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信」「行」中的省思 
                      從骨髓捐贈談起 | 
                   
                  
                     | 
                   
                  
                    | ◎無住 | 
                   
                  
                     | 
                   
                  
                    骨髓捐贈最根本的精神在於它是人類具善性的發揚, 
                      所以它避開任何利益、得失之考量,讓每個人 
                      對自己能有此善性,產生自我的肯定與喜悅。 
                       
                       
                       
                      八十二年夏天,許多人首次聽到「骨髓捐贈」這個名詞。在當時,其實絕 
                      大多數人並不明白什麼是「骨髓移植」,甚至一想到要深入自己體內的「 
                      骨」、「髓」,總不由自主地害怕起來。 
                       
                      可是,走在菩薩道上的慈濟人,憑著對佛法深切的信仰,對師父堅定的信 
                      念,大家毫不猶豫的捲起袖子,勇敢地加入這個行列,於是,一個全世界 
                      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骨髓資料募集活動,就這麼直接地展開。 
                       
                       
                       
                      複雜的代誌要簡單做 
                       
                       
                      活動如迅雷般地展開後,慈濟人幾乎立即全員動員,而各地慈濟委員以及 
                      文宣部門,更成為此活動的主要推動者,舉凡文宣資料、刊物報導、廣播 
                      宣傳、活動演講……雖然大家都有無比的熱心,但是單憑一些書面資料和 
                      聽幾場專家演講,並無法建立起完整的概念,尤其多數人心中尚存有一些 
                      自認為「沒有水準」的問題,而醫師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家詢問的對象。 
                       
                      當時我曾苦惱:如此重大、廣泛,內容複雜的事情,在一切準備未就續的 
                      情況下,即刻要開始進行,簡直是問題重重,匪夷所思。可是上人一句智 
                      慧的話語:「複雜的代誌要簡單做。」卻令我若有所悟而記憶至今──其 
                      實,所有你看到的缺失,正是你可以去努力的地方,只要能力之所及,又 
                      何必等待別人呢? 
                       
                      於是,委員們組織起骨髓捐贈宣導小組,接受密集訓練之後,應各地活動 
                      之邀,前往支援宣導;同時還主動出擊,讓所需要的地方,了解宣導小組 
                      可提供一些相關的醫療資訊和知識。此外,也與台北榮總的骨髓移植病友 
                      學會建立良好合作,由當事者配合現身說法,更為貼切感人。 
                       
                      而對於每次活動事前事後的各項瑣事,委員師姊們更是不厭其煩,支援各 
                      項需求;配對開始後,又應總幹事之邀,參與關懷小組,給予捐者、受者 
                      與家屬各項支援及關懷。 
                       
                      在整個參與過程中,《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實義,讓 
                      我受用無窮,進而秉持隨緣用力的精神,不退也不求地一路行來。 
                       
                       
                       
                      信、解、行、證 
                       
                       
                      「信」是一切的起步,然而堅實的「信」,必得根植於透徹的「解」,如 
                      此方能長久堅定的「行」。立足在這個觀點上,我看到了活動初期推展的 
                      一些缺點,因此盡量鼓勵師姊們以圓融和緩的方式去幫助、補足各項缺失 
                      。 
                       
                      如今回想起來,這些問題仍可再提出討論: 
                       
                       
                      ■基本知識宣導的正確性 
                       
                      剛開始有人以為捐一管血就可以救人,因而重複地參加各地抽血活動;也 
                      有人帶著一歲的小嬰兒參加,其心意誠然可貴,事實上並不合規定。也有 
                      人對移植過程及個人所需配合事項不甚明了;乃至於有些師姊為了說明骨 
                      髓不是「龍骨水」──脊髓液,反過來強調龍骨水不可抽。事實上「龍骨 
                      水」只是體內不斷代謝的液體之一,平常做脊椎刺抽「龍骨水」檢查腦炎 
                      、腦膜炎等,是醫院相當平常的一項檢查,更不會有什麼損傷,如此宣傳 
                      恐怕造成其他困擾。如此類的問題,所幸在師姊們圓融地努力之下,都很 
                      快地得以修正。 
                       
                      ■勿做不恰當的保證 
                       
                      骨髓捐贈的過程固然十分安全,但世事原本無常,天底下沒有百分之百的 
                      事。因此,在宣導時給予過度的保證,會讓人誤以為骨髓資料中心替他負 
                      全責。 
                       
                      其實需求保證之人通常較為怯懦,不能自我負責之人,此時若能把握因緣 
                      以佛法精神善巧教導,令其心生歡喜而心智漸開,可能是當下更為有益之 
                      事──即使對方未能立刻加入捐髓行列,但已埋下一顆善的種子,因緣成 
                      熟自然開花結果。 
                       
                      ■努力宣導,隨緣收割 
                       
                      為每次活動訂定明確的目標,誠然可產生激勵的效果,讓每個人更清楚, 
                      做事也更愉快、有勁。只是仍為凡夫的我們總不勉掉入數字的執著,或是 
                      急於勸募更多捐髓者以搶救生命,隨之帶來許多壓力與煩惱,同時也易衍 
                      生前面兩個缺失。所以在每次活動時,我們都一再的向各地委員鼓勵,不 
                      要有太大壓力,努力去做,隨緣收割。 
                       
                       
                       
                      悲智雙運,理事圓融 
                       
                       
                      ■讓感激存在於對每個人性的肯定中 
                       
                      要顧及對每個當事人的尊重,同時又希望讓世人看到這些無比美善的光輝 
                      ,在此雙方面考量下,配對相符,進行移植手術之後,捐贈者與受贈者是 
                      否永久保密,或是何時可以見面,是一項值得討論的課題。 
                       
                      骨髓捐贈最根本的精神在於它是人類本具善性的發揚,所以它避開任何利 
                      益、得失之考量,讓每個人對自己能有此善性,產生自我的肯定與喜悅。 
                       
                      當然,真正的菩薩是心無所住的,知或不知,成功或失敗,並不影響他的 
                      自在。然而,畢竟多數人還是凡夫。以我自己為例,若有幸捐贈骨髓,則 
                      對受贈者不免產生好奇,也會有些得意。但我寧可中介團體用保密規定來 
                      保護我,讓我的喜悅停在心中,讓我避開一些誘惑。同樣地,若我是病人 
                      ,我會很想知道是誰幫了我,但由於「礙於規定」,我的感激將停留在對 
                      世界上每個人性的肯定中──如果能夠不執著某個特定對象時,相信不論 
                      是施者或是受者,他們的喜悅與感恩都將是無限無盡的。 
                       
                      也因此,我特別敬佩第一位捐髓者「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胸懷, 
                      更覺得她了不起的地方是,原先她尚不願出面與受髓者見面,後來還是答 
                      應了,對我來說,那已是「不執常見亦不執斷見」的境界了。 
                       
                       
                       
                      隨緣用力,不退不求 
                       
                       
                      當然,從現在到未來,我們還有很多尚待努力的地方,比如:如何擴大參 
                      與此活動的對象?配對相符者捐贈率的問題?移植成功率帶來的影響?資 
                      料庫超過十萬名以後的加強方向……等等。然而,只要有些清楚的信念、 
                      自在的心態,則相應的智慧自會升起。 
                       
                      回首來時路,不過短短兩年時間,資料中心內自願捐髓者的建檔資料以愈 
                      十萬份,顯然它又是一個令是人驚訝的奇蹟──「福爾摩莎」是多麼有福 
                      報的小島! 
                       
                      記得去年由資料中心促成的第一例病例移植成功時,我曾笑著對志工師姊 
                      們說:「我們似乎很輕鬆地就幫忙救了一個人啊!」其實,仔細想想,我 
                      們何嘗做了什麼?一切都是因緣促成,多我不多,少我不少。既然身在其 
                      中,當行則行,不就只是如此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