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護專原服社報導》之二 
                       
                       
                      在那美麗遙遠的山谷裡, 
                      那是我的故鄉, 
                      從那山間陣陣飄送下來, 
                      美妙的歌聲, 
                      穿過森林和那山谷, 
                      也迴響在山徑, 
                      谷中聲音縈繞耳邊, 
                      使我懷念重光村…… 
                       
                       
                       
                      一陣嘹亮清揚的天籟,從山腰上的小學教室中流洩而出;金黃色的陽光將 
                      一張張黝黑俊美的臉孔,映曬得更為發亮,一雙雙幽邃明亮的眼睛眨呀眨 
                      的,偶爾夾雜著陣陣健康開朗的笑聲…… 
                       
                      八十四年七月一日、二日,慈濟護專「原住民服務社」首度出隊,來到秀 
                      林鄉重光社區的原住民部落,為當地三十餘名小朋友,舉辦「快樂週末營 
                      」。 
                       
                      七月一日上午十時,已報到的三十名小朋友排列有序,文蘭國小楊印聲校 
                      長、重光分校林金堂主任、文蘭村長何阿金,與重光社區鄰長蔡麗萍皆列 
                      席參加;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快樂週末營」正式揭幕。 
                       
                       
                       
                      走出象牙塔,邁向部落社區 
                       
                       
                      這是護專原服社成立二年來,首次走出校園,邁向部落社區。經費來源除 
                      了青輔會補助四千元外,其他費用則由學校與社員自掏腰包,對於活動經 
                      費支出是捉襟見肘的;即使條件如此刻苦,但同學仍堅持完成出隊。因為 
                      「出隊」是原服社的長期目標,目的除了在山地社區灌輸衛生教育觀念外 
                      ,最終目標,則是發揚原住民傳統文化。 
                       
                      「她們犧牲假期,自願來服務、接受挑戰,真是不簡單!」在原服社指導 
                      老師陳國源眼中,這群原住民同學是刻苦耐勞,具奉獻精神的。 
                       
                      在學期中,已受過一年多母語、文化訓練的社員們決定在暑假出隊,親身 
                      去親近山、親近水、親近與自己血脈同源的原住民。兩個月前,開始著手 
                      籌畫,發公文、聯絡出隊地點等事宜。出隊前一星期,展開每天從早到晚 
                      的密集訓練,針對團康活動的帶動、口訣,衛教課程的規畫、道具準備, 
                      一一排練。六月三十日,十九名出隊同學分頭前往營地,駐紮文蘭國小重 
                      光分校。 
                       
                      楊校長對於服務隊抱持肯定的態度,他說,護專的原住民學生,無論是在 
                      行為或是學問上,都是孩子們學習的對象;對這些出隊的莘莘學子而言, 
                      由於當地資源缺乏,無法支援太多東西,反而能培養她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 
                       
                       
                       
                      鬧熱滾滾、寓教於樂活動上場 
                       
                       
                      來賓表示,這個村落由於交通不便,未曾有服務隊前來,因此對於慈濟護 
                      專同學自願前來,皆表歡迎,並殷殷叮囑小朋友要乖、要聽「慈濟老師」 
                      的話,好好學習。 
                       
                      在來賓致詞後,鬧熱滾滾的活動,馬上登場。 
                       
                      「如果你有鐵罐、鋁罐,你應該放何處?」 
                       
                      「如果你有報紙、塑膠袋,你應該如何處理?」 
                       
                      同學以歌唱方式帶出活動主題──環保概念中的「垃圾分類」。 
                       
                      一些鐵罐、鋁罐、保特瓶、保麗龍、塑膠袋、布與報紙,混雜堆在台上, 
                      由小朋友們逐一辨別「可燃」或「不可燃」;第二部分的「節省能源」主 
                      題,以節省用電、用水,寫過的紙可翻背面再用為例,教導小朋友從日常 
                      生活周遭開始培養節約能源的觀念。 
                       
                      資源如何再利用? 
                       
                      「洗澡的水可以用來洗車子!」 
                      「洗米的水可以洗碗!」 
                      「用過的保特瓶可以插花!」 
                      「舊衣服可以當抹布!」 
                      「汽水瓶可以當筆筒!」 
                       
                      在獎品的鼓勵與競爭的氣氛中,各種創意十足的答案紛紛出籠。小朋友快 
                      樂地上了堂環保課,不僅明瞭減少垃圾可以救地球,也發現原來生活中很 
                      多東西都可以再利用,都是寶貝呢!且時,創意也在此被激發。也許他們 
                      正是一群未來的環保小尖兵。 
                       
                      午后,陽光正熾。小朋友熱力未減,在大姊姊的帶領下,通力將社區活動 
                      中心打掃一番,不到十分鐘光景,一堆垃圾、草叢裡的破收音機、遭丟棄 
                      的舊棉被,以及路邊散落的瓶瓶罐罐,一一陳列於陽光下。整理過後,活 
                      動中心頓時煥然一新。 
                       
                       
                       
                      檢討,是為了讓明天更好 
                       
                       
                      山上的夜,星光點點。「重光之夜」晚會在教堂旁的廣場展開。在聖歌表 
                      演中、在戲劇中、在遊戲中、在牽手歡唱中,屬於山地小朋友的率真與熱 
                      情,沸騰了整個晚會,也填滿了大姊姊一顆顆奔放的心。 
                       
                      夜裡,學校斷水,大伙兒匆匆洗把臉、換件衣棠,忍著夏天的黏膩開檢討 
                      會:分享一天活動的感想── 
                       
                      小朋友方面狀況頻傳:當小朋友跑來跑去、爬上爬下調皮搗蛋時;當小朋 
                      友跌倒、受傷時;當小朋友打人時;碰到愛哭的小朋友時;小朋友被狗咬 
                      時……輔導員該怎麼辦呢? 
                       
                      舉凡活動設計、秩序控制、空間安排、場地佈置、忘詞、道具不足、獎品 
                      不夠、小組氣氛,甚至天候、國語不流利,皆列為檢討範圍,在彼此內省 
                      、檢討、道歉與改進聲中,不斷地激盪出新鮮的想法,同時也相互給予支 
                      持的力量。而社長適時地一句:「我知道你們很累了,再努力一下!」也 
                      溫暖了每一顆疲憊的心。 
                       
                      在每個緊張尖銳的時刻,在每個想法陷入死胡同之際,總有人幽默地丟出 
                      一句笑話,適時地彌補感情的裂縫。「小朋友做出危險動作時,我告訴他 
                      ,不要這樣,命會不好(會丟掉性命)。」「道具不見了?嗯!可能被綁 
                      架了!」 
                       
                      除了學習想法的相互包容,社長佩君也有一番體悟:「我們來這裡服務, 
                      就是要學習付出耐心、愛心、同情心與包容心,即使小朋友再調皮,也不 
                      要隨意責罵,容易傷了小朋友的心。」在年輕的心中,已漸漸懂得付出的 
                      真諦,以及服務的真義與實踐。 
                       
                       
                       
                      寓衛教觀念於故事中 
                       
                       
                      七月二日清晨,在陽光中甦醒。經過一個晚上的沉澱與休養,大家帶著一 
                      顆豐沛與朝氣的心,準備迎接第二天的活動。 
                       
                      當你被燒傷或燙傷時,首先要怎麼辦?「大叫!」「求救!」再來呢?「 
                      沖、脫、泡、蓋、送!」常看電視的小朋友齊聲回答。「嗯,答對了,五 
                      個步驟是:沖冷水、脫衣服、泡冷水、蓋紗布、送醫院。」小朋友以拼圖 
                      方式,完成了燒燙傷救護過程。 
                       
                      「小明是個可愛的小學生,喜歡吃糖,總是將媽媽給的零用錢花在買糖果 
                      上,卻又懶得刷牙,於是每天晚上,牙蟲妖怪就跑進小明的嘴巴裡,吃小 
                      明的牙齒;後來,小明終於蛀牙了,很疼很痛,只好去看牙醫伯伯。從此 
                      ,小明變成了一個愛刷牙的小朋友,牙蟲妖怪也不再出現了。」 
                       
                      大姊姊們用說故事的方式,配合生動的卡通模型,演出一齣「刷牙的童劇 
                      」,解說牙齒保健的重要性。「每天刷牙,每天刷牙,亮晶晶,亮晶晶, 
                      如果你不刷牙,牙蟲就來找你,牙蟲就來找你,真痛苦,真痛苦!」接著 
                      大姊姊再以童歌「兩隻老虎」編成的順口溜,加深大家的印象。 
                       
                      下午的大地遊戲,讓小朋友在臉上塗彩、沿山路奔跑、泅泳於山澗裡,大 
                      家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野味。山上的孩子,本該如此奔放、如此盡興,如此 
                      充滿生命力。 
                       
                      四時整,舉行結營典禮。指導老師陳國源、李春妹都前來為同學順利完成 
                      出隊,圓滿活動而喝采。經過兩天快樂的相處,小朋友依依不捨慈濟大姊 
                      姊的離去,哄鬧著拍照留念,並留下彼此的聯絡方式,互道一聲珍重,相 
                      約明年見! 
                       
                       
                       
                      成長路上留下美麗回憶 
                       
                       
                      首次出隊服務圓滿落幕,未來,原服社計畫在重光社區持續出隊三年,做 
                      較深入的部落記錄,並將朝原住民文化的保存而努力。 
                       
                      兩天的活動中,每個人的行囊滿載著收穫──無形的心靈收穫。 
                       
                      「小朋友好喜歡我耶,很有成就感。」 
                      「小朋友很可愛,我很喜歡當原住民。」 
                      「大家感情變得好好!」 
                      「學到很多東西,學到如何互相包容,如何共同做好一件事。」 
                      「可以將學到的理念落實在活動中。」 
                       
                      從大家的感想中得知,親密、責任、成就、體驗與包容,是此次出隊學習 
                      的收穫,在年輕的生命中,顯然這不僅是一次美麗的回憶,更是一道深深 
                      的足跡,讓自己更臻成長。 
                       
                      並且,讓人真切相信── 
                       
                      她們不僅是刻苦耐勞的原住民學子,未來,更將是一群身具包容與耐心的 
                      白衣天使。 
                       
                       
                       
                       
                      
                       
                      重光社區背倚中央山脈,前眺海岸山脈,置身於壯觀的花東縱谷中。 
                       
                      在這七十二戶泰雅族部落裡,家中青壯年多出外工作,僅留下老人與幼子 
                      在山上,人口外流情形嚴重。 
                       
                      這兒有個迷你學校──文蘭國小重光分校,成立於民國五十九年八月,目 
                      前有四位老師與二十二位學生。由於學生常不滿十一名的開班規定人數, 
                      加上教室不敷使用,因此只開國小一、三、五年級,二、四、六年級學生 
                      則必須每天走一小時的山路,到文蘭國小本校上學。山地小朋友的求學路 
                      甚是辛苦。 
                       
                      據楊校長表示,文蘭國小成立四十年,培育出十多位原住民醫師。顯然, 
                      再如何刻苦的求學環境,也無法抵擋堅毅苗草的茁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