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寶燈常明 | 
                   
                  
                     | 
                   
                  
                    | ◎周淑美 | 
                   
                  
                     | 
                   
                  
                    在生命最低潮的時刻, 
                      似菩薩化現般,孩子的「慈濟老師」走入她的心靈; 
                      這分溫暖慈愛的支持力量,猶如明燈高懸, 
                      讓她得以徹見──一切唯心。 
                       
                       
                       
                      如果說,夫妻結褵是好緣惡緣,無緣不聚;親子之間是討債還債,無債不 
                      來──那麼,在世俗人眼中,她和丈夫,恐怕是前世曾締惡緣,是以今生 
                      相看兩不順,彼此怨懟不休;而小兒子則好似為報恩而來,小小年紀即善 
                      體人意,聰敏靈慧──也是這分對孩子不捨不忍的牽繫,使她在佈滿荊棘 
                      的婚姻路上即使步履蹣跚,仍能勉力前行。 
                       
                       
                       
                      ◆「怨憎會」苦 
                       
                       
                      她向來能幹,人緣也好,三十歲時在親友的撮合下,和丈夫步上紅氈,面 
                      對這樁稍遲的婚姻,當然是滿懷歡喜與珍惜。 
                       
                      婚後,料家理財、內外兼顧難不了她,反倒是夫妻間的齟齬、勃谿,常令 
                      她茫然失錯──生活中最細微的一樁事或日常中最平淡的一句話,都足以 
                      引來丈夫的責怪;儘管她自忖已小心翼翼,卻仍動輒見咎,丈夫暴怒的面 
                      容和犀利的口氣總是出其不意,漫天漫地的傾覆而來。 
                       
                      她原是極明朗的人,一再自我調適,企圖改善夫妻間的相處模式,無奈彼 
                      此對事、理的認知差距實在太大,幾番努力,竟只落得更多的叫囂和嫌隙 
                      。 
                       
                       
                       
                      ◆家,也是枷鎖、牢龍 
                       
                       
                      婚姻,成了一套枷鎖,壓得她喘不過氣,家庭,猶如一座牢龍,她置身其 
                      中,卻了無生趣。曾經提出分手的要求,丈夫齜牙眥目的一句「休想」之 
                      後,跟隨而來的,是更多的折磨和羞辱;也曾離家出走,卻偏偏抵不住對 
                      無辜稚子的懸念而再度返家。 
                       
                      進退無路,求救無門,她深陷在怨憎會苦的桎梏中,雖然有因緣皈依在兩 
                      位喇嘛座下,雖然她也從上師的教示得知──要擴大慈悲看待丈夫;要修 
                      忍辱波羅密;要化煩惱為菩提……只是,日夜承受丈夫的大肆咆哮,一顆 
                      心時時在「所適非人」的意念中強烈糾結著,一切,是那麼的苦不堪言。 
                       
                      當年的抑鬱和隱忍,她終於病倒了。當從醫生口中獲知自己罹患胃癌時, 
                      她的反應竟是出奇平靜,甚且有著「即將解脫」的感覺──先前覺得責任 
                      在身,不忍棄孩子而步上自戕絕路,如今重症臨身,似乎可理所當然地告 
                      別這趟痛苦人生。 
                       
                      她開始打點身邊的事務,既不準備就醫,也不對任何人透露罹病的訊息, 
                      只是默默地等候大限來臨。 
                       
                      就再此時,一位摯友因病過世了;眼見摯友在彌留之際,因懊惱拖延病情 
                      ,錯失醫治良機,而帶著滿腔遺憾離開人間,她不由得重新省思自己的生 
                      命態度;同時也警覺到:失去母親的孩子,將比父母失和的孩子要承受更 
                      多的不幸,她,不能讓孩子沒有母親。 
                       
                       
                       
                      ◆「慈濟老師」走入生命 
                       
                       
                      舐犢情深的心懷激起她的求生意志,她打起精神,安排自己接受手術,唯 
                      一放心不下的,是甫上小學的小兒子。 
                       
                      所幸,孩子的導師是慈濟委員,雖然當時開學才兩個多月,全體家長已領 
                      受這位老師與眾不同的愛心──老師善巧的運用證嚴上人的「靜思語」, 
                      極柔和、耐性地調教孩子。家長們在言談時無不慶幸:得遇良師,是孩子 
                      們的福氣。住院前夕,她掛了一通電話,慎重地將孩子託付給老師;老師 
                      也一口允諾。 
                       
                      次日丈夫在陪同她前往醫院的途中,得知她病情嚴重,乍聞驚耗,久久不 
                      能置信。 
                       
                      孩子有老師妥善照顧,在沒有後顧之憂的狀態下,她安心養病。住院期間 
                      ,她平靜的看完「維摩詰所說經」,從中體悟許多義理;而丈夫也表現了 
                      前所未有的體貼和溫存;她的皈依師更教導她對生命抱持信心……未來, 
                      似乎又充滿希望,她滿懷憧憬。 
                       
                      出院後,以為是嶄新生活的開始,豈料丈夫隨即故態覆萌,一如往昔的瞋 
                      怒吵擾,甚且拿孩子出氣,令大病未癒的她絕望至極,她再度質疑自己力 
                      圖存活的意義,一息雖存,卻是悠悠忽忽、渾渾噩噩。 
                       
                       
                       
                      ◆溫暖慈愛的支持力量 
                       
                       
                      孩子的心思是敏銳細膩的,他暗自覺察了母親苦澀悲慼的心,並悄悄的向 
                      信賴的老師尋求助援。 
                       
                      似菩薩化現般,老師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來到家中;秀麗的面容、溫 
                      婉的舉止、輕柔的語調,在在令她心安。整個下午,老師只是靜靜聆聽她 
                      的訴說,時或贊同她的觀點,時或提出自身的心路歷程。當晚,她有著無 
                      比篤定和輕安的感覺──因為深深體受背後多了一股溫暖慈愛的力量陪伴 
                      她、支撐她。 
                       
                      隔日,孩子放學回來交給她一卷老師送的「無子西瓜」錄音帶,本是基於 
                      感謝和好奇,在聽完錄音帶後,竟完全轉化成感動和懺悔,她淚流滿面… 
                      … 
                       
                      原來,多年的束縛和煎熬,全出於自己的輕慢執著、癡闇無明──表面上 
                      ,她處處虛應,內心裡對丈夫卻是否定、對立的,她只瞧見丈夫的蠻橫、 
                      無理,卻不知自己的冷漠與不屑才是催化丈夫激怒的始因;且更令她羞愧 
                      的是:慈濟委員奉行證嚴上人的教示,得一善法而拳拳服膺,在改變自己 
                      之餘,進而影響他人;自己枉有兩位上師引導,竟然只知聞法而不知用法 
                      ,真是愧對善知識的教導啊! 
                       
                       
                       
                      ◆惡緣來結,好緣去化 
                       
                       
                      心輪轉,法輪轉,她的一分覺照,彷若一線曙光,劃破黯黯長夜。 
                       
                      她開始抱持「惡緣來結,好緣去化」的意念,謙卑的關照、順從丈夫,並 
                      時時心存感恩,知足、歡喜地經營家庭氛圍;期間老師的一再鼓勵與慈濟 
                      刊物的洗禮,都是她精進、成長的增上緣。 
                       
                      一年之後的今天,她覺得一切都有了圓滿的結果;也在此時,她深深覺得 
                      證嚴上人所說的:「錯在哪裡?怨在哪裡?一切只是觀念而已。」 
                       
                      寶燈,是皈依師給她的法號。因緣際會,慈濟的出現,猶如明燈高懸,讓 
                      她得以徹見一切唯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此了無罣礙,寶燈常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