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喜捨落實慈悲 
                      以「愛」傳家 | 
                   
                  
                     | 
                   
                  
                    | ◎陳淑伶.林秀美 | 
                   
                  
                     |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之三 
                       
                       
                      「這塊『鯉魚躍龍門』鑲鑽翠玉,本來是要作傳家寶的, 
                      但是從錄影帶中看到湘西災民悲淒之狀, 
                      想到上人為了慈濟四大志業、 
                      六大工作而奔波忙碌……與其把它鎖在保險箱裡, 
                      沒有發揮功能,何不喜捨出來,擁抱蒼生呢!」 
                       
                       
                       
                      在得知慈友會與榮董將聯合舉辦這項拍賣會,身為榮董一分子的台中鄭明 
                      華師姊,也慨然喜捨珍藏的傳家寶,希望能收拋磚引玉之效。 
                       
                      原本深怕先生會反對,探詢他的意見,誰知他的回答竟大出意料之外:「 
                      看似一塊石頭,捐了也無所謂,更何況還可以利益蒼生!」 
                       
                      「感恩上人救了我們的家庭,如今,我們只是盡本分回饋而已!」原來鄭 
                      明華師姊在民國七十三年時,因為與友人投資生意,結果被詐欺二千多萬 
                      元,訴訟纏身二年多,耗費時間、金錢,仍無所獲,煩惱不斷。直到遇到 
                      上人,上人對其開示:「勿結新冤,當做是前世業。」 
                       
                      「如果追回兩千萬,要捐給慈濟!」 
                       
                      「這麼說來,他是欠我,不是欠你,你何不放下煩惱呢?」 
                       
                      由於上人的智慧法語,洗滌了她的煩惱與無明,決定撤銷告訴,投入工作 
                      中。不出幾年,果然東山再起,事業更形蒸蒸日上;因此把握機會,時時 
                      作回饋之舉,這次更把家裡最好東西喜捨出來。 
                       
                      明華師姊喜捨家傳翠玉珍藏的消息,被高雄榮董杜俊元師兄得知後,頗受 
                      感動,決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競標義購,成就這分善行,在慈濟菩薩道 
                      與師姊結個善緣。 
                       
                      拍賣當天,杜師兄偕其夫人特地從高雄趕抵會場,以六百萬元義購。他說 
                      :「有人義賣,有人義買,讓捨與得之間形成一股善的循環,藉物傳情─ 
                      ─長情大愛,希望能帶動社會更大的善心與善行。」 
                       
                      「感恩杜師兄成就我的善行!」明華師姊說。 
                       
                       
                       
                      ◆永恆的成長紀念 
                       
                      她,五專剛畢業。從出生、四個月、周歲……到每年生日, 
                      親友贈送的首飾,每一件都曾伴隨著她,走過一段成長歲月。 
                      如今,她全部捐獻出來, 
                      「雖是微薄,希望也能盡一點小小心意……」 
                       
                       
                      從慈濟道侶的報導得知,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與慈友會,為了要襄贊慈濟 
                      志業,發起喜捨珠寶、書畫義賣活動,二十一歲的謝瑞青小姐,在徵得家 
                      人的應允後,決定將出生至今,親友贈送的首飾項鍊悉數捐出,來響應這 
                      項活動;「雖是微薄,希望也能盡一點小小的心意。」她說。 
                       
                      這些首飾,或多或少都有些紀念意義,從出生、四個月、周歲……到每年 
                      生日……,每一件都曾伴隨著她,走過一段成長歲月。其中一條水晶項鍊 
                      ,對她而言,更是意義非凡,那是去年二十歲生日時,在日本求學的哥哥 
                      ,乘著她到日本遊玩時,親自帶去選購的,以祝賀她邁入人生另一個新里 
                      程的紀念。其他如父親從大陸、日本帶回的珍珠項鍊、手鍊,或是乾媽送 
                      的生日禮物……等,在知曉「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的活動意義後,她慨 
                      然捐輸。 
                       
                      這樣捐出來難道不會捨不得?「本來是有一點捨不得,但是轉念一想:反 
                      正平常也很少佩戴,與其留在身邊,何不讓它們發揮更大的功能?就讓它 
                      們『黃金變磚瓦』吧!」 
                       
                      五專畢業正準備插班考大學的謝瑞青,知道慈濟有大專青年聯誼會的組織 
                      ,希望日後也能成為慈青的一員,為年輕的生命,注入更多的光與熱! 
                       
                       
                       
                      ◆成就萬蕊心蓮 
                       
                      為了成就「心蓮別針」的誕生, 
                      大東山珊瑚寶石有限公司 
                      發心捐贈五千五百顆製作「心蓮」所需的珊瑚; 
                      並邀集珊瑚業者,共同出資捐贈一尊「西方三聖」珊瑚雕。 
                       
                       
                      「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這次活動的紀念珠寶 
                      「心蓮別針」,是結合十方大德發心捐獻的各類珠寶,以「珠寶再生」的 
                      觀念,將慈濟的精神蘊含其中,慧心巧製,而組成寓意深遠的佛教七寶心 
                      蓮。 
                       
                      為了成就「心蓮別針」的誕生,大東山珊瑚寶石有限公司發心捐贈五千五 
                      百顆製作「心蓮」所需的珊瑚,並邀集珊瑚業者,共同出資捐贈一尊「西 
                      方三聖」珊瑚雕。這是目前台灣珊瑚界相當珍貴的作品。 
                       
                      發起這項活動的是該公司的協理呂華娟師姊。呂師姊是慈濟的會員,雖礙 
                      於工作緣故,對慈濟的活動無法經常參與,但是透過慈濟道侶、月刊的報 
                      導,對慈濟的訊息皆能知之甚稔。從刊物中得知「珍情畫意,擁抱蒼生」 
                      活動,正積極呼籲各界喜捨珍藏,為慈濟籌募志業基金,以利天下蒼生。 
                       
                      呂師姊自覺家族經營的大東山珊瑚寶石有限公司卓然有成,在行有餘力之 
                      際,理當回饋社會;因此在瞭解 這次活動的意義後,她決定鼓吹大家共  
                      同來參與。 
                       
                      在一次的公司董事會議上,她將此項構想提出,並詳加說明,獲得董事會 
                      的通過,會中並決議捐贈製作「心蓮」所需的五千五百顆珊瑚。 
                       
                      珊瑚是海之珍寶,一般人作為幸福與永恆的象徵,在佛典中被列為七寶之 
                      一。雖然董事會決定捐贈,但是她深覺如今既然有此殊勝因緣,應該可以 
                      廣招更多有緣人共同來參與,因此便極力邀集珊瑚業者共同出資,捐贈一 
                      尊由李永輝先生雕刻的「西方三聖」珊瑚雕。 
                       
                      由於這尊「西方三聖」珊瑚雕價值不菲,為了成就這分善緣,呂師姊可是 
                      煞費苦心,逢人便介紹,即使有人想請她吃一頓飯,或是喝一杯飲料,她 
                      也懇請對方:「把錢省下來,共同來種這方福田!」「沒辦法一次圓滿沒 
                      關係,可以分期。」……就這樣廣邀業者分期付款共同來作善事。而在她 
                      的力邀下,共有近百位業者響應她的呼籲。 
                       
                      在善的前提下,珊瑚業者共同灌溉出盛放的愛心花朵! 
                       
                       
                       
                      ◆捨與得,都是愛 
                       
                      「謝謝這位先生的愛心,以四十萬元得標!」 
                      在拍賣官落槌之際,台下響起一片掌聲。 
                      師姊捐出心愛的戒指,而得標者,是他的先生…… 
                       
                       
                      「編號一四九是一K白金鑽石戒指,起價九萬元──」「十萬……」「十 
                      五萬……」 
                       
                      「謝謝這位先生的善心,以四十萬元得標!」在拍賣官落槌之際,台下響 
                      起一片掌聲。 
                       
                      這只戒指是李憶慧師姊所捐贈的,而得標者,是她的先生──陳寬博師兄 
                      。 
                       
                      李憶慧師姊是這次活動的推動者之一,從活動的雛形、策畫、推動企業家 
                      夫人的參與……可謂投注全副的精力,不僅喜捨時間、心力,更喜捨出多 
                      件具有紀念意義的珍藏。 
                       
                      其中有一串珍珠項鍊,是過去她為一艘父親委託日本人建造的輪船命名, 
                      在下水典禮上,日本人回贈的紀念物;一幅收藏十八年,愛不釋手的梁丹 
                      丰畫作;婆婆到蘇俄遊覽帶回來送給她的紀念物;還有三個小孩子的金飾 
                      ……全都捐出來了。 
                       
                      這只戒指,跟隨她好多年,如今為了這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的活動 
                      ,她把這些有紀念價值的東西,全部喜捨。 
                       
                      先生看她為了活動付出所有精力,同時得知她將心愛之物喜捨出,為了表 
                      示支持響應,特地競標這枚戒指,再轉送給憶慧師姊。 
                       
                      「捨」與「得」之間,都是因為愛。 
                       
                       
                       
                      ◆大家都很用心 
                       
                      「證嚴上人是實實在在為社會、為國家在做事,這很不簡單!」 
                       
                       
                      今年八十八歲的林玉山老先生,是台灣重要的前輩畫家,曾任教於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造就了許多優秀的當代畫家,席慕蓉、蔣勳等人即 
                      是其當年的學生。 
                       
                      針對這次活動,林玉山不但捐了一幅自己的水墨畫「虎」,並鼓勵學生們 
                      多參與,他說:「大家都相當用心的在畫,然後把好的作品捐出來。今天 
                      有如此多人響應,都是受上人的為人及所做的事所感動。」 
                       
                       
                       
                      ◆在冰雪苦寒中綻放清芬 
                       
                      「藝術家在藝術中追求美, 
                      除了個人心靈上的一種安靜或美的獲得外, 
                      若能藉著自己的藝術創作和天下眾生結更深的緣, 
                      相信是所有書畫家最開心的一件事。」 
                       
                       
                      「藝術品對藝術家而言,創作的過程是他們非常珍惜的,而當作品完成後 
                      ,其實也就是要讓人間,有更大的愛和美的獲得。」 
                       
                      曾多次義務參與慈濟藝術獎學金評審工作,也曾到花蓮靜思精舍探訪過證 
                      嚴上人,對慈濟有相當瞭解的蔣勳說,當年探訪證嚴上人時,上人的一席 
                      話讓他記憶猶新──「其實,捐五毛錢的功德,和捐幾百萬、幾千萬的功 
                      德,並沒有分別。」因此,他認為,這次所有書畫家捐出他們的作品,其 
                      實也和這意義相當,是自己對生命追求的一種圓滿。「事實上,慈濟對我 
                      的啟發和幫助很大,捐幾幅畫只是一些小事;而慈濟本身的精神,卻可讓 
                      許多藝術家,在他們追尋美的過程中,有更堅定的信念。」 
                       
                      曾訪慈院,對慈院志工的服務精神,他深為感動地說:「慈院的志工們不 
                      少是社會上大企業家的妻子、母親或兒女,在這樣一個功利的社會中,他 
                      們願意放下自己舒適、優渥的環境,到醫院看顧病人──這對許多人來說 
                      ,將是能夠重新調整自己對生命看法的一種啟發吧!」 
                       
                      自古以來,中國畫家畫觀音,都喜歡畫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蔣勳表示 
                      ,過去我們只是把這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當形象來看,而今天慈濟有這 
                      麼多的眼睛看到苦難,也有這麼多雙手伸向苦難,事實上,整個慈濟就是 
                      一尊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我很喜歡畫梅花,因為在中國傳統中,梅花一直是在冰雪苦寒中,努力 
                      地把自己的芬芳綻放出來的花朵。我又特別配了一副對聯『山靜雲閒如是 
                      機緣如是法,鳥啼花放爾時休息爾時心』,每當自己心不安定時,看看這 
                      個句子,就能讓心靈獲得平靜。」他希望藉此所捐的字與畫作品的內涵意 
                      義,和許多朋友分享。 
                       
                       
                       
                      ◆「我不是捐,而是受」 
                       
                      「其實,我是有私心的──藉著捐畫, 
                      來替在遙遠的蒙古高原的孤兒們,向慈濟說聲『謝謝』。」 
                       
                       
                      前年,慈濟曾至外蒙援助當地的孤兒,為他們送奶粉和衣物,身為蒙古人 
                      的席慕蓉感激於心。 
                       
                      「除此之外,也是因為深感於慈濟志工們所做的事情,是我絕對做不到的 
                      ;他們的付出,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讓我覺得非常敬佩和羡慕,同時也 
                      很慚愧。因此,有機會捐畫,我就趕快來捐。」 
                       
                      「華年」和「仰望」二幅作品,是席慕蓉自己相當喜愛的大幅佳作。她說 
                      :「如果不夠,我再畫。」 
                       
                      「我比不上任何一位志工為慈濟或為整個台灣所做的事情,我能做的,只 
                      是一個小小的我可以做的事。因此,我並不覺得我是在『捐』,反覺自己 
                      是在『受』,所以,我要說聲:『謝謝』。」 
                       
                       
                       
                      ◆其實是捐給眾生 
                       
                      「證嚴法師是個非常平凡的『人』, 
                      但他所做的事情卻是聖人的工作。 
                      在這個時代裡,能出現這麼一個人, 
                      眾生就有福,中國就有希望,人類就有希望。」 
                       
                       
                      研究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上古原始宗教的畫家楚戈,發自內心 
                      的真誠如是說。 
                       
                      從社會黑暗面來看,無論中國、美國等國家都出現許多畸型的現象,當大 
                      家對人類漸漸感到失望時,楚戈表示,人類有「黑暗」和「光明」兩面, 
                      因為慈濟的帶動,將人類的愛心發掘了出來,來彌補、醫療這個時代的病 
                      ,因此,「我對慈濟的所做所為,心中有很大的感動,捐此畫實不容辭, 
                      並且覺得捐得太少,若是有人願意買我的畫,我願意將所有的畫都捐出來 
                      !其實,這並不是捐給慈濟,而是捐給眾生。」「慈濟的工作是一種聖人 
                      的工作。」 
                       
                      楚戈捐出了一幅「觀自在」水墨畫,他說:「這幅畫是用比較新的觀念來 
                      畫中國的山水。中國的山水是一種無限的意涵,可將一個人的感情、想像 
                      與對自然界無窮的關懷,融入山水中。我覺得這種胸懷,也就是慈濟的胸 
                      懷──它不只是台灣,且是國際性、世界性的,是將愛心放在普天下人類 
                      上的一種世界觀。我畫中國山水就是受此感動,因此也就自然地把感情都 
                      放進去了。」 
                       
                       
                       
                      ◆散發日與月的溫潤光芒 
                       
                      「這幅『日與月』是我最珍愛的作口之一, 
                      我覺得與上人的精神很相應。 
                      我相信台灣將因慈濟這股愛的力量而充滿希望。」 
                       
                       
                      「二十年來,在國外教書,我有一種感覺,覺得外國人大部分都很有公德 
                      心,也很願意幫助別人;但從來過台灣的外國人口中,卻給予台灣人『沒 
                      有公德心、缺乏愛』的評語,使我感到非常難過。」「爾後從朋友處及報 
                      章上,得知上人所作所為及他的慈悲心,令人高興不已,我相信台灣還是 
                      有很多愛心人士的。」 
                       
                      在國外執教鞭長達二十年,甫回國一年的國際知名畫家劉國松,因聽聞慈 
                      濟所為種種事蹟,曾帶領兒孫一家人到花蓮靜思精舍。 
                       
                      每位畫家都會將自己每個時期最好的作品保留下來,但當高信疆先生向劉 
                      國松提起此捐畫義賣活動時,他便欣然答應捐出自己所收藏非常喜歡的一 
                      幅「日與月」水墨畫,他說:「此畫即象徵上人的所做所為,非常地一致 
                      。」 
                       
                      受邀參與為此次活動所辦的榮董新春團拜聯誼會,劉國松自東海大學專程 
                      趕來,一路上心情十分愉快,在會中聽聞大家以慈濟為題交談的一席話時 
                      ,曾數度感動地流下眼淚。他衷心表示:相信在上人的領導下,台灣會很 
                      有希望,而未來不只是三百萬會員,甚至會有超過三千萬以上的信眾與支 
                      持者。 
                       
                       
                       
                      ◆不凋的「三色梅」 
                       
                      九十三歲的書畫家陶壽伯老先生, 
                      得知為籌募慈濟志業基金的書畫珠寶義賣會舉行在即, 
                      一口氣捐出六幅畫作,及時參與義賣行列, 
                      其中包括了他將作為傳家寶的精心之作──三色梅。 
                       
                       
                      書畫家陶壽伯老先生,今年九十三歲,在其豐富的人生閱歷中,他希望也 
                      能藉由「珍情畫意,擁抱蒼生」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參與慈濟,共盡一分 
                      力量,同耕一方福田。 
                       
                      有心就有福。在一個偶然機會中,陶老先生的一位學生邵先生,在林香蘭 
                      師姊的引領中,到台北分會的書畫預展現場觀賞瀏覽時,邵先生心想:老 
                      師的畫相當好,為什麼沒有人通知他來捐呢?於是他立即給老師撥了電話 
                      。半個鐘頭後,陶老先生已出現在會場,且決定捐出三幅作品,響應這次 
                      活動。 
                       
                      當師姊們到他家取畫時,洪素琴師姊詳細地為陶老先生介紹慈濟所做之事 
                      ,陶老先生深為感動,當下拿出傳家之寶──「三色梅」的個人畫作,將 
                      它捐出來。 
                       
                      如此,前後共捐了六件作品,多為松梅之水墨畫及二幅書法。由於拍賣作 
                      品之畫冊已經印製出版,而未能來得及將此幅「三色梅」作品編錄進去, 
                      陶老先生依然十分高興地表示:「上不上畫冊沒關係,有盡到心就好。」 
                       
                       
                       
                      ◆倪氏家族懷祖德風 
                       
                      六十多年前,倪蔣懷先生獨資設立了台灣最早的美術研究社, 
                      盡心盡力培育新秀。 
                      現在,倪氏家族捐出他的傳家遺作, 
                      期為慈濟志業盡一分心。 
                       
                       
                      第十八組的委員倪伯毅師兄,在徵得叔伯父們及父母親的同意下,毅然以 
                      倪氏家族名義,將傳家之寶──祖父倪蔣懷的遺作「基隆港」水彩畫作品 
                      捐出,希望藉著這項義賣活動的參與,盡己棉薄之力,和每一位慈濟人一 
                      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來分擔上人肩上所扛的重擔,以促使慈濟 
                      志業的順利推展。 
                       
                      己故倪蔣懷先生(一八九四──一九四三年)畢業於台北師範學院,擅於 
                      繪畫,為台灣早期畫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他利用企業上的成 
                      就,撥出一筆鉅款,於一九二七年獨資設立了台灣最早的美術研究社,全 
                      心全力培育新秀,對台灣早期美術發展貢獻卓著。 
                       
                      倪老先生師承石川欽一郎,畫風樸素溫厚,別具一格,其作品在社會上已 
                      難得一見。 
                       
                       
                       
                      ◆追求「真」與「實」 
                       
                      身罹癌症的徐偉,對生命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他自稱不是「名」畫家, 
                      但是個「明」畫家──希望透過畫筆, 
                      寫實出人間的苦難,啟發人們的愛心; 
                      他這次捐出的個人畫作,即描繪湘西、尼泊爾水患災情。 
                       
                       
                      在「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的書畫展覽會場上,琳瑯滿目的作品中有幾幅 
                      畫顯得特別熟悉而格外引人注目,這一系列作品共有七幅,除了畫得微妙 
                      微肖的上人法相外,還有慈濟湘西賑災及尼泊爾災情的呈現,主題即「『 
                      真』與『實』的人生」,作者是專攻人像畫的徐偉先生。 
                       
                      自稱是「明」畫家,而非「名」畫家的徐偉先生表示,他並非所謂的名畫 
                      家之流,但自信是個道道地地「明理」的畫家,他說:「成名與否並不重 
                      要,真正的意義在於不斷地充實自己,而我的人生觀就是──助人最樂。 
                      」 
                       
                      「抓住主題,達到第三度空間的聯想」是此次系列畫作充分表現的精神。 
                      畫中婦人那無助和期待的眼神,以及小孩們天真不知所以的表情,栩栩如 
                      生,撼人心弦,而從圖中光影的變化,更可見災區落後貧窮的景象;即使 
                      是畫一幅光著身子的小孩的作品,都會讓小朋友們看了心生憐憫,而欲加 
                      入捐款救助的行列。徐先生表示,他的目的就是要透過這種真實人生的呈 
                      現,而達到愛心的啟發。 
                       
                      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慈濟,並於去年加入慈濟「尊重生命」義賣的行列; 
                      義賣前一個月,他與妻子商量後,便放下手邊的工作專心作畫,七幅作品 
                      ,即是當時的精心之作,他說:「我要表現自己的東西,讓畫的精神來感 
                      動人。」 
                       
                      「喜歡繪畫,是我的生活和工作,而我的生命意義所追求的就是自然。」 
                      「證嚴上人是『認識我的圖』和『關心我的人』的人。」日前他偕同妻子 
                      、幼兒及丈母娘,再度到花蓮靜思精舍拜見上人,上人以「無所求而為之 
                      ,得自然」及「願所償勿忘行,福自來」勉之,徐先生感同身受且法喜充 
                      滿。強調:「此『福』非指個人,而是整個社會,雖無所求,卻要善用它 
                      ,才是真正的人生。」 
                       
                      身罹癌症的徐先生,十分地樂觀知足,他不但有位賢慧的妻子,還有一個 
                      未滿周歲的小孩,對生命,他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十八、九歲那年,因好友的往生,使他興起畫一張好人像的動機,於是到 
                      處拜師學畫;然而,在個人經濟相當匱乏與學費普遍昂貴的情況下,他曾 
                      因受人拒絕,拜師不成而傷心落淚。此番沈痛,讓他發願在有生之年,要 
                      開畫室來免費培養下一代,於是他排除萬難出國進修二年,然後從戶外畫 
                      家做起,經歷十四年的時間,如今終於有了自己的店。徐先生坦承:「我 
                      以前教畫時費用收得相當高,因當時實在太需要錢;然而有了自己的店以 
                      後(雖然是租來的),學費卻愈收愈低,幾近只收材料成本費而已。」 
                       
                      目前,他正努力朝向免費教畫的理想目標邁進。做好事、助人的路,是他 
                      無怨無悔的選擇,但他表示,個人的能力有限,希望大家一起來造福人類 
                      ,「人生短暫,當要惜緣」。 
                       
                       
                       
                      ◆「佛心.師志」的實踐典範 
                       
                      「畫這張畫,是以印順導師為主,他老人家德仰高超, 
                      慈眉善目,其坐如鐘, 
                      而上人則一襲布衣,侍立其旁,依教奉行, 
                      不僅秉承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教誨, 
                      更創立慈濟,將佛陀的精神,充分發揚光大。」 
                       
                       
                      十年前,佳穎師姊曾向她提起:「王伯母,請幫證嚴上人畫張像吧!」當 
                      時,她只覺得好像還缺少點什麼,一直沒有開始動筆畫。 
                       
                      如今,響應「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捐畫活動,佳穎師姊再次向她提及此 
                      事。因著自己的人生歷鍊,以及數年來心中逐漸蘊釀的心境,她覺得:「 
                      是該畫的時候了!」 
                       
                      而此時,更因有了印順導師這一脈相承的師徒關係的意念呈現,似乎也就 
                      使得這缺少的一點什麼補足了,圓滿了。 
                       
                       
                      ☉在心中為法師畫像 
                       
                      「那年,佳穎師姊帶我回精舍拜見上人,當所有人都俯身向上人頂禮時, 
                      只有我一個人雙手合十站在那裡,對此,我一直感到自責。」王壽蘐女士 
                      說。 
                       
                      而向來對印順導師極為尊敬的她,在好不容易的情況下見到導師,她說: 
                      「見到導師那慈祥的面容和清高的風範,真是令我感動得五體投地,於是 
                      我便開始在心中為他老人家畫像。」如今因緣成熟,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對於慈濟這個大團體,王女士關愛至極,她說:「現在社會經濟水漲船高 
                      至如此地步,精舍卻仍過著自力更生的生活,每天做豆元粉……,這點堅 
                      持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此精神永永遠遠綿延。」 
                       
                      「相信佳穎師姊及所有的慈濟人都很愛師父──證嚴上人,因為她是多少 
                      人心目中活靈靈的一位聖人啊!然而,我擔心的是,還有許多社會人士會 
                      誤以為這只是所謂的個人崇拜,而持不認同的態度,這對上人將是種傷害 
                      ;事實上,上人並不要別人的標榜,他只一心一意要讓佛教人間化,將佛 
                      教深植於世界各地人的心中,是一位大智者。」 
                       
                      「畫這張畫,是以印順導師為主,他老人家德仰高超,慈眉善目,其坐如 
                      鐘;而上人則一襲布衣,侍立其旁,依教奉行,不僅秉承導師『為佛教、 
                      為眾生』的教誨,更將佛陀的精神,充分發揚光大。」「而今,上人開創 
                      了慈濟這一方福田,讓有緣人共同參與,凡是上人的弟子,也都應效法其 
                      尊師的精神,『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跟隨上人的腳步,將佛 
                      教精神落實在全世界。」更是王女士寓意於畫的用心。 
                       
                       
                      ☉邊打點滴邊作畫 
                       
                       
                      此幅畫一經完成,眾人立於前,盡皆恭敬且讚歎不已:「師公好慈祥哦! 
                      上人的眼神好傳神啊!」然而,鮮少人得知畫作背後「不經一番寒澈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的艱辛過程──歷時三個月,吊了十瓶代用血漿、八瓶 
                      高蛋白,七十一歲的王壽蘐集中精神,努力作畫。在其畫室「藝風堂」門 
                      邊吊著的鈴鐺即是其掛點滴處,三個月來,她就這樣邊打點滴邊作畫,「 
                      我用最高的誠意來畫,直到大家覺得還可以時,我才不覺慚愧。」 
                       
                      「畫中人物必須進到我的心裡頭,我才能畫,也才能畫得逼真。」她對畫 
                      強調的不是技巧和形象,而是精神內涵:「印順導師眼光內斂,是位長者 
                      的風範。而上人目光遠射,眼神十分明澈,是位相當有魄力、有遠見的聖 
                      者,於是我將上人的額頭從女性『螓首蛾眉』,轉變成『頭角崢嶸』,以 
                      象徵其含意。」 
                       
                       
                      ☉人生隨時都需要一種助力 
                       
                       
                      王壽蘐女士,今年七十一歲,因兒子的病,進出醫院長達四十年,在其一 
                      生的生命中,除了照顧孩子外,便是不停地、專心地作畫。透過熟練的技 
                      巧,她對寫真人像有特殊的心得,更著重在畫本身的氣質及所要傳達的精 
                      神,正如她一生為人的原則──捨物質形式而取其精神意義。 
                       
                      身為一名殘障子女的母親,她一個人獨力肩負重任,走過坎坷崎嶇的人生 
                      歲月,對殘障家庭生活艱辛的體會,也就來得特別深刻。因此,她希望藉 
                      由筆墨的揮灑,以及宗教的洗禮,能更深入殘障者的生命底層,呼籲並期 
                      待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懷,來解救殘障朋友的心靈,留給他們一片可揮灑自 
                      己生命力的廣大空間。 
                       
                      開班教畫是唯一的經濟來源,而曾經開畫展賣畫,則是為了亟需籌措兒子 
                      開刀的費用。三年前,慈濟醫院國畫社曾請其至花蓮教畫,為期一年多, 
                      所得學費,她悉數捐給慈濟。她說:「來慈濟不都是當義工嗎?」 
                       
                      是什麼力量讓她如此堅定地走過來,而且走得這般屹立不搖?她說:「人 
                      生隨時都需要一種助力,那就是──媽媽的愛。」這是一種責任,而「成 
                      功的人是找方法,失敗的人則找理由。」「凡事肯定自我,建立自信,提 
                      升生命的深度和廣度,不論學什麼,都應確確實實地去完成。」是她教學 
                      的理念以及對學生的期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