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用大愛走入國際社會 | 
                   
                  
                     | 
                   
                  
                    | ◎張瓊齡 | 
                   
                  
                     | 
                   
                  
                    【慈濟志業年度回顧】一步六腳印之二〈國際賑災〉 
                       
                       
                      二十世紀末的今天, 
                      當台灣還不斷在找尋一個可以被國際社會認可的名號, 
                      慈濟以民間慈善組織的身分,與國際慈善組織並肩, 
                      投入跨國際救援行動的行列。 
                      當台灣人民被國際媒體諷喻:居住在「最昂貴的貧民窟」時, 
                      慈濟人正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愛心密度最高的島嶼。 
                      慈濟,用大愛走入國際社會...... 
                       
                       
                       
                       
                      ◆伸出援手 
                       
                       
                      ☉尼泊爾北疆與中國大陸峰峰相連,南與印度往來無國界,這兩個國家與 
                      尼泊爾政經關係微妙,長久以來,尼泊爾境內多項建設是經由兩國提供財 
                      力、技術建造而成。然而,當尼泊爾南部平原在一九九三年夏日,因暴雨 
                      連綿致使河堤潰決,造成四十多萬人民流離失所的災情後,在一九九四年 
                      夏、秋完成一千四百戶愛心屋,供「災民中的災民」獲得安住的,是經由 
                      台灣的慈濟人。 
                       
                      ☉台灣海峽兩岸各自發展四十餘年,自一九九一年大陸華東世紀洪澇發生 
                      之後,著眼於協助廣大的水患災民盡速回復生活常軌,台灣慈濟人陸續完 
                      成安徽、江蘇、河南三省中災情特種四縣的建房、發放工作;並於一九九 
                      三年十二月,再為湖南湘西山區桑植、永順水患災民發放紓困。一九九四 
                      年夏季的華南水災,慈濟人又赴廣東、廣西的重災區發放米糧、為建房破 
                      土。三年多以來的賑災因緣,開啟了雙方人民在經貿、旅遊、探親交流之 
                      外的新經驗。 
                       
                      ☉伊索匹亞歷經長期內戰、天災,於一九九一年後政情趨穩,慈濟人與法 
                      國世界醫師聯盟 (M. D. M.)自一九九三年起展開一項協助伊索匹亞醫療 
                      網重建的三年期方案,在這個第三世界國家欲奮力振作的時際,給予一臂 
                      之力。一九九四年,本合作方案已邁入第二期,當地民眾在健康狀況提升 
                      之後,逐漸出現從事開墾、憑己力改善生活的現象。 
                       
                      ☉客居泰北的六萬多名中華兒女,歷經四十多年的歲月,仍舊為著保存一 
                      脈中華文化傳人的實質身分,在與地主泰國強勢的同化力量做拉鋸戰。經 
                      由一九九四年四月及十一月的兩次實地勘訪,台灣慈濟人擬定了以慈善、 
                      醫療、教育、文化為援濟方向的三年扶困計畫──因為不忍見到一份持續 
                      了四十多年的堅持,因後繼無力而化為泡影。 
                       
                      ☉一九九四年八月四日,一架載運三十四噸醫療物資及二十三位不同國籍 
                      醫療人員的蘇聯製  EW-76836 
                      軍用貨機,自法國巴黎飛往盧安達;那也是 
                      一部滿載台灣善心人士愛心的救援專機。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兩位慈濟 
                      代表搭乘聯合國的救援運輸貨機經肯亞飛抵盧安達。這個行動,使得亞洲 
                      人、亞洲的救援組織,也為盧安達的慘劇做了見證,同時,使得國際友人 
                      開始知道有「台灣」;知道這個他們印象中的「貪焚之島」,原來有「愛 
                      心」的一面;知道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並未忘卻自己作為一個地球村民 
                      的責任。 
                       
                      ☉一九九四年秋,慈濟接獲一封來自柬埔寨王國(即「高棉」)內務部的 
                      求援信,期望本會能夠對該國自六月起連續三個月豪雨所造成的水災,及 
                      接續而來的旱災伸出援手,期以度過難關。十一月份,慈濟代表前往勘災 
                      ,立即提供二十部大型抽水馬達以紓積水及灌溉之困,並於十二月初盡速 
                      前往發放米糧及稻種。柬埔寨與台灣並無邦交,僅有經貿往來。 
                       
                       
                       
                      ◆只因「甘願做」 
                       
                       
                      三年多的歲月裡,慈濟用大愛走進國際社會。 
                       
                      這段歷程,走得並不輕鬆。 
                       
                      曾經,我們徘徊在阻隔了四十多年的意識形態圍牆前,苦苦地傳達一分清 
                      淨無染的心念; 
                       
                      曾經,我們被「犀牛終結者」、「貪焚之島」的陋名所累,險險被阻斷與 
                      國際救援組織攜手合作的機會; 
                       
                      曾經,我們因為沒有具體的邦交關係,而讓待援的對方遲疑不已; 
                       
                      然而,我們從不曾因此,放棄過「直接、重點、尊重」的救災原則。 
                       
                      曾經,我們從被援助者轉為自助者,進而成為救援者的過程中,遭受到來 
                      自於本土的質疑與壓力; 
                       
                      曾經,我們在跨出門檻,推動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救援行動時,承受到一些 
                      肇因於不同觀念的批評; 
                       
                      曾經,我們因為肩上的擔頭加重了,在奔忙於長街陋巷的當下,無暇再與 
                      眾人細細分享一己的心得,使得人們誤會我們減少對本土的關心; 
                       
                      但似乎,這些也都是必經的過程,我們從來也不曾因為誤解,而耽誤了我 
                      們去承擔的使命。 
                       
                      曾經,我們在達成救援的基本協議後,卻受阻於彼此辦事績效的差異,一 
                      顆急切送援的心,飽嚐了如坐針氈的滋味; 
                       
                      曾經,我們在擬定了分配發放的行程,卻礙於對方政局不穩,屢屢更改既 
                      定的時日; 
                       
                      曾經,我們甘冒四伏的危機,自願前往那已無法紀、無政府、無道理可說 
                      的殺戮國度,妻小在家中膽戰心驚; 
                       
                      曾經,我們在海外展開工作,家中發生變故,是靠家鄉的師兄姊們鼎力照 
                      應家務,而繼續完成任務; 
                       
                      曾經,在寒天雪地的國度,一碟鹽、一碟糖,是我們佐食的配菜; 
                       
                      曾經,為了簽訂一紙建屋契約,有人一直孤零零地留守到年節前夕; 
                       
                      曾經── 
                       
                      哪怕有再多「曾經」,全都因為出自心甘情願,而顯得理所當然。 
                       
                       
                       
                      ◆一分清淨緣 
                       
                       
                      三年後的今天,在海峽兩岸人民的接觸經驗不免「言必及利害關係」的時 
                      際,慈濟人與華東、華南、湘西的二十餘萬百姓,締結一段清淨無染的好 
                      緣。 
                       
                      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當台灣還在不斷找尋一個可以在國際社會被認可的 
                      名號,慈濟則以民間慈善組織的身分,投入跨國際救援組織的行列。 
                       
                      當台灣人民被國際媒體諷喻居住在「最昂貴的貧民窟」裡的時候,慈濟人 
                      正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愛心密度最高的島嶼。 
                       
                      當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無法再安住在自己家鄉,經由合法的管道成為移 
                      民,或者透過非法的管道成為偷渡客,甚至,迫於戰火不得不流離失所, 
                      成為難民的時候;慈濟人正逐漸明白──有大愛的地方,才是安住的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