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家庭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多一個慈濟家庭,少一個問題家庭
◎林秀美
「國際家庭年」,目前是一個階段性的宣導活動,
然而,在所有活動落幕之後,更期望它能化作人人終身信守的行動。
慈濟兼具「濟貧」與「教富」意義的四大志業,
即是凝聚社會每一位有心人的力量,
致力於長期關懷、照拂社會每一位需要者的「身」與「心」。
每一位慈濟人都必須做到「十戒」──十項自我要求,從改變自我做起,
逐步影響家庭,乃至於親朋……彼此同行在奉獻的路上。
「社會上多一個好,就少一個壞人;
多一個慈濟家庭,就少一個問題家庭。」
這股清流,將是創造家庭幸福、社會祥和,
乃至於世界和平的善種子……




一九九四年是國際家庭年,五月十五日是國際家庭日。

隨著社會急速都市化、貧富懸殊、高失業率、毒品氾濫及政治不穩定等問
題在各國普遍發生,傳統的家庭制度已日益受到考驗。

現今,世界各國的家庭問題多變且複雜,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起,於去
年九月聯合國通過、宣告的「一九九四國際家庭年」,是本年度全世界人
類共同努力的目標。

聯合國呼籲全球各國,正視社會急速改變而引起的家庭問題,並攜手找尋
解決途徑;希望各國政府及非政府組織,藉此「國際家庭年」,提出協助
家庭的新法例和計畫,並舉辦研究家庭問題的研討會和講座,探討問題的
癥結,以及舉行提倡健康幸福家庭的活動,讓人們重新體會家庭對社會的
重要。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社會活動,達到促進人類幸福、世界和
平的境界。


社會急速變遷下的「家」


家庭是人類組織中最基本的單位,也是建構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對個人而
言,家則是一處「愛」與「了解」、「信任」的所在,是每個人生活、心
靈的補給站。

雖然在國人傳統觀念中,家一直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近二十多年
來,朝著經濟化發展的結果,整個社會結構起了很大的變化,使得家庭體
系不再如以往那般牢固,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而這些社會問題,多半出自
問題家庭。

目前台灣的家庭型態日趨多元且複雜──據統計,每十戶中就有一戶「單
親家庭」(離婚、喪偶、分居、未婚懷孕及惡意遺棄),在單親家庭中,
不但家長需獨自挑下養家重擔,孩子的教育及人格發展亦不夠健全;而佔
所有家庭四成以上的「雙薪家庭」(即夫妻二人皆投入工作生涯),父母
因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孩子的成長,或是孩子由祖父母照顧,只有養,難
有育;另「再婚家庭」中,家庭成員面臨重組的調適問題;此外「分偶家
庭」(實質單親狀態)由於父母一方的長期缺席,孩子缺乏認同學習的對
象。

傳統家庭的面貌和結構,在社會急速變遷下,已造成如此大幅度的改變;
我們的下一代,開始在新親子關係中徘徊迷惘……


重振家庭凝聚力


除了親子情結外,兒童保護、家庭暴力、外遇及老人照顧等問題,亦是現
代社會必須面對與改善的。國際家庭年的呼籲,無非就是要我們暫且停下
匆忙的腳步,好好地省思我們家庭所面臨的危機與應運對策。

家庭有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愛找回來」,因為唯有愛,才能彌
補家庭的缺陷。然而,「找愛,回家」,並不只是口號,更需化為行動,
以挽救可能瀕臨破碎邊緣的家庭。而共同努力一起把家庭的愛找回來,是
每一個人的責任。

五月十五日國際家庭日這天,是國際家庭年中一個特別的日子。

國內從政府到民間社團,為配合國際家庭年的推廣,紛紛於當天舉辦各項
活動,宣導重新尋回家庭之愛的重要性。

聯合國為「國際家庭年」所設計的標誌,是一個「屋簷下的心」。整個圖
案採象徵溫暖的紅色繪成,含「生活」與「愛」二層意義,千代基金會董
事長樊楚才詮釋這個標誌說:圖案中的家,右邊有一個缺口,一方面顯示
家在變動的不定性,同時也顯示多元化社會中,家庭型態的開放性;但不
論家庭如何變動與開放,企求溫暖、關懷、安全、容忍、接納與同在一起
的心願,卻是不曾改變的。

關心家庭問題的專家們提出了與家人「每天約會五分鐘」的呼籲。它不拘
任何形式,不限時間、地點,但相聚的家人間必須謹守五個原則──即一
分鐘「關懷」:要真心關切和你面對面或談話的家人;一分鐘「坦誠」:
把心裡的話告訴對,方讓對方真正了解自己,彼此相互交融、信任;一分
鐘「傾訴」:多聽對方心底的聲音,讓家人表達他自己的心聲,才能真誠
溝通,相互了解;一分鐘「讚美」:多給予鼓勵,使其從低潮情緒中,轉
變為正向、積極的力量;一分鐘「祝福」:誠心誠意希望家人好,把期待
的話說出來。如此,家人相聚的時間雖然不多,卻能有相當好的效果。

「家之所以溫暖,並非來自家庭的供給,而在於家人間彼此的感覺關懷。
」「那裡有愛,那裡就是家!」樊楚才先生認為,無論是何種型態的家庭
,只要把家的功能發揮出來,便可算是一個「成功的」家庭。


◆慈濟「畫說親情」關懷三代情


慈濟基金會亦於國際家庭日當天,以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家庭倫理,認識
父母職責,關懷老人、婦女、兒童,提昇家庭生活品質,以建立溫馨幸福
家庭」為宗旨,在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花蓮等六個地區,同
步進行國際家庭年「畫說親情──三代同堂寫生、造型、趣味競賽」系列
活動。

黃大洲市長在蒞臨台北青年公園活動現場時表示,不一定每個家庭都是完
整周全的,但宗教的愛及社會的情,可以彌補各式型態家庭的不足。

內政部長吳伯雄亦呼籲,希望藉著這個節日,喚起每個人對家庭的重視,
讓天空下的每個家庭都有愛。「如果期待我們的社會是健康的、和諧的,
就必須設法創造健康與和諧的家庭,因為有健全的家庭,才有健全的個人
,有健全的個人,也才能有穩定的社會。」


家人同行在「奉獻」的路上


國際家庭日可以是一個活動,更可以是一個行動──

慈濟功德會成立近三十年來,除了具體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
教精神外,亦將「佛法生活化」與「菩薩人間化」的理念,落實在日常生
活當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兼具「濟貧」與「教富」意義
的四大志業,即是凝聚社會每一位有心人的力量,致力於長期關懷、照拂
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身」與「心」。

證嚴上人說,佛教的「經」,也就是「路」,是要人們身體力行去實踐的
。慈濟委員和會員們,就是在這種履行佛經「菩薩行」的生命態度中,形
成一股善的循環;它就像一條用信心搭起的愛的長河,為台灣人民的心靈
,創造一片淨土。

上人非常強調力行和以身作則的重要。他說:「委員一旦穿上『柔和忍辱
衣』,便要時時警惕自己要柔和、要有忍耐的心念,對家庭中的父母、公
婆、子女、親人……必須用一分愛來寬待他們。」

而所有慈濟人必須做到「十戒」──十項自我要求:一、慈悲喜捨不殺生
;二、不嚼檳榔戒菸毒;三、誠正信實不偷盜;四、不打電玩不賭博;五
、夫妻守分不邪淫;六、聲色柔和講禮節;七、口吐蓮花不妄語;八、騎
乘車戴安全帽;九、身輕心安不飲酒;十、孝順父母常感恩。

無論政府官員、企業家、上班族、婦女,乃至市井小民,不分年齡與身分
,許多人在參與「慈濟」這個愛的大家庭後,改變了自我的人生觀與價值
觀,認識「愛」與「感恩」的生命意義。在慈濟家庭裡,沒有尊卑貴賤、
不分男女老少,有的只是相同的一顆赤誠奉獻的「愛心」。

慈濟人抱著歡喜奉獻的心,實踐「誠正信實」的理念,在家庭中相互影響
,由個人帶動起整個家庭的和樂幸福。在慈濟大家庭中,即有不少這樣的
夫妻檔,他們有著共同的人生目標,相互扶持,用心經營,顉日法喜充滿
;更有因孩子加入「慈青」的行列,在訪貧、當志工的深切體驗中,瞭解
生命的意義,懂得感恩父母的愛……全家人因而生活和樂融融,更能以慈
濟志業為家庭志業,全心投入,發揮對社會濟貧教富更大的功能。

許多慈濟委員或慈誠隊員,乃至會員們,都期待並努力朝著個理想目標邁
進,希望自己的家庭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慈濟家庭」。


由自我改變起,重塑家庭倫理


「踏入慈濟,彷彿走進愛的世界。」幾乎所有慈濟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而慈濟的精神就是一個「愛」字──愛所有的人,愛周遭的一切。它更
提供一個很好的成長契機。

「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成員,因受慈濟精神的濡染,受上人教育理念的啟
發──「以媽媽的愛心,教育普天下的子女」,正積極將「愛」的教育理
念帶進校園中,開啟孩子「知足、善解、感恩、惜福」的良善本性;同時
付出更多的愛,讓所謂問題學生有改過的機會,不致因一時的犯錯,而耽
誤了孩子的一生……

人稱紀媽咪的靜暘師姊,一改昔日的壞脾氣,盡心侍奉公婆,領悟孝順就
是在父母親最需要你的時候,歡喜付出的道理。靜潔委員原本是個養尊處
優的企業家太太,鎮日因無所事事而對小姑、婆婆疑心重重;積極投入慈
濟工作後,深深體會「歡喜捨,快樂得」的人生觀。而踏入慈濟前,是個
村人眼中的「太妹」、先生口中的「潑婦」的洪金蘭師姊,也終於大徹大
悟,痛改前非,決心重整幸福美滿的家庭……

由此,我們可以說:「社會上多一個好人,就少一個壞人;多一個慈濟家
庭,就少一個問題家庭。」而每一個慈濟人都會再去影響另一個社會人;
每一個「慈濟家庭」也會再去影響另一個「問題家庭」。

慈濟亦本著佛陀慈悲心懷進行國際賑濟工作,經由援濟全球各地的苦難人
們的因緣,同時也在各國播撒出愛的種子,讓愛的精神發光與發熱。如此
隨著慈濟腳步的不斷延伸,並與各界有心人士的攜手結合,為苦難的地方
帶來溫馨的關懷,相信世界和平的理想,終能在人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