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來是家鄉
泰北慈濟村落成啟用 |
|
◎編輯部 |
|
「半牛戎馬遠赴異域。浮生若夢,不堪回首。
他鄉羈絆夢醒身殘。用力掙扎,無奈挫困。
北望故國,九州易幟。晴天霹靂,午夜愁腸。
今有台灣,佛教慈濟,菩薩慈光,撫我創傷。
世事本無常,前塵遠征郎,抖落無情夢,如來是家鄉。」
──一位泰北難胞的心聲
戰亂、天災,造成多少家庭天倫夢碎?多少骨肉流離失所、田園荒蕪?
亞細亞的孤兒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自大陸撤退後,一批以雲南籍為多數的國軍,自滇緬輾
輚流亡到泰國北部的叢山峻嶺中,淪為非法入境者。他們,曾是馳騁疆場
、驍勇善戰的勇士,在成就後方同胞安然撤退後,自身卻淪為淒涼的人間
難民。
泰國政府基於人道立場,加以他們曾大力助剿泰共、寮共與棉共,有功於
邊防戍守,於是將蠻荒或原始的森林山區,畫為難民活動區,由泰國軍方
管轄。難民未獲通行證者,不得外出打工、居留;使他們在謀生、教育資
源均極為匱乏的情況下,過著煢煢無依的生活。
「難民」,是泰國政府給予他們的身分;「貧苦」則是四十餘年來,時時
面對的煎熬。
身在叢山峻嶺中
泰北難民村由救總(中國災胞救濟總會)「泰北工作團」列管有案者有六
十四個村,分布於清萊、清邁、密豐頌、達省、北碧及帕腰等六省,面積
約佔台灣的三點五倍大;難民數達六萬五千餘人,皆住在海拔一千公尺以
上的山區。
對於這批難民,救總曾制定「泰北難民村就地救濟工作五年執行計畫」及
「三年後續計畫」,推動農牧改良,教以灌溉接枝等;幾年下來,生活頗
有改善。然而,救總的三年後續計畫到去年底已結束,這對農業、教育、
交通等各項建設才剛起步的難民村而言,無疑是再度陷入絕境。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是證嚴上人年的祈願。本於悲
心,因緣促成,慈濟自去年四月中旬起,兩度派員赴泰北難民村實地勘察
了解後,今年起將長情大愛散播在這個中南半島上的邊城,對泰北難胞展
開扶困行動。
「安居」才能「樂業」,有良好的居住環境,居民才能安心開墾家園,因
此,慈濟決定先從難民村殘破的茅棚住房改善起。
由於泰北難民村分佈甚廣,經過評估後,決定先重建位於清萊省偏遠山區
的回賀與滿嘎拉兩村。
慈濟新村落成了!
今年三月九日,回賀與滿嘎拉慈濟新村在中泰各界人士的關懷注目下動土
。五月底,主體工程完成;總工程包括村內道路、聯外道路、自來水給水
工程以及水溝排水等社區公共設施,預計六月底全部竣工。
慈濟在回賀村建五十六戶,滿嘎拉村建三十五戶,總計九十一戶磚砌泥牆
、灰白石綿瓦屋頂的房舍。其中一戶六口以上建「大套」,二十五坪,有
三房,共四十五戶;五口以下建「小套」,十八坪,有兩房,共四十六戶
。
為免居民受鄰近種植、販賣毒品風氣興盛影響,徵得所有村民同意,在慈
濟村住屋所有權狀特別加上:不吸毒、不販毒與不種植毒品等項目。
慈濟基金會派遣三十一名團員,在精舍常住德穎師父、屏東分會法明師父
的帶領下,五月三十日前往舉行建屋啟用儀式。
訪問團此行除了參加兩村的建屋啟用儀式外,亦前往清邁「熱水塘殘疾收
容所」關懷傷殘老兵。自今年一月份始,「熱水塘」一切的生活費用皆由
慈濟負責,另外還發給零用金,希望這些飽經流離之苦的同胞,生活能獲
改善。
扶困計畫逐步落實
回賀、滿嘎拉慈濟新村的興建,是慈濟「泰北三年扶困計畫」中的一環,
也是該計畫具體執行的發韌;下半年起,慈濟仍秉「安居才能樂業」的原
則,作一長期性的發展規畫,包括聘請農業專家,根據難民村不同的自然
環境進行規畫、職業訓練、績優及清寒學生獎助學金頒發……,期能改善
當地居民的生活,俾使早日自立自強。
◎王淑美•梁安順
五月三十一日,慈濟訪問團首先前往回賀。
回賀慈濟村位於清萊省皇太后縣,緊鄰泰緬邊界山區,地處偏僻,對外交
通僅以一條小山路與滿星疊相通,甚為陡峭,車輛不易通行,因此村落形
同與世隔絕,居民數十年來長居深山,民風純樸。
家住清邁開設禮品行,發心以成本價為九十一戶慈濟村「住房證明」加框
的周慶鳳女士表示,上山每逢天雨則路面滑濘,坡路泥沙流失嚴重,交通
安全堪慮,故山下居民不敢輕言上山;自從五月底慈濟來舖設這條四米寬
的水泥坡道後,他們就常常上來了。
周女士饒富慈悲心,之前就常利用休假日裝載民生用品上山來資助村民,
對於慈濟這次來建屋,她欣見其成,並自願協助翻譯。
我們沿路可以看到,為了保護舖設不易的水泥坡道,工人特在路的兩旁加
挖四十公分寬、五百公尺長的排水溝疏導水流。
回賀村民與阿卡、黎索等少數民族雜居,全村約六百餘人,以農耕維生,
種種包穀(玉米)、茶及蔬果。惟收成不佳,又未接受農業輔導,故生計
艱難。農業專家林阿田先生及翠峰茶莊主人張秉權先生發現回賀村水源充
足,並且當地配合率高,皆表示願全力輔導其栽植茶樹。
全村住房原以山上的雜木為屋柱,長竹為牆,茅草為棚,一遇大雨難以安
居,且無電力設施。慈濟在此共重建五十六戶,由於回賀居民家庭人口數
普遍超過六口,因此大套住屋佔三十四戶。住房興建完成後,當可順利架
設電線。
與他們同喜,與他們同悲
泰國政府極重視森林保育,青山翠谷處處可見,車行其間,風和日麗,景
色怡人;唯山路崎嶇,由清萊市區顛簸至回賀,已過兩小時半了。
陣陣旗海迎面而來,透露著歡欣鼓舞的氣息。再深入,村民與學童們夾道
相迎,流露出喜悅之情。初聞乍見,曾有這樣的疑惑;在那張張誠摯中帶
著感恩溫馨的容顏裡,如何尋找他們真正的需要並進一步協助他們?來自
高雄的吳佳霖師姊說:「喜,與他們同喜;悲,與他們同悲。」對啊!在
一排排灰白石綿屋頂、紅磚堆砌的嶄新屋子前,誰能不為他們高興、為他
們欣慰呢?
隨後節目表演,六位「回海神學院」的年輕姑娘在清麗的歌聲中,舞出了
阿卡族與耶穌基督的讚歎。這些小姑娘常利用假日來回賀教小朋友們唱歌
。只聽小朋友朗朗吟唱出輕快活潑的「只牽你的手」,慈濟歌曲在異邦飄
揚別具風味,令人百感交集。
慈濟村的落成,正如僑委會章孝嚴委員長云:「這是一種跨越種族、政治
、宗教信仰,無分國界、區域的慈濟精神發揚,不僅是有形房屋的落成,
背後還代表著有意義的精神象徵。」原來博愛精神可以跨越語言、地域的
隔閡,中國古老世界大同的理想,在慈濟世界實現了。
孩子的笑容透露希望
在啟鑰慰訪時,兩位常位師父──德穎、法明師父們慈柔的關切,溫暖了
災民的心。
有位余福才小菩薩,因注射不當傷到脊骨神經而不良於行,必須仰仗雙手
扶地爬行。遇此特殊個案,師父們關懷備至,問明詳情留下資料,準備攜
回本會評估進一步協助的需要。
中文師資及教學文具用品的缺乏,是泰北難民村共同的問題。梁安順師兄
率先提供了國語字典、何登耀師兄提供文具,香港程一蓉師姊則隻身帶來
了劉季池師兄的託付──三百只學童書包。從孩子收到禮物時歡欣雀躍的
笑容以及他們清亮的眸子,我們看到了「希望」──一分美好未來的希望
。來自台中的陳正忠師兄說:「人要活在希望的明燈中,才能顯露生命的
意義。」「慈濟人將扮演不流淚的蠟燭,去點燃他們生命中的蠟燭,讓他
們了解長情大愛的生命光輝。」
風吹雨打,昂然屹立
第二天,團員前往位於密歲縣萬偉鄉的滿嘎拉村。
途中經過三努茶坊,只見當地村民及光復中學的師生們,在炎炎烈日下等
候多時。當地菩提園地如道法師等四位法師亦在列。
菩提園地是雲南籍的真頓法師成立,他率領弟子協助照料三努茶坊的六十
餘名孤兒。在以小乘佛法獨善其身為主的泰國,得見一菩薩行者在此拓荒
,令人敬佩又感欣慰。
在清萊省辦事處主任陳茂修將軍簡明扼要的介紹慈濟後,這批心懷祖國卻
礙於環境、情勢,不得不納入泰籍的中華兒女,終於唱出他們的心聲──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中華民國,
千秋萬世,直到永遠……」「中華民國頌」的歌聲在三努茶坊迴盪著,師
兄姊們早已熱淚盈眶。儘管內心澎湃難捨,仍不得不驅車前往下一站──
滿嘎拉。
古樸實用的慈濟新屋
三努茶坊距滿嘎拉雖僅四公里,卻是行程中最顛簸之處,有晃動不停的木
橋,有高坡,有險彎。
滿嘎拉居民原係雲南救國軍,民國四十九年轉戰至此;住房原以茅草為棚
居,竹葉圍牆;居民以荔枝、旱稻等維生。因村內尚無醫療設施,居民須
徒步至四公里外的三努茶坊就醫。慈濟在此共重建三十五戶住房。
至於教育方面,與回賀村相同,兩地中文學校均利用早晚以「補習」名義
教授中文課程,中華文化方得以綿延。
團員一入滿嘎拉,即見家家戶戶張貼著「證明功德全村受惠,嚴整房屋萬
民沾恩」「慈濟我村功德圓滿,答謝賜屋恩念無休」的春聯,鞭炮聲亦處
處可聞;而代表中國過節習俗的應景湯圓,早已盛妥在桌,只等慈濟菩薩
來嚐一嚐手藝如何了!
一幢幢古樸實用的慈濟新屋,可見建商的用心,為免下雨時漏水,特別在
石綿瓦釘處套上塑膠頭套,屋腳則先上地基再砌磚,成就住屋的美觀莊嚴
。
滿嘎拉慈濟村由隔鄰難民村第二代傑出青年李開明先生承包,李先生來過
台灣,也參訪過慈濟世界,他表示,自己是本著同胞之誼包下工程。而承
包回賀的張秉權先生更是用心,當他發現原設計圖屋高不足時,主動自費
加長住屋高度,在工程進行時還「以工代賑」,僱用當地居民投入建屋工
程,讓居民親自建蓋自己的房子,除了有參與感外,更可增加收入改善生
活。除了在住屋工程用心外,張先生在聽過蔣科尼師兄介紹慈濟後,立刻
捐出兩萬元作為慈濟基金。
六月二日,車隊在黃塵滾滾中來到正待評估重建住房的清邁府昌龍村,由
村長楊春成先生作簡報。
日龍村佔地三十二公頃半,人口二二六人,三十歲下的孩童及青少年佔多
數。目前難民村所在地屬森林局擁有。關於難民身分問題,原則上在當地
出生且年滿十五歲者持有泰國公民證;但年長者多因戰亂時遷徙,證明資
料遺失,無法辦理難民證,淪為無身分的非法入侵者。
此地住屋分作三類:木牆茅頂屋,地面架高屋或泥土屋(土角厝),至內
陳設極簡,多數無電力,更別說現代文明用具了。孩童的玩具是父母費心
盡思、廢物利用的環保小車。
一生飄泊,嘗盡苦痛
午後前往清邁省北方「熱水塘殘疾收容所」。此收容所在七年前由泰國政
府成立,目前收容九十七位老兵及傷殘人士。
四十年了,在台灣一般人心中,戰爭早已結束,但在泰北殘疾老兵生活中
,戰爭似乎永遠沒有止息過。他們過的依舊還是像軍中般的規律團體生活
,熟悉的口令、一樣的制服、飲食,就是他們的生活。
收容所裡一棟棟長長的宿舍和軍營是那麼地相似,只是裡面住的人,已不
是當年百戰英豪少年郎,而是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的耄耋老人,更
多的是缺肢斷足、眼瞎失聰、精神異常者;隱藏在這背後的,個個都是血
淚戰史的見證人;看到他們每一隻殘缺的手足,彷彿看到一場血肉橫飛、
哀聲哭嚎的戰役;見到每一位眼瞎失聰的老兵,就好像聽到隆隆炮彈爆炸
聲。
一生為國、為民出生入死,如今雖垂垂老矣,身殘困頓,但仍不減對國家
的忠貞之心。談起參與的戰役仍熱血奔騰;喊起口令、答起聲來仍精神抖
擻鏗鏘有力;腿上裝著的義肢仍有力地撐起身子,靠緊兩隻不同的腳挺挺
地站立。長年來的軍旅生活,使他們的表情必需嚴肅認真,藉以掩飾內心
的緊張心情。
當慈濟訪問團到達熱水塘傷殘收容所時,正逢傾盆大雨沖洗他們的屋頂,
也沖涼了他們心頭的焦悶。老兵們短時間已迅速安靜入坐,看著屋外的大
雨,望著屋內的老兵,不禁想問:伯伯們,您們在此異域經歷了多少春秋
風雨?多少炎寒人間?天有雨停晴空之時,但你們他能忘掉過往爭戰,放
下心中埋怨憂愁,在慈濟愛的撫慰下,以平安的心安養晚年。
慈濟帶來了全台灣人的祝福與感恩,委員師兄師姊們一聲聲唱著:普天下
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當師姊們伸手輕輕牽起老兵們的手聲聲祝福時,原本嚴肅表情的伯伯
們,慢慢地融化在甜美的笑容和歌聲中。
莫說愁,不悲秋
「一生漂泊,嚐盡苦痛,失去的太多,錯在那裡?怨在那裡?一切只是觀
念而已,遠離塵憂,相知相守,你不遺忘我,終身追隨,無怨無尤,只牽
你的手……。」句句歌聲,道盡老兵心酸事,多少年來的辛酸得以慰藉。
老淚縱橫是喜不是悲,慈濟人啊!相互扶持勝過自己擁有;慈濟人啊!太
多感受,只牽你的手。
「莫說愁、不悲秋,慈懷柔腸學古佛,相砥礪互切磋,錦繡年華不空過…
…」
此時天空已晴朗,青山更碧綠,車子已漸行漸遠,歌聲尤在耳際迴繞,揮
手的人已模糊。惜緣!珍惜人生的緣,珍惜慈濟的緣,「助人為樂知何似
,笑而不答心自閒,助人為樂知何似,碧海無雲天!」大家相視,笑在淚
眼模糊中,甜在如來心深處。
揮手告別的那一刻,「再見」是真誠的,慈濟人的關懷永不停止。
困厄磨鍊菩提心
此趟泰北之行,就多變的氣候而言,黃塵滾滾、泥溝窪陷、藍天白雲……
,我們都體會到了,也感恩龍天護法的考驗,讓我們能真正體會難民村的
苦楚。就行程而言,圓緣有之,居家訪視有之,更兼勘察工作,慈濟四大
志業、六大腳印,我們在短短的三天內親身體會到了,這分得之不易的福
報,我們何以為報?
而行程的順利圓滿,首要感謝三位先遣人員。負責交通食宿的蔣科尼師兄
,自去年十一月起,經常往返兩地了解工作進度,此行團員用餐前,更常
見蔣師兄左顧右盼,深怕大家餓著了,自己倒是食不知味。家住台中負責
活動策畫的梁安順師兄,女兒曾經在電話中天真問道:「爸爸,你怎麼不
說話?」殊不知身在異邦的父親早已哽咽難言了。同樣來自台中的李朝森
師兄,貢獻專才,負責住屋工程,經常在一天的奔波忙碌後,夜闌人靜時
,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總是起身,跪立上人法照前,憶念上人法語:
「有愛就能自在……。」誠如李朝森師兄所言,道是悟了,卻有待再磨鍊
──這也是三位先遺人員共同的心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