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喜悅布施之行 
                      尼泊爾賑災隨團行後記 | 
                   
                  
                     | 
                   
                  
                    | ◎朱正一 | 
                   
                  
                     | 
                   
                  
                    一趟為時八日的尼泊爾工作,是我個人的新生之旅, 
                      我們帶去的是愛與關懷的引子,透過這個引子,慈濟本著救急原則, 
                      在急需愛與關懷的災區,播下慈善的種子,希望藉著這種子, 
                      能夠啟發引領當地更多的善心滋長,讓愛的循環──生生不息。 
                       
                       
                       
                      一趟為時八日(三月一日至八日)的尼泊爾工作,是我個人的一次「新生 
                      」之旅,除了如預期般地通過來回動輒十餘小時的顛簸考驗外,最重要的 
                      ,是能夠真正有一段清明的時間,跳脫平日人事工作的紛擾與壓力,去看 
                      看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體驗一段即使是在我們的上一代也不曾經驗過的 
                      簡陋與貧苦。 
                       
                      即令是坑坑洞洞的路面,震得自己緊抓的手掌腫脹刺痛,那怕是一路的塵 
                      沙灌得自己滿面灰黃,都比不上這趟旅程帶給自己心中的自省來得震懾。 
                      上人行前叮嚀的「知彼知己」──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引領我紮紮實實 
                      地認清了自己──人在福中,要善知惜。 
                       
                       
                      ◆愛與關懷的引子 
                       
                       
                      在一個年所得不到三百美元、貧富差距懸殊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首都加 
                      德滿都街頭,偶爾也看到豪門巨邸,但一進入鄉間,盡是黃土與茅草搭建 
                      的棚屋,竟然是絕大多數人所能擁有的「住家」──一時之間,真猶豫該 
                      用什麼名詞來形容,它頂多只算是一家人共同吃飯、休息的角落吧! 
                       
                      在一個幾乎人人都挺單純、悠閒、快樂與無憂的國度,有時還真迷惘到底 
                      是我們幸福,還是他們幸福?在物質上,我們擁有了一切,仍止不住一顆 
                      貪圖更多的心;而他們,除了溫飽無缺外,一切就都滿足了。觀光客的介 
                      入,勾起了他們對糖果 ( SWEET 
                      )、筆、口香糖的慾念,而這些物質文 
                      明的侵入,如果沒有經過愛與關懷的濾清,頂多只是破壞了這兒自有的原 
                      始與純真罷了。 
                       
                      慈濟賑災的援助,同樣是要避免以我們原來的文明習慣與標準,在一知半 
                      解的情況下,驟然去斷定另一種文化與文明的是非與需求。這一點,在慈 
                      濟歷次的國際賑災工作裡,都能嚴謹遵行。慈濟帶來的,是一種愛與關懷 
                      的引子,透過這個引子,我們本著救急不救貧的原則,在急需關懷與愛的 
                      災區,播下慈善的種子,希望藉著這樣的種子,能夠啟發引領當地更多的 
                      善心滋長,生生不息。 
                       
                      晨起,順手翻開陳柏達先生所著「圓滿生命的實現──佈施波羅蜜」一書 
                      ,談到七種不需要本錢的佈施,赫然令自己醒悟:一趟尼泊爾工作,對自 
                      己的體驗,不正是一趟不需要本錢的佈施之旅嗎? 
                       
                       
                      ◆心施──心存誠懇恭敬與感恩 
                       
                       
                      人事的工作,實際上也是一種修補人心的工作。平常同仁間待修的心累壓 
                      多了,竟弄得自己的心也迷失了。雜寶藏經的第六卷提到有七種佈施,是 
                      不需要花本錢的,而「無財七施」中的第一施,就是「心施」──心存誠 
                      懇。 
                       
                      在賑災工作的初期,雙方的瞭解不深,聽祥明(濟永)師兄描述一行人如 
                      何與政府官員、競標廠商及地方士紳溝通,展開「慈濟模式」(重點、直 
                      接)的賑災,這一切的順利進行,若不是一顆顆慈濟人誠懇的心,那能換 
                      得當地建商們的全心信賴與全心投注?即使是尚未向慈濟取得分文的情況 
                      下,兩家建商竟已完成了近百分之三十的工程!那分雙方的信賴,與那種 
                      不忍見到災民身無居所的急迫趕工心,不都緣自每一梯次慈濟賑災團員們 
                      的心存誠懇、心存恭敬、心存慈憫與心存感恩? 
                       
                       
                      ◆面施──面容和藹,常保微笑 
                       
                       
                      「面容和藹,常保持微笑」,這正是慈濟人對慈濟面霜(微笑)的力行與 
                      闡釋。談到面施,尼泊爾的可愛與可親,也正是因為那兒的善良的百姓, 
                      毫不吝於面施。 
                       
                      初下飛機,機場邊蜂湧而上乞討的孩子們,臉上掛著笑容;爭提行李已賺 
                      取微薄小費的大人們,也堆著盈盈笑意;即使到了災區,家無四壁的老人 
                      家,也始終帶著滿足、一生無愧的笑顏。比起台北街頭的冷漠與陌路,一 
                      時間還真迷惘究竟是誰在賑濟誰呢? 
                       
                      的確,在物質上,也許尼國人民是匱乏的,但並不適用於「貧苦」去形容 
                      他們。反倒是物質上可以縱容揮霍的台灣,很多人在精神上,卻極適合已 
                      「富苦」(富有但苦悶)來諷喻呢! 
                       
                       
                      ◆眼施──常以慈眼視眾生 
                       
                       
                      「常以慈眼視一切眾生」,正是證嚴上人凝視我們的慣常佈施。慈濟人海 
                      內海外四出訪貧濟困,無不慨然引為己任,不也正是延伸此眼施之真諦─ 
                      ─「慈眼視眾生」嗎?祥明師兄與林堅熙醫師(濟宏)兩人,十八天之內 
                      風塵僕僕踏遍尼泊爾及衣索比亞兩國災地,甚至為了替慈濟節省兩萬餘元 
                      機票錢,捨直飛之舒適航線,取轉機頻頻之其它航線,為的不也是以最儉 
                      省的方法,廣布眼施嗎? 
                       
                       
                      ◆身施──以身作則,善的榜樣 
                       
                       
                      「以身作則,建立好的榜樣」、「好幫助別人,善與人同」、「時常恭敬 
                      禮拜佛菩薩和一切聖賢」。在慈濟大家庭裡,重視的正是身體力行菩薩道 
                      路,再多、再美的語彙詞藻,也不及躬身實踐或輕淺一笑來得實在。 
                       
                      這回賑災工作團的主要任務是工程進度及品質的勘察,據以回報本會決定 
                      第一次付款的比例。在雙方互信的鞏固基礎下,建商為了趕著早日讓災民 
                      安居落戶,竟能在尚未撥款的情形下,兀自完成了百分之三十的工程。 
                       
                      天色昏暗時,途經八小時顛簸車程趕抵重建地的團員們,震懾於七百五十 
                      位當地僱工同時趕工的壯大場面,不能不服膺於彼此「身施」所帶來的妙 
                      因緣。鎮日裡,團員們捲起衣袖,放下自己平時的身分或是尊榮,躬身拉 
                      起捲尺,測距的測距、檢視地基的也毫不含糊地抽挖深坑檢視。一切自己 
                      來,反到令陪在一旁的尼國監工們,要用搶的才有是做呢! 
                       
                       
                      ◆言施──言誠語柔,讚歎他人 
                       
                       
                      「說話誠實,言語婉轉柔和」、「常讚美別人的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由於前數梯次團員盡心盡力,讓廠商原先漫天開價的二十五萬盧比一 
                      間愛心屋,經過近二十小時、馬拉松式的議價及篩選,才由近五十家的建 
                      商中,經挑出兩家願意以十萬不到的盧比(約台幣五萬元)承建同樣品質 
                      的愛心屋。 
                       
                      懸殊的價差,難免令部分當地的士紳,擔心建商是否會偷工減料、中飽私 
                      囊,再加上未得標的建商居中渲染,使得一度議論紛紛的輿情波及施工現 
                      場的氣氛。有鑑於此,領隊祥明師兄特別召集當地縣長、社會工作人員及 
                      建商等促膝懇談,在一片僵凝的態勢下,團員們充分發揮誠懇婉柔的言施 
                      本領,充分讓眾人瞭解慈濟維持施工品質的決心與作法,也化解了外界對 
                      承建價格的疑慮。 
                       
                       
                      ◆座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讓座位給老弱婦孺」、「能捨棄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替別人著 
                      想」。這些慈濟人以多能明瞭與力行,但前一段有關讓座的闡釋,跟賑災 
                      有什麼關聯呢?原來這是我個人最深切感受到的一項無財佈施了。 
                       
                      去歲十月底,甫在慈院摘除右腎的我,歷經四個月的療養,頭一回踏出腳 
                      步加入國際賑災的工作,八天的行程中,受盡了團員們的窩心照顧,尼國 
                      一步十坑的縣道,令乘車來回奔波的我們,顛得胃腸翻湧,這時候,比較 
                      起來最舒適的前排座位,團員們總是搶著「座施」給我。何其有幸,讓自 
                      己能因緣際會地加入這個溫馨團體。 
                       
                       
                      ◆房施──從「滿天星」到招待所 
                       
                       
                      「讓朋友到客廳小坐休息」、「讓遠來的客人住宿方便」。前數回賑災團 
                      員們享受到的比五星級更寫意的「滿天星」級露宿,這回可無緣體驗了。 
                      當地水利局受到慈濟人無所求的精神所感召,特別準備了簡單實用的招待 
                      所,令我們這批遠來的客人,住宿上方便多了。 
                       
                      這樣的「房施」心懷,我們也衷心的希望在尼國、甚至印度,有朝一日, 
                      其累世經年都壁壘分明、互不來往的階級(即CASTE,種姓制度)隔閡, 
                      能逐一化解消散。 
                       
                       
                      ◆時施──撥些時間關懷眾生 
                       
                       
                      團員臨出發時,上人行前的叮嚀──「知彼知己: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令自己能一路跳脫開自我的小圈圈,虛心用心地看看別的國家及文化, 
                      也體驗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與環境。回顧兩年半來在慈濟管理中心的工 
                      作,令自己猛然醒悟到我們這一代忙碌而富裕的現代人,往往最常輕忽了 
                      另一項不需要本錢的佈施──「撥一點時間關心別人、撥一點時間行善佈 
                      施、撥一點時間圓滿人生。」 
                       
                      盲目與忙碌,是現代人生的無奈圍城。沒有時間給生身父母,連返家省親 
                      探問年邁雙親的時間都不肯佈施,更遑論要佈施自己的一點點時間給身邊 
                      觸手可及的病苦眾生了! 
                       
                      上人是那麼地來往奔波、不舍晝夜,把自己全部的時間都佈施給芸芸眾生 
                      。反觀自己,才不到三年的人事工作,就已開始吝惜不捨自己的時間,斤 
                      斤算計起諸多人事紛擾所加給自己的壓力、困惑與矛盾了。 
                       
                      感恩上人能讓我有這次的用心體會之旅,圓滿了一趟喜悅佈施之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