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孩子,我是你的「啦啦隊」 | 
                   
                  
                     | 
                   
                  
                    | ◎盧蘇偉 | 
                   
                  
                     | 
                   
                  
                    孩子雖然是父母所生,父母卻不是孩子的主人, 
                      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父母所能做的, 
                      只是「啦啦隊」的角色,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 
                      給孩子選擇的空間,雖然他的人生道路,可能因此多摸索和付出, 
                      但孩子會學會為自己負責,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 
                       
                       
                       
                      阿仁的父母均受過良好教育,有很好的工作。為了照顧阿仁兄,母親還特 
                      地辭去工作,做個全職媽媽;只是十幾年下來,阿仁的媽媽卻自責自己是 
                      個失敗的母親──何仁非但學業成績欠理想,生活也散漫被動,最近更經 
                      常塗改成績單和聯絡簿,回家也漸不準時。 
                       
                      媽媽有著掌握不住孩子、孩子被惡勢力拉著走的強烈感覺,因而對阿仁的 
                      要求和管束就更加嚴格,致使親子之間發生嚴重衝突。 
                       
                      阿仁的父母感到十分疑惑:「到底是那裡出了差錯?一個好好的孩子怎麼 
                      會變成這樣?」 
                       
                       
                       
                      做孩子的「啦啦隊」 
                       
                       
                      類似阿仁的例子,相信在我們的朋友或鄰居,甚至自己家,都曾發生過─ 
                      ─優秀、盡責的父母,卻教養出令人擔心的子女。這似乎有違常理,但卻 
                      是事實。此刻,我們不妨一起檢視問題出在那裡? 
                       
                      首先,我們一定要清楚的了解,父母無法為孩子做任何決定,也沒辦法改 
                      變孩子;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啦啦隊」的角色,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 
                      孩子在人生旅途上要走那一條路?要不要用心走?只有孩木自己能夠決定 
                      ,我們只能以一顆無求的心,陪孩子一起成長。 
                       
                      如此我們難免會懷疑,只要「鼓勵」和「支持」就夠了嗎?難道孩子不用 
                      「管」和「教」? 
                       
                       
                       
                      以支持鼓勵代替管教 
                       
                       
                      事實上,只要經過深思,我們即可發現:人的心性是趨利避害的,是追求 
                      自在而不喜約束的,用「管」孩子的心態來看待孩子,則孩子無處不是「 
                      缺點」;而用「教」孩子的心態和孩子相處,往往愈見孩子的「無能」。 
                       
                      缺點人人都有,愈是近看細看,則愈難包容;若能放下對缺點的指責,改 
                      為激勵孩子的優點,孩子們一定會走出積極、樂觀的人生路。何況,知識 
                      的汲取及人格的成長,並非光由「教」中領會,而是需經由一段內在省思 
                      的過程,孩子樂意去學習和改變,才會有效果。證嚴上人曾開示:「甘願 
                      做,歡喜受」的用意即在此。 
                       
                      當我們自然表現出謹言慎行、樂善好施、柔和聲色時,孩子往往會在此情 
                      境中改變自己,決定自己的「當為」與「不當為」了。 
                       
                       
                       
                      做一個「無所求」的父母 
                       
                       
                      其次,讓自己成為一個「無所求」的父母。要做到這樣事實上並不容易, 
                      我們必須從自己的生活中逐一檢視,先要「做自己的主人」,才有可能放 
                      下有求的心。 
                       
                      這些話看似玄奧,但做起來卻很簡單;從現在開始,當我們做飯時,務必 
                      為自己做一道愛吃的菜;買完孩子、先生(太太)、父母喜歡的東西,也 
                      為自己挑一樣喜歡的禮物;每天為家庭、工作奉獻之餘,務必挪出三十分 
                      鐘到一個小時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每一週則一定找出一段時間,留給自 
                      己。這不是要我們少愛別人一些,而是要留一些精神、留一些時間、留一 
                      些空間關愛自己。 
                       
                      一個能關愛、疼惜自己的人,就不會把眼光焦點全盯著家人的言行舉止, 
                      等待別人給我們回饋──例如做晚餐時,也替自己做一道喜歡吃的菜,我 
                      們便不會因全心為家人打算,而期望先生(太太)、孩子說出讚美和感謝 
                      的話,這樣就是給家人空間和自在,同時也是給自己空間和自在。 
                       
                       
                       
                      給孩子無壓力的愛 
                       
                       
                      不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若只是站在「為別人付出」的位置,終有一天會 
                      耗盡能量,患得患失;倘若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也考量到「照顧自己」, 
                      便能活得自在。相信不論在家庭或社會中,若能把處事的心態都調適到「 
                      我的付出是自己心甘情願,而不是為別人」,自然就不易生怨詈和不平了 
                      。 
                       
                      如上人所開示的:「本事,就是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傳統的父母角色是 
                      犧牲、奉獻式的愛子女,把子女愛得壓力重重,假如能把「愛」當成本分 
                      事,而不是犧牲或奉獻,那麼在愛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留一分愛和空間給 
                      自己了。 
                       
                       
                       
                      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 
                       
                       
                      再者,我們要了解孩子雖然是我們生的,但我們卻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 
                      自己才是主人。讓孩子有權去選擇自己的路和當受的苦,父毋須把自己成 
                      長的經驗和價值觀,勉強孩子接受。 
                       
                      現代父母常為孩子的課業成績憂心,認為沒有好成績就不會有好前途,一 
                      味的替孩子選擇、安排未來的路,否定孩子的選擇空間;如此非但扼殺孩 
                      子本具的性向特質,甚至可能會導致孩子自我放棄。 
                       
                      我常以自己的成長過程和許多父母分享──寧可給孩子一個選擇的空間, 
                      如此他的人生道路雖可能曲折些,可能多些摸索和付出,但孩子會為自己 
                      負責,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 
                       
                      以前面所提的例子來分析,阿仁的媽媽應該試著去調整自己,在每天的生 
                      活中多為自己留一分愛和空間;父母有自己的空間,相對的,也要為孩子 
                      留下空間。當我們有了無求、從容的心,自然不會急切的逼迫孩子就範。 
                       
                      給孩子適切的愛,就像為孩子裝上萬能電力,孩子的生命體將會自我運轉 
                      ,光彩四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