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給地球村的鄰居多一分關懷
慈濟與世界醫師聯盟合作,進行盧安達緊急醫療救援
◎徐祥明.張月昭
《緊急醫療救援盧安達難民》•之二


充滿種族仇恨、內戰頻繁的盧安達,經過一場腥風血雨的慘烈內戰及死亡
人數高達五十萬人的種族大屠殺後,四百餘萬流離異鄉的難民,正面對恐
懼、飢餓、疾病及死亡的威脅。

前往盧安達救援無辜難民的行動,無異是一場與死神拔河、與時間賽跑、
與疾病競爭的挑戰,每拖延一天時間,就可能有成千上百的人死亡。

基於時間的急迫性,慈濟盧安達救援工作首要考量的是──「效率」。透
過所有可能的管道進行聯繫、瞭解後,慈濟決定與世界醫師聯盟
(MEDECINS DU MONDE,簡稱 M. D. M.)合作,進行「盧安達緊急醫療
救援方案」,派遣包括慈濟醫院醫師在內的醫療團,前往第一線,加入這
項直接搶救生命的行列。在參與盧安達第一線救援行動中,慈濟是第一個
來自東方的團體。M. D. M. 經年累月在世界各地從事專業醫療援助,且正
與慈濟共同援助北非的衣索匹亞,其專業的企畫、應變能力及動員的「神
速」,正符合了救援盧安達的「效率」,以及慈濟國際賑災「直接、重點
、尊重」等原則;而在此一事件中,各國慈濟人的動員響應,亦充分發揮
慈濟國際化腳步後的「慈濟地球村」功能。」




「盧安達緊急救援方案」全然由慈濟主動規畫、聯繫和執行,機動性、動
員力都相當強。

自今年四月六日,盧安達總統座機遭火箭擊落喪生後,該國陷入內戰,生
靈塗炭,慈濟即持續關注局勢變化;六月份種族衝突日趨激烈,慈濟雖多
方研判救援方向,但由於盧國內戰未熄,局勢瞬息萬變,救援方針難以落
定。七月份,叛軍控制全局,數月來不曾停歇的大規模種族屠殺行動,致
使受屠害人數已達五十萬人;全國近三份之一的民眾拋棄家園,長途跋涉
向邊境四散逃亡。

為數高達數百萬的難民,一百九十萬逃往西北邊境的薩伊,薩伊邊境的戈
馬城在短短的一週裡湧入大量難民,而西南法軍保護區內,也有二百五十
萬的難民聚集。除了缺乏糧食及飲水,難民營內並發生大規模霍亂、痢疾
等傳染病,使難民死亡人數快速增加。


主動尋找救援管道


秉持「尊重生命」的理念,慈濟決定展開對難民的救援工作。除了積極研
擬救援方案外,並著手與外交部非洲司聯繫。外交部非洲司表示,我國在
盧安達的鄰國薩伊設有經貿代表處,若慈濟決定以薩伊作為援助盧安達的
管道,他們會盡力協助。

然而,慈濟進一步瞭解後得知,薩伊是個相當貧困的國家,雖然我國在當
地有外交據點,聯繫上較方便,但是物資的取得可能有困難;且從薩伊首
都到邊境戈馬城有一段蠻長的距離,物資運送的效益也大打折扣。於是,
慈濟基金會重新評估其他的選擇,其中包括烏干達、坦尚尼亞和肯亞等幾
個鄰近國家,以及透過慈濟在非洲衣索匹亞救援工作所建立的管道,深入
瞭解物資採購及運送的可行性。


「直接」仍是基本賑災原則


另一方面,慈濟美國分會也積極與聯合國聯繫,瞭解當時國際組織在盧國
境內的救援情形。當時聯合國對盧安達的救援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軍隊
力量──以法軍為主的和平部隊,用武力做和平維護;第二,政治影響─
─即透過聯合國的影響力,協調薩伊、坦尚尼亞、烏干達等周圍國家,對
盧安達做政治上的援助。盧安達難民剛開始逃到薩伊戈馬城時,不但無法
在該地安身,甚至會遭到薩伊軍隊的劫掠,後來薩伊總統親自視察後,才
允許難民進入,並且不再有搶劫和隔離的情況,這即是聯合國的努力。第
三,國際救援──聯合國聯絡一些國際組織,包括紅十字會與世界展望會
,提供糧食、飲水等第一線的救援。

國際組織形容對盧安達的急難救助是「跟時間賽跑」──由於每天有數千
人死亡,所以救援工作一定要選擇最有效率的方式。因此慈濟除了進一步
直接聯繫救援管道外,也考慮跟其他國際組織合作。

由於盧安達叛軍剛剛取得政權上的優勢,非常恐懼外國團體大量進入,影
響其政權的穩固,因此嚴格限制救援人員入境;當時只有聯合國委託的國
際組織以及法國部隊和美軍,在當地做援助工作,連救援物資也只能在肯
亞和烏干達轉給聯合國,護送人員無法入境;其他善心人士或團體,均以
安全為由被拒絕前往該地,唯一的例外是─藥品運進來,必須要有醫師指
導,因此他們僅容許醫療人員進入。可見醫療救援是較具體可行的管道。

經過多方評估,大部分在盧安達境內從事救援工作的機構,都只接受外界
金錢捐助,捐助者無法主導或過問他們的運作,而且物資的支配方法與執
行成效,無論是世界展望會或紅十字會都不敢打包票,只能「盡力去做」
。而法國世界醫師聯盟的做法和慈濟的構想比較接近,且慈濟與其有援助
衣索匹亞的合作經驗,加上盧安達曾是法國的殖民地,運作上應較無問題
,所以慈濟決定與M.D.M.聯繫合作事宜。


與世界醫師聯盟再度攜手


與世界醫師聯盟聯繫後,得知其在盧安達陷入混戰初期,就已經派人在盧
安達幾個地方實行援助計畫──在首都吉佳利,設有一個醫院及三個孤兒
院;在吉佳利東方五十公里的一個城市,也設有一個醫院、一個孤兒院;
另外,因為難民四散逃逸,M.D.M.在盧安達南方也設有一個難民營
;而在薩伊的戈馬城,除設有一個難民營之外,還有一個醫療站。

巧合的是,七月二十二日,世界醫師聯盟設在戈馬城的醫療站對巴黎總部
發出緊急求助─戈馬城一下湧入一百多萬的難民,在缺少糧食、飲水下,
衛生情況惡劣,暴發了大規模的霍亂,遍地都是垂死的難民,亟待救治。
所以,世界醫師聯盟總部決定:除原來在戈馬城的一個醫療站之外,立即
增派醫護人員前去戈馬城。

慈濟是在七月二十五日與M.D.M.聯絡,提出援助盧安達的合作建議
,兩日內,M.D.M.即擬好第一階段緊急救助企畫草案。

此階段救援目標,主要針對盧國西北方最大難民潮聚集地──薩伊邊境的
戈馬地區,進行醫療救助,並於戈馬城至盧安達首都吉佳利,大量難民返
鄉道路上,設置三處活動醫療站,沿路提供難民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無休的
醫療救護及營養補給,供給霍亂、痢疾疫苗及醫藥,防止傳染病隨返國的
難民在全國蔓延。


在難民返鄉道路上伸援手


這個方案的背景是:隨著情況的演變,聯合國和美國部隊共同認為:戈馬
城缺乏物資,在飢餓與疾病的侵迫下,難民在這裡唯有死路一條;而且難
民總數太多,救援工作進行困難──美軍空投失敗,甚至聯合國也做得不
很順利。同時,聯合國糧食組織透過衛星監測發現,盧安達境內的糧食已
屆臨採收期,如果這時難民不回家園採收的話,這些糧食一定會腐爛;腐
爛之後,明年盧安達就會面臨全國性缺糧,到時就不單純是難民問題而已
,將會引發更大的危機;所以聯合國鼓勵難民返回家園。

自盧國內戰以來,已有五十萬人遭屠殺,難民逃難就是恐懼種族大屠殺,
若能保證他們的安全,難民才可能陸續返鄉。恰在此時,盧安達新政府為
取得國際的承認,也動用部隊到各處宣導,保證難民們回鄉後絕對安全。

由於當時戈馬城約有九萬人罹患霍亂,且數目不斷增加中,如果這些人循
著這個道路回鄉,將疫菌散播到全國各地,會造成更大危機。加上這些難
民本身的身體狀況已經很衰弱,要回到首都並不容易,若沿途給予救助,
便能協助他們更安全、更迅速的回到家;因此,最好的援助方式就是在沿
戈馬城到吉佳利這條回國的道路上做救助。

基於這些因素,這個計畫草案二十七日立即獲證嚴上人認可,希望即刻進
行。


合作夥伴的專業效率令人敬佩


當二十七日,證嚴上人同意M.D.M.擬出的盧安達緊急救援合作計畫
後,M.D.M.即根據此次行動的作業需要,從歷年來建立的人才儲備
網路中,過濾了七千名來自世界各地願隨時接受徵召參與該組織的義務性
醫療工作者;經嚴格篩選後,點名徵召了二十三位醫護、藥劑及淨水處理
的義工,次日,便完成人力動員、物資採購及租用專機的工作。

二十八日,慈濟英國聯絡處負責人慈華師姊,與目前正在英國進修的慈醫
院泌尿科張世忠醫師等一行七人,即從倫敦飛往巴黎,瞭解並協助整個方
案的進行及聯繫。

由於M.D.M.負責聘請,參與這項合作計畫首階段工作的二十三位醫
護人員,除法國籍外,尚有英、美籍人士參與。他們一接獲通知,立即調
整個己私務,七月三十一日上午已抵達巴黎的M.D.M.總部報到,整
裝以待。當晚在總部召開行前會議,由M.D.M.總裁布育耶(
BRUGIERE) 親自主持,詳述盧安達現況、此次任務及注意事項,二十三
名義工個個精神奕奕毫無懼意。同時,無論是醫療器材、霍亂疫苗、醫療
箱、餅乾、帳蓬、行軍床等物資,都是以批發價向廠商採購,而且貨品也
由廠商自行運至機場,為慈濟省下大筆倉儲運輸費。

英國聯絡處的慈濟人親眼目睹M.D.M.在此次與慈濟合作的方案中,
所發揮的高度專業能力及專業效率,充分符合慈濟「將所有援濟物資涓滴
不漏落實在災民身上」的原則,令慈濟人感佩不已。

而對於M.D.M.的醫療專業能力,張世忠醫師驚訝地表示:「該組織
醫療人員準備了配備齊全的旅行箱,每個醫療箱都足以應付一個開刀房所
需,打開箱子就可以為病人動手術!」「這樣精確的醫療後勤支援,不是
一般機構做得到的!」張醫師讚歎的說。

三個醫療站的配置,直接從法國以專機空運到當地,是醫療設備齊全的「
可移動式重裝備醫療站」,可以隨著難民的需要移動,提供機動性的協助
。而每個醫療站除配置有醫藥、疫苗外,還包括三輛吉普車及三套無線電
通訊設備、三座發電機、十張醫療帳、三張住宿帳、三座檢驗室、三套瀘
水設備、毛毯、蚊帳及六噸奶粉、營養品等,另有一百五十張活動床,可
針對特別嚴重的病患做留置醫療。三個醫療站中,每站均有一位醫師、五
位醫藥處理員及一位行政人員;在首都吉佳利,並派有一位醫師及一位行
政管理人員統籌全局。

英國的委員們向M.D.M.轉達證嚴上人的建議:運送醫療用品及人員
的專機若有剩餘空間,慈濟願意另外撥款採購一些補給品運給盧國難民,
必要時,甚至可以雇用一架飛機運送。

對於上人的建議,M.D.M.總裁及採購部經理十分審慎地研究討論後
,才給予答覆並向慈濟人詳細解釋:目前第一階段的緊急救援工作,仍應
以協助飽受霍亂荼毒的難民克服疾病死亡陰影的醫療工作為主;待傳染病
的蔓延控制後,再依當地情況及難民反應,決定第二階段步驟,如此較為
適當有效;同時,布育耶總裁也認為,現階段仍不宜運送太多物資,最重
要的還是要鼓勵難民回國重建家園,一來有助於疏解難民潮,減少傳染病
的機會;二來他們及時返鄉收成,才能避免來年的飢荒,這樣做比為他們
建難民營長期安頓且供給物資有意義得多。

M.D.M.明白慈濟善款得來不易,把一塊錢當五塊錢用的作法,也讓
慈濟人對他們的用心感到讚歎。慈華師姊說:「上人要我們親至巴黎,目
的之一就是要確認十方善款是否確實化成難民所需,而不僅是一個帳面上
的數字,而M.D.M.的表現,確實讓人沒話說──他們的犧牲精神和
專業效率,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第一個來自東方的救援團體


慈濟的救援行動,除了委託世界醫師聯盟聘請醫護人員,並有總管理中心
專員徐祥明先生和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王英偉醫師,於八月十一日趕
抵盧國首都吉佳利,加入醫療團第一線搶救生命的行動。

王英偉醫師是國內首位參與盧安達第一線緊急救援任務的醫師,曾赴美取
得公共衛生及熱帶醫學碩士學位,是國際醫療衛生教育博士候選人,受過
聯合國為開發中國家高層公共衛生人員舉辦的「社會動員」訓練,是參加
這項救援行動的適當人選。他們前往盧安達,有幾個主要工作推動:

第一,加強目前進行的第一階段方案聯繫和執行效率;第二,後續救助方
案的準備;第三,若從肯亞運送大批糧食,在吉佳利做銜接工作;第四,
希望能夠和最有效率的國際救援團體、聯合國代表並肩工作,建立一個最
直接、最密切的聯繫管道;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把台灣民眾的愛心及
關懷帶到盧安達。過去台灣對國際賑災比較陌生,即使參與援助,一般都
只是間接性的,只是捐錢給其他國際組織代勞,今天有這個機會能和國際
組織並肩參與第一線救援,這對台灣同胞的教育和啟示作用非常大,也有
助於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認識。


國人愛心無遠弗屆


在此次的盧安達救援行動中,慈濟散佈在世界各地的據點,也發揮了「慈
濟地球村」的動員力量。除了英國、美國外,南非聯絡處亦就近在非洲地
區聯繫及安排糧食及其他救援物資的採購及運送事宜,只要盧國情勢容許
,災民有需要,他們都整裝以待,可以立即加入第一線的救援工作。

此外,慈濟在這項救援行動中,召募國內醫護人員參與,也獲得熱烈的回
響,充分顯見台灣人的愛心不落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