的新生命中心 (NEW LIFE CENTER)因欠缺當地政府經費補助,急需一
部音波掃描儀,慈濟人遂發動募款,合捐了三萬五千餘澳幣(約合七十萬
台幣)購此儀器。由於該中心每年有近五千名嬰兒於此誕生,此儀器對於
嬰兒健康維護,有莫大助益。此台掃描儀曾發揮莫大功能,救治了澳洲有
始以來,重量只有 374
公克最小的早產兒。透過電視轉播,讓台灣慈濟人
的愛心在
在澳洲經濟不景氣情況下,慈濟人發動募款,為瑪特醫院籌募四萬元澳幣
,捐做殘障及智障兒童研究基金,十月並捐贈四台早產兒檢視器;並捐助
昆士蘭醫學研究中心內的一項「華人醫學研究基金」,在在得到各階層的
認可。而為了感謝慈濟志工在瑪特醫院長期的服務與捐獻,該院從去年二
月份起,特別為台灣婦女開辦健康門診。該院的
Sister Angel Mary 修女亦
曾於去年九月親自來台拜訪上人,感謝慈濟人的愛心。十二月一日吳照峰
師姊應邀至瑪特醫院行政中心演說慈濟精神,會後並獲頒榮譽親善大使獎
。
雪梨慈濟人在去年十月亦曾捐贈七萬澳幣協助當地
Mt. Druitt Hospital 購入
心臟監視系統儀器,十一月十二日該院特地舉行一場感恩慈濟人捐贈儀器
的聯誼會,台灣委員及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皆受邀蒞會。
至於澳洲相鄰的紐西蘭,由於此地佛教人口不多,能結合的力量有限,慈
濟人決定以配合當地民情風俗及節慶活動,來介紹慈濟精神。
一九九三年二月及六月,參與當地兩場活動,分別為「籌募南奧克蘭病院
收容所基金」園遊會及「華夏協會華人聯歡會」,均獲廣大回響。另赴養
老院、難民營,提供難民衣物及日用品等,八月並濟助一島民治療先天性
無膽管症,為協助此案例的機構中,唯一的華人團體。
〈亞洲〉
另外在亞洲的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也都有慈濟人努力的痕
跡。馬來西亞多年來只有點而沒有聯絡處,直到去年八月因有善心人士提
供檳城地區佔地五百坪的處所,正式成立聯絡處;而新加坡在九月通過註
冊成立分會;香港也在八月有了聯絡處所。
◆以愛與誠服務孤病
撫孤恤貧、救急救難的濟貧工作,仍是各地慈濟人工作的重點。馬來西亞
在檳城、怡保、吉隆坡、馬六甲均有慈濟人定期至照顧戶家中進行訪視工
作,至桂花村老人院義務打掃,並帶來醫師義診;新加坡慈濟人則在受過
基本護理訓練後,定期至廣惠肇留醫院探訪及服務。因為當地師姊們的愛
與誠,去年三月王端正副總執行長率團親赴新、馬地區與當地會員交流,
並對會務狀況作全面性的瞭解與關懷。
◆難行能行的海外菩薩道
海外志業在眾人點滴的努力下,逐漸匯聚成一股清流,身在海外推展慈濟
,也許並非易事,然而在大家難行能行的精神下,去年一年來在全球各地
,都寫下了令人嘉許的慈濟大藏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