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感謝有你,使他生命無憾 | 
                   
                  
                     | 
                   
                  
                    | ◎陳玉敏 | 
                   
                  
                     | 
                   
                  
                    【慈濟志業年度回顧】一步六腳印之四•〈骨髓捐贈〉 
                       
                       
                      「就像把一株稻子的幾顆稻穗摘下來,種到另一大片土地, 
                      若一切配合良好,不但原來的稻株絲毫不受影響, 
                      播種處還會發出新芽,並長成另一株稻子……」 
                      這是醫師對骨髓移植的解釋。 
                      接受非親屬骨髓移植,仍於月前過世的蕭先生, 
                      其妻子說:「所有的人都盡力了,至少我們讓女兒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曾有那麼多有愛心的人幫助過我們……」 
                      血液疾病患者對生命的期待,不管是一年、半年,甚至是三個月, 
                      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 
                       
                       
                       
                      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於八十二年十月正式由慈濟基金會負責籌組 
                      成立,至八十四年元月,短短一年餘,資料中心已開創了幾項令國際間及 
                      國內醫界矚目的成果。 
                       
                       
                       
                      ◆打開國人觀念建立國家骨髓庫跨國捐髓愛心揚名東南亞 
                       
                       
                      首先是在極短的時間內,糾正國人誤認捐髓是「抽龍骨水」(脊髓液)、 
                      「會導致傷殘」及「影響生育」的錯誤觀念,並在三個月內召募到二萬名 
                      志願捐髓者,成為亞太地區在最短時間內擁有豐厚檔案的資料庫。 
                       
                      在投入志願捐髓行列的善心人士超過三萬人的同時,八十三年五月七日, 
                      國內首例非親屬骨髓移植手術,在資料中心的配對找尋下,順利為罹患「 
                      慢性髓芽球性白血病」,急待骨髓移植以挽救生命的魏志祥小弟弟,尋找 
                      到「人類白血球抗原」(簡稱HLA)配對相符的捐髓者;一位在大學就 
                      讀的女學生捐出她部分骨髓,給了這位陌生的十七歲男孩,成為國內第一 
                      位非親屬間的捐髓者。 
                       
                      該項移植手術於三軍總醫院舉行,由血液科王成俊主任主持,集合血液科 
                      、免疫科、外科、麻醉科及營養室……等醫護人員團隊合作,寫下國內首 
                      例非親屬間骨髓移植的歷史。 
                       
                      在陸續又進行三例捐髓移植手術後,九月,資料庫開啟了非親屬骨髓移植 
                      的另一新頁──「跨國捐髓」,牽繫了不分國籍的救命行動,受髓病患是 
                      一位馬來西亞華裔少女。在榮總血液腫瘤科陳博明主任的主持下,謹慎克 
                      服了取髓手術、骨髓分離處理、冷藏及運送等多項難題;九月二十六日, 
                      由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人員、骨髓捐贈推動小組志工、榮總護理長三人 
                      ,護送一百西西的救命骨髓細胞前往新加坡中央醫院,千里傳送國人的愛 
                      心溫情。此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三地救援行動的連結,讓「尊重生命 
                      」的精神備受肯定。 
                       
                       
                       
                      ◆許多人在生死之間掙扎等待萬分之一活下去的機會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當你看到許多人在生死之間掙扎、等待萬分 
                      之一活下去的機會時,真的會感到生命是多麼珍貴可喜,自己曾遭遇過的 
                      挫折、困難,簡直微不足道。事實上,YES與NO不過是一線之隔;而 
                      許多事的改變,往往只繫於這一念之間……」──這是國內第一例非親屬 
                      間骨髓捐贈者的自述。 
                       
                      而捐髓給馬來西亞籍少女的捐贈者則表示:「那種感覺太奇妙了,世界那 
                      麼大,竟然有一個人在地球的某個角落,和你的骨髓性質相同,也許我們 
                      正是前世的姊妹呢!」 
                       
                      「我真的好感謝、好感謝那位救我一命的大姊姊,住院期間,我看到許多 
                      我和我一樣在等待骨髓移植的病患,我深深瞭解那種恐懼與痛苦……出院 
                      後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是站出來向社會大眾呼籲捐髓的觀念,以搶救更多寶 
                      貴的生命。」首例接受非親屬骨髓捐贈的病患魏小弟,在移植後一個月, 
                      出席記者上,滿心感恩與激動的說。 
                       
                      「我是很善感的人,這一段從生死邊緣掙扎回來的經歷,讓我還有家人、 
                      朋友,都更懂得珍惜生命!」十一月二日,第四例非親屬骨髓移植的患者 
                      陳先生,在家人及女友的陪伴下,順利自榮總出院。二十七歲的他,挽著 
                      母親及女友的手步出病房,綻放年輕的笑靨…… 
                       
                      「我們無法表達對於你的愛的深深感謝──一對焦急的父母。」這是美國 
                      德州達福兒童醫學中心病童父母所寫的感言,當傳利曼醫師將這張謝卡轉 
                      交到台灣的捐髓者手裡時,同樣已為人母的捐髓者說:「我能夠深刻感受 
                      他們的心痛和著急,因為我自己也有孩子……」 
                       
                      在台灣地區每年約五百位的血液疾病患者中,約有半數需做骨髓移植以延 
                      續生命,但若是病人無「HLA」配對相同之兄弟姊妹捐髓者,則有人在 
                      經濟情況許可下,輾轉求助微小的機緣;另外更多數的病人,便只能靠化 
                      學治療及藥物勉強度日,在生命力日漸消蝕下,終至死亡。 
                       
                       
                       
                      ◆慈悲、堅忍、毅力捐髓宣導是恆長使命 
                       
                       
                      而自骨髓資料成立以來,國內的慈濟志工結合醫療人員組成「骨髓捐贈宣 
                      導小組」,於全省各地展開上千場次的街頭宣導,或前往各機關、團體、 
                      學校等定點舉辦捐髓說明會,召募民眾參與「搶救生命」的行動。 
                       
                      回顧八十三年台灣地區在慈濟全省志工推動下帶動起的捐髓運動,從無到 
                      有、萬事起頭的「難」,慈濟人慼著慈悲、堅忍、毅力,將它克服了── 
                      利用工作、家事之餘,在各機關行號積極舉行「捐髓說明會」,邀請當地 
                      醫療院所血液科醫師,講解各種有關骨髓捐贈的醫療常識,並且自製各型 
                      解說看板供民眾閱覽、瞭解。 
                       
                      傳統的口耳相傳傳播,公司行號、機關、軍營、學校、小鄉鎮的鄉公所、 
                      火車站前、速食店前、人潮聚集處……千餘場次的「骨髓捐贈說明會」, 
                      慈濟為拔眾生苦,不斷針對各項問題謀求改進,期將宣導工作朝更專業的 
                      目標出發。 
                       
                      而在八十三年全省舉辦三十一場的捐髓驗血活動中,慈濟人風雨無阻的動 
                      員力更是令人動容。六月二十九日於基隆地區仁愛國小大禮堂及八月十四 
                      日於高雄中正體育場等二地的驗血活動,正逢颱風侵襲本省,然而,基於 
                      「尊重生命」的理念,眾人於風雨中奔走、穿梭,除了當日於街頭宣導外 
                      ,慈誠隊師兄更召集了數部「捐髓驗血載送專車」,於基隆火車站前以「 
                      隨到隨送」的方式,載送有心捐髓的愛心人士完成盛舉。 
                       
                      在此同時,海外慈濟人也在地球另一端動員著。 
                       
                      自八十一年底,慈濟美國洛杉磯分會,為挽救罹患血癌的留學美學人溫文 
                      玲,而發起捐髓驗血活動開始,即帶動起當地華人社會的捐髓助人風潮; 
                      八十三年,紐約支會、德州支會、聖荷西聯絡處、達拉斯聯絡處、芝加哥 
                      支會暨洛杉磯分會,在全美各地發起捐髓活動,帶動了數千名華裔及外籍 
                      人士的參與。為此,「全美骨髓捐贈計畫」(National  
                      Donor Program)於 
                      八十三年五月十八日特頒獎讚揚慈濟,在推動正太裔社會志願捐髓者方面 
                      的傑出貢獻。 
                       
                      另外在澳洲、新加坡等地,慈濟志工們也積極呼籲宣導,並舉辦捐髓驗血 
                      活動,使當地人士改變對華人「自掃門前雪」的刻板印象。 
                       
                      在資料庫日益豐實之際,許多自海外來函尋求配對的病患也日益增多,包 
                      括加拿大、美國、澳洲、大陸、新加坡、香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 
                      地的華裔病患。 
                       
                      救人不分國籍,第二例「跨國捐髓」牽繫了更遙遠的因緣。九月底,美國 
                      德州達福兒童醫學中心,透過慈濟達拉斯聯絡處來函台灣資料庫,為一名 
                      美籍華裔、罹患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的八歲小弟弟尋求配對。 
                       
                      十月三日,資料中心迅速為其尋獲合捐贈者,由三軍總醫院負責取髓手術 
                      ,美方醫院病童的主治醫師傅利曼博士並親自來台取髓,對於台灣民眾的 
                      愛心及醫界對移植手術的謹慎、用心,留下深刻印象。此例跨國捐髓,也 
                      為中美雙方骨髓資料中心的交流,奠立良好的開端。 
                       
                       
                       
                      ◆超越成敗得失,幸福隱含在每個盡心的當下 
                       
                       
                      從八十二年十月至八十四年一月止,經資料中心配對聯繫,完成非親屬骨 
                      髓移植手術者,已有十位,其中三例是新加坡、美國與澳洲的跨國捐髓。 
                      在社會大眾的關注下,受髓者及其親友,及因醫療公正、客觀性而無法曝 
                      光的捐髓者及其親友、醫療團隊成員,以及所有推動、參與資料中心運作 
                      的人員……無不承接了一分期許、祝福與使命──人人都盼望每一例移植 
                      手術都能「成功」,每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都能「活下去」…… 
                       
                      八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國內第二例非親屬骨髓移植的患者蕭先生,於接受 
                      移植後二個月,因巨細胞病毒感染而出現急性敗血症,於台大醫院過世, 
                      享年三十四歲。同年十二月五日,第一例跨國捐髓個案──新加坡的馬來 
                      西亞籍華裔少女,因肺部失去功能,引發併發症而過世,年輕生命於十六 
                      歲止息── 
                       
                      「骨髓移植的成功率究竟如何?如果很低,是不是就不需要大費周章的移 
                      植呢?」──當十例非親屬骨髓移植個案中的四位病患傳出辭世的消息後 
                      ,開始有人發出如此疑惑。 
                       
                      對許多罹患血液疾病的患者來說,化學治療只能消滅百分之九十九.九的 
                      癌細胞,殘餘的癌細胞仍有可能在將來死灰復燃。而對於數度以化療達到 
                      舒緩效果,卻又不幸復發的病患,「接受骨髓移植」是目前唯有可能控制 
                      病情的方法。 
                       
                      就像把一株稻子的幾顆稻穗摘下來,種到另一片土地,若一切配合良好, 
                      不但原來的稻株絲毫不受影響,播種處還會發出新芽,並長成另一株稻子 
                      ──醫師對骨髓移植的解釋即是如此。 
                       
                      而就醫學的觀點,「骨髓移植」手術「成功」的定義,乃在各組醫療團隊 
                      的通力合作下,對每個環節小心、謹慎的處理,使取髓、植髓過程順利。 
                      一般來說,移植手術後三個月,為排斥、感染較易顯現的「急性期」,而 
                      在往後持續門診追蹤、藥物治療的一年觀察期後,即可說骨髓移植成功。 
                       
                      而對一位選擇以「骨髓移植」以讓自己生命有延續希望的病人及其親友, 
                      醫師們會將歷年來各類型血液疾病患者進行骨髓移植,其存活率在一年、 
                      二年、五年或十年所佔的比率及家屬選擇的資料供其參考,而後依照病人 
                      的意願進行醫療。 
                       
                      血液疾病患者對生命的期待,不管是一年、半年甚至是三個月,對他們來 
                      說,都是極其珍貴的。 
                       
                      三十六歲,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從事剪接工作的祖先生說:「為 
                      了妻子、為了未出世的孩子,我覺得不能輕易放棄生命,我很希望能當「 
                      父親」,而現在,不知道會不會有這個機會……」 
                       
                      接受移植二年後的吳佳蕾,決定與男友步入結婚禮堂,他們說:「生死無 
                      常,一天就是一世……」 
                       
                      而接受非親屬骨髓移植,而日前過世的蕭先生,其妻子說:「所有的人都 
                      盡力了,至少我們讓女兒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曾有那麼多有愛心的人幫 
                      助我們……」 
                       
                       
                       
                      ◆台灣資料庫若達十萬人,近半數病患可找到合適捐贈者 
                       
                       
                      十月二十六日,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第一屆「技術指導委員會」召開第三次 
                      會議,會中,慈濟醫學院公衛系蕭正光教授向與會人士報告「中國人骨髓 
                      捐贈資料庫的規模和配對率的關係研究」。在他的研究資料中顯示:由於 
                      台灣的種族、血源關係較複雜,因此配對相符較不易,當資料庫規模達一 
                      萬人時,僅有百分之十五的配對率;十萬人時,有百分之四十八;若有一 
                      百萬名志願捐髓人數時,則可達百分之七十的配對率。此配對機率較日本 
                      人低,而與歐洲及美洲白人的配對率相似。 
                       
                      因此,呼籲更多人加入「髓緣布施、救人一命」的行列,尤其像原住民同 
                      胞較少族群,仍是慈濟捐髓推動小組人員心中繫念的要事。 
                       
                      展望八十四年的工作目標──資料庫將積極加入國際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聯 
                      盟,以挽救世界上需做骨髓移植以重燃生機的血液病患生命;拓展骨髓捐 
                      贈資料中心領域,使成為全球性相關機構,提昇我國醫療形象。另外並將 
                      提國內HLA檢驗之品質控制及推動HLA科技的發展。 
                       
                       
                       
                      ※※※※ 
                       
                       
                      生命個體的存在,猶如億萬殊異的小水珠,共存於海。 
                       
                      近觀海波,流動不居,瞬息萬變,時而平靜、時而波濤洶湧;眾生於世間 
                      因緣的相互牽繫、連屬,即如一波一浪的相繼生、滅…… 
                       
                      然則,真實生命的空性、無垠,則一如海洋底層,平靜、深寂、無垠寬闊 
                      …… 
                       
                      只是眾生著眼於世相因緣的變滅,而難以深刻體驗──我們的生命,都是 
                      廣漠無垠的洋…… 
                       
                      世界,在因緣裡。我是眾生,眾生是我,我們都生活在一切「因緣」滅的 
                      現象世界中;因此,慈悲為懷對待一切眾生吧!世間若有一人受苦,無人 
                      可置身於事外…… 
                       
                      我們相逢、又告別在因緣的海上,各自有各自的旅程、方向…… 
                       
                      然而,可曾在緣會時,以慈悲、溫柔相待,彼此劃出生命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