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雨後彩虹 
                      阿建與永喜的故事 | 
                   
                  
                     | 
                   
                  
                    | ◎主講/證嚴上人 | 
                   
                  
                     | 
                   
                  
                    一場意外的車禍,讓阿建半身不遂; 
                      一場莫名的怪病,使永喜難言難行。 
                      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同樣都是不幸,但幸運地, 
                      他們遇到了澎湖的慈濟委員,由於師兄姊的關懷與牽引, 
                      他們因而相識、相見,從彼此身上,他們體會到: 
                      「外在的殘缺並非真正的殘缺, 
                      只要保持一顆健康、年輕有活力、無怨又無悔的心, 
                      就能擁有健全的人生。」 
                      以下是他們兩人的故事。 
                       
                       
                       
                      民國八十二年冬日,澎湖。 
                       
                      「天公伯啊!您一定要保庇阮子,只要能讓阮子清醒起來,叫我做啥攏可 
                      以……」阿建的阿爸高舉著三柱香,跪在院子裡臨時擺設的天公壇前,口 
                      中喃喃地懇求老天爺。 
                       
                      自從阿建發生車禍後,這個家彷彿癱瘓了般。阿建一直昏迷不醒,在伊阿 
                      爸、阿母陪同下,輾轉送到臺大醫院開刀。伊阿母傷心欲絕,執意要留在 
                      伊身邊照顧;伊阿爸獨自回澎湖後,到處求神問卜,全島的廟宇差不多都 
                      求遍了。 
                       
                      四天、五天……一個星期、半個月……,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阿建依然毫 
                      無起色。 
                       
                      兩個月後的某一天,「醒了!醒了」伊阿母興奮而略帶高亢的聲音,從話 
                      筒彼端傳回澎湖。阿建清醒的消息,很快地被伊阿爸轉述給所有的親友及 
                      關心的鄰居知道。 
                       
                      短暫的喜悅隨即又被殘酷的事實所取代。其實醫生早就說過,阿建右腦的 
                      血塊雖已開刀取出,但極可能會影響到左邊半身不遂,只是…… 
                       
                      事實終究無法一直欺瞞下去,當阿建發現左手、左腳全不聽使喚時,真恨 
                      不得自己死掉算了。「為什麼、為什麼還讓我活著?」「這樣的身軀,活 
                      著還能做什麼?」…… 
                       
                       
                       
                      急難救助和精神關懷 
                       
                       
                      接獲個案提報後,師姊們一行前往案家了解情況,那是阿建清醒前兩個月 
                      的某天。 
                       
                      澎湖素多風聞名,是日冬風強烈,幸好師姊們都梳著光鮮的髮髻,髮絲才 
                      不致散亂。下車轉進巷弄沒幾步,就看見一位歐吉桑在半人高的矮牆裡邊 
                      設案焚香祝禱。 
                       
                      這位歐吉桑就是阿建的阿爸,一位典型的澎湖漁人。 
                       
                      面對師兄姊的關懷,歐吉桑只憂愁的表示,阿建已經昏迷十幾天了,伊老 
                      母還留在台灣照顧伊;再關切醫藥費的問題時,歐吉桑說阿建有學生保險 
                      ,肇事者也願意負擔賠償責任,應該是沒問題才對。 
                       
                      評估案家的整體情形後,師兄姊決定先給予急難濟助金,並著重對案家的 
                      關懷。 
                       
                       
                       
                      耐心與智慧的試練 
                       
                       
                      後來,師兄姊再去探望時,阿建已經出院回家療養。伊阿爸朝房裡連叫了 
                      兩、三聲,見房內一點動靜也沒有,便嘆著氣說:「一場車禍弄得人無親 
                      人(人不像人),厝不親像厝(家不像家)。」 
                       
                      伊阿母則不知是否為伊心煩,對師兄姊的探訪,顯得有些不耐和排斥。 
                       
                      陌生的關懷,難免令人產生疑慮或抗拒;對案家的種種反應,師兄姊早習 
                      以為常,但大家深信:只要是真心誠意的關懷,對方早晚會感受的到。 
                       
                      「已經造成的事實,咱就要勇敢來面對,日子同樣要過,要拿出毅力和信 
                      心來突破難關,不要被逆境搏倒了。」父母疼惜孩子的心,師姊自然可以 
                      理解,但大人如果不先站起來,又怎麼去幫助孩子站起來? 
                       
                      「我記得阮第一擺(次)來時,你求天公伯講,只要囝仔緊(孩子趕快) 
                      清醒就好了!現在囝仔已經轉來(回來),恁就邁擱憂頭結面了(你們就 
                      別再愁眉不展了)!囝仔心情不好,要擱靠恁嘎伊鼓勵(還要靠你們鼓勵 
                      他)。」對於伊父母一聲聲的嘆息,師兄姊除耐心傾聽,也適時地鼓勵伊 
                      父母轉換心境去面對難關。 
                       
                      阿建整日躲在房裡,不肯見人,也不做復健,不僅令伊父母十分擔憂,就 
                      連師兄姊也擔心如果時日一久,肌肉萎縮,要再復健可就難了。 
                       
                      於是,每隔一段時日,師兄姊就去探望阿建,除盼能讓伊因熟悉而產生信 
                      賴感外,也希望藉由不斷的互動,尋找幫助伊的好方法。 
                       
                      「身殘的打擊,任誰也難以接受,更何況伊才十八歲。」師兄姊由於長期 
                      接觸、輔導個案經驗,格外能體會阿建不理人的心結。大概有半年的時間 
                      ,阿建總是以十分不耐的眼神及「哼、嗯」的口吻,來回應時兄姊的關懷 
                      ,而師兄姊卻心甘情願接受這項「耐心與智慧」的試煉,只為了想幫助一 
                      個受難的生命重新尋回希望。 
                       
                       
                       
                      激勵伊,重燃生命鬥志 
                       
                       
                      八十三年六月,慈院家醫科醫師及慈濟社工人員飛抵澎湖進行三日義診服 
                      務,阿建也被師兄姊診列入看診的名單之列。 
                       
                      「信心很重要,你一定要勤做復健,增加肢體的靈活度,才會有復原的希 
                      望。」醫師一手握住阿建的左手腕,一手扶住其左手肘關節,請伊試著使 
                      力,並一再鼓勵伊要持之以恆地復健。「對啊!對啊」師兄姊們在旁為阿 
                      建打氣。 
                       
                      在平日的接觸中,師兄姊也常舉一些比阿建更不幸、但比伊更堅強的個案 
                      來激勵伊對生命的鬥志。「你記不記得師姑跟你提過的張龍師兄,他雖然 
                      癱瘓在床,可是每次我們去看他,他總是滿懷歡喜。我們一邊和他聊天, 
                      他就一邊用力的甩右手,因為他說,只剩下這隻手還能做一點事,所以一 
                      定要努力復健。」 
                       
                      有一次,師姊講完吳永喜對抗病魔的故事後,阿建難以置信的說:「你騙 
                      人!」 
                       
                      「不信的話,我們可以帶你去看他啊!」 
                       
                      「你敢帶我出門?你不怕被別人笑!」阿建一直認為,自己行動不便會招 
                      來別人嘲弄的眼光,所以始終跨不出大門。 
                       
                       
                       
                      伊終於走出大門 
                       
                       
                      師兄姊蠻擔心阿建會臨時反悔不肯去,出乎意料地,伊竟早穿妥整齊在等 
                      候大家來到。 
                       
                      一路上,師姊又告訴阿建許多關於永喜的事,例如永喜的情緒不宜太激動 
                      ,否則便會強烈顫抖;永喜很喜歡寫武俠小說,即使手不停抖動,他還是 
                      一筆一畫努力地寫。 
                       
                      兩人終於相見了,阿建楞了一下,開口第一句話就問:「你幾歲了?怎麼 
                      會這樣呢?」永喜一時難以克制興奮之情,想試著回答,整個身體卻不停 
                      的前後晃動,只好用手指比「三十二」,又指著自己的嘴巴,然後搖搖手 
                      。 
                       
                      無言勝有言,永喜雖然無法以言語來鼓勵阿建,但如菩薩般的示現,已足 
                      以讓阿建感受良深。回程時,師姊答應阿建會常帶伊去永喜家,但是條件 
                      是伊要聽父母的話,用心做復健。 
                       
                       
                       
                      古井水,掏不盡 
                       
                       
                      阿建肯走出家們,師兄姊們的欣喜絕不亞於伊父母。由於阿建長期服用治 
                      療腦部的藥物,會有脾氣暴躁的副作用產生,加上復健治療又極需耐心和 
                      毅力,這一年來,師兄姊不僅持續的關懷伊、適時為伊打氣,也鼓勵伊有 
                      空要多看《靜思語》。 
                       
                      八十四年五月初再去探訪時,阿建的母親正蹲在院子裡削蕃薯,她告訴師 
                      兄師姊:「伊現在攏自己去病院做復健。」接著,她又說:「我最近親像 
                      (好像)腦神經中風,記憶一直衰退。」師姊勸慰她:「伊現在愈來愈進 
                      步,自己會去醫院做復健,你要歡喜才對,不要太操煩了!」離開時,她 
                      拿起蕃薯欲送師姊,雖然師姊們沒收下,但心中對這份溫情,感動良久, 
                      也更相信——日久見真情。 
                       
                      五月底,師姊到阿建家時,看伊情緒似乎不太好,便提議帶伊去附近看看 
                      海、散散心。 
                       
                      海天一色,任誰見了心中都會不由的舒暢起來。「人有無窮的潛力。」師 
                      姊指著海邊的一口井說:「就像那古井水,掏也掏不盡。」「走!我們去 
                      打水。」 
                       
                      聞言,阿建有些遲疑:「算了,我根本提不起來。」 
                       
                      「不試試怎麼知道呢?」「別忘了,心力比手力更重要。」…… 
                       
                      阿建終於鼓起勇氣,走到井邊提起桶子丟進古井裡。那沈沈甸甸、乾淨俐 
                      落的「碰」聲,彷彿有撞擊透心的力量,似乎是告訴阿建──你一定可以 
                      做得到。 
                       
                      「把重心放在右手試試看。」 
                       
                      「加油!加油!」桶子緩緩的往上升,師姊似乎比阿建還緊張,深怕桶子 
                      「撲通」一聲,又落井底。 
                       
                      當澄澈的水提出井面時,師姊興奮地鼓著掌,身子幾乎快跳起來了,而阿 
                      建也笑開了。 
                       
                      離開海邊,師姊又順路帶阿建去探望一位慈濟的照顧戶有土伯。 
                       
                      師姊告訴阿建,有土伯五歲時眼睛就瞎了,但他不僅會煮飯、洗衣,還能 
                      穿針引線、綁掃帚、做木屐,更令人則嘖嘖稱奇的是,他可以讓已經停擺 
                      的老是掛鐘又滴滴答答地走動。如果到他家時,時間正好整點,房裡三十 
                      八個鐘可會齊聲敲響喔! 
                       
                      阿建仍半信半疑地,直到親眼看到有土伯,「哇!他比我想像中還厲害。 
                      」「對啊!因為有土伯是用『心眼』在做事呀,所以我們要珍惜自己還擁 
                      有明亮的雙眼,可以多看好書,用耳朵多聽好話。」阿建點點頭。 
                       
                      「你還年輕,要多發願為這個社會做事。」師姊並鼓勵阿建有空多複習功 
                      課,儘早復學完成高中學業。 
                       
                      「師姑,我想先做事。」師姊沒想到阿建這麼快就有反應了,不覺驚奇的 
                      瞪大雙眼,問:「你想做什麼事?」 
                       
                      「掃地、倒茶、擦地板,我想我都可以做。」 
                       
                      孩子真的懂事了,師姊滿心歡喜地鼓勵阿建:「還是先好好唸書,將來有 
                      機會再帶你到慈濟醫院當志工。」 
                       
                      「有影卡倘講呢(是真的才能說喲)!」 
                       
                      「師姑什麼時候騙過你了……」 
                       
                      離開有土伯家,歸途中,阿健望著前方無限寬廣的路,伊覺得──「希望 
                      」就在前方。 
                       
                       
                      ※※※ 
                       
                       
                      永喜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記得是在民國七十三年,永喜才讀 
                      高一,有一天上完體育課回到教室,腳突然抽筋無法行走。剛開始他也不 
                      是很在意,但情況一天比一天糟;漸漸地,他感到全身乏力,神經、肌肉 
                      也不由自主的顫抖、抽搐;嚴重時,還會產生類似癲癇的症狀、甚至昏迷 
                      ;後來,不僅走路發生困難,連話也不能說了。 
                       
                      從發病開始,父母就帶著他到處求醫,吃遍了中、西藥,病情仍不見好轉 
                      ,只好去台灣住院檢查。一個月後,報告出來說他得的是「漸行性肌躍癲 
                      癇症」,只能以藥物控制而無法根治。「天啊!怎麼會這樣呢?」永喜找 
                      不到任何答案。 
                       
                      這麼多年來,永喜一直期盼奇蹟會出現,然而檢查的結果卻像是宣判死刑 
                      般,令他沮喪透了! 
                       
                      有一天,永喜的家裡來了一些人,他們看起來很和善,原來是有人將永喜 
                      的病情轉告他們,所以來了解是否需要幫忙。他門是慈濟的師兄、師姊。 
                      第二次,他們去看永喜時,永喜請阿爸拿出醫生診斷書給他們看,也許… 
                      …,無論如何,永喜還是抱著一絲希望。 
                       
                      師兄姊沒隔一段時間就會到永喜家,雖然永喜無法和他們交談,但師兄姊 
                      總是很有耐心地去了解他的意思,也鼓勵他多念佛使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因為每當永喜太高興或太激動時,身體就會顫抖的更厲害。 
                       
                      這兩年來,師姊不斷地拿慈濟書籍和錄音帶送永喜,永喜覺得自己了解許 
                      多事,譬如:因果、惜福、感恩……等,受益匪淺。 
                       
                      認識師兄姊不久,永喜開始為自己訂早晚課,念普門品、地藏經或藥師經 
                      ,也買了一台二十四小時的念佛機放誦,並常默讀經書。 
                       
                      有一次,師姊看到用喜寫好放在桌上的武俠小說時,相當驚訝。永喜告訴 
                      他們,他很喜歡古龍的武俠小說,這些年來,他便是靠著構思、創作武俠 
                      小說,來度過這慢慢長日。 
                       
                      師姊告訴永喜一個年輕男孩的遭遇,並希望永喜能夠鼓勵他。永喜有點疑 
                      惑的問師姊,是不是糊塗地忘了他無法說話,怎麼去鼓勵別人呢?師姊趕 
                      緊向他解釋說:「你堅強面對生活、歡喜過日子的態度,就是最好的現身 
                      說法了。」 
                       
                      聽師姊這麼一說,永喜就放心了。既是助人之事,他自然樂意為之。 
                       
                      有一天永喜寫了一封信給師兄姊:「三個月前,我又開始感到手指僵硬無 
                      力、顫抖不聽使喚。由於以往也曾有這種情形發生,短時間內便及恢復, 
                      所以心中也不在意,以為十天、半個月便會復原。」 
                       
                      「誰知,我錯了!這次情況不但沒有如預期般復原,且隨著時間日趨嚴重 
                      。這時,我才感到著急,忍住疼痛不斷推筆練習,卻毫無幫助。」 
                       
                      「終於,我再也無法握筆寫出任何字,想到此後再也不能創作以及和朋友 
                      魚雁往返,心中那分痛苦真是難以言喻,但事實擺在眼前,力不從心便是 
                      力不從心,縱然心有不甘,我也只能默默的地接受這個無情的事實。」 
                       
                      師兄姊萬分心疼的繼續讀著永喜的信:「懶散地躺在床上,聽著鬧鐘滴滴 
                      答答地走著,雙眼如死魚般望著天花板發呆,思緒早已飛散到遙遠不知的 
                      地方。」 
                       
                      「依稀間,我想到了證嚴上人講解《藥師經》時提及一個真人真事:一位 
                      四肢俱殘的人,以口銜筆作畫。」倏地,一抹靈光閃過腦海。是啊!我只 
                      因執著於習慣的握筆方式,所以才無法寫出字來,說不定以另外一種握筆 
                      方式就能寫字了。」 
                       
                      「有了這個想法,我開始嘗試以各種姿勢握筆練習寫字。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終於皇天垂憐,我順利地試出一個能夠寫字的握筆方 
                      式──筆握掌心,五指齊上成握拳狀。 」  
                        
                      「凡事窮則變,變則通,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路不通我們可以改走另一條  
                      路,縱使要花多些時間和精神才能到達目的地,也是值得的。」  
                        
                      「感謝上人給我靈感,以及張莊桂桑等師姑、師伯對我的關懷和鼓勵,縱  
                      然我無法一一叫出大家的姓名,但我仍以一顆最虔誠的心,在此向你們說  
                      :『謝謝,謝謝大家。』」  
                        
                        
                        
                        
                      ◎吳永喜  
                        
                        
                      「我不能」,你總是對自己這麼說。  
                        
                      一位小兒麻痺患者,他能在又脆又薄的蛋殼上雕出精美的圖案。  
                        
                      他能,你為何說你不能?  
                        
                      雙手雙足俱廢的人,他能用口銜著彩筆畫出傳神的作品。  
                        
                      他能,你為何說你不能?  
                        
                      杏林子從小得了纇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百分之九十僵硬疼痛。  
                        
                      她能挽筆寫字,你為何說你不能?  
                        
                      「我不能」,它成了你軟弱逃避的口頭禪。  
                        
                      不,你能。你缺少的只是一分信心、勇氣和毅力。  
                        
                      所以,現在就肯定地對自己說:「我能」。  
                        
                      立定目標,以信心為盔甲,勇氣為矛,毅力為盾,邁開腳步,奮力向前衝  
                      。  
                        
                      光明人生就在你眼前!──吳永喜 
                       
                       
                      殘乎!健乎!我是一位漸行性肌躍癲癇症患者,由於肢體的不健全,我常 
                      有自卑,甚至自輕的心態。以往,我總是將自己封閉起來,為自己構築一 
                      道嚴密的防線,並拒絕外界溝通、接觸。 
                       
                      直到接觸了慈濟的師姑、師伯,並認識了佛法後,我才知道:其實,封閉 
                      自己是錯誤的。 
                       
                      我有一些體會,書之於後,僅供和我同樣心理障礙的朋友分享: 
                       
                      (1)給自己心靈找個家,不論是佛教、天主教或基督教,如此才不會心 
                      靈空虛,產生前途茫茫之感。 
                       
                      (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們不 
                      該怨天尤人,應以平常心來接受這個已無法改變的事實。 
                       
                      (3)衡量自己能力,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獨立,也可以 
                      打發時間;如果不能,也應培養一份正當的休閒,充實內涵。 
                       
                      (4)以歡喜心過生活。時間的腳步是恆定的,它不會因為你愁眉苦臉, 
                      同情你而走的快一點。既然如此,我們又何苦虐待自己,而不以感恩的心 
                      ,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生活呢? 
                       
                      (5)天下還有比我們更不幸的人,假如我們有能力回饋社會,就應該要 
                      利益眾生。一個人最美的是什麼?外表?不,是我們的心。外在的殘缺並 
                      非真正的殘缺,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健康、年輕有活力,又無怨無悔的心, 
                      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健全的人生,不是嗎? 
                       
                       
                       
                      註:本案於民國八十一年冬由善心人士提報,經澎湖委員訪式評估後,因 
                      案家表示生活尚可自立,而未列入經濟補助戶。 
                       
                      由於案主病況特殊,委員們便主動予以精神關懷。兩年來,彼此之間漸而 
                      發展出良善的互動模式,案主在委員們不斷的鼓勵、引導下,將其從經文 
                      中獲得的大智慧,行諸字裡行間,啟發世人;而委員們則每每由案主堅毅 
                      的奮鬥力中,感受到生命力之可思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