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對護專的孩子們付予愛心的人 
                      都未曾期望他們有所回饋,但是深信:愛,是流轉、循環的。 
                      透過你、我,把愛散播出去,每一個「我」皆是愛的種子; 
                      行囊裡滿是「愛」與「祝福」的畢業生步出校園, 
                      也會將這兩份珍貴的禮物與人分享。 
                       
                       
                       
                      生命的本質是「苦」,而諸苦中以「病苦」為最;所以儘管有人美稱護士 
                      為「白衣天使」,或喻之為病人心目中的「觀世音菩薩」,其職業看似神 
                      聖超凡,相對的,「護理」實際上也正是一份勞心又勞力的工作。 
                       
                      六月十日,慈濟護專畢業典禮在靜思堂舉行,千餘人歡送五專第一屆、二 
                      專日間部第五屆和夜間部第二屆共二百九十六位畢業生。他們告別校園, 
                      準備投入這份像「天使」一樣予病人希望,學「菩薩」般解人病苦的工作 
                      。 
                       
                      畢業(即英文 Commencement 
                      ,有「開始」之意。)並非代表「結束」, 
                      而是「開始」──結束的只是基礎護理養成的階段,開始的是臨床護理經 
                      驗;結束的是時日短暫的同窗切磋,開始的是細密綿長的美好回憶。 
                       
                       
                       
                      「我們的」護專 
                       
                       
                      慈濟護專的成立,肇始於證嚴上人的一個理念──「名醫易得,良醫難求 
                      」,為培育「以人為本」的醫護人員,且解決東部地區護理人力不足的困 
                      境,同時照顧到花蓮本地原住民少女的就學、就業問題,故成立慈濟護專 
                      。 
                       
                      證嚴上人曾說:「我什麼都沒有,只有命一條。」所以,凡是上人決定要 
                      做的事,一定傾注全生命努力去做。在上人精神的感召下,眾人五十、一 
                      百、五百……點滴集資換成一磚一瓦,砌成純樸明淨的「慈濟護專」。每 
                      有來自省各地的慈濟委員帶會員前來參觀,總聽他們說:「這就是我們的 
                      護專。」一滴水融入大海中,雖無法將之再取出,但每一滴海水中都有它 
                      ;不管會員出的錢多寡,大自可買昂貴建材,小至一顆圖釘,凡護持慈濟 
                      護專的人都可以說:它,是我們的學校。 
                       
                       
                       
                      「我們的」孩子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十七日,慈濟護專正式創校開學,首屆招收二專學生, 
                      隔年增收五專及二年制在職進修班。 
                       
                      二專屬全省聯招,學生來自全省各地;五專參加北區聯招,學生以北部和 
                      花蓮本地為多。不管學生自何處來,除了本地學生之外,他們都是「遊子 
                      」。而不惜離鄉背井的原因,可能是──「爸媽是慈濟人,所以來念慈濟 
                      讓爸媽很放心」、「畢業旅行時到花蓮曾參觀過慈濟護專,深深被吸引」 
                      ……甚至有人只是源於「一個夢境」。 
                       
                      到過慈濟護專的人,往往第一眼就為那清靈彷若世外桃源的景致所吸引, 
                      禁不住沿著樓梯往上走。到頂樓憑欄一望,方知天地廣闊,心眼為之大開 
                      。 
                       
                      而護專的學生有幸坐擁這片天地山水,長期浸潤其間,不僅培養出寬廣的 
                      襟懷,更有幸的是──他們獲得比一般學生更多的愛,陪他們一起成長。 
                      因為自「我們的護專」所延伸出來的,是有很多人將學生視為「我們護專 
                      的孩子們」,理所當然地愛護他們。 
                       
                      這些人是:證嚴上人、靜思精舍常住眾、護專師長、懿德母姊和所有的慈 
                      濟人…… 
                       
                       
                       
                      護理專業與人文素養兼具 
                       
                       
                      優美的學習環境和完美的教學設備,有可能只是利於學生在護理專業知識 
                      上的養成,證嚴上人期望以更多的人文精神輔助當前教育偏重知識技能的 
                      現象,於是「慈濟人文室」應時而生。 
                       
                      「我們到台北立療養院實習的時候,院方稱讚我們慈濟護專的學生很有禮 
                      貌、非常惜福。」畢業生丁曼如代表致謝辭時,又說:「人文精神真是難 
                      能可貴,是當今護理人員所欠缺的,卻是我們護專學生最大的資產。」 
                       
                      慈濟醫學院主任祕書洪素貞老師,是慈濟護專人文室的「開國元老」之一 
                      ,她認為「人文與生活有關」,自生活中達到人格化成的目的。 
                       
                      洪老師說,「一花一世界」,學生在「花道」課中,學習與自然對話,她 
                      們欣賞花朵的姿態,透過修剪、擺放呈現一種「美好」的狀態;手持百合 
                      、玫瑰,是他們與手中這一朵花的第一次邂逅,也是最後一次邂逅,心生 
                      惜緣、不棄之心,他們以「輕柔的心」對待每一朵曾出現在眼前的花,就 
                      好比日後即將出現在他們面前的任何一位病人一樣。 
                       
                      「茶道」課所教授的重點並非沖茶的技巧,「茶」在中國,是人際關係的 
                      媒介,所以學習「茶道」,其實是學習與「人」對話;而「禪修」課是「 
                      人與自己對話」的一種學習。 
                       
                      曾有學生問洪老師:「為什麼要上人文課?學這些有什麼用?」洪老師認 
                      為,一個人的「成長」不能單靠一種「養分」,至於心性的養成,是必須 
                      靠時間的,所以眼前也許看不出這類課程的學習是「有用」的,但一段時 
                      日之後,自然明白它的益處。 
                       
                      果然,畢業生在畢業前夕即明白這一點。 
                       
                       
                       
                      陪伴,是── 
                       
                       
                      初入學的五專學生才不過十五、六歲,是個離家的「小」遊子。與第一屆 
                      五專生同時進慈濟護專的洪素貞老師,說她自己也是個「遊子」,只是年 
                      齡較長而已。當時她教授國文和慈濟人文課,又兼五專甲班的導師。 
                       
                      「本來我住精舍,後來實在是不放心這些丫頭,所以就搬到學生宿舍與他 
                      們同住。」洪老師說:「其實,我也沒什麼經驗,但是我知道──年輕的 
                      生命不一定有事,卻經常有莫名的情緒。」所以,她願意「陪伴」。 
                       
                      學生敲門進她的宿舍,悄聲坐在她身旁。「什麼事?」 
                       
                      學生搖頭,二十分鐘後,學生又出去了。這是「陪伴」。 
                       
                      內向、缺乏自信心的阿胖總把一丁點兒小事放在心上,存積、存積直到胃 
                      痛、腹痛,偏偏這時總在半夜。 
                       
                      「ㄎㄡ!ㄎㄡ!ㄎㄡㄎㄡㄎㄡ!」洪老師常被這急驟的夜半敲門聲驚醒, 
                      好幾次陪阿胖掛急診。 
                       
                      有一回,學生賭氣不上課,洪老師說:「如果你不去上課,以後我再也不 
                      看你、不叫你,再也不跟你說話。」學生掉頭走之後,又回頭說:「你知 
                      道我為什麼要回去上課了嗎?以前在補習班,也曾有老師對我這麼說,當 
                      時我二話不說馬上走人,可是你不一樣,因為──你的關懷是真心的。」 
                       
                      一起吃便當、到海邊散步撿石頭、同住一起的師生,到了升上專五,學生 
                      離校做全年實習,同時洪老師也調任慈濟醫學院主任秘書。然而,這群真 
                      心以待的師生,在離校前返精舍分享畢業感言時,話少,其實是怕淚多。 
                       
                      「你們覺得洪老師怎麼樣?她陪伴你們四年,一定對她有所了解。」阿胖 
                      、駝駝和呱呱聽到這個問題,相視一笑,詭譎地齊說:「除了走路的樣子 
                      ,她什麼都很好。」 
                       
                       
                       
                      驪歌輕唱話感恩 
                       
                       
                      ☉夜二專張美子猶記得身懷六個月身孕時,必須靠安胎保住胎兒,先生本 
                      勸她暫時放棄學業,把孩子順利生下來,可是,曾服務於慈院,得機會做 
                      在職進修,她格外珍惜,即使身體不適吊點滴,也堅決不缺席。她堅持要 
                      完成學業,當時她二年級。 
                       
                      「我先生說,我畢業,他也跟著畢業了。」張美子閃動著黑亮的眸子說: 
                      「那時候,他親自接送我上課,如果上課教室是在三樓實驗室或階梯教室 
                      ,我就call他,他一定馬上來抱著我到教室,上完課又抱我下樓。」 
                      接到畢業證書,她由衷感恩先生的支持,他們的孩子也已經一歲三個月了 
                      。她即將到慈濟醫院服務,最希望到骨科護理站學習。 
                       
                      ☉「感謝師公,是他結束了我們的密護生涯。」與張美子同班、同一堅持 
                      的林春花,代表班上二十八位非護校生發出這樣的心聲。她具有二十年的 
                      護理經驗,班上的非護校生至少也有三年以上的經驗,然獨缺一張畢業證 
                      書,使他們覺得自己彷彿「妾身不明」,在大部分醫療機構往往受到「同 
                      工不同酬」的待遇。所以,畢業典禮是他們最最期待的日子。 
                       
                      ☉駝駝──林青瑩,選擇的是到癌症病房服務,她有信心對末期病人做臨 
                      終關懷。她實習期間,有一次正要為一位老公公打靜脈注射之前,老人家 
                      怕實習護士經驗不足,只會讓他多挨幾扎針的疼痛,便說:「你們那裡知 
                      道打針是會痛的?」駝駝肯定地說,她當然知道。 
                       
                      又有一回,病房一位阿公即將往生,當時,她毫無懼怕地握住他的手,靜 
                      靜地說:「阿公,你慢慢走。」她認為自己所要做的──只是陪伴。 
                       
                      曾經,在同學們需要的時候,他們的老師伸出溫暖的手握住他們的手,或 
                      擰一條熱毛巾、沖一杯熱牛奶安撫他們的情緒,靜靜而貼心地陪伴他們─ 
                      ─就像駝駝當時一樣。 
                       
                       
                       
                      愛是流轉,是循環的 
                       
                       
                      洪素貞老師說,凡是對護專的孩子們付予愛心的人,都未曾期望他們有所 
                      回饋,但是她深信:愛,是流轉、循環的。 
                       
                      透過你、我,把愛散播出去,每一個「我」皆是愛的種子;行囊裡滿是「 
                      愛」與「祝福」的畢業生步出校園,也會將這兩份珍貴的禮物與人分享。 
                       
                      證嚴上人自稱對眾說話並非難事,但面對畢業生,他頓時覺得無話可說─ 
                      ─臨別的叮嚀何其多?有多少心思記掛著這群孩子,始終放不下?「慈母 
                      心」人人皆同,唯有寄予深深祝福──謹記護專校訓「慈悲喜捨」,發揮 
                      良能,服務人群、聞聲救苦、拔苦眾生。 
                       
                       
                       
                       
                      
                       
                      ◎陳美羿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護士」都是由女孩子擔任,稱之為「白衣天使 
                      」。如果有男生當護士,那就覺得「甚難稀有」,大大的驚訝了。 
                       
                      慈濟護專目前有七位男生,分別就讀五專各年級。在一千多位女生當中, 
                      他們自嘲為「稀有動物」,尤其是首屆的黃啟璋,第一年只有他一個男生 
                      ,「萬紅叢中一點綠」,宛如身陷「女兒國」的「異類」。 
                       
                      對自己首開風氣,成為慈濟護專第一位「男」丁格爾,黃啟璋的感受是「 
                      感恩」和「珍惜」。 
                       
                      他說小學時就皈依三寶,父母、親友、鄰居都是慈濟人。國三聯考前,學 
                      校教務主任也是慈濟委員張新儀告訴他:花蓮有一個新的五專,就是慈濟 
                      護專,建議他列入考慮。他說:「我回家告訴父母、姊姊。」結果大家都 
                      贊成。父母的考量是:慈濟好,離家近。 
                       
                      填志願時,他只填一個志願,連第二志願都免了。分發的時候,工作人員 
                      連問四次:「你真的選護專?沒有搞錯?」他說:「當然沒有。」工作人 
                      員才說:「恭喜你考上!」 
                       
                      報到前,就聽說自己是「唯一的男生」,他還半信半疑。報到時,第一位 
                      遇到的老師是李春妹,她發現新大陸似的叫道:「就是你喔!」他才知道 
                      ,自己已經「未演先轟動」了。 
                       
                      性別的差異,他無法像女生一樣,有幾個「死黨」可以「暱」在一起,甚 
                      至初期還受到一些女生的排斥。「剛開始,說很自在是騙人的,一年級時 
                      ,還曾想休學。感謝老師和同學的愛護幫忙,終於一步步走過來,也畢業 
                      了。」 
                       
                      身為男生,有沒有特別待遇?他的實習老師李姿瑩說:「完全一樣,他是 
                      護士,不是『男生』。」所以產科實習,他照樣進產房,照樣幫嬰兒洗澡 
                      。 
                       
                      他已簽慈濟公費,服完兵役,將到慈院履約。急診部護理長陳春梅說:「 
                      男護士啊,急診、開刀房、加護病房、精神科、公衛,大家都搶著要。」 
                      但是喜愛孩子的黃啟璋說:「將來我希望到小兒科服務。」 
                       
                      從十五歲的少年到二十歲的「小大人」,這五年是他的感恩歲月。「同學 
                      常鼓勵我:你能做到的,相信你自己。老師說:不要緊張,你會做得更好 
                      。」現在慈濟專已經有七位男生了,他們在「女生宿舍」的一樓。七個「 
                      哥兒們」常聚在一起,互相學習,相親相愛。 
                       
                      做一個好護士,要有怎樣的條件和特質? 
                       
                      四年級的林士傑是轉學進來的,他聰明好學,活潑樂群,已具備好護士的 
                      好條件。 
                       
                      三年級的江國城說:要很有智慧,很會表達,因為護理的對象是人,要醫 
                      病也要醫心。同班的蔣佳和說: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多用心! 
                       
                      一年級的陳憲慶說:頭腦要清醒,要有愛心。 
                       
                      又高又壯的郭重延說:體格要很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病人做最好 
                      的護理,尤其是突發緊急事件。 
                       
                      大哥哥黃啟璋說:要有愛心、耐心、信心;還要積極進取、追求新知。對 
                      做一個男護士,他們都充滿了信心,護理界也充滿期待。 
                       
                      陳春梅說:「男生在體能上比較能勝任粗重的工作,如搬動、翻身;為男 
                      病人導尿、沖洗等也較適合。」慈院精神科主任王浩威表示:女護士常在 
                      婚後或生產後就離職,男護士比較不會有這種困擾。男護士若在精神科, 
                      獨立作業性強,可以直接處理個案,進行心理治療,這樣專業成就高,較 
                      可以肯定自己。 
                       
                      以「唯一的志願」當首屆「唯一的男生」的黃啟璋,在學校已經不寂寞了 
                      ;兩年兵役後,他可能是慈院首位「男」丁格爾,屆時,又要「身陷女兒 
                      國」。不過,「物以稀為貴」,他將好好表現,讓男護士變成真正的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