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生命悲歌
深入苦難國度柬埔寨
◎何貞青
四月十日至十五日,慈濟再次派出賑災團前往柬埔寨,並深入災難的最前
線──赤棉流竄的馬德旺省,發放兩個月大米予八萬六千餘難民。

在每日平均溫度高達四十度的酷熱中,團員們在觸及每一雙滄桑、苦難的
眼神時,在牽起一雙雙乾黑的手時,看著褓袍中的嬰兒,因營養不良、曝
曬過久,而於母親懷中往生時,早已忘了苦、忘了累、忘了熱……

柬埔寨承受了老天的眷愛,擁有肥沃的土壤,豐碩的礦產;然而長年的內
亂,不僅造成民生凋敝、道路水利失修,更在沃土中埋入無數地雷,致使
生機變危機;加上天災人禍不斷,原本可以物阜民豐的樂土,竟變成地獄
般的苦難之地,辜負了上天的美意。


回顧柬埔寨與慈濟的因緣:

˙一九九四年九月,慈濟接獲「中柬文經貿協會」轉來柬國的求援信函,
該國因長期內亂方歇,百廢待舉,卻連遭澇旱之災,柬國政府無力拯救自
己的子民……,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慈濟派員前往實地勘察災情,首次勘災發覺情況嚴
重,立刻提供二十部抽水機及燃料給柬國,搶救將枯萎的秧苗,為災民留
下一點希望;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日,慈濟派遣賑災團前往茶膠、婆羅門兩省重災區
,發放一個月的大米及穀種給災民,並提供馬德旺省一百部抽水機,減輕
秧苗受害程度,避免來年災荒;

˙一九九五年元月,慈濟得知干拉省、馬德旺省二地稻米枯萎、糧產減半
,並有大量難民自柬泰邊境遣返回鄉,遂再度赴二地發放大米穀種,紓解
災民斷糧之苦。

˙一九九五年三月,慈濟訪問團赴柬國勘察建立慈濟村事宜。此行卻驚聞
馬德旺三縣於二月間遭受赤棉軍攻擊,當地居民家當全遭燒毀,原先慈濟
救助的穀種也被掠奪一空,造成八萬六千位難民無家可歸;慈濟三度前往
發放大米。

慈濟人的大愛、上人的慈悲,讓戰火下的難民,有了生存的希望。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柬國內政部副部長何速將軍,帶著因慈濟援
助抽水機而得以存活的稻米,至精舍拜見上人,並代表柬國人民對慈濟的
善行表示感恩。

˙一九九五年五月,馬德旺省一縣又再遭赤棉蹂躪,燒毀民宅一五七五戶
,近兩萬災民倉皇逃離家園,流離道路中,又逢柬國雨季,慈濟決定援助
防水膠布供難民搭建棲身之所。

慈濟的目的不只是治標式的物資援救;更進一步地,希望能扶持難民走向
自立之道,這分無私的大愛,蘊含在所捐贈的抽水機及穀種中。

上人曾言:「生於風調雨順的台灣,要心存感恩。更要懂得知福、惜福、
再造福。」就是這分知福、惜福、造福的慈悲心,促使慈濟人的足跡遍及
所有苦難之地。這種超越種族國土的長情大愛,正是「尊重所有人類生命
」的表徵。

慈濟人的愛,也將隨著發放的每一粒穀種,深深埋在異國的土地以及人民
心中。



※※※



◎梁安順


自九一年參與慈濟國際賑災工作以來,曾經踩過水災剛退的河南;走入冰
天雪地的外蒙;踏著飄飄雪花送暖到湘西;也曾到過如長城山脊舨巔簸的
泰北。曾經牽過災民們的手,也帶走了滿身的塵土;見過他們露出希望與
滿足的笑容,也看過災民冰寒瑟縮、飢餓乾枯的臉……但從沒有一次,像
這次柬埔寨難民的表情那樣,讓我看了這麼心痛──天災的飢餓、人禍的
恐懼、親離子散的悲情,像烈陽下的汗珠般,佈滿了難民們「苦」字的臉
龐。



苦境起因於天災人禍


由地圖上可明顯看到,從金邊往馬德旺省是全柬國最主要的道路,想像中
應該是寬大平坦;然而歷經二十年戰亂蹂躪,道路早已凹凸不平、柔腸寸
斷,車行其上,塵土飛揚。尤其大小橋樑雖有軍人守護,但仍處處可見遭
嚴重炸毀後,臨時搭建的木板便橋。

天災起因於人禍,戰爭導致柬國成年男子只佔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加上
軍費的鉅額負擔,使得柬國境內廣大肥沃的平原,因缺乏人力、經費與安
定的環境,來從事水利工程的開發,一遇雨季便氾濫成災,逢乾季則因無
水渠保留水源,而成旱災。

離金邊市郊,一望無際的田野均乾枯龜裂,遠處高聳的樹糖雖搖擺著多姿
的倩影,卻仍無法令驕陽低頭。而在攝氏四十度的室外高溫下,路旁的蓮
花池裡,縱然水污濁如黃湯,仍吸引著孩子們嬉戲其中,雖然污泥水不一
定能洗淨他們的身子,但至少能稍微澆熄被烈日烤得火燙的肌膚!



四處覓食只求溫飽


沿途所見房舍,村民們均巧妙地用雜草製作稻草人擺設在門前、籬笆旁或
樹上、樹下,並為稻草人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有站立的,有蹲著的,也
有以木條製成槍械形狀橫配在胸前的。經由翻譯瞭解,原來百姓長年處於
兵荒馬亂、草木皆兵的恐懼環境中,家園又缺乏男人守護,這些幾可亂真
的假人,在夜黑風高的晚上,真會讓侵略者心驚膽顫(另有一說:因當地
醫療不發達,又有霍亂等疫疾流行,此舉可嚇阻瘟神);因此當地人認為
這些假人可以保佑他們的安全。

路過難民營,路旁兩側所見,均是以樹糖葉和竹架搭蓋的低矮草屋,而剛
從戰區逃至此地不久的新難民,僅能以幾近露天的方式搭蓋棲身之所,在
平均不到一坪大的地方,擁擠的「住」滿七、八口人是常有的事。其中有
戶人家,母親帶著三個小孩,由於大人白天必須外出覓食或打零工,孩子
為果腹,只得自製泥土彈珠,希望能打中空中的飛鳥,暫解飢餓。不過在
柬國似乎很少見飛禽的蹤影,不知這裡的飛禽是早已被隆隆的炮聲嚇得遠
走高飛呢?還是早已成了人們的腹中物。

吃完這一餐不知不一餐何在的日子,使得大家必須認真地四處找尋食物。
水池中,淺淺的水、濘濘的泥,七、八歲的小孩,正拿著一張破網,一次
又一次地往泥水中撈,希望能有奇蹟出現,撈到任何能吃的東西。身旁的
同伴,光著銅黑的身體半個身子陷入泥池中,雙手在泥中認真地摸索著,
讓人看得既心疼,又為他擔心,即使泥中藏有什麼活的東西,想必也和人
一樣餓昏了頭,正張著口等待獵物呢!



辛苦等待領取救命糧


在少有遮蔭的空曠場地,災民頂著四十度的豔陽排隊等候領取物資,個個
滿頭大汗,老弱婦孺傷殘者愁眉焦容。他們幾天前就已接到通知,知道有
台灣慈濟人要到此發放大米,盼望與興奮的心情,幾天來陪伴著他們度過
最難挨的日子,個個又飢又渴,體力逐漸耗盡而顯得虛脫。但是無論如何
,也要等到把這些「救命米」領到帶回家,因為家裡還有一群嗷嗷待哺的
孩子需要它。

發放中,隨處可見母親摟著懷中的幼兒,來雜在等候的隊伍中。幼兒光溜
溜的身子,什麼也沒穿,小手緊緊抓住母親瘦黑虛弱的手臂,吸吮著母親
乾枯的乳房──其實母親早已因飢餓而無法供應乳汁,但嬰兒仍努力地希
望能獲得一絲絲的滿足。幼兒時而昏昏的睡了,時而哇哇啼哭,瘦乾的小
身子,大大的頭,哭腫了雙眼。母親不時地用小瓶子裝水澆在孩兒的頭背
上,輕搖細聲地哄慰著,一手托著,一手用水巾擦自己額頭上的汗珠,也
擦著孩兒的臉。母親啊!不知您擦去了多少汗珠多少淚水?天下誰無父母
,誰無子女,蒼生何堪?

隨著村長的唱名,難民們一個個緩緩起身,帶著疲憊又興奮的表情走到前
面領取米單。有時村長嘶聲大吼重複喊了好幾聲,方有人緩緩地從人群中
鑽出,村長會以不悅的態度問他:「為何不答個聲呢?」其實可以想像的
到,頂著烈陽蹲坐於地,大家在熾熱氣候中不吃少喝地,每個人早已虛弱
得難以開口答聲。



充滿戰地氣氛的發放現場


幾天來,坦克車在為我們開路,武裝軍人隨處保護。發放現場各種不同軍
種裝備的軍人不停地來回巡視,讓整個發放充滿濃厚的戰地氣氛。發放進
行中,突然傳來廣播聲,廣播過後,只見難民中微微引起一陣騷動,負責
擔任翻譯的聯華公校中文老師,側身到耳邊輕聲我說:「剛才廣播中告訴
大家,隨時會有狀況發生,一有狀況就必須馬上結束發放工作。」不久,
在現場抓到一位疑似武裝破壞分子。

難民何辜?令人不禁感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
煎何太急?」

記得初到金邊,在投宿的旅社裡,遇到一位操大陸北方口音的夥計問道:
「你們這麼多人要到那裡去?」「馬德旺省。」他聽後以驚訝的眼神望著
我們。我問他:「那地方你去過嗎?」他回答:「我不敢去,因為太危險
了。」再問他:「你是這裡的華僑嗎?」「不是,我是大陸黑龍江人,受
僱來此。」敢從千里外寒冷的北方來到炎熱的金邊討生活,卻畏於人禍不
敢到馬德旺省,這是有其原因存在的,怪不得馬德旺省副長說:「慈濟是
第一個敢到馬德旺前線發放的慈善團體。」

發放現場,以前是赤棉與越軍交戰的戰場,現在則是柬埔寨政府軍與赤棉
衝突的地方,這裡的居民都是在炮彈與空襲的烽火中存活下來的。在發放
點西邊約十二公里處,有一批因家園被赤棉佔領而逃離至此棲身的難民;
有些難民已在此居住兩年,其間也曾數度試著回歸故土,欲重建家園,最
後均因赤棉的掠奪而再度回到這破舊的難民村。有家歸不得的無奈,只得
在此家無四壁中避難。



讓他們的笑容常駐臉上


今天的發放正逢柬國過年,能在此時接獲慈濟的愛心米,相信是他們始料
未及的。看了幾家生活,我發放的大米,可算得上是他們最珍貴的資產了


發放完畢,沿途可見驢車結隊而行,車上載著一袋袋慈濟發的大米。早一
點領到米回家的難民,只見草屋上已炊煙裊裊,想必今晚他們將會有一頓
豐盛的白米飯度過年夜。

返程沿路兩側,難民分別立於茅屋前,攜兒帶女向我們揮手道別。看著他
們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心中微微感傷,幾天來災民們的愁眉焦容再度浮
上腦海,他們的苦難何時才能休?而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們,讓他們臉上
的笑容成為永恆?

在歡送會上,馬德旺省副省長代表省民表達了心中的感激,他說:「十五
夜月圓,只給我們明亮的夜光;而慈濟人的愛心幫助,卻真正溫暖我們的
心。」

是的,這「愛的行動」就是佛的光、菩薩的光,也正是慈濟的菩薩道,唯
有它才能從台灣越過高山大海、行過千山萬里路,在此光輝透徹,溫暖人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