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用愛鍛鍊年輕的心 | 
                   
                  
                     | 
                   
                  
                    | ◎慈濟護專五專制四年級.林青瑩 | 
                   
                  
                     | 
                   
                  
                    十七歲,也許大部分的人在陽光底下笑得正燦爛, 
                      而我們卻已經在思考:可以為人群做些什麼? 
                      在十七歲,我們要了解外蒙古的苦難; 
                      在十七歲,我們參與大陸賑災的活動; 
                      在十七歲,我們聽到衣索匹亞的飢餓哀號…… 
                      因為我們選擇來到慈濟,願意藉磨練來鍛鍊年輕的心,賦予生命意義。 
                       
                       
                       
                      我的媽媽,在我十歲時就往生了。我從來沒有為媽媽做過什麼,這次得到 
                      慈濟護理獎學金,我想藉著這個機會,把媽媽曾經給我的一分愛布施出去 
                      。 
                       
                      記得媽媽生病時,我曾經在病房陪伴她,整個病房中只有我一個人能夠走 
                      動,我覺得生病好苦啊!所以到了小學五年級,我就立下志願:將來要做 
                      護士或醫生救人。 
                       
                      考五專時,我將「慈濟護專」作為第一志願。因為那一年,哥哥從花蓮師 
                      專畢業,曾去過護專,他覺得慈濟護專很好;而我到台北工專登記時,看 
                      到慈濟委員介紹護專,雖然當場委員不是介紹的很清楚,但或許是她們的 
                      笑容吧!給我很安靜、很清淨的感覺,吸引我駐足,感受著他們的親切, 
                      所以就到慈濟護專來了。 
                       
                      一年級時,上人常來護專跟我們講話,勉勵我們要做一個「白衣大士」, 
                      無形中,就會把這重擔扛在自己身上,好像自己是慈濟的孩子一樣;二年 
                      級,我參加了慈濟的學佛營,好像一下子又跑進慈濟的中心似的。後來, 
                      對慈濟愈來愈瞭解,就常回精舍;而每次回去,感覺就好像回家一樣。對 
                      上人本來很敬畏,後來愈覺得他的親切;在上人面前,我會要求做得更好 
                      ,希望扛起慈濟的使命,甚至去發揚它。 
                       
                       
                      ◆讓磨難鍛鍊年輕的心 
                       
                       
                      在護專,影響我最深的,是洪素貞老師。她是我們的導師,她講的課很生 
                      活化,她會告訴我們很多她曾經走過的路、曾經碰到的事情;國文課堂上 
                      ,她教我們如何感恩知足、告訴我們慈濟的精神和感人的故事、以及上人 
                      的法語,並用很生活化的故事來印證話裡的含意。 
                       
                      洪老師時刻都在鼓勵我們,她曾用憐惜的語氣對我們說:「如果是朋友, 
                      這種感情是蠻好的,可是做為你們的師長,不免感到心疼!」 
                       
                      怎麼說呢? 
                       
                      洪老師覺得,護專學生要比別人有更大的「勇氣」,因為──在十七歲, 
                      我們要了解外蒙古的苦難;在十七歲,我們參與大陸賑災的行動;在十七 
                      歲,我聽到衣索匹亞的飢餓哀號……可是十七歲,大部分的人,也許在陽 
                      光底下笑得正燦爛,而我們卻已經在思考:可以為人群做些什麼? 
                       
                      如果沒有選擇來慈濟,可能就不會這麼早接受這分磨難,但相對的,這分 
                      磨難是種考驗或增進思考的方式;所以來慈濟是種福報,可以提昇自我。 
                       
                      在慈濟,會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但形形色色都是善,都是美。 
                       
                       
                      ◆為生命賦予意義 
                       
                       
                      我們有懿德媽媽,雖然她們不一定很有學問,可是她們用慈濟精神帶領、 
                      影響我們,陪我一起成長、一起分享生命;有慈愛與關懷的雙手扶持我們 
                      ,在未來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相信再也不會孤單。 
                       
                      進入慈濟,最大的改變,就是更容易善解、更知道感恩與知足。來這裡, 
                      可以結更多得好緣,只要把握住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即使是很小很小 
                      的動作,那種感覺都會很快樂,這大概就是「感恩」! 
                       
                      三下暑假,在內科六東病房實習時,我的一位病人是位八十七歲的肝癌患 
                      者,一早就因病情危及要做CPR(心肺復甦術),但家屬選擇不做急救 
                      ,要讓病人回家再嚥下最後一口氣,於是我們兩個實習生在病房用空氣起 
                      壓器幫病人一直壓,看著心電圖,聽著ㄊㄛㄊㄛ心跳聲,我們緊握病人希 
                      望給他點溫暖,但是病人的身體已經冰涼了,四肢也慢慢的發紫。我居然 
                      想要幫他唸佛!先是我一個人唸,後來同學和我一起唸。我學志工師姑們 
                      也在他耳邊說:「你要放下!你要安心跟著佛號慢慢的走……」不知他聽 
                      不聽得到?在生命最後時刻讓他平安的過去,那一刻感覺蠻踏實的。 
                       
                      生命真的很脆弱。我們才從房間走出來,就看到兩個小孩子玩得正快樂; 
                      忽然覺得──生命力其實是在掙扎而不是消退,從童稚到死亡的過程中, 
                      你可以多賦予它一些意義和內容,而這些都要由我們自己來體受。 
                       
                      我一直在想:從外蒙古到大陸救災活動,其實醫療是最缺乏的;因此,協 
                      助他們做好衛生教育,從最基本的衛生處理開始,他們的生活才可能有所 
                      改變。所以我希望有機會多讀一點書,在護理工作上更有獨立性。 
                       
                       
                      ◆在臨床中體驗人生 
                       
                       
                      我並不是讀護專才標榜護理工作,在臨床上,真的有許多人生體驗。 
                       
                      一位五十多歲得了老人癡呆症的媽媽,她女兒每天都在身邊照顧她,雖然 
                      我們護理人員事先已告訴她如何幫媽媽翻身、如何處理大小便……可是她 
                      還是讓媽媽得了褥瘡,而且是三個碗口大的褥瘡! 
                       
                      這位病人要出院的那個早上,學姊決定要幫她全身擦澡。這個工程滿浩大 
                      的,我們兩人、還有志工媽媽,幫她從頭到腳擦洗,當清理傷口時,發現 
                      骨頭都露出來了!她一定很痛,當下我的心裡非常難過,忍不住掉下眼淚 
                      …… 
                       
                      病人身上有很重的味道,學姊面不改色,我雖只是個實習生,但也面不改 
                      色。病人不會微笑,面部也沒有任何表情,看不到任何回饋,可是我卻可 
                      以感覺到她用身體在告訴你──她很謝謝你。志工媽媽就在旁邊贊歎我們 
                      :「真是菩薩!真是護專的孩子!」那一刻,感覺好充實! 
                       
                      上人說:「要把別人的媽媽當成自己的媽媽,落實這分大愛。」雖然我不 
                      知道她出院後會怎樣?但在當下我心中充滿感恩──幸好我把握機會伸手 
                      去幫助她。 
                       
                       
                      ◆從別人的借鏡中學習成長 
                       
                       
                      在慈濟,當然也曾經有過挫折,感到疑惑。我常在想:其實大家都是凡夫 
                      ,都是來修行的,既然是來修行,就有人表現得好,有人差一點。昨天智 
                      慧媽媽提到:「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你不能一下子就要求他達到一百分 
                      ,而是在他的生命過程中,是否有善的改變?如果有,就要鼓勵,為他鼓 
                      掌,而且要對他微笑。」 
                       
                      記得有個比喻說:一座山遠看起來很美,因為山很蒼鬱,樹木都欣欣向榮 
                      ;可是走近一看,有些地方會有枯枝落葉──其實,枯黃的葉子撤滿地上 
                      ,不也是另外一種美?而掉落的葉子,正好做為樹的養分。猶如在人際互 
                      動中,我們從別人的借鏡中,學習成長。 
                       
                      慈濟就像個大洪盧,把形形色色的人湊在一起,但其心一致,向心力很強 
                      ,這就是美──整體美。所以雖然有挫折,可是我們會用「善解」來提昇 
                      自我。 
                       
                      體悟到這點,心中的疑惑,似乎也轉化成另外一種愛的力量。我們會好好 
                      用功讀書,挑起慈濟的使命──不僅在慈院,也在任何一個角落。(揚歆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