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法音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望福島嶼
◎張瓊齡
《小琉球個案探訪》.之一


小琉球,是個充分自我祝福的島嶼,
不管住在島上那個角落,不管曾遭遇什麼樣的變故,
當村民述及自己居住的村落名稱時,
免不了把「福」字掛在嘴邊。
這是個渴望被祝福的島嶼……




環繞小琉球一圈,直覺這是個渴望被祝福的島嶼,渴盼心情之殷切,以至
於在為每個村子命名的時候,都要安上個「福」字,教外客在提及村名的
時候,自然會把祝福掛在口邊。


漁福


由本福村出發,穿過中福村,即是漁福村;在這個村子裡,有三戶人家是
我們拜訪的對象。

這戶人家的男女主人離異約有五年。

精神失常的黃先生,人在高雄岡山的四哥家中靜養;十七歲的長女於國二
輟學後,即隻身前往台灣謀職,現今下落不明,兩個兒子分別在國中、國
小就讀。

師兄姊們與黃先生的嫂嫂們一番談話之後,打算與其四哥聯繫,詢問黃先
生的近況,看看是否有進一步治療的可能;至於黃先生的女兒,則希望透
過她在高雄林園的表姊代為尋覓;兩個兒子暫無升學就業的問題,依舊有
勞其伯母們多費心。

另一位黃先生略有智障,三不五時猶能跟著人家出海,收入並不穩定;其
妻智障程度較嚴重,然而,在操持日常家務與照顧孩子方面,並不失其為
人妻母之本分。兩個女兒均智障,在學。

據其鄰近的老婆婆表示,黃先生一直勤奮努力,有機會便出海,由於腦力
不如常人,自不能擔任主力工作,收入也較少,但他一直是自食其力,並
不閒置。數月前,由於長女「心穿孔」開刀,才頓然陷入困境。

老婆婆告訴我們,小女孩開刀後情況好多了,黃先生出海去,黃太太大概
是到學校接孩子吧!這戶人家原非本村人士,自八、九年前移居至此,住
的就是老婆婆家的房子,也從來沒跟他們要過房租。

我們讚歎老婆婆一家是好心人,她不以為意,流露出本應如此的坦然,卻
倒是奇怪著:你們這些外地人,是怎麼知道找上門來的?

李女士獨自在家,三個孫兒還沒放學,八十五歲的婆婆日前赴蘇澳的兒子
家居住。

多年前,媳婦、兒子相繼因病、因海難往生,從那時候起,她那張臉恐怕
就沒笑開過吧!要不然,面上的愁雲怎能凝得這樣深?

這小島不比台灣,沒辦法隨處找些外銷手工來做做,她一個近六十歲的婦
道人家,又有高血壓,能做些什麼營生呢?

這撫養孫子的擔頭,可比當年撫養子女的負擔沈重得許多。


南福


結束了漁福村的拜訪,越過大福村,一行人在南福村落定。

陳先生夫婦不在家,到市場賣水果去了。數年前,陳先生赴外海捕魚,因
故手臂受傷後,雙手一直使不上力,早該動手術醫治的舊傷,也因為生活
的擔子太重而延宕至今。聽說,他手臂裡還埋著當年的彈片。

從不能工作,到目前能和妻子去做生意,乍聽之下似乎經濟狀況較有起色
了,然而,仔細想想:這個小島能有多大的市場需求呢?至於手臂裡的彈
片,要不趁著年輕恢復力強動手術取出,待它再次「引爆」的時候,恐怕
……

回程的路上,大夥兒一直記掛著這件事,回頭還得找上陳先生,謀個解決
之道才成。


天福


這個住在天福村的陳先生和前面幾戶人家的不同之處,除了他是住在古厝
之外,還有他新近交上的好運道──從數千民眾當中雀屏中選,取得今年
碧雲寺的爐主資格。

陳先生喜上眉稍,直說是「阿祖仔」疼他,不嫌棄他,「阿祖仔」真有靈
感,知道他的需要。依循往例,在這一年內,將會不斷有信眾前往陳先生
家中膜拜,他則可以依靠出售香燭紙錢正當獲利;每份一百五十元的祭品
有利潤八十元。

「要是每年的爐主都輪流讓貧民取得,那就好了!」有人說。

遺憾的是,每年只能有一位爐主,然而,待援的人士何其多,他們等不等
得及?


杉福


離開天福村,途經上福、杉福村,直驅本福村,時屆正午時分。林武男師
兄告訴我們,住在杉福村的林太太午、晚餐時間都在本福村的一家餐飲店
幫忙,午後才好拜訪她。

林太太的先生從事泥水工,在五年前的營造工程中意外墜樓身亡。對於先
生的故去,她並不怨怪任何人、事或命運,她很清楚,把兩個兒子教養成
人、顧好品行,是她目前生命的重心,因此,明明知道「那邊」(指台灣
)的工作待遇較好,她也沒有貿然前往,「賺再多錢,如果孩子學壞了,
我再怎麼拼命,又有什麼用?」她寧可安住在家鄉,賺一天一、兩百元的
工資,隨時照看著孩子。


本福


去見陳女士的時候,林武男師兄要我們兩三人過去就好,怕人多招搖,陳
女士不自在。

她還相當年輕,猶未邁入而立之年,然而,先的因病猝逝,迫使她懷抱著
至慟的心境,獨力撫養一雙孩子。

她目前有個固定的工作,經濟尚可,孩子們經外公外婆的悉心看顧,身體
狀況巳較幼兒時期健朗些。

只是強作歡顏的她,不由得教人見了心疼──曾幾何時,還是翩翩年少;
曾幾何時,猶初作新婦;但,曾幾何時,無常現前,悲慟催人心老。

偏偏人生的路這麼長,還要走好遠好遠……

淑貞師姊每月都要往來於東港、小琉球之間,今後她願意發心多關照本地
的個案,莫讓海峽成為情誼的屏障。她把隨身攜來的慈濟月刊贈給陳女士
一本,藉由文字的傳述,算是建立日後長情開端吧!


渴盼祝福


環繞了小琉球一圈之後,頓然教人發現,這是個充分自我祝福的島嶼,不
管是住在島上的哪個角落,不管曾經遭逢什麼樣的變故;當這裡的居民在
自述居住的村落時,免不了要把「福」字掛在嘴邊,在這同時,又為自己
立足的土地,祝福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