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孩子,你是我今生無悔的愛
◎楊倩蓉、蔡文琇
《籌建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系列報導》之一


港星梅艷芳小姐為響應慈濟籌建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八月廿五、廿六日在
國父紀念館,邀集好友舉辦兩場「真心愛生命」義演晚會,除籌募基金外
,並希望藉此呼籲社會大眾對發展障礙兒童醫療的重視與關懷。

梅艷芳向來熱衷於港台兩地各項社會慈善工作的推廣,舉凡捐助獎學金、
探訪、慰問貧病孤老及舉辦募款義演等,愛心皆不落人後。與慈濟結緣於
兩年前「尊重生命」活動義演的她,深受上人無量智慧的慈濟精神所感動
,一直期許自己能有機緣再為慈濟義演,為社會的祥和盡一分心力。今年
五月,得知慈濟積極推動的志業工作中,有一項是興建「兒童發展復健中
心」,她深覺意義非凡,因而實現再次為慈濟義演的心願。

除了身體力行、助人為善之外,梅艷芳更積極發揮影響力,號召港台藝人
共同參與。此次義演晚會,她的好友──如譚詠麟、鍾鎮濤、周華健、邰
正宵、李克勤、孫耀威等港台著名的明星,亦共襄盛舉,一起為慈濟計畫
中的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做拋磚引玉的呼籲!

為有效幫助亟需復健之障礙兒童,減輕諸多不幸家庭的負擔,此次義演晚
會延續前次「尊重生命」活動的意義及精神,藉由媒體的傳播及透過晚會
活動的設計,呼籲社會大眾重視障礙兒童復健的重要性及實效成果;帶動
台灣地區社會大眾對這些孩子的關愛,並鼓勵更多有障礙兒童的家庭勇敢
的走出陰霾,接受社會大眾的關懷協助;也讓更多人了解慈濟精神,並集
結更多的愛心共同來完成設立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國內究竟有多少身心發展障礙的兒童?家中一旦有這樣的孩子時,家長又
該如何調適、陪伴孩子成長,並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可以活得有尊嚴
、有保障?



障礙兒需要的不只是收容


有鑑於國內尚無完善統合的專職兒童發展復健醫療機構,慈濟秉持佛陀「
四無量心」的精神,落實「尊重生命」的理念,計畫籌建「慈濟綜合醫院
附設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做為國內首創的殘障兒童專職療育機構;將針
對十八歲以下患有智障、殘障的兒童──包括腦性痲痺、癲癇、自閉症、
行為情緒異常以及言語、視力、聽力障礙或多重障礙的孩童等,提供專業
治療復健的服務及環境,期使病童能得完善的醫療復健、教育及訓練等專
業統合的治療,不僅幫助障礙兒童發揮潛能,減輕其在社會上的障礙程度
,並得以自力更生,進而活得有尊嚴、有保障。

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原始籌建構想,發軔於二十年前。當時,上人參觀
了一所腦性痲痺兒童教養院,發現該處只是個收容的地方,對這些孩子並
無任何治療和妥善照顧,上人看了之後覺得很心疼;又常聽到家中有腦性
痲痺的小孩父母操慮的心聲。上人說:「父母的心情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而
益加沈重,一旦父母年老、或是命終,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不知道要把
孩子托付給誰,擔心孩子沒人照顧。這使我加強了設立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的想法。所以,在還沒有達成願望,對這件事有所改善之前,我再也不敢
踏入那所教養院。」

障礙兒童最急迫需要的,不只是收容而已,而是及早治療與教育他們自立
,故需要一個統合完整的療育中心來幫助障礙兒童及家屬;而且,「要作
就要作最好的」──上人曾如此堅定地說。



建立完善統合的專職兒復中心


八十一年初,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成立規畫小組,上人的理念正逐步成
形。三年來,進行內容包括發展中心需求及完整軟、硬體設備的研究與規
畫工作。此外,規畫小組曾對台灣地區發展障礙兒童的療育實態作了廣泛
的調查,並數度參訪國內外療育機構。

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規畫小組,曾兩次在慈濟總管理中心林碧玉副總執
行長率領下,赴日考察先進國家的障礙兒童醫療機構,以作參考。現任台
大醫院小兒腦神精科並支援慈院門診的王本榮醫師,也是負責籌畫慈濟兒
童發展復健中心的小組成員之一,他提到這些先進國家對腦性痲痺、自閉
症及癲癇患者,視狀況不同,而予以分門別類診療與復健,設備相當完善
;對於患者的生命與價值,亦持尊重肯定的態度;同時,每一縣市亦廣設
療育中心,普及照顧各地區的患者,相當值得學習。

王醫師就自己多年在小兒神精科的臨床經驗指出,由於國內缺乏障礙兒童
療育統合的機構,患者往往無法在同一個就醫的地方得到完整治療,不是
轉介無門,就是須往返各個醫療科別,最後放棄療育;這是專業醫師最感
到無奈之處。

目前國內民間療育機構及家長團體,在極困難的環境條件下,對於發展障
礙兒童的療育,投入相當大的心力,令人感佩,但仍有許多問題急待解決
。台灣現有政府立案的教養機構約七十五家,收容人數不到五千人;而據
了解,台灣地區十六歲以下的兒童約有十五萬人有發展障礙情形,由此可
知,療育機構的嚴重缺乏。另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專業人員及專業療育機
構極端不足,對這些孩童僅作到收容養護,而無法進一步療育。

因此,成立一個能提供多專業整合療育中心,實刻不容緩。一旦兒童發展
復健中心成立,不但使患童能在同一機構內得到周詳的醫學診斷、治療、
能力評估及最直接有效的療育,也可避免患童父母因疲於奔波而錯失療育
良機;另一方面,各專業人員在此專業統合的療程中,亦可互相學習、相
輔相成,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兼具診療、復健、教育功能


慈濟設立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是為了協助智障、殘障兒童能獲得妥善醫療
復健與教育訓練等良好照顧,進而使這些兒童達到獨立自主。另一方面,
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不僅提供專業醫療環境,同時也是慈善工作的一環
,除將提供貧苦患者醫療補助,減輕患者家庭負擔,亦同時配合專業社工
人員,輔導患者家屬做心理建設,協助他們走出陰霾,迎向健康與光明。

所以,分項而言,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設立的理由為:

◆配合政府殘障福利政策,服務發展障礙兒童。

◆提供專科門診、日間、親子、療育及復健治療,以積極的醫學診斷治療
,配合特殊教育等多專業統合治療,來幫助發展障礙兒童發揮潛能,減輕
其社會障礙,提高生活品質,進而達成社會自立。

◆提供貧窮患者療育補助,並協助解決殘障家庭困難,間接解決社會問題


◆培育專科醫師、護理人員、保育人員、社工人員、特教人員,以更專業
的技能來服務殘障兒童。

◆成立殘障兒童的醫學及教育專業諮詢服務,以促進並提昇該領域服務與
統籌。

◆結合全國殘障機構的人力資源、服務技能及智慧經驗,共同為殘障兒童
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擴大志工的參與,提供人力及智慧布施的環境,作為「慈悲喜捨」的社
會典範。



讓患兒回歸社區中心


鑑於國內部分殘障兒童父母親缺乏正確教養態度及方法,或推諉責任,或
無法接受事實等現象,中心設立親子療育的意義,在於同時邀約父母親實
地觀摩專業人員的教護方式,以提高父母教養意願。

所以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所強調的,是診斷、治療、矯正、復健及教育
效果,只做有限量的收容功能。

未來服務項目包括:

•各類發展障礙的診斷評估,並訂定治療計畫。
•職能及物理復健治療。
•心理及行為治療與輔導。
•啟智教育之輔導。
•親子早期療育訓練。
•各項殘障諮詢服務。
•生活自理訓練。
•難治性癲癇之治療及療育。
•社會適應能力訓練。
•語言障礙評估及訓練。
•體能運動訓練。
•家長聯誼及教育活動。
•其它殘障福利事宜。

未來,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的服務方式,將結合教導父母養育、復健治
療和特殊教育三方面著手,並顧及「回歸主流的社區主義」來加強服務範
圍。涵蓋患童父母、醫師、護理人員、各種治療師、義肢裝具師及特教人
員、社工的團隊合作,耐心協助患童及早自立,如此不僅減輕家庭負擔,
亦能降低社會成本,進而達到社會教育的另一面。

所謂回歸主流的社區主義,即是期待能與全國各相關機構建立轉診模式及
建教合作,患童在接受療育一段時間,情況穩定後,轉診至各地區收容機
構,使接受療育的患兒能回歸社區中心。中心亦將以巡迴服務方式,繼續
提供出院後的追縱及療育服務,間接推動全國各地普及專業專科之兒童殘
障醫療機構,提高全國兒童醫療福利。



早期診治是最有效的幫助


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計畫設立門診部、日間療育部及住院部。門診科別
包括小兒神經科、復健科、兒童發展科、兒童心智科、耳鼻喉科及牙科;
位院部則預計設置癲癇、親子療育、輕中度障礙及多重障礙等病房,共三
百六十張病床──初期住宿療育一百六十床,第二期贈加二百床。

其中「頑性癲癇病房」乃由於百分之十到七十的癲癇患者可得到較好的控
制,另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難治性癲癇患者,則需住院接受觀察治療,以
便專家作統合療育工作;「輕中度障礙病房」乃是針對輕中度的發展障礙
患者而設。「早期療育病房」是針對一歲以下幼兒的診斷──慈濟醫院小
兒科主治醫師,也是參與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規畫的成員之一郭煌宗醫
師表示,對於各種發展障礙的兒童,最需給予的幫助,就是「早期診斷與
早期治療」。「透過適當的評估,即可了解孩子的發展是否快了、慢了,
或者可能有什麼異常。」郭醫師說。

然而,在國內,多數殘障兒的發現時機都晚了許多,不只耽誤了進一步幫
助孩子與家人的機會,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加上照顧團隊也不理想
,因此結果令人遺憾。「有不少病症若能早期診斷,都有很大的康復機會
,至少也可將併發症減到最低;而極少數無法幫助的病症,若能及早讓家
長知道,也可以盡力幫孩子做好安排,使他們的生命有較好的品質及美好
的過程。」郭醫師說。



給障礙兒父母可期待的明天


上人常說:「難行能行」,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是因應社會的需要而籌
畫設立。王本榮醫師表示,現階段籌備過程中,仍有許多困難尚待突破,
例如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有愛心的志工、良好的硬體設備及極高的營運
成本;特別是,為顧及專家的提供及醫療人口的需求,而在人口較密集的
地區取得較大的建地,更是目前極需克服的難題。

但,秉持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給障礙兒童的父母一個明
確的希望,是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的努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