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普陀使者 
                      實踐「觀世音菩薩精神」的護理 | 
                   
                  
                     | 
                   
                  
                    | ◎林靜琪、邱豔芬 | 
                   
                  
                     | 
                   
                  
                    凡有中國人的地方,遇到苦難的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禱詞便是「救苦救 
                      難觀世音菩薩」;而在醫院的病榻旁,當病患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時, 
                      最常看到的動作就是呼叫護理人員。 
                       
                       
                       
                      聞聲救苦,及時解難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在病人的心目中,護理人員被期盼的是扮演「觀世音 
                      菩薩」救苦救難的角色,能以慈祥關懷的眼神和態度,攙扶他們贏弱的身 
                      軀,陪他們度過苦難的疾病過程;期盼護理人員們如同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普陀山來的使者,在人們疾病的過程中,擔任守護神的角色。 
                       
                      中國自二十世紀以來,護理教育制度化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護理人員的 
                      養成,有高中程度的護校、專科程度的護專、大學程度的護理系、研究所 
                      程度的碩士與博士。在學理知識的要求上,隨教育層級的提高而加深;在 
                      對病人懷有一顆悲憫之心的培養上,也期盼能同步增長,以極致的智慧與 
                      慈悲,達成守護神的使命,發揚傳統護理精神,追求卓越白衣事功。 
                       
                       
                       
                      布施無畏,大愛關照人間 
                       
                       
                      慈濟護理研究所在八十四年成立,是慈濟醫學院最先設立的系所,秉承證 
                      嚴上人救人濟世的弘悲大願辦學,希望培養出悲智雙運的高等護專業領導 
                      人才,本著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除本身能成為一位效法觀世音菩薩聞聲 
                      救苦、大慈大悲,隨處示現為病患提供完善護理服務的專家外,也能影響 
                      與領導護理同業,發揮護理專業智慧功能。 
                       
                      慈濟護研所全體師生除勤研學理知識外,也潛心於體會觀世音菩薩所啟發 
                      的護理精神。今年校慶,我們特別提出了具體的自我期許: 
                       
                      願慈濟護理系學生能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從聞思修入,以耳根圓通 
                      、眼識光明為目標,時時不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努力做到: 
                       
                       
                      一、倒駕慈航 
                      二、化應萬身 
                      三、千手千眼 
                      四、聞聲救苦 
                      五、布施無畏 
                      六、慈眼視人 
                      七、謙恭敬謹 
                      八、平等對待眾生 
                      九、悲憫一切有情 
                      十、大愛觀照人間 
                       
                       
                      人人都是普陀山來的使者 
                       
                       
                      從現在開始,我們希望每個月透過慈濟月刊「普陀使者」這個專欄,將護 
                      研所師生的臨床實務經驗,以故事般的敘述方式,來詮釋「觀世音菩薩精 
                      神的護理」。 
                       
                      在這些故事敘述中,將特別強調各疾病情境中病人的感受與需求,以及相 
                      關的醫療護理常識,希望一方面讓有心人體會出病人的苦,從而加以關懷 
                      ;一方面也能使有心人多少具備護理能力,在病人的心理上與身體上提供 
                      實際的協助,使人人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處處有來自普陀山的使者。 
                       
                       
                      <<< 
                       
                       
                      ◎林靜琪(慈濟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研究生) 
                      ◎邱豔芬(慈濟醫學院護理研究所所表) 
                       
                       
                      雖說有生老病死的音符,才譜出了生命交響曲;雖說死只是另一個生的開 
                      始;雖說生死「無常」;誰說…… 
                       
                      縱有千萬個說法,當一個人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如何能捨棄一切恩怨執著 
                      ,泰然而平靜地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疑問穿梭在我的腦海中。此刻,我 
                      卻已走進病房,面對正受癌症啃蝕的末期病人。 
                       
                       
                       
                       
                      〈之一〉陪她一段 
                       
                       
                      認識她,是去年實習期間。她總是一個人笑嘻嘻地走進診療室,那麼專心 
                      地聽醫師解釋檢驗結果。 
                       
                      再見到她時,是三個月後的一個下午。她一個人縮著身子靜靜地躺在病床 
                      上,頭髮因化學治療而掉光,黃瘦的面頰綴著凹陷的眼眶。 
                       
                      我走近病床,她伸出手抓住我說:「林小姐,我又住院了!我已經三天沒 
                      有吃東西,吃了就吐;肚子又脹又痛,腳腫得鞋子都穿不下,怎麼辦?」 
                      一顆顆淚珠在眼裡翻騰。 
                       
                      她還認得我!我本能地拿出聽診器聽她的腸音。聽診器在她那裝滿腹水圓 
                      滾滾的肚子上移動,我發現她的腸子幾乎沒有蠕動,難怪脹痛難眠。 
                       
                       
                       
                      「不要讓我死的太痛苦!」 
                       
                       
                      從確定診斷到開始治療,她總是慶幸能度過每一次治療的合併症與苦痛, 
                      「那時就想和它拚一拚,不拚就沒機會。」她回憶道。雖然內心懷疑,博 
                      鬥病魔的漫長路能有多少勝算?但她仍期待奇蹟出現。 
                       
                      她的勇敢與家人的關愛,仍抵不住癌細胞的肆虐;手術、化學藥物等現代 
                      醫療,無法阻止猖獗的癌細胞。兩年來,癌細胞已佔據她整個腹腔,腸子 
                      不再蠕動,一進食就嘔吐,最後連一口水也無法吞下,就靠靜脈注射維持 
                      體力;因為沒有進食,黃綠膽汁也吐了出來。 
                       
                      「女兒都長大了,我沒有什麼遺憾。不要讓我死的那麼痛苦就好!」面對 
                      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多麼難用語言表達!從她眼角淌出的淚水、急促的 
                      呼吸聲與輕輕的嘆息聲,我體會到她內心澎湃起伏的思緒,和為調整自己 
                      複雜情緒而做的努力。 
                       
                       
                       
                      需要的是:降低痛苦和傾聽 
                       
                       
                      病房的常規護理依舊井然有序的進行,她已無力坐起,仰賴腸胃外營養注 
                      射、止痛針與氧氣。 
                       
                      丈夫與兒媳不忍見她痛苦不堪,聚集在病房外沈默不語;而我只能在旁藉 
                      由護理,企圖滿足她「不要讓我死得那麼痛苦」的心願──嘔吐後,為她 
                      清潔口腔,讓她舒適一點;躺得背痛時,為她背部按摩,減輕苦楚;精神 
                      好一點時,當她的聽眾,聽她訴說一生。 
                       
                      她走了。 
                       
                      往生前兩天,她使盡最大的力氣握緊我的手,哽咽地吐出一聲「謝謝妳! 
                      」讓身為護理人員的我恍然明白──她,需要的不再是複雜高深的護理技 
                      術,而是舒適的感覺與傾聽。 
                       
                       
                       
                       
                      〈之二〉勇者的畫像 
                       
                       
                      走進病房,看見一張新面孔躺在他的病床上,我知道,他走了。 
                       
                      他,七十一歲的單身榮民。最後一次去看他時,他用顫抖的雙手撐起瘦弱 
                      的身子,依然挺拔的坐在床緣,憑窗遙望。 
                       
                      在進入慈濟醫院一個月前,一向健康的他,肝癌的診斷如黑暗中的魔掌突 
                      然來襲,身體狀況也急速惡化。當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明顯的黃疸、腹水 
                      ,嚴重的腹痛、食慾不振與嘔吐,種種跡象顯示,癌細胞大肆地蠶食著他 
                      的身子。 
                       
                      住院期間,除了按鈴請護士換點滴外,他總是一個人靜默地在病房一隅; 
                      若是精神體力好一點,就起身來在病房裡走走,或眺望窗外人來車往,或 
                      聆聽病房裡病友的交談;從不要求護理人員多一點照顧。 
                       
                       
                       
                      「我的事情都交代好了」 
                       
                       
                      那一天,中午十二點半了,走過病房,赫然見到餐盤上的飯菜絲毫沒有動 
                      過的痕跡,「午餐怎麼沒吃?」 
                       
                      老伯回答我:「唉!肚子脹,一直打嗝,吃不下。」無奈的眼神,觸動我 
                      的心,腦裡盤旋著:我是護理人員啊!此時此刻該如何是好? 
                       
                      努力想把學過的招術擠出──天真的我想,也許陪著孤單的他吃飯,他可 
                      以吃下一點吧!拿起餐盤內的水梨,我幫老伯削了皮,他吃了兩片,第二 
                      片還嚼著,就「嘩啦」地吐了出來! 
                       
                      老伯漱過口,看著窗外說:「我很清楚我的病,我的事情都交代好了。人 
                      嘛,這條路總是該走的,一切盡力隨緣;從小母親就教我凡事要靠自己。 
                      你們忙,不好麻煩你們……」 
                       
                      聲從耳入,愧在我心。之後每天一定到病房去看他,聽他那說不完的抗戰 
                      故事與孤伶伶的一生點滴。 
                       
                       
                       
                      佛號聲中安詳逝去 
                       
                       
                      病床上輕聲縈繞著念佛機傳出的「阿彌陀佛」,他說:「聽到這聲音,我 
                      心裡覺得很平靜;我知道要多念佛,死的時候眾菩薩會來接我。」 
                       
                      在念佛聲中,他漸漸進入彌留狀態。 
                       
                       
                       
                      ※※※ 
                       
                       
                      這樣的故事,每一天在醫院裡各角落發生著。 
                       
                      與癌症末期病人接觸,讓我有機會對自己的護理理念做一省思,重新思索 
                      「尊重生命」的真諦。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癌症末期病人需要的是醫師、 
                      護士、志工、社工、營養師等整個醫療團隊的照顧,才能滿足病人身、心 
                      、靈與醫療人員與他們一起面對生死,與摯愛告別。 
                       
                      生命在呼吸之間,把握當下、盡我所能,為病患解憂勞創痛,是我對自己 
                      未來護理生涯的期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