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愛的啟發,愛的行動 
                      由護專看慈濟人文教育內涵 | 
                   
                  
                     | 
                   
                  
                    | ◎林秀美 | 
                   
                  
                     | 
                   
                  
                    上人說:「教育並非只有傳授知識的功能,而是要啟發每個人的愛心; 
                      有了愛心,所發揮出來的功能才能自助助人, 
                      這種『愛的啟發』教育,就是慈濟的文化; 
                      進一步說,就是菩薩精神的文化。」 
                      證嚴上人創辦教育志業的目的,就是要啟發每一位學生的良知, 
                      把人人埋藏在心底的愛心引導出來, 
                      然後用這分「大愛」和「良能」去服務人群; 
                      因此,「慈濟人文」即是愛的啟發,愛的行動…… 
                       
                       
                       
                      慈濟護專自創校以來,即以專業智能和人文精神相輔,以培養術德兼備的 
                      莘莘學子為目標。「希望不但能教育出學有專長的護理人員,更期待能培 
                      養出真正具有愛心和耐心的『白衣大士』。」此一直是證嚴上人的辦學理 
                      念,因此,慈濟特別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 
                       
                       
                      ◆慈濟人文,寫在人的行動裡 
                       
                       
                      近年來,各級首長在校長會議上,曾提及「陶冶人文精神,培養宏觀器識 
                      ,為當前學校教育重點之一」、「各校要發揮人文精神思想,落實人性教 
                      育」……等教學目標;教育家們也重新開始鼓勵人文教育的推廣;可見「 
                      人文教育」已逐漸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熱門課題。 
                       
                      什麼是「人文教育」?專家學者認為:所謂人文教育,就是把人當人看, 
                      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人格修養的教育,也就「做人」的教育;而所 
                      謂人文精神,則是代表一種無私無我的態度,一種自我生活肯定及對社會 
                      人群關切的情懷。 
                       
                      「慈濟人文不是寫在書裡,而是寫在人的行動裡。」上人說,一般人文都 
                      是講過去的人、過去的事,而「慈濟人文」最重要的,是以現代活生生感 
                      人的故事、美善的事物為題材。負責策畫慈濟護專人文教育推展的人文室 
                      主任洪素貞老師,進一步闡釋:生命中所有尊重、愛與關懷的內涵,就是 
                      人文;而慈濟護專整個教育的功能,就是以慈濟精文化,把學生潛藏的良 
                      知、善性啟發出來,讓人自覺到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進而能付出良能, 
                      帶動社會真、善、美的循環。 
                       
                      「整個慈濟人文課,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希望教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 
                      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培養一個有用的人(專業技能),也培養一個幸福 
                      的人──一個清楚自己生命方向和內涵的人。我們的社會之所以有問題, 
                      不在於它沒有培養有用的人,而是沒有培養出自覺幸福的人。」洪老師說 
                      。 
                       
                       
                      ◆慈濟文化即菩薩精神文化 
                       
                       
                      社會若要真正進步,各行各業的人都必須具有人文精神;尤其醫療工作人 
                      員,所面臨的是一個個生命個體,而生命中生、老、病、死的過程,又不 
                      斷地上演著,身為醫療群中的一分子的護理人員,該如何面對這樣的人生 
                      ?而人文教育對護理工作究竟有何重要性? 
                       
                      上人常勉勵慈濟護專的學生:「好的護理人員,應是病患心目中的白衣大 
                      士。」因為護理人員面對的是醫療的第一線,有著照護病苦眾生,使其離 
                      苦得樂,發揚「尊重生命」的護理特質,傳承佛教「慈悲喜捨」精神的使 
                      命;護專的孩子便是要肩負這樣的期許和責任,在娑婆世界中發光、發熱 
                      。誠如校歌輕柔的旋律中緩緩地道出──多少希望,依偎在我們的身旁; 
                      多少的祝福,寄託在我們肩上。生老病苦,需要雨露和陽光,慈懷柔腸, 
                      輕輕撫平那創傷。少年的心,像蓮花一樣,在慈濟滋潤下綻放。 
                       
                      由於護理工作需要付出的是最真實、自然的關懷與心理支持,才能讓病人 
                      在患病期間得到身、心平衡的舒適狀態。「我們希望教育出來的學生,不 
                      是一個只會照顧病人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且懂得人性的護理人員。」洪 
                      素貞老師說。 
                       
                       
                      ◆建築景觀展現人文之美 
                       
                       
                      「慈濟護專是慈濟教育志業的起點,是培育白衣大士的搖籃,而護專校園 
                      建築的配置與模型設計,都融入了證嚴上人的構思與理念。有形校園本身 
                      ,實際上已經擔負著無形教師的任務──它默默地影響著師生的言行舉止 
                      與精神境界,發揮了時時教育,處處教育的無止境功能。」張芙美校長說 
                      ,由此可知,護專建築乃融合了慈濟人文精神,有其特殊意義。 
                       
                      被喻為「慈悲喜捨」山的中央山脈,坐擁著慈濟護專;走到頂樓,則能遠 
                      眺太平洋的風貌;而放眼望去,四周更是一片青蒼翠綠。 
                       
                      想像在這高山大海之間,所蘊育的教育理想,該是多麼地令人感動!在慈 
                      濟護專任教近四年的洪素貞老師,自七十九年八月來到此地,便覺有緣與 
                      花蓮的日月山川及慈濟人文景觀朝夕相處,乃成了每日品嚐的佳餚。她說 
                      :「環抱學校的這蜿蜒山勢,就像一張太師椅,而學校正前方的美崙山又 
                      像是一張書桌,凡我學子在此地靈之所,怎能不育人傑之材呢?」 
                       
                      一般人認為,建蓋學校,只要讓學生有上課和活動的空間就可以了,並不 
                      需要講究建築的格局與設計,然而,證嚴上人卻有其高瞻遠見:「教育是 
                      百年樹人的工作,我們用一分完整的愛給予孩子,孩子們畢業後走入社會 
                      ,自然知道該如何去好好地疼惜別人,做一個真正能救病苦的白衣大士。 
                      」 
                       
                      洪素貞老師表示,上人的智慧與用心,無時無刻不環繞在我們四周,其精 
                      神風貌亦呈現在學校的每一棟樓中:洗石子建造的淺灰色大樓外觀,給人 
                      十分樸實、沈穩的感覺,而其間方正的外型,配合圓柱、圓頂與方窗的設 
                      計,寓含著「作人要方正,存心要圓融」教育理想;在慈悲喜捨的擁抱中 
                      ,時時散發愛與關懷的情意,這也正是慈濟人文精神所在。 
                       
                      在行政大樓對面,沿著草地上一條曲折的石頭步道前行,有一片相思樹林 
                      ,林內有用樹幹作成的桌子和椅子,可容納六、七十人上課,即所謂「林 
                      間教室」,是護專的特色之一。此地環境清爽怡人,凡是屬於心靈的對話 
                      ,或自然徜徉的課程,皆可在此進行與分享。 
                       
                      此外,靠近南邊新建教室三樓,亦設有靜思小亭、竹椅、石道、花牆、竹 
                      籬等,洪老師表示,在此且可停下腳步小憩一番,喝口茶,然後理理煩雜 
                      的心思,欣賞人生的過程與美好。喝完茶,直上頂樓,便是佛堂所在地, 
                      佇立在此,有頓覺天地廣闊之感。「向前望去,可見最遠端海天相連的太 
                      平洋,而最醒目的莫過於由慈濟醫院、慈濟紀念堂和慈濟醫學?所形成的 
                      三角座標,正標示著台灣最大的愛心存底,也標示著人性真誠美善的無窮 
                      希望。」 
                       
                      「而北邊教室即將設立的花道室、茶道室、禪修室、展覽館與慈濟館等屬 
                      於人文教育的教室,是供學生怡情養性、淨化心靈之處。」「在這兒,除 
                      了花蓮的自然景觀令人流連忘返外,慈濟的人文之美,就像次第綻放的春 
                      花,永不謝幕,永遠悅人。」洪老師說道。 
                       
                       
                      ◆以「慈、悲、喜、捨」精神為校訓 
                       
                       
                      護專於七十八年創校之始,即以人文教育為其宗旨,證嚴上人為落實人文 
                      教育工作,乃於八十年成立「慈濟人文室」。 
                       
                      慈濟人文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學生優良的人格特質,以適應社會及家庭的 
                      完善環境;開拓學生之心胸與視野,以培養寬廣的思考與氣度;透過人文 
                      藝術的涵養,使能廣泛的應用於護理病人的身、心、靈,以達到真、善、 
                      美的境界;落實慈濟人文精神,以啟發良知,發揮良能。 
                       
                      「人文室」負責人文教育課程的規畫,推廣相關之人文活動及懿德母姊會 
                      活動的安排與組織的加強;另有文化志工的招募、集訓和「文化走廊」系 
                      列的推出等計畫。 
                       
                      人文室主任洪素貞表示,各校都有各校的校風,而慈濟護專的人文風格即 
                      是慈濟精神,因而開設慈濟人文課為必修課程。她說,學生們來到護專成 
                      為慈濟人,生命將與整個慈濟結合在一起,因此希望透過完整的課程,讓 
                      學生體會慈濟的風範,了解整個慈濟的歷史;除了讓學生知道上人創辦功 
                      德會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對「四大志業」和「六大腳印」的認知,因此 
                      每學期的課程內容都隨著慈濟的脈動隨時變動,有時講尼泊爾、非洲、外 
                      蒙古等的援助工作;有時講骨髓捐贈或尊重生命的活動……讓學生了解整 
                      個慈濟的成長過程。 
                       
                      慈濟人文課還包含花道、茶道與禪修等課程,洪老師解釋:「天地宇宙萬 
                      物都有一個自然與生命共相循環的道理在:茶道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花 
                      道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禪修則是自己和自己心靈的對話。希望同學在 
                      每一方面都能有一種共同的、圓融的人生觀,如此生命將更飽滿、更踏實 
                      。」 
                       
                      人文教育課程設計,除慈濟人文課外,尚包含哲學、美學與生活藝術。「 
                      哲學是思考的東西,比如怎樣活得像一個人,本身就是思考的問題,而如 
                      何能夠有愛與尊重和關懷的生命態度,也是一個思考的問題,因此哲學可 
                      說非常的重要。」洪老師認為,中國哲學是根的思考,而人生哲學則是現 
                      代的思考,前者是古典,是一種制約;後者是現代,是一種浪漫,情與理 
                      應該相配合。又說,有了根的思考後,人生哲學會告訴我們處在現時代的 
                      社會裡,遇到問題時該怎麼做,什麼時候該扮演好什麼角色。 
                       
                      生活藝術包括手語、說話、花道、茶道及禪修等。宇宙萬物都在對我們做 
                      無聲說法,而手語即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洪老師表示,社會之所以有很多 
                      問題,就是因為有太多的聲音,而慈濟世界裡,卻有很多非常美的手語, 
                      都是以尊重生命的立場為出發點,做無聲的說法。她說:「希望我們的護 
                      理人員學了手語後,可藉此做為家屬、醫師與病人間溝通的橋樑,讓病人 
                      得到尊重,同時更清楚地知道病人的需要和感覺。」 
                       
                      至於說話的課程,洪老師表示,如何說好話、好好說話、說對每一句話, 
                      是件不容易的事,甚至表達時的速度、音量和表情,如何才能讓人家覺得 
                      是善意的、悅耳的,全然的接受,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課程外,舉凡慈濟來訪之貴賓接待,定期舉辦尋根之旅、文化講座,以 
                      及志工服務精神與活動推廣等等,皆屬人文活動的範疇。 
                       
                       
                      ◆活生生的人格教育引導學子 
                       
                       
                      「人與人之間尊重、愛與關懷的生命態度」是洪老師給慈濟人文所下的定 
                      義。她認為不僅是在人文課程上,一般課程與專業課程或學校裡的各項活 
                      動,老師們都應秉持這個信念,以身教和言教,將此精神呈現在學生眼前 
                      ,這將是慈濟護專最大的資產。 
                       
                      為使離家求學的孩子不中斷家庭教育,護專特別為學生安排了懿德母姊, 
                      以母性的特質與柔和忍辱的人格典範來教育孩子,扮演亦母亦姊亦師亦友 
                      的角色,輔導學生,觀機逗教,以無形的力量,塑造出特殊的人文素養。 
                       
                      對護專的每一分子,無論是校長、老師、懿德母姊及每一位同學,上人始 
                      終存著無限的感恩與期望。他說:「感謝張校長把慈濟精神融入校園中, 
                      建立慈濟校風;感謝每位老師對學生所付出愛的教育和關懷;也謝謝懿德 
                      母姊們,對學生女兒的那分貼心的窩心……。人生有愛才有幸福,同學們 
                      現在要歡喜地接受師長和懿德媽媽給予的愛,將來再把愛奉獻給人群,這 
                      才是美好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