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法音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緣」與「無緣」
阿婆與她的「子女」們
◎周淑美
阿婆雙目失明,子亡媳再嫁,養孫已娶妻,但不照顧她的生活,
十三年前慈濟人發現她時,她已十足無依無靠。
估算著該是慈濟人出現的日子,阿婆總會走出小屋,專注以待。
聽見師兄師姊的聲音,她拄著拐杖走在前頭,
歡喜地連連說道:「快進屋裡坐!」
阿婆往生後滿七那一天,師兄師姊聚在一起,話題不離阿婆,
談著說著,沒有生的喟嘆,沒有死的惆悵,
有的盡是對阿婆的緬懷和讚歎。
阿婆走了,
但對師兄師姊來說,這分法緣永遠都在。




阿婆走了,時間是八十三年四月二日下午二時。阿婆生於民國九年,享年
九十有二。

遠在十三年前,阿婆就是慈濟的照顧戶了;翻開檔案,裡邊登錄著姓名、
出生日、身份證字號、住址、濟助金額等基本資料;我在「調查實況」這
一欄看到:

案主雙目失明,子亡媳再嫁,孫巳娶妻,但不照顧她的生活。註:政府月
助五百元(70.2.28)


又從「濟助異動情形」欄看到:

案主已於四月二日往生,四月十一日舉行告別式(83.4.15)

有一剎那的失神,我彷彿再次睹見阿婆恬適安然的容顏。


失明無依的阿嬤


慈濟台北訪視組共計三十八組,分別對大台北地區的照顧戶們,做兩年一
期、三個月複查一次的探慰。

深坑一帶的照顧戶列屬為第十六組關懷的範圍。去年三月二十五日,個案
轉接更替,住在土庫村土庫尖的阿婆,從這天開始,成了第十六組「第一
小組」十一位成員的「阿嬤」。

阿婆並非孤老,卻是十足的無依──年過半百時,獨子因故身亡,未留有
子嗣,因此阿婆不顧媳婦意願,強行做主抱養一名男嬰。原本指望先生和
她,陪著媳婦一起拉拔孫兒長大,沒想到老伴在不久之後也與世長辭;堪
不起這接連而來的哀痛,阿婆日日涕泣,終於哭瞎了雙眼。

更傷感的是,媳婦與婆婆二人,原本在認知和相處之間就存有隔閡,加上
孩子又非親生,三兩年後,年輕人的感情有了自己的歸屬,準備再做新婦


阿婆以為:既然心兒難留,當去則去。只是,她卻提出一項好生尷尬的要
求──「收納聘金,才甘願放人」。媳婦訕然。

期間親友勸說:

「做個情嘛!要是拿了錢,以後就看不到人了!」

阿婆堅持:

「錢款在褲袋仔飽飽,較贏坐等人來看(有錢在身,勝過坐等人來照顧)
!」

就這麼條件交換的,錢是進了褲袋,但從此婆媳情絕,不相往來。

阿婆其實是另有一位養女的,只是早就遠嫁他方,無暇也無力顧及娘家;
於是,這一老一小,居然也就在失明的阿婆的摸索下,挨挨蹭蹭的度過十
數寒暑。

小男孩長大了,離家了,入伍了,娶妻了,生子了,雖然,偶爾也回來轉
轉,但總像陣風似地,旋即離去,阿婆每每豎起雙耳,等待著那風聲再起
……

任它歲月流轉,任它滄海桑田,阿婆兀自在土庫村土庫尖的小屋中摸索、
挨蹭,白日無異黯夜,盡是一般漆黑、漫長。  


「快進屋裡坐!」


累積二十餘載的志業推展經驗,慈濟慈善志業對貧黎的濟助,漸由物質層
面延伸到精神層面,從生理病痛的關懷,進階到心理建設的輔導,舉凡饒
益苦厄眾生的行止,慈濟委員無不盡心盡力、卯足勁道地去付出和配合。

第一小組的委員們初初承接阿婆個案時,即發現阿婆雖然年邁眼瞎,身子
倒還硬朗,老人家除了日常三餐,花費極微,最欠缺的,該是人情的溫潤
和心靈的慰藉。大夥兒一番商討,遂決定將三個月一次的複查,縮短為一
個月一次──名為複查,實則是去替阿婆打理內外環境,並陪她談談聊聊


每到月中,小組長顏月香師姊就開始聯繫、安排前往土庫尖的人員和車輛
,其中,包括呂素素、林雪芳、李富資三位駕駛好手,和陳滿、黃秋涼、
余鳳蘭、鄭寶桂、鐘英芳、王雪花、李絹子等基本成員。師姊們相互搭配
時間,四個人至七個人不等的組合,總會在下旬(25日前後)出現在阿婆
的小屋前。

阿婆的小屋是許久許久以前由鄉公所撥款建蓋的。我憶起去年十月,曾隨
師姊們前往土庫尖,尚未停車,就看到不遠處,阿婆以木枝為杖,且拄且
走──阿婆有一小台極老舊的收音機,她從而得知時日的推移,估算著該
是慈濟人出現的日子,老人家總會走出小屋,慎重其事地專注以待。甫下
車門,阿婆即開口:「我就知是恁來哦!」無限的期盼、惦記、感激、歡
喜,盡在其中。阿婆滿佈皺紋的臉龐漾滿笑意,有眼無神,有口無牙,她
危顫顫地走在前頭,連連說著:「快進屋裡坐。」

進得屋中,師姊們極有默契地「進入狀況」:有的陪阿婆「開講」,有的
俐落的收拾屋子。曾智雄師兄是雪芳師姊的培訓委員,每回來到土庫尖,
袖子一挽,不多久的工夫,瓦斯爐、鍋、鏟、水缸、馬桶……全都換了個
樣兒了,眼看著一個大男人,無比認真、用心地處理這些細瑣雜事,那近
乎虔誠的模樣,直教杵在一旁的我深深感動。


老妹妹與老姊姊


小屋倚著山腰,屋後一片蒼翠,屋側緊挨著一排豬舍,一旁的空地又有人
在釀造自用的「米酒頭」,我在屋外轉了轉,鼻中嗅不到綠草的芳香,而
是豬食的餿味、豬屎的噁臭,和已經發酵的糯米酸,一時間,心中也五味
雜陳──若非阿婆眼盲,若非阿婆無依,那由得這些識與不識的人們為所
欲為的將好一處山居糟蹋至此?

踱回小屋中,眾人已陸續完成手邊工作,月香師姊正忙著掛吊洗淨的蚊帳
,素素師姊邊整理冰箱邊問:

「阿嬤,冰箱怎麼擺得滿滿?」

「攏嘛是厝邊(都是鄰居)借放的,反正有空位,誰要放就自己去放。」

雪花和絹子師姊清好床舖和衣櫃,她們說:

「阿嬤,櫃子裡有一隻好大的蜈蚣!」

「你煩惱伊!免睬伊(不理牠)就好了!」

陳滿師姊告訴阿婆:

「阿嬤,查甫孫(指曾智雄師兄)把廚房和廁所清理得光閃閃。」

「奈得工夫到按呢(怎需花這工夫)?」

同行還有素素師姊的八十二歲母親,兩位老人家像好姊妹似地,閒閒叨叨
地敘說著屬於她們那一個年代共同有過的語彙和生命情態,任誰也看不出
那是第一次的照面。聽著聽著,我聽到老妹妹告訴老姊姊,她所知道的其
他慈濟照顧戶的狀況,阿婆頻頻點頭輕嘆:「莫聲勢」(極可憐的意思)


接著,又談了許多彼此的生活體會,然後,她們有了一個共同的結論:「
咱們年輕的時代,比現在少年家的時代較好命。」我心中震:眼前正是兩
尊菩薩以「富中之富」和「貧中之富的形貌在演練教法──對於過往擁有
的,她們是那般的感恩、知足;對於現今存在的,她們是如此的善解、包
容;對於未來將面臨的,她們是一派的恬淡、自在,人生意境的涵養修持
,莫此為甚。」


歡歡喜喜度生日


和阿婆共進午餐是個難忘的經驗:有人坐在長條椅上,有人坐在小板凳上
,有人坐在門檻上,大家隨意的吃著師姊們細心準備的食物,全是柔軟易
化的東西;阿婆吃完糕點,又接過剝了皮的葡萄,囁動著乾癟的嘴,張張
合合,我禁不住好奇問:「阿嬤,都沒牙齒了,吃東西有方便嗎?」阿嬤
淺笑:「可以可以,都吃了幾十年了。」又有人取了毛巾替阿婆擦拭嘴角
……

環視小屋中的景況、人物,當下純淨、溫馨的氣氛,是那麼清清楚楚地教
人了然──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

月復一月的,土庫尖的幾戶鄰家都知道,有群穿著藍衫的慈濟人會定期來
探望阿婆;其中更有一戶是阿婆的親戚,眼見師兄師姊們真誠、不疲的往
返,他們自然而然的也對阿婆起了顧惜之情。

今年二月,師姊們特地準備了壽麵、蛋糕,帶往土庫尖──阿婆對自己的
農曆生辰向來守口如瓶,是深怕大家增添開銷,大夥兒遂決定憑據阿婆身
份證上的出生日,在當天歡歡樂樂的替老人家賀壽。聽說,在整個慶生過
程中,阿婆一直是笑不攏嘴的。


喪禮以佛教儀式進行


三月底,當師姊們再次走向小屋時,阿婆的親戚疾疾出現:「阿婆住進南
港忠孝醫院的加護病房,已經一個星期了。」大夥兒都愣住了!雖明知阿
婆年事已高,但每月相見,總是那般健朗,疾病和死亡,似乎與阿婆還不
相干……

趕抵醫院,剛錯過探望的時刻,倒是在門口見著了阿婆的孫媳,她忙不迭
的說:「阿嬤都讓您們照顧,真歹勢(不好意思)!真多謝!」師姊們留
下電話,並請她多為阿婆念佛。

沒看到阿婆,大家若有所失,返家的路上,人人心中悵然。

才打算好四月三日去探望阿婆的,未料二日傍晚,月香師姊就接到阿婆已
往生的消息……

該是阿婆和慈濟人的緣分深厚,幾通電話之後,十六組的成員到了泰半,
分乘四輛車子往土庫尖替阿婆助念;呂芳村、呂茂元、曾智雄三位師兄漏
夜佈置靈堂,待一切安頓妥當,已是凌晨三時。

阿婆的孫子來電話求援:「沒有阿嬤的照片怎麼辦?」師姊們趕緊找出和
阿婆拍過的合照,送往相館翻拍、格放。稍晚,阿婆一臉安然的遺相端立
在靈桌前,看不出失明的雙眼,定定的望向遠方……

四月十一日,阿婆的告別式上,盡是穿著藍衫的慈濟人,喪家也給予慈濟
人最大的尊重──聽從師姊們的建議,鮮花素果、虔心念佛,一切,以佛
化禮制進行。


沒有生的喟嘆與死的惆悵


五月十八日,阿婆滿七,和師姊們相約,大夥兒齊聚月香師姊家,話題不
離阿婆的情事──

「曾經買了一床新棉被給阿婆,卻總不見她拿出來用,一再追問,阿婆才
說自己年紀大了,『那天說走就走,蓋沒幾次的被子到時沒人敢接收,那
多可惜?』阿婆是一位知道體貼、知道惜福的人。」

「周遭的長輩大都有著含飴弄孫、安養天年的晚景,阿婆孤單堅強的模樣
,讓人既憐且敬,每看到她,就像是看到自己阿嬤一樣。也由此感觸到在
世間受苦、在暗角待援的眾生比比皆是,很慶幸自己是慈濟的一分子,能
從中體會天下一家親的情義。」

「從來不曾聽過阿婆怨嘆、訴苦,每次踫面,她總一再交代:『來看我就
太好了,免拼掃(打掃)啦!太歹勢(不好意思)了!』對於死亡,老人
家也早有心理準備,甚至連壽衣都備妥待用,她總是輕鬆自然的說:『我
是在等時間,時間一到就走了。』這教導了我,要豁達的看待生死。」

「第一次替阿婆清掃時,小屋裡老鼠、蜘蛛、蟑螂四處爬,很難想像生活
在這樣的環境中,居然還可以安之若素,想來阿婆因目盲而眼不見為淨,
反倒是福氣了。」

「記得初次去阿婆家打掃,取下阿婆用了數十年的蚊帳、被單和草蓆時,
全污糊成一團,又看到冰箱也毀朽了,素素和陳滿兩位師姊隨即開車往木
柵街上去買。正愁迷路了,一家中古商行赫然出現眼前,而且店舖內還傳
出一段熟悉的音樂──慈濟的『佛光無邊』歌曲!竟然就在郊區巧遇慈濟
委員,老闆夫婦倆明白了師姊們的目的後,馬上進屋子裡抱出一床蚊帳、
一床草蓆,外加一個枕頭,說是家中多買的,正好送給阿婆;而冰箱也在
老板的一口承諾下,按時送到阿婆的小屋。這一切,真的像是佛菩薩的安
排,教我們畢生難忘。」

師兄師姊們說著談著,沒有生的喟嘆,也沒有死的惆悵,有的盡是對阿婆
的緬懷和讚歎。

阿婆走了,但對師兄師姊們來說,顯然的,阿婆永遠都在。


※※※


合上阿婆的資料紀錄,交還社工歸檔,我收攝思緒,恭謹記下此文,向阿
婆道別,更向訪視組的所有師兄師姊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