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愛在「景美」滋長時
景美社區服務
◎主講/證嚴上人
「景美」,一個座落在中央山脈旁,地如其名的原住民部落,亦是今年慈
濟社區服務的首站。



大自然的孩子


原住民對我而言並不陌生。由於大學時代曾加入山服社團,畢業後又在原
住民學校任教兩年,對於原住民小朋友「天真的想法」、「可人的笑容」
及種種習氣,都有相當的了解;此次踏入景美,那一股彷佛「回家」的親
切,再一次深入心坎裡。

一個雨後的下午,我們先行進入景美了解地形。

走著走著,就在村辦公室前,瞧見幾個光溜溜的小朋友在污濁的水溝中玩
耍,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將水溝中的水裝在推車上,裝滿了,再倒入
另一水潭中。就這樣一個動作,三、四個小孩玩得不亦樂乎。當我看到這
一幕的第一個反應是──泡在這麼髒的水中,會不會生病?

後來發現,這條不起眼的水溝,竟是他們整個暑假的天堂。他們天真燦爛
的笑容,不覺又觸動我的心弦。小朋友如同天空中遨翔的鷹、草原上奔馳
的豹、穿梭於水草間的鯊,還保有上天賦予的生存技能。



明天是星期三


活動八週下來,已與當地小朋友建立深厚的感情,每週三上午的活動,也
成為多數小朋友暑假生活的一部分。

在一次居家關懷中,有位家長曾提到,每星期二,他小孩都不忘提醒他:
「明天是星期三喔!慈濟的大哥哥大姊姊要來,我要去參加活動,早上別
忘了叫醒我。」

甚至在活動結束時,小朋友紛紛詢問:「開學後會再見到你們嗎?」他們
熱情的支持及參與,深深感動了我們,也給予我們在景美續辦活動的信心


每次活動都在星期三早上九點半開始,工作人員約在七點半抵達現場,開
始佈置、清掃的工作;當天總會有幾位小朋友事先到達,我們則會邀請先
到的小朋友協助打掃、佈置會場,在活動學習中一同成長。



慈濟「老師」喜歡「清潔寶寶」


當地的原住民屬於泰雅族的一支──太魯閣,由於參與活動的年齡層較低
,小朋友自制力不佳,活動進行中,學童常因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兄弟
姊妹及同儕間的爭執也時時發生。

為了安撫他們的情緒,常費盡心思、軟硬兼施,並不時提醒他們:「師公
說要理直氣和,調和聲色」「要口吐蓮花,不要口吐毒蛇」……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行為規範,亦是我們教導的重點之一。

還記得有個小朋友,每次來參加活動都光著上身,請他回家穿衣服他就說
:太熱了。經過長久相處後,他漸漸認同我們,知道慈濟來的大哥哥、大
姊姊們都喜歡衣著整齊的小朋友,後來他參加活動都不忘穿衣。有一次到
他家拜訪,他立刻沐浴、更衣,打扮得漂漂亮亮出現,並為我們帶路到其
他家訪問,他母親亦讚歎他這段時間來的轉變,希望慈濟能長久在此地活
動。



「多多卡」搭起心靈橋樑


「多多卡」是我們與他們心靈溝通的橋樑。當時取名多多卡,是希望學生
每參加一次活動都能收獲多、感想多、心得也寫得多。由於當地小朋友較
少接受外界文化刺激,教育程度也比一般小朋友低,有些高年級學生寫的
字歪歪扭扭,錯別字多,甚至比外地一般低年級程度差。但若將文字視為
表達心聲的工具,那就無所區別了。

一位從不寫心得的小朋友,在參加第四次活動後,寫出他第一句感想:「
我今天吃了五『完』綠豆湯。」

雖然在短短的一句話中就出現了錯別字──將「碗」寫成「完」,但從他
開始寫心得的轉變,已讓我深深感受到:這樣的愛,不僅感動了他,也感
動了我。

大學時代曾參加山服社團,活動之餘亦會到村落裡居家關懷,當時總覺得
這些陌生人對我不具任何意義。但此次在景美服務,我用心的記住每一位
小朋友的姓名;在「多多卡」上給予每位小朋友眉批及鼓勵;對於行為偏
差者,在居家關懷時會循循善誘,鼓勵他們參與我們的活動……

對於我們所付出的愛與關懷,應是他們體會最深的。在他們眼中,我們不
再是「慈濟來的師姑」,而對我們「老師、老師」的呼個不停。

漸漸的,景美不再像當初來時那麼陌生,每次離去,總有一隻隻揮個不停
的小手送我們遠走。



串串笑聲在風中


當慈濟的愛在景美滋長時,每一個面容、每一串笑聲,對我們而言將不再
陌生。

如果說教育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任何事都可從「
做中學」,那麼,「學習」對這些小朋友而言,將是熟悉而不再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