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急診部的火車頭
趙凱主任和他的醫師夥伴們 |
|
◎張輕安 |
|
他,腳穿馬靴,身穿T恤加牛仔褲,
外面罩的那件白色長袍就像蝙蝠俠的披風,
頂著一頭少年白的飄蕭長髮……
他,竭心盡力投入工作中,二十四小時待命,
觀念新、腳步快、活力無限,
使慈院急診部充分發揮「急診」功能……
「嗯,『凱哥』,是個二十四小時待命,頂著太陽和月亮工作的人!」
「『凱哥』的天空哪有太陽、月亮?就只有──慈院急診部和他宿舍的兩
片屋頂!」
「他有時候好兇哦!我們挨他罵是常事,不過他的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
罵過就沒事了!我們也知道他都是為病人好,所以並不在意。一般說來,
這種罵通常都是有建設性的,有時候深自檢討,對我們自己是很好的成長
,反而更能凝結團隊的感情,大家還是嘻嘻哈哈的,相處得很好。」
「我們在做急救的時候最怕『凱哥』在場,他每次都會大呼小叫『快!快
!快!動作快!』;還有,他常常會依照在開刀房的習慣,要求手一伸就
拿到他要的器械,問題是,急診室的狀況比開刀房複雜得多,病情也千變
萬化,無法只預備有限的幾項現成器械……。」
「來急診的病人病情通常較嚴重,病患及家屬心情憂急,不免有許多不可
理喻的情形發生,應變得不好,很容易發生糾紛。凱哥就很會處理這類事
件,他了解護理人員的苦衷及病患與家屬的心理,他會把病情解釋得清清
楚楚,讓病人及家屬了解醫療程序。需住院的病人,他也能在最短時間內
安排好住院,讓他們覺得很有安全感。相對的,有時候病房或加護病房太
滿了或正在忙排不出來,但慈濟是後送醫院,重病者根本不可能請他們轉
院,凱哥只好千拜託萬拜託,軟的不行只好硬塞,所以他老是扮演急診部
的『大黑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都是在為病人爭取生存的權利,所
以全院上下大家也都會包容、配合他,盡量給他方便。」
「凱哥心直口快,性子急,說做就做,對下屬也是直截了當,說一不二,
跟著他做事權責明確,只要對工作全心投入就不必有其他顧慮;而他也有
本事把那麼多位專任主治醫師、護士、值班醫師整合起來,成為一個合作
無間的團隊,可以說他已抓住了一個領導人的精神──帶人要帶心。除了
對工作竭盡心力的投入,以身作則地廿四小時on call外,他對病人的照
顧及對病患的緊急處理,都有獨到之處,並且重視病患和家屬的感受。可
以說:他使得慈院急診部充分發揮了『急診』二字的功能。」
「凱哥的觀念新、腳步快、活力無限,凡事積極主動,又能多方面的收集
各種急診資訊,消化吸收後刪增修改化為己用,實施在急診部中莫不恰到
好處,很能發揮火車頭的效用,跟著他做事總覺得潛力無窮。」……
◆慈濟醫院的「耶穌基督」
這位被許多人暱稱為「凱哥」的人,正是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趙凱。
提到他,每個人都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觀點,給他各式各樣的評語,但是有
兩點大約是一致的,那就是──全院上下,乃至於證嚴上人及病患,常會
以親切的「凱哥」暱稱他;還有,若將他歸納為「一位講道義,重義氣,
仁心仁術,一切為病人的──特立獨行的今之俠者」,大概也沒人會反對
。
如果還不認識他,那麼請往急診部一站,那個永遠腳穿馬靴,身穿T恤加
牛仔褲,外面罩的那件白色長袍就像蝙蝠俠的披風,但穿著打扮又有點像
西部電影裡瀟洒性格的黃昏大鏢客……那個集數個矛盾綜合為一體的人,
就是他。
再不然,你可以聽聲辨位,在急診部裡會大聲吼叫「快、快、快!」,笑
得最誇張、最有特色、有感染力,見了人老是把下巴往天花板方向一抖,
代替點頭的特殊打招呼方式,腳上如踩風火輪或打籃球般快速移位,永遠
忙得一陣風般幾乎沒機會站下來喘息的,那個人準是他,錯不了。
事實上,他的年紀也不大,「才」不惑上下之齡而巳,可別被他的白髮給
騙了;而你若以為他在佛教醫院裡當急診部主任,就認定他是佛教徒,那
就錯了,他可是位貨真價實的基督徒,而且他富有耶穌般犧牲奉獻的宗教
情操,因此上人還賦予他一個別出心裁的外號──「慈濟醫院的耶穌基督
」,這個外號,對照他的人、他的行事、作風,可謂寫實貼切。
◆以急診室為家,廿四小時待命
凱哥是所謂「外省人的第二代」,在台中清水的一處眷村長大。從小父母
自由獨立的教養模式,涵養出他自由自在、浪漫不羈、至情至性的真性情
;個性中帶有絕大部分豪爽任俠、講義氣的成分,因此人緣極好。由於信
教做禮拜的關係,認識了許多傳教士及外國朋友,喜歡與這些朋友們抱著
吉他彈彈唱唱,還自組樂團,在年輕歲月中渡過許多歡樂時光。
趙凱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期間,就經常到慈濟醫
院支援,在那時,他喜歡上花蓮,對上人濟世救人的理念有所了解,也相
當佩服。
後來他回鄉到台中某醫院服務,深覺該院的公家機關制度不適合滿懷理想
與熱情、衝勁十足的他。適巧慈濟外科主任蔡伯文與他聯繫,希望他來慈
濟共同為醫療條件落後的花東地區病患服務,他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並
在七十九年四月到職,擔起急診部主任的重任。
趙主任到職後,不只以身作則二十四小時待命,隨身攜帶呼叫器,隨呼隨
到,且深切體恤下屬,由於他尚未成家沒有家累,每遇假日,常主動值班
而讓所屬醫師返家團聚。儘管自己連值數天班而身心俱疲,但只要出現在
病患或醫護人員面前時,一定是生龍活虎、神采奕奕。
平時他幽默風趣,好交朋友,對部屬他都極關心、尊重,於公務及私誼上
都能給予適度而貼切的照顧。而由於性格的豪爽開於,只要投緣,跟每個
人都能一見如故,他自己幾乎是以急診部為家,而宿舍的門則是雖設而常
「開」──經常開於給他的朋友或護士們聚會、唱歌聽音樂,也常濟人之
急。儘管性格如此豪爽,但是,在工作上共要違反了他「病人第一」的原
則時,他可以暴跳如雷地與人大吵一架,絕不妥協讓步,與平日淡泊洒脫
、豁達開朗的形象大異其趣,救人的心之急切,躍然臉上。
◆病人至上,開創慈院急診新局
也因此,人們通常只看到他的「雷公脾氣」及大呼小叫的一面,卻容易忽
略他沉潛內斂、深思擘畫的另一面。他心思靈活且求知欲極強,很容易吸
收新觀念,因此,趙主任到任後,也為急診部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與措施
,逐漸建立起目前的架構及制度,使病人得到適切的緊急救護及應得的治
療與照顧,使急診逐漸達到醫學中心的標準。
「急診,是一種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的『服務業』!」
「做任何事情,觀念、態度及團隊精神最重要;急診要做得好,一定要調
整以往醫病間的主客關係,將病患當做顧客,為顧客做最好的醫療服務!
」
此一理念在趙凱的「努力推銷」及「強力實踐」下急診部以「顧客至上」
為前題,開創出許多新措施,如成立外科急救小組、改善軟硬體設備、擴
充人員編制、建立急診分科制度、成立檢傷站和急門診,及建立急診各科
專任主治醫師制度等等。近年來慈院急診服務量不斷成長,病患透過急診
轉住院的人數,也由以前約四成的比例成長為逾五成二,尤其星期假日,
更承擔了許多台東送來的求診病患;醫護人員觀念的調整及種種配合措施
,均為重要因素。
◆崇俠尚義的「俠士」風範
趙凱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事,譬如說──他是個孝子,還是個崇俠尚義,
受人點滴,湧泉以報的人。
約三年前,趙凱的父親因癌症在台中住院期間,上人聞訊後,乘每月例行
巡視各地會務之便,曾前往醫院探視他的父親。這件事身在花蓮的趙凱事
後才從旁知悉,上人未曾向他提起,他也並未向上人道謝或致意;但他心
底的感動及感恩之情卻無法言喻,「上人身體如此病弱,出門期間更是辛
苦,日理萬機之餘,竟在百忙中撥冗去探望家父,這個動作、這份心意、
這份人情,我惟有盡心盡力守好崗位,銜環以報!」
這就是古人「肝膽相照」的風範吧!此後趙凱更兢兢業業地把自己的時間
、心力,完全奉獻給急診部──他身先士卒,外科的許多小刀都自己動手
,還要為其他科服務、做篩檢工作;內科、小兒科忙時自己也投入,簡直
比家醫科還更像綜合科。此外,他還自己出錢佈置辦公室、買地毯、沙發
、電視,讓沒輪到值班的醫護人員有較舒適的休閒討論空間,也讓值班的
醫師能有好的休息之處而能充分儲備體力,遇有狀況時,能夠保持在最佳
狀態,披掛上陣,為病患提供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他工作不計工時,常主動連值數天班,尤其是來到慈院後的四個農曆春節
假期,也都是在急診部中度過,根本沒有假日、年節可言。而由於沒有時
間陪女朋友,先後交往的對象也都無法接受他「生活中只有病人」的工作
態度,而另行他嫁,以至於他迄今仍是慈院醫師中最有價值的單身貴族之
一。
趙凱對其他醫師亦相當尊重,對上人及當初找他來慈院服務的蔡主任,尤
其有知遇之恩。從來,趙凱的頭髮一逕都是瀟洒率性地任其長及肩膀,那
頭斑白的長髮,一向是他的註冊商標,但只因某年年終,上人說了一句:
「你的頭髮該剪了!」他二話不說,只點點頭,下次上人再見到他時,頭
髮已剪得整整齊齊。對於蔡主任,雖然趙凱自己早已是科主任,但只因自
己屬於外科系,加上當年的知遇賞識,迄今許多事仍充分徵求蔡主任的意
見。而由於他對團隊精神極為重視,對功名利祿看得淡泊,人緣又好,因
此大家都樂於交他這個朋友,在工作上也結合成一個極好的團隊。
前年的某日,住在趙凱樓下宿舍的陳瑞霞醫師突然發現:趙凱明明都在醫
院值班、待命,家中沒人,但近日來她家的天花皮卻老是傳來一陣陣「.
ㄎㄡ.ㄎㄡ,.ㄎㄡ.ㄎㄡ」之聲,偶爾還會有物品移動、掉地的聲音,
好似樓上有人居住活動,心中疑惑至極;一問之下,才明白:趙凱曾回台
中一趟,將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接來花蓮奉養,並請了一位特別看護照顧
她,平日的「叩叩」聲,就是趙媽媽的拐杖聲。
原來,趙凱一家在台中清水與舅舅家為鄰,彼此互相照顧;趙凱自學生時
代即離家求學,父母一向多虧舅家照應。但自趙爸爸過世後,趙媽媽身體
違和,他又無法常回台中探視,為方便照顧,就接母親來住了。然而,老
母親住到了兒子宿舍中,卻仍經常數天看不到成天勞碌奔忙的獨子;而在
趙凱,母親接了來卻無法時時承歡膝下,把她冷落在家,偶爾抽點空匆匆
回宿舍一趟,心也記掛著病患,在工作與孝道無法兩全的情形下,只好買
了一支無線電話,以便隨時聯絡,並時時期勉自己服膺上人的精神──移
孝為愛,放長情、擴大愛,將他對母親的大愛獻給病人。
◆湘西義診悟醫師「救命」天職
年初,趙凱隨同慈濟大陸賑災團前往湘西義診,讓同行的志工師兄姊們真
正見識到了他的慈懷柔腸。他捨棄了自小掛在嘴邊的「江湖術語」,而以
慈濟語取代;見每位災民及求診的病患,身為基督徒的他,均自在虔心地
主動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問診時和顏悅色,語調輕柔,與在慈院急
診部時常常緊張的大呼小叫的表現截然不同。
義診完畢後,趙醫師與師兄師姊們還不辭辛勞地一起跋山涉水,到偏遠的
山村聚落去做居家關懷。湘西山區偏遠貧窮,醫療用品較其他地區缺乏,
衛生教育難以普及,多數人患有眼疾、耳疾、胃病、凍瘡及營養不良;有
的染患肺結核需要長期治療,但因無錢就醫只好任其惡化。而當地居民長
期背負重物翻山涉水,一輩子均是臉朝黃土背朝天地耕作,因此三十歲以
上的災民,肩膀、脊椎、膝蓋骨骼變形者比比皆是;有些人只受了輕微的
外傷,卻因沒有醫藥及醫護人員可以處理,而任其潰爛見骨、長蛆生蟲…
…鎮中的醫療站也破舊簡陋,無法以台灣的標準來看待;但值得慶幸的是
,醫療人員仍是因陋就簡地執行著醫師的天職而未懈怠,一切情形看在趙
凱眼中,更是感慨萬千。
另有一回,趙凱隨同師兄姊們翻過數個山頭,看了幾位病患後,來到一個
案家,患者是一位六十歲的老人,得了肺氣腫,肺已嚴重纖維化,喘得很
嚴害,身軀也顫動不巳而無法站穩;當趙凱用聽診器為他診斷肺部時,老
者抖動著身體,口水不由自主地汨汨流下,沿著聽診器一滴滴地滴到趙凱
手上已趙凱不擦也不避,只是專注在病患身上。稍後他開了藥給老人,並
細心親切地叮嚀病人按時服藥、不可以抽菸……態度和婉一如對自己的長
輩親人。這一幕看在師兄姊眼中,感動不巳;而對身為醫師卻對當地醫療
無能為力的趙凱而言,老者的口水卻像一滴滴鮮血般,滴入他的心底……
他說:「去了湘西,更感受到生命的可貴!醫師從事的是『救命』的工作
,有太多地方、太多事情可以做了,不一定要在大醫院或醫學中心服務。
像湘西地區,老百姓連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都有困難,那有餘力顧及醫
療問題?但當地的醫療人員在那樣的環境下並沒有懈怠,仍是照常進行著
醫療行為,盡心盡力地為病人提供他所能做到的醫療服務。因此,在『救
命』的前題下,一個醫師無論處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中,都要能執行醫師的
天職──沒有儀器設備,自有沒有儀器設備的做法,否則一味從環境設備
上去要求,就找不到根了,難免失去行醫的宗旨。我們一方面向先進國家
吸取新觀念、購設更完善的硬體;另一方面,也應多到環境差的地方去看
看,才能回到行醫『救命』的根本而不致偏失。」
同時,湘西行中,趙凱從大陸海關、官員及黎民百姓對慈濟人的尊重與禮
遇,體會慈濟人在大陸扭轉台灣同胞形象及化解兩岸心結的努力;在與師
兄姊毫無距離地生活一段時間後,他更深深感到:志工師兄姊們實為慈濟
最大的資源與動力;在面對湘西八萬多人的賑濟活動中,他也體會到個人
力量的有限性與團隊精神的重要。
◆配合國外新知強化急診功能
近年來,行政院衛署核定了「醫療保健計畫──建立全國醫療網第二期計
畫」,成立「東部地區緊急醫療網」,並於五月二日舉行該網成立以來首
度的大規模「陸空救難聯合演習」,由慈濟醫院擔任責任醫院及基地醫院
的雙重使命,因而慈院急診部地位更形重要。為期確實在緊急醫療網中發
揮基地醫院的功能,求好心切的趙凱,更於四月初自費自假前往美西觀摩
重大傷亡事件的緊急急救系統,並到數個醫學中心及大醫院的急診部參觀
訪問。
趙凱指出,慈院急診部的人事、制度及組織架構目前均巳大致完整,基於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接下來就有義務、有責任擔起醫療網中應擔
的責任,建立起急診後送醫院功能;並往外發展,指導、支援到院前的緊
急急救任務,確實提昇花東地區的緊急醫療水準,完善整個花東地區的醫
療急救事業,以保障民眾的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對當前世界上最新的急
救事業的方向、發展趨勢及重點,進行了解,才能精益求精。
美國加州尤其是洛杉磯,屬於頻繁的地震帶,大量傷患、水患都有,因此
當地的急救事業可謂居於全美領導地位,趙主任一趟美西之行所見所聞,
深覺無論軟硬體、人事、制度、作業流程均受益無窮,尤其是當地工作人
員做事情的態度與熱忱、觀念的新穎靈活、嚴格的自我要求及敬業精神,
更讓他深有所感,而擬出一套長遠的參考計畫,希望能據此創發出慈院獨
特而有領導作用的急診服務。
◆充滿熱情理想的急診醫師群
由於趙凱的種種努力及他個人的特質,吸引了許多與他志同道合的醫師,
一起為「台灣後山」的醫療人權及慈濟的理想而努力;在急診部,你很容
易在醫師們身上發現共同的特質──和善熱情、朝氣蓬勃。
張曉昇醫師是急診部的生力軍,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就在榮民總醫院外
科服務,直到成醫師訓練後,分發到花蓮八○五醫院,到去(八十二)年
退伍離職前,巳是該院的外科主任兼急診室主任。在八○五服務的五年期
間,他與趙凱因志趣相投成為至交。而由於他早巳舉家遷居花蓮,對花蓮
醫界及醫療狀況極為熟悉;身兼業餘瑜珈師與作家的太太,除了是個稱職
的賢妻良母外,對他急診救人的神聖使命也相當認同與支持,使張醫師得
以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形下,全心投入於急診業務中,成了趙凱的最佳拍
檔。
急診部醫師的另一個特色,就是華僑所佔比例不少,除了黃乃勤醫師外,
小兒科的陳瑞霞醫師是菲律賓華僑,由於篤信佛教的祖母對上人的護持,
陳瑞霞醫師在民國七十五年,菲律賓和平革命、政局動亂時,來到慈院服
務;金港齡醫師來自香港。外科的尹文耀醫師生長在緬甸,仰光第一大學
醫科畢業後,在當地行醫數年,存夠了旅費及安家費才獨自來台,在台北
亞東紀念醫院及成大附設醫院服務多年,終於把全家接來台灣;在生活穩
定開始追求理想的情形下,來到慈院服務。
除了個人的歷鍊外,急診部的這群醫師們都充滿了一股對人世及生命尊嚴
的人道主義的理想,及對台灣安定生活的珍惜,因而選擇慈濟做為他們發
揮長才的安身立命之處。
七月一日起,急診部將擴充服務面積,並有數位醫師將到任,加上正在受
在職訓練,研究毒性物質急診醫療的賴志仁醫師亦將歸隊,屆時急診部內
、外、小兒科,將各有四名年輕的專任主治醫師為病患服務。
在慈院積極強化、轉型,而醫學院即將招生開學之際,急診部的朝氣蓬發
,正是一個美好的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