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擁抱青山之子 
                      八所原住民小學的慈濟緣 | 
                   
                  
                     | 
                   
                  
                    | ◎陳美羿 | 
                   
                  
                     | 
                   
                  
                    《原住民學校暨社區服務》之一 
                       
                       
                      由慈濟醫院社服室和志工,聯合進行的「原住民國小關懷系列活動」,今 
                      年三月至六月,在花蓮八所原住民小學進行。 
                       
                      每個月其中一個星期六上午,佳民、秀林、景美、銅門、富世、文蘭、銅 
                      蘭和崇德,這八所學校的小朋友,就會看到由沈莉真、林金枝或黃明月師 
                      姊帶領的十位志工前來。 
                       
                      這些慈濟師姑們透過團康,如原住民歌曲、兒歌、慈濟歌選及手語教唱, 
                      以及說故事的方式,傳遞勵志故事,慈濟世界感人事件,藉此將慈濟喜捨 
                      的種子,散播在這些原住民小朋友的心中;此外,並做衛生保健宣導:如 
                      教導刷牙的方法,不良習慣會引起那些健康問題等,並為小朋友量身高、 
                      體重。 
                       
                       
                      「師姑!師姑!」 
                       
                      一群小朋友,像小鳥一樣飛奔過來。跑到跟前,站住。有點羞澀,卻嘻笑 
                      成一團,你推我擠。 
                       
                      「師姑!妳們什麼時候來?」 
                       
                      又一群孩子,從教室喊出來,叭在窗戶上興奮的招呼著。 
                       
                      「師姑!」 
                       
                      一群顯然在打掃的孩子,舉著掃把追過來喊著。 
                       
                      每到一處,畫面就像「拷貝」的錄影帶一樣,不停播放著。演出者這一群 
                      青山孕育的孩子──大大的眼睛,閃著純真與慧黠。 
                       
                      志工師姊說:「他們認的是我們志工的背心。」 
                       
                      這是從上學期,慈濟到秀林鄉銅門、銅蘭、文蘭、秀林、富世、景美、佳 
                      民、崇德等八所小學做關懷,所結來的「緣」。 
                       
                       
                       
                      滿心歡喜見到你! 
                       
                       
                      花蓮是台灣的「後山」,也是東部一朵清淨的蓮花、原住民的家鄉。 
                       
                      慈濟自民國五十五年在花蓮創建,便與原住民結了不解之緣。 
                       
                      八十三學年度開始,慈濟志工的關懷從醫院延伸到山地小學。每個月一次 
                      ,利用星期六上午,分別到各校去。 
                       
                      山地學校都是小班小校,週末又是「社團活動」時間,這時全校小朋友集 
                      合在禮堂或餐廳,興奮地等待「師姑師伯」的到來。 
                       
                      「真正高興的見到你,滿心歡喜的歡迎你……」歌聲加掌聲,啟動了一個 
                      溫馨、熱情的「相見歡」。 
                       
                      「感謝天,感謝地,感謝阿娘和老爸……」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 
                       
                      沒有說教,沒有訓話,有的只是悅耳的歌聲和優美的手語,藉此讓孩子學 
                      習「感恩」、「愛」、「信任」、「原諒」,真正「寓教於樂」的把慈濟 
                      精神散播給他們。 
                       
                      「有一個小朋友,和哥哥搶十塊錢,一不小心,吞到肚子裡……」慈濟醫 
                      院的實例,往往是最好的教材。小朋友聽得聚精會神,因為待會兒有獎徵 
                      答時,說出正確答案就能得到獎品。 
                       
                      除了手語歌唱、說故事外,志工們有時會帶著小朋友玩遊戲,大人、小孩 
                      子玩成一團;有時精心編製話劇,把衛教常識、生活教育融入其中,達到 
                      潛移默化的功能;有時配合學校的家長聯誼,設計親子活動,讓父母和子 
                      女更親密的在一起。 
                       
                      學期末,各校分別安排了參訪活動,讓全校師生到慈濟醫院、醫學院、護 
                      專、靜思堂、精舍參觀。 
                       
                       
                       
                      與學校配合個案轉介 
                       
                       
                      小朋友是最容易親近人的,每次看到穿著慈濟背心的志工來,總是熱情的 
                      喊著「師姑」,跟前跟後的。校長和老師也是一回生,兩回熟,甚至把學 
                      校的個案轉介給慈濟關懷。 
                       
                      銅門國小有一鍾姓原住民家庭,四十來歲的夫妻卻有十三個小孩,父母經 
                      常不在家,家裡就由大孩子照顧小孩子;小孩子照顧更小的孩子。因疏於 
                      照料,孩子的註冊費,三催四催不繳不打緊,還常找不到合適的衣服穿, 
                      也常沒飯吃。 
                       
                      志工去拜訪時,發現他家髒兮兮、濕答答的,一片零亂,馬上動手打掃, 
                      又教導孩子整理家務、煮飯、洗衣服。 
                       
                      每個星期,志工都會帶一些吃的、用的去做居家關懷,並輔導家長去看病 
                      、戒酒、找工作、做家事,還用「加分」、「扣分」的方式來鼓勵他們。 
                       
                      一次又一次的輔導,這個「多產之家」情況日益改善,也變成慈濟的好朋 
                      友了。 
                       
                      除了學校轉介個案給慈濟外,慈濟的個案也有麻煩學校關心的。 
                       
                      蘇花公路上的崇德村,幾個小孩共乘摩托車出車禍,送到慈院來治療。一 
                      個傷得較嚴重的五年級女生小丹,出院後遲遲不見她再來復健。 
                       
                      後來得知是她母親去世,父親忙於工作,而且路途遙遠,無法送她來醫院 
                      。志工恐她不做復健將來會殘障,就去請校長汪孟伯幫忙。 
                       
                      每天由老師送她坐上火車,下車時志工到車站去接;做完復健後再送她上 
                      火車回家。小丹經校方和慈濟志工配合協助之下,已順利復健,棄枴杖而 
                      蹦蹦跳跳了。 
                       
                      因輔導小丹之故,慈濟人又輔導她的哥哥小榮上國中,為小榮買制服、繳 
                      學費。原住民本就是比較弱勢的族群,如果再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將 
                      來的命運,可想而知。 
                       
                       
                       
                      師姑來了!師伯來了! 
                       
                       
                      暑假期間,配合慈青以及護專的學生社團,關懷面更擴及到周邊社區和偏 
                      遠的分校去。 
                       
                      文蘭國小的重光分校,在今年暑假就辦理了「夏令營」,讓那裡的小朋友 
                      也能感受到慈濟人的愛。 
                       
                      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西寶分校,只有十七個學生,志工也不辭辛勞的 
                      帶著慈濟的童書、錄音帶去看他們,為這些「青山之子」講故事。 
                       
                      景美國小還試辦「課業輔導」,借用教會場地,學校老師利用晚上時間為 
                      學生加強學業輔導,每週五天的鐘點費則由慈濟支付,受惠學生有六十多 
                      位,家長反應都很熱烈。 
                       
                      有兩個孩子的曾雪靜女士說:「感恩慈濟,把關懷帶到學校和社區。孩子 
                      回家都會講:『今天師姑給我們手帕,叫我們要常洗手。還教『靜思語』 
                      ,叫我們不能『口出惡語』,要『口吐蓮花』。」 
                       
                      曾女士說:「雖然我們大部分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但也不反對佛教。尤 
                      其孩子參加慈濟後,變得很乖、懂得惜福,知道感恩,更懂事、更聽話。 
                      」 
                       
                      有時後,志工到社區居家關懷,小孩認得志工背心,奔相走告:「師姑來 
                      了!師伯來了!」然後集合一堆小孩來幫忙。師兄姊就隨機教育,要他們 
                      多關心附近的老爺爺、老奶奶,或是生病的叔叔、伯伯們。 
                       
                      文蘭國小楊印聲校長表示,慈濟活動是「活的教育」,不涉及宗教,更不 
                      是傳教,所以家長都很歡迎,老師反應也很好。 
                       
                      前文蘭國小教導主任,如今高升校長的黃木蘭女士,就要求「慈濟能不能 
                      也到我們學校來?」「慈濟來了,是我們學校和學生的福氣。」 
                       
                       
                       
                      走向原住民學校 
                       
                       
                      「慈濟走向我們,我們也走向慈濟。」這是校長、老師的心聲。楊印聲校 
                      長主辦校長班同學會時,地點選在花蓮,活動就安排參訪慈濟,結果出席 
                      的「校長同學」特別多,說是慕慈濟之名而來。 
                       
                      秀林國小校長黃梓勝原就是慈濟會員,但志工到學校時,黃校長會隨喜再 
                      請志工帶回善款。志工開玩笑道:「我們是不領『車馬費』、『鐘點費』 
                      的耶!」 
                       
                      富世國小黃增田校長是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成員,時常參加活動。他說:「 
                      親戚朋友來花蓮,我都帶他們去精舍參觀。」每個月慈濟委員會員聯誼會 
                      ,黃校長也常偕太太參加,因為,「在會上,不但有上人的開示,還可以 
                      聽到許多感人的故事。」 
                       
                      位於精舍斜對面的佳民國小,校長石光忠更表示:「毗臨聖地,學校都沾 
                      光。」溫文的石校長有空經常到精舍來,或看書,或散散步,領略精舍的 
                      寧靜。「上學期,慈濟贈送學校一台影印機,讓全校師生都方便不少。」 
                       
                      「我們常以慈濟的精神勉勵學生,所以學生都很自愛、很勤勞、很有禮貌 
                      。」石校長說:「五年來不曾有學生打破一塊玻璃。」 
                       
                      的確非常難得!有的學校,在畢業時,學生會把學校玻璃砸碎以「洩恨」 
                      ,平常也難免打打鬧鬧,把玻璃打破。但,佳民國小五年來不曾有學生打 
                      破一塊玻璃!顯見學生心性都很平和,石校長則歸功於「有幸與精舍為鄰 
                      」。 
                       
                       
                       
                      明天會更好 
                       
                       
                      秀林鄉的原住民都是泰雅族,濃眉大眼,輪廓鮮明。過去居民靠山靠海, 
                      以農漁牧為生;現在社會型態改變,年輕人紛紛奔向都市,鄉下老家只剩 
                      老人和小孩,形成「隔代撫養」的特殊結構。 
                       
                      原住民天性豪邁、熱情好客,抽菸、吃檳榔、喝酒,是大部分人生活中密 
                      不可分的東西。因「酗酒」造成的健康和婚姻問題,困擾著許多原住民家 
                      庭,似乎也成了原住民社會的通病和噩夢。 
                       
                      肝病、中風、車禍,使一個家庭頓時陷入絕境;而逃家、離婚,更造成許 
                      多單親子女。 
                       
                      不正常的家庭,最直接受害的是孩子,所以原住民學校中途輟學、常缺席 
                      的學生比率相當高;更令人痛心的是把女兒賣去當雛妓的慘事時有所聞。 
                      「十幾年前這種事比較猖獗,現在已改善很多了。」秀林國小黃校長說。 
                       
                      山地學校的校長老師對學生缺席都特別敏感,銅蘭國小校長劉邦煌特別叮 
                      嚀老師,務必要把缺席的學生「追」回來。該校許老師就曾親自到台北, 
                      把滯留在父親工地的學生「逮」回來上學。許老師說:「我們多用一分心 
                      ,也許就改變了一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有一個學生,就是在許老師緊迫 
                      盯人的愛心下,完成了學業,如今已經軍校畢業,當軍官了。 
                       
                      山地學校的衛生教育、生活教育、家庭教育,需要更多關懷。「世界展望 
                      會」已默默耕耘了許多年,如今慈濟千手千眼的菩薩也走進了這個美麗而 
                      艱苦的部落中,希望他們:「明天會更好!」 
                       
                      幅員遼闊的秀林鄉靠山,屬於山地保護區。開車經過,會發現村落裡有不 
                      少「卡拉ok」店和酒店,顯見外人來此吃喝玩樂應不少。因此「保護自 
                      己」還是教育山地女生的重要課題。 
                       
                       
                       
                      名符其實的「森林小學」 
                       
                       
                      在一片教育改革聲中,「小班小校」,是教改訴求之一。 
                       
                      山地學校每個都是標準的「小班小校」,一個年級一班,全校一百多個學 
                      生,也有七、八十個的,師生在一起,好像一個大家庭。放眼望去,盡是 
                      蒼翠的山、雪白的雲;耳邊縈繞的是蟬鳴鳥唱,眼前紛飛的是蜂蝶翩翩。 
                      「參天的大樹,似錦的繁花。我們這裡才是真正的『森林小學』呢!」楊 
                      印聲校長自豪的說。 
                       
                      近幾年來,教育經費充沛,山地學校有特別輔助,加上校長、老師用心經 
                      營,每個學校都美輪美奐,設備齊全。另外,原住民學生課本費、學雜費 
                      全免,還有文具費用補助;而每個學校又有營養午餐,對學生健康情形大 
                      有改善。 
                       
                      「山地會越來越好,文蘭國小的校友中,已經有十位醫生了,還有許多當 
                      公教人員。」楊校長說:「我們經常拿前輩校友的努力和成就來鼓勵學生 
                      。」 
                       
                       
                       
                      「我的朋友在慈濟」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慈濟』……」 
                       
                      亮晶晶的眼眸、清揚的歌聲,小朋友「黏」住志工,有的更熱情吻著師姑 
                      、師伯、大哥哥、大姊姊的臉。 
                       
                      「來!說說你們最喜歡的靜思語!」霎時,小手紛紛舉起── 
                       
                      「甘願做,歡喜受。」 
                       
                      「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理直氣和,得理要饒人。」…… 
                       
                      嘰嘰喳喳,如落英繽紛。 
                       
                      這一群屬於青山的孩子,正涉足在慈濟的清泉流中,愉快的向前奔跑;隊 
                      伍中,有師姑、師伯、大哥哥、大姊姊……陪伴,多美的畫面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