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感恩的心 | 
                   
                  
                     | 
                   
                  
                    | ◎陳美羿 | 
                   
                  
                     | 
                   
                  
                    她出生在鄉下,一個貧苦的家庭。六、七歲就要煮飯做家事,小小年紀, 
                      到處幫佣,賺取微薄的工錢,給父母貼補家用。 
                       
                      婚後,面對嚴厲的婆婆,還有大伯、小姑……一大家子,生活因窘。後來 
                      ,她開始批魚蝦販賣。曾經,她推著販車,老大跟在車後,背上揹著老二 
                      ,肚子裡懷著老三,在烈日下、風雨裡,沿門叫賣,吃盡苦頭。 
                       
                      百般困頓艱苦,難不倒堅強的她,憑著卓絕的毅力,走過坎坷歲用,她始 
                      終抱持誠信、樂觀,和一顆感恩的心。從推車、擺攤、到大型冷凍水產批 
                      發零售,她白手起家,建立一片事業,令人稱羨讚歎。 
                       
                      這不是日本連續劇「阿信」的故事。她叫「王來香」,慈濟功德會屏東區 
                      委員。 
                       
                      很多人告訴她:妳的故事好像「阿信」喔! 
                       
                      她是台灣版的「阿信」,但是比日本的阿信幸運些,因為她遇到了生命的 
                      導師──證嚴上人;遇見了真善美團體──慈濟世界。 
                       
                      去年底,她賣掉一塊土地,所得全部捐給慈濟;今年,她在先生和三個孩 
                      子的支持下,毅然結束水產生意,全心投入社會義工的工作。 
                       
                       
                      ※※※ 
                       
                       
                      四十多年前的台灣,貧窮又落後,王來香出生在屏東鄉下一個孩子眾多的 
                      家庭。 
                       
                      家中本就食指浩繁,加上父親嗜賭,經常弄得三餐不繼。「父親賭輸了, 
                      債主就來家裡把唯一的一小袋米揹走,害得我們沒米下鍋。」 
                       
                      母親外出工作,六七歲的來香揹著弟弟生火煮,小小年紀就會體諒媽媽的 
                      悲苦。 
                       
                       
                       
                      ◆賣勞力、幫佣協助家計 
                       
                       
                      就讀小學時,幾十塊錢的學費都是年頭到年尾,分期付完的。星期假日, 
                      她跟著大人去打工,做的都是賣勞力的工作。 
                       
                      小學畢業當天,親戚帶她到屏東市幫佣。晚上,面對一對慈祥的老夫婦, 
                      她吃不下飯,反而思念起破舊的家,以及家中的父母兄弟姊妹,於是,她 
                      不告而別。「身上沒有錢,我就摸黑回家。」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走 
                      了兩個多鐘頭的長路,半夜敲開家門,把父母嚇了一大跳。 
                       
                      第二天,她到另一家去幫佣。主人家的先生在警局上班,太太做洋裁,來 
                      香要煮飯、洗衣、帶孩子、擦地板(一到三樓),還要接聽電話、上市場 
                      、跑銀行,百忙之中還要幫女主人做衣服。靈巧的來香,不久就學會一手 
                      精湛的裁縫,可以為全家人裁製新衣。 
                       
                      乖順的來香,把幫佣所得的工資原封不動交給母親。主人家裡也很疼愛她 
                      ,做了幾年,來香手腳連續長瘡,不但不能做家事,反倒是女主人為她煮 
                      飯、洗衣、服侍她,無奈之餘,她才在萬般挽留下離職。 
                       
                      病好後,她跟著友伴到鳳梨工廠、汽水廠當女工,最後還到一家木材廠工 
                      作。雖然她才小學畢業,但是聰明加上細心,廠裡複雜瑣碎的帳一經她的 
                      手,筆筆都清清楚楚。老闆對她賞識有加,視她為得力助手,經常給她額 
                      外的獎賞。 
                       
                       
                       
                      ◆夫妻共同為生活打拚 
                       
                       
                      十八歲那年,木材廠來了個羞澀稚氣的大男孩,來香好奇地問他:怎麼不 
                      去讀書呢?怎麼那麼小就來工作呢?其實他不小了,甚至還大她一歲呢? 
                      他叫「邱溪海」,因為家貧,連小學都沒唸。 
                       
                      共事了一段時間,廠裡傳出風聲:邱溪海對王來香有意思,想要娶她「做 
                      某」。有人道:「唉呀!免談啦!第一、邱溪海不識字;第二、家裡那麼 
                      窮;第三、他媽媽好厲害,來香才不會嫁給他。」 
                       
                      「前世姻緣,註定我該嫁他。」來香說:「聽了那些話,我想:第一,不 
                      識字我可以教他;第二,人窮志不窮,錢是人賺的;第三,婆婆再厲害, 
                      只要我乖,應該不會有問題。」於是來香開始教溪海讀書識字,待他服役 
                      時,兩人已可書信往返。 
                       
                      二十二歲結婚,溪海尚未退役。來香與婆婆、大伯、小姑共住在租來的破 
                      屋裡,那是屋簷延伸搭建的。她挺著大肚子,挑水、煮飯、洗全家人的衣 
                      服,苦日子中有一絲盼望,盼望夫婿退伍還鄉的日子。 
                       
                      先生退役了,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到處打零工,日子依舊不好過。孩子相 
                      繼出世,來香跟先生商量:「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們來嘗試做做小本生 
                      意。」 
                       
                      於是透過朋友的幫忙,來香批了一藍鮮蝦來賣。第一次做生意,就賺了七 
                      十幾塊,夫婦倆興奮極了。陸陸續續,有時賣魚,有時賣蝦。來香挽著籃 
                      子沿街叫賣,後來買了一輛腳踏車,就比較輕鬆了。 
                       
                      先生天性羞澀,到海邊批了魚貨回來,販賣的事情就教給太太。「那時候 
                      想錢真是想瘋了。一大早揹著孩子出去做生意,過了中午回到家才把孩子 
                      解下來,孩子餓得軟趴趴的,連吃奶的力氣都沒有。」來香說。 
                       
                      懷老三的時候,她照常出去做生意。老二揹在背上,老大跟在車子後頭, 
                      母子三四個,一起頂著烈日,冒著風雨討生活。 
                       
                       
                       
                      ◆勤奮賺錢「置產」 
                       
                       
                      她賣的魚蝦一定品質新鮮,價錢公道。賣出口碑後,她在屏東後站公勇路 
                      做定點販賣,減少奔波辛苦。民國六十八年,正式進駐和生市場,生意更 
                      加穩固。 
                       
                      勤快又節儉的來香在老大上小學時,就勇猛的買了一間房子。「沒有自己 
                      的房子太不安定了。」搬家搬到害怕的來香如此說道。很有投資概念的她 
                      搭民間互助會,又向銀行貸款,把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真正促使她把金錢作為最有效利用的事是:被倒了錢。 
                       
                      朋友向她周轉金錢,來香一向來者不拒,終於在七十二年的時候,被倒了 
                      二百多萬;不但要不回來,還被債務人奚落一番。來香痛定思痛,心想若 
                      身邊有錢,眼見他人有困難,不借心不安,借了反傷友誼,不如就把錢「 
                      用掉」。 
                       
                      她用錢的方法是搭會、買房子、買土地,向銀行貸款。漸漸的,她的資產 
                      多於負債,沒有現金,卻有很多不動產。 
                       
                      民國七十三年,她建了個大型的冷凍庫;批進遠洋漁船的花枝、小卷,一 
                      次進貨資金達千萬元以上。有中小盤商向她批貨,也有大宗的顧客,如軍 
                      營、餐廳、辦桌外燴的,當然她更努力的投入市場零售。 
                       
                      「晚上我把魚貨拿出來退冰解凍,凌晨兩點鐘起來清洗整理,天未亮就要 
                      載到市場去賣。」冰冷的水使得手指都凍僵凍裂,但能吃苦的來香還是甘 
                      之如飴。 
                       
                      有人說:賣貨頭,削貨尾──賣到最後剩的就便宜賣掉。但來香捨不得, 
                      她把「貨底」一一洗好、切好,送自助餐店,可以賣更好的價錢。朋友都 
                      說她:何必那麼辛苦!但她認為:這是賺工錢,只要多用點心,就可以賺 
                      合理合法的錢,為何要放棄呢? 
                       
                      「媽媽她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用,一天當兩天用。」來香的么兒邱國力為她 
                      做了最好的註釋。 
                       
                      婆婆中風後,來香把她接到家裡奉養照料。除了延醫治療外,也聽一些學 
                      佛的朋友建議,為婆婆「做功德」,舉凡水懺、梁皇寶懺、水陸法會等, 
                      來香皆布施結緣。 
                       
                      民國七十五年,她聽別人說,子女吃素能回向長輩健康。於是她想起時常 
                      呼喊:「來香啊!救救我!」的婆婆,當下開始茹素。她一邊販賣花枝、 
                      小卷,一邊吃素,自己也不覺有任何衝突,只一心希望婆婆能少受一點病 
                      苦而已。 
                       
                       
                       
                      ◆「我找到了!」 
                       
                       
                      有一次,她到素食館買素菜,看見有人交錢給一位女士,說是捐入「花蓮 
                      慈濟功德會」,相詢之下,她主動表示願意參加,每月二千元。這是民國 
                      七十八年。 
                       
                      八十年四月,屏東分會落成,委員邀她參加啟用典禮。第一次來到屏東分 
                      會靜思堂,她覺得很訝異──怎麼是那麼素雅的建築,而不是習見富麗堂 
                      皇的大雄寶殿? 
                       
                      她聽說上人來了,心裡很想拜見,但委員說現在上人要休息了。她很失望 
                      的說:「我只要看一看就好。」 
                       
                      上人在裡面聽見了說:「要看一看就進來吧!」 
                       
                      委員帶她進去,她五體投地頂禮下去,抬起頭,淚水再也止不住,心裡吶 
                      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她留在分會用餐,晚上聽上人開示。回家後興奮的睡不著,凌晨起來做生 
                      意,忍不住就向市場的朋友們介紹慈濟。那天收工後,又趕到高雄參加幸 
                      福人生講座,聽上人演講,第三天,她又追到台南去……。 
                       
                      法喜充滿的來香,開始向周遭的每一個人介紹、勸募。不多久,她每個月 
                      可以收到五萬元的善款。 
                       
                      為了要更加瞭解慈濟,她回花蓮實地參訪,爾後更把會員也帶來。她認為 
                      :百聞不如一見,更瞭解更發心,而且道心也會更堅固。 
                       
                      「每次到花蓮,我都悄悄的來,悄悄的去,不敢驚擾上人。」來香說。每 
                      月農曆初三、十七市場公休日,她收完攤,下午一點出發,來到花蓮已晚 
                      上九點鐘了。次日進精舍,然後帶大家參觀慈院、靜思堂、護專、醫學院 
                      ,下午四點鐘返回屏東已是子夜,接下來開始做生意,時間都沒有浪費, 
                      只是沒休息而已。 
                       
                      八十一年出任委員後,來香更忙了,資源回收、助念、公祭、訪貧,忙得 
                      先生孩子都抗議,怕她身體撐不住。可是當他們也進入慈濟後,他們就不 
                      再講話了,因為慈濟是「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來香的精進, 
                      他們只有讚嘆並引以為豪了。 
                       
                      人生無常,慧命永在。上人一腔悲願救世濟難,把握因緣及時成就慈濟志 
                      業;來香瞭解因緣稍縱即逝,於是在八十一年底,徵得家人的同意,做了 
                      一件重大的決定──她賣掉一塊土地,把所得悉以先生名義捐給慈濟。 
                       
                      市場裡的朋友沒有人相信,以為她在開玩笑。有人知道她不是口頭說說而 
                      己,都認為不可思議:「天底下怎麼有那麼傻的人?」 
                       
                      她先生的一個朋友更是想不通,說:「要是我太太把那麼多錢送給別人, 
                      一定把她打死。」 
                       
                      「也是她辛苦賺的,」她的先生說:「何況她做的沒有錯。」 
                       
                       
                       
                      ◆捨事業投入志業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不知怎地,來香覺得時間愈來愈迫切。「捨下 
                      吧!」她和先生孩子商量,打算結束生意。全家人都無異議贊同。 
                       
                      結束二十多年的魚貨生意,這下子全市場曄然,一時間疑雲滿天飛。 
                       
                      「來香生意這麼好,為什麼要放棄?」 
                       
                      也有人竊竊私語:做慈濟一定更好「賺」,否則,來香那麼打拼賺錢的人 
                      會捨得不做生意? 
                       
                      面對旁人的疑惑,來香篤定的笑笑,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 
                      遲疑、毫不動搖。 
                       
                      她用更多的時間回花蓮當志工,參加營隊服務。今年暑假,小兒子也在慈 
                      濟夏令營當幹部,他利用志工座談時間發言:「請媽媽站起來──我要當 
                      著師公和師姑師伯的面,前說我有一位了不起的媽媽。媽媽,我愛您!」 
                       
                      來香想不到兒子有此意外之舉,不禁喜極而泣。「我真的很好命!」來香 
                      滿足的說「雖然小的時候貧困,成家後奮鬥、吃苦,如今總算熬出頭來。 
                      」 
                       
                       
                       
                      ◆台灣的「阿幸」 
                       
                       
                      樸實、不施脂粉的來香,兒子心目中卻是最神聖、最美麗的。「媽媽從來 
                      就不重視外表,也不重物質,只一味的工作、工作。宛如一位苦行者。」 
                      國力說:「現在她找到慈濟來安身立命,可說是最好的安排和報償。」 
                       
                      她不是日本的「阿信」,她是台灣的「阿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