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回歸佛陀的故鄉 | 
                   
                  
                     | 
                   
                  
                    | ◎葉文鶯 | 
                   
                  
                     | 
                   
                  
                    每年六月下旬至九月,是尼泊爾的雨季,它往往以暴風雨的兇猛來勢,造 
                      成山崩、河水暴漲,危害人民的性命、財產。 
                       
                      一九九三年入夏以後,尼國中南部及東部地區豪雨不斷,各主要河川水位 
                      高漲,南部重要河川──巴格馬堤河,終於在七月二十日深夜決堤。 
                       
                      洪水如猛獸般剎時吞噬河岸的農村、森林、作物、橋樑、道路、房舍…… 
                      三十三縣達四十萬八千餘位居民和許許多多牲畜走避不及,而遭大水沖走 
                      ,甚至有一千多人上不及呼救即隨著暗夜,沒入高過三層樓房的洪水…… 
                       
                      僥倖逃到高地避難的災民驚魂未卜之際,又於八月十一日再遭洪水侵襲… 
                      …無情的天災,使這原本被列入世界十大貧困國家之一的內陸小國,頓成 
                      一座人間煉獄,哀鴻遍野。 
                       
                      八月下旬,尼泊爾總理辦公室機要秘書向我國蒙藏委員會求助,希望我國 
                      政府能救援尼國困境。然而,基於諸多客觀因素考量,我方無法馳援,於 
                      是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張駿逸先生以私人身分為受難的災民請命,來信向證 
                      嚴上人說明這場世紀浩劫。 
                       
                      經總管理中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秘書室主任徐祥明代表與蒙藏委員會接 
                      觸後,九月十一日,首次派赴尼國的慈濟勘災人員有靜思精舍德融師父、 
                      德旻師父及徐祥明、吳添福、何玉惠,偕同擔任翻譯的蒙藏委員會工作人 
                      員伊格•古倫小姐共六人,抵達尼國首都加德滿都。 
                       
                      然而,該國對於外援向來接由政府經手的慣例,與慈濟的救濟原則之一─ 
                      ─「直接」並不相符,幾經溝通,慈濟代表始終堅持「如果不帶我們親自 
                      到災區去看,勘災工作到此為止。」的結果,方使得尼國官方放棄直接收 
                      受支票、連絡媒體記者前來拍照就算結束的援助模式,創下該國政府不插 
                      手外援的先例,開出一條直接賑濟重災區重建議千八百間「愛心屋」的路 
                      。 
                       
                      在慈濟勘災評估後,基於交通便利、居住安全及居民就業發展等條件的考 
                      量,遂在該國政府免費提供的七塊土地中,決定於馬克萬普、勞特哈特和 
                      薩拉衣三縣四地重建區,由慈濟自行進行建屋設計,社區規劃;並自當地 
                      四十五家甲級廠商中選擇高卡(Goca)及羅賓納(Rabina)兩家建造公司 
                      承造。 
                       
                      十月,證嚴上人全省行腳,大力呼籲成立國際急難救助基金。上人強調, 
                      基於「眾生平等」的佛教精神,只要眼睛看得到、腳走得到、救援可及的 
                      地方,就應行拔苦予樂的菩薩道。再者,尼泊爾南方的藍毗尼(Lum. 
                      bini 
                      )是佛陀的誕生地,身為佛教徒,與尼泊爾的因緣頗為殊勝,而今得以將 
                      佛陀所教化的慈悲精神行諸於此,更應把握「解行並重」的機會。 
                       
                      就這樣,上人一生呼籲,得到海內、外慈濟人和善心人士的萬聲應和,捐 
                      款、募款、大大小小的義賣……把點點滴滴的愛心匯集了。 
                       
                      建房自一九九四年二月動工後,至今一年來,已陸續完成薩拉衣縣敘卡波 
                      卡里五百戶,勞特哈特縣的桑塔普六百戶、寶拉衣三百戶,餘馬克萬普的 
                      四百戶刻正趕工興建,預計今年雨季來臨前,災民可遷入安居。 
                       
                      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慈濟第九梯次尼泊爾賑災工作代表團(包括先遣 
                      人員黃春騰、葉燕新及翻譯人員伊格•古倫小姐)共三十六人,前往尼國 
                      為三處已落成遷居的一千四百戶建房進行紀念碑揭碑儀式,並勘查馬克萬 
                      普縣建地的施工品質及進度。 
                       
                       
                      ※※※ 
                       
                       
                      十六日晚間,飛機飛行再如群山層疊的雲海之上,若非機翼不時閃爍的一 
                      點燈光,以及艙內的談話聲,提醒當時所處的空間,感覺彷若置身神國仙 
                      境。 
                       
                      聽說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在晚上七、八點過後,即靜如空城,加上傳言中 
                      古國的神秘感與機上所見之虛幻空靈異像,不禁令夜訪的來客直想躡手躡 
                      腳地入城,以免驚動了這一片靜謐。 
                       
                       
                       
                      Namaste! 
                       
                       
                      下機時近當地時間九點,慈濟人安靜有序地整對行進,在尼國官員─社會 
                      福利委員會副主席及中央重建委員會主任秘書等人引領下先行通關。官員 
                      們及我國蒙藏委員會在尼國所屬的喜馬拉雅文化教育中心,包括主席、喇 
                      嘛、藏胞,還有個子小小的藏族小孩共兩百多位,都立在攝氏十度以下的 
                      冷風中等待接機歡迎,其盛情自不絕於耳的號角聲和句句“Namast”(尼 
                      泊爾語,你好之意)中流露。團員入境隨俗地跟著鞠躬合十,也一句句“ 
                      Namaste!” “Namaste!”起來。突然再歡迎隊伍中,傳出小聲的「你好 
                      !」「謝謝!」「阿彌陀佛!」等國語,聽來好貼心、好感動! 
                       
                      團員每走幾步,便有一串花圈或白色的長巾「哈達」落入頸項,一串、兩 
                      串、三串……像極受歡迎的明星在舞台上捧不完影迷的鮮花一樣,欣喜得 
                      忘了脖子上的厚重,上了開往旅館的巴士仍說著 Namaste。  
                        
                        
                        
                      自然之子 
                       
                       
                      自加德滿都朝西南行,團員的座車在山路間兜繞。 
                       
                      臨溪谷這邊可見對面已開發的山坡地上,稀落幾家由木板和乾草搭蓋的屋 
                      舍,視線所及,沒有發現任何商店、聚落。聽說當地婦女即使負三十公斤 
                      重物,仍然可以行走於山路,看這上、下山一趟頗不容易,只有「忍苦」 
                      才是生存之道吧! 
                       
                      貼近車窗,彷彿躲在夏日蔭涼的屋簷下,靜靜欣賞被陽光照耀得閃閃發亮 
                      的平原、谷地,還有黃黃綠綠的作物、負軛(一根平直木條)的水牛在犁 
                      田,真像南台灣的景致;不過,在青山之外突見覆雪的山頭時,尼泊爾奇 
                      異的地理景觀,著實出人意料! 
                       
                      經過幾處施工的橋面,總會見到才十來歲的小男孩在揮旗示意車輛前進, 
                      黑瘦,輪廓分明的臉上透著得自工作的自信;在 
                      “ Men at Work ”(有人 
                      在施工)的標示旁邊,幾個男人來來回回地拿著石頭填補一個大坑洞,而 
                      每一個男人因為缺乏工具,每次竟然才拿取兩塊石頭!?工程進度在我們 
                      眼中看來,簡直太─慢─了! 
                       
                      塵土飛揚的路上,偶有三五成群,趿著拖鞋,套著灰暗制服的學生走在上 
                      學途中,手上拿著兩三本舊書,好一點的是用塑膠袋包著,當他們的目光 
                      與我們交會時,往往露出微笑;也有人蹲在路邊高處,不知是等候公車或 
                      休息,還是正在「方便」。伊格•古倫小姐說,部分尼國人民並不使用廁 
                      所,沿途隨處可見排泄物回歸大地滋養萬物,只不過走在路上得小心踩到 
                      「黃金」。 
                       
                      中途,總幹事吳天福師兄宣布休息。大伙看見路邊石堆旁正有幾個人在工 
                      作,他們一手執鐵鎚,一手拿著橡皮圈把大石頭圈住,然後不斷敲打成小 
                      石子,石子大小均一。 
                       
                      透過翻譯瞭解,他們每天從早上八點敲到天黑,大人一天大概可以敲十二 
                      、三桶,以每桶八盧比(合台幣四元)的價錢賣出,這樣的收入算來已較 
                      一般打零工的工人還高,只是雨季來時,這份工作便無法繼續。有些先前 
                      認為好玩而試著敲打的師兄姐,再敲過一會兒之後,紛紛表示「真壞賺吃 
                      (閩南語發音,表示不容易,做不來之意)!」 
                       
                      尼國失學的孩子不少,沿途見到衣衫破舊不整的孩子揹著裝滿柴枝的籮筐 
                      ,赤足且吃力地走著,當像機對準他們時,他們便停下腳步等你按了快門 
                      再緩緩走開。有的孩子放牧牛羊,小羊吃不到樹葉時,他們就踮起腳尖把 
                      樹枝拉下來,等小羊吃了差不多了再放掉。 
                       
                      即使身在緩慢的農村步調裡,來自都市的人大概很難抖掉工業社會的緊張 
                      ,仍急急搜獵尼國風貌─清晨,揹著孩子、手裡提著幾個瓶子將去取水的 
                      婦人;手執細細的棍子、跟在牛羊後面的牧人;繫在木樁上的母羊正在授 
                      乳;市集裡,籤若手指的甘蔗、拇指和十指環扣起般大小的蘋果,還有中 
                      指微曲狀大小的香蕉;蹲在地上以手抓取淺盤中食物的人;十幾二十隻禿 
                      鷹再路旁競相爭食,臨窗拍手叱喝一聲後,大大的翅膀張開飛起,方見是 
                      一堆牛骨…… 
                       
                      善良樂天的尼泊爾人彷彿不知白日黑夜去來般地過著時日,他們像是一個 
                      不知拒絕、不懂抗爭的族群,一切順其自然、順乎天命,災難來時如此; 
                      而人們以及牛、羊……的繁衍亦是如此,授乳哺育的景象隨處可見,使得 
                      尼泊爾這塊土地有如一位蒼老貧弱的母親,無力餵養它的子民。 
                       
                      儘管就物質生活條件而言,他們得艱苦度日,然而,他們沒有因為貧窮而 
                      忘記歌唱和感恩,他們對於神祇和別人,絲毫不生怨怒或冷漠待之。在加 
                      德滿都的寺廟裡總有小孩或揹著病了的孩子的婦人像觀光客求乞,他們操 
                      英語不斷低聲說著“one dollar!”(一塊錢)他們經常跟定了一位觀光客 
                      之後就這麼說著。如果沒有給他們錢,他們也不生氣,也不哭鬧,直到觀 
                      光客離去─就像早期台灣社會一樣,有的孩子到廚房跟定他們忙碌中的母 
                      親索討一角去買糖,跟來跟去,母親總不理睬,直到看出「纏功」無效, 
                      才肯出去外面玩。 
                       
                      尼泊爾人民的純良本性,真像是淨潔無瑕的「自然之子」! 
                       
                      想不到還能有磚房住!? 
                       
                      揭碑慶賀之後,建房的受益戶自廣場快跑回到自家門前,等候慈濟人的拜 
                      訪─“Namaste!” “Namaste!”團員逐戶分送念珠,糖果和餅乾,也進 
                      屋內東看西看地,受益戶一逕兒笑著;如果你只看了客廳和臥房,他們就 
                      會提醒你別把後面的小廚房給忘了。其實,客廳和臥房只是為了便於區別 
                      空間,大家看到的多半是一間放著乾草、木柴之外,便是毫無家具的客廳 
                      ;臥房除了草蓆和繩上掛著幾件僅有的舊衣外,也是空蕩蕩。至於廚房, 
                      通常有一座土砌的爐灶,一兩個鍋子疊靠一起。 
                       
                      從「不是缺少什麼,而是什麼也沒有」的情況到「總算有個加遮風蔽雨, 
                      有得吃飯……」的現狀,總是值得感恩的,所以,受益戶不但笑著,甚至 
                      還向團員行頭面接足禮─婦人俯身以雙手撫觸師姐的雙足,再將手按至嘴 
                      邊,以示親吻。伊格•古倫小姐表示,災民視慈濟人為恩人,他們從未想 
                      過這輩子竟然可以住在磚造的房子裡。許多災民在接過房子的鑰匙及所有 
                      權狀時,都禁不住喜極而泣。 
                       
                       
                       
                      重建區生機盎然 
                       
                       
                      敘卡波卡里建地於去年九月即已完成發放交屋,半年來,災民生活已明顯 
                      改善,不但衣著較其他建地的災民整齊,屋前的空地上以種有玉米,茄子 
                      ,馬鈴薯,番茄,油菜花等作物,生氣盎然,且早已收成過一次。 
                       
                      有個大腹便便的婦人指著屋內要我們看他的縫紉機,他的公公拿出這位媳 
                      婦的成品得意地展現給我們看,藍色的童褲車得不錯。她說,她才開始做 
                      衣服,顧客不是很多,她希望生意越來越好。 
                       
                      牲畜除了常見的牛、羊,還有豢養的豬隻,黑的,白的都有,只是體型都 
                      不大,當然,數日來所見到的尼泊爾人都是黑黑瘦瘦的,牲畜自然也是一 
                      根根排骨清晰可見。偶有幾戶人家屋內也出現母雞帶小雞,對映著每家幾 
                      乎五、六個以上的孩子,排排站就像階梯一樣高低有序,這樣的情景讓團 
                      員中年紀最長的李宗吉爺爺心疼不已。 
                       
                      「若是國家要進步,一定要讓孩子受教育,提升智識才能改善生活,產生 
                      進步的力量;不但要設立學校,醫療方面也要加強。」李爺爺說。 
                       
                      雖然重建區內區民的生活仍不脫離貧窮但在逐日改善中,我們相信總有一 
                      天,桑塔普和寶拉衣兩地的生活一定能和現在的序卡波卡里一樣,而序卡 
                      波卡里當然是更進步了。 
                       
                       
                       
                      建房品質一定要好 
                       
                       
                      「馬克萬普建地的環境很美,而且建房的品質較其他三地更好,一來是工 
                      人多半已累積前三處建地的施工經驗,技巧純熟;另一方面,材質的優勢 
                      如:這裡的天然沙子粒子較粗,適於砌磚,還有,水泥廠就在附近,便利 
                      供應;而且我們全部採用一級磚,材質更堅固。」慈濟營建室組長黃春騰 
                      師兄如此說。 
                       
                      為了監督建房工程品質與進度,黃師兄每次來工地總停留一週左右,即使 
                      暴露在攝氏四十五度,燠熱難當的惡劣天候裡,也要熬下去。有一回,賑 
                      災團員因氣候,食物等不適應造成水土不服,徐祥明、吳添福、葉燕新、 
                      還有黃春騰四位師兄個個上吐下瀉,幾天無力下床,更不敢隨意進食,只 
                      以當地所產的蘋果果腹…… 
                       
                      黃師兄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有一次,賑災團員與尼國官員同至災區巡視,當 
                      天晚上,住進了「滿天星」級的旅館──他們將招待所內唯一的兩個房間 
                      讓予隨行的女眾吉司機,團員們則退出屋外廊下將就了一夜…… 
                       
                      建商簡介施工中的建地規模後,代表團實地參觀。與居民健康息息相關的 
                      衛浴設備、植樹、供水等問題是眾人最關心的問題,建商再聽取建議後, 
                      非常誠懇地表示一定讓建房品質更臻完美。 
                       
                      團員返回台灣的前一天,兩位建商馬拉先生 
                      ( Mr. B. B. Malla )和西瑞撒 
                      先生 (Mr. Ram Gopal Shrestha)也發心提出資助重建區改善飲水設施和設 
                      立小學的計畫。 
                       
                      馬拉先生曾到花蓮拜訪過上人,參觀志業體之後,他更佩服上人救濟眾生 
                      的大悲心。他希望慈濟也在尼泊爾設聯絡處,他願意招募會員,以當地人 
                      民的力量救濟貧民。目前,寶拉伊建房雖然尚無法克服打不出井水的困難 
                      ,但馬拉先生願意捐助二十萬盧比解決供水問題。 
                       
                      寡言忠厚的西瑞撒先生和妻子育有四女一男,承包慈濟愛心屋工程後方得 
                      一子,他認為這是慈濟所帶來的福分。西瑞撒先生將出資在桑塔普建地設 
                      一所小學,預計蓋四間教室,設三個年級,初步預算是二十萬盧比。師資 
                      和書籍全由他供應。 
                       
                       
                       
                      感恩滿心懷 
                       
                       
                      北區榮譽董事召集人李正富師兄經常妙語如珠,難得的是肯消遣自己以教 
                      育別人。 
                       
                      「以前,我和我家師姐參加大陸賑災團,其實是『採購團』啦!真慚愧! 
                      慈濟人總是凡事善解、包容,沒有人說我們怎樣。後來師父問我,我說我 
                      只有買菸和洋酒,因為我已經加入慈濟了,所以我當然老實說是買來送人 
                      ,不是自己要的。你們知道上人怎麼說嗎?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嘖嘖!上人好有智慧!以後,我就再也不敢採購了。」 
                       
                      上人常叮嚀大家多用心,多祝福自己以及多念佛,李正富師兄在帶動大家 
                      多念佛方面可真有一套。他以手部圓內運動配合佛號,一次手部運動做完 
                      即念了一百零八遍「阿彌陀佛!確實有益身心。 
                       
                      這套招式也行遍了尼泊爾,所到之處皆大受歡迎,特別是小朋友,圍攏他 
                      和幾位師兄姐一起念佛,一起筆劃,儘管語言不同,但「一入耳根,永為 
                      道種。」團員中有人不禁打趣:「李師兄,你在這裡已經有群眾基礎了, 
                      要不要考慮在這裡當村長啊?」 
                       
                      「村長要在這裡培養,我要回去跟上人!」 
                       
                      台中慈誠隊員蔡爾貴師兄是牙醫,對中醫也頗有研究,自從接觸佛書和佛 
                      學方面的演講錄音帶,就很認真地將之視為一門學問來研讀。 
                       
                      「有一天,我聽到上人說,『經』是用來(力)行的,不祇是學問而已; 
                      佛教徒唯有身體力行,才能表現出佛教的慈悲,而不是從拜經懺當中求平 
                      安。」 
                       
                      蔡師兄為了參與慈誠隊共修,每週三晚上已經固定不看門診;而在放下一 
                      週的時間回花蓮擔任慈青營隊的「輔導爸爸」之後,他更覺得:「若有比 
                      事業更加重要的志業必須完成,應該先成就志業。」 
                       
                      陳鍊輝師兄是第二代的慈濟人,他的母親是人稱「妙妙」的資深委員陳黃 
                      金色師姐。他說他是個從「求菩薩」到「學習菩薩精神就眾生」的人。他 
                      說:「證嚴上人像一個大磁鐵,吸引很多人一起來做好事,我也想學習做 
                      一個小磁鐵,能西多少就多少,讓更多人來成就善業。」 
                       
                      此行擔任錄影並協助翻譯溝通的簡新添師兄是慈濟外語隊的成員,當他返 
                      抵家門,望著在暖烘烘被窩裡安睡著的稚子,腦海裡不禁閃現除了新房, 
                      多半仍付之闕如德災民。他提醒自己把握現有的一切,並且要多付出。 
                       
                      成為慈誠隊員及委員,是他最近立下的志願。「其實,有很多人聽過『慈 
                      濟』,但是不知道慈濟所做的事。」他說,他將把握每個月都會南下高雄 
                      向客戶收貸款,以及許多客戶正巧自他代表慈濟赴尼國賑災一事,已知道 
                      他是慈濟人的機緣,多多向客戶介紹慈濟。 
                       
                      自小苦過來的屏東委員江麗秋師姐,不禁憶起童年─小時候住的是牛糞混 
                      泥土刷牆的房子,沒有電燈,每天就打赤腳去撿人家田裡收成剩下的小番 
                      薯;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直到現在還記得月光下,大家圍坐閒聊的 
                      情景……因為有當初物資生活的「苦」,今日所擁有的才特別甜啊! 
                       
                      「傻傻地做,就對了!」江師姊學做裁縫時,她的師傅和現在的師父─證 
                      嚴上人都說過這句話,她說,照這個師訓去做,就對了! 
                       
                       
                       
                      牽手走過 
                       
                       
                      遙想當年傘蓋馬車任意逍遙的悉達多太子,因其出王城所見人的生、老、 
                      病、死,了悟一切苦空無常,而興出家修行,求解脫之念,且在證道成佛 
                      後,起救度苦難眾生的大慈悲心;而今,來自台灣的慈濟人暫離高度文明 
                      所帶來的安適生活,重返名列十大貧窮國家的尼泊爾,所行所見,想必人 
                      人自有一番體會。 
                       
                      對一般人來說,「感恩」心多半出於「比較」之後的結果,可見現在所擁 
                      有的,已經足夠;一旦「感恩之情」非出於「比較心」,心靈必然更安樂 
                      自在。 
                       
                      二月十六日午後,團員在香港後機準備前往尼泊爾時,座中巧遇高雄師範 
                      大學教授史墨卿先生。他說,慈濟所做的事是為完成一個「大我」,因此 
                      有很多人捨棄了「小我」;既是共同成就一個「大我」,則所到之處、所 
                      做之事,自無你、我之分。 
                       
                      「賑災」,並非「施捨」,反而要感恩得此學習「付出」的機會,教育了 
                      自己。人人若能擴小愛為大愛,自然也能時時浸潤在無分你、我的大愛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