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愛的啟發與行動 
                      ──展開慈濟文化的群像 | 
                   
                  
                     | 
                   
                  
                    | ◎謝莉娟 | 
                   
                  
                     | 
                   
                  
                    《慈濟志業年度回顧》•文化篇 
                       
                       
                      文化,無形無相,卻常能形成特殊的生活方式、特殊的人我應對方法,進 
                      而影響生活品質。什麼是慈濟文化的特質?「慈濟志業的真正意義,在於 
                      藉有形的建設,啟發人的良知,把人人潛藏在心底的愛引導出來,用這分 
                      大愛與良能服務人群。」也就是說:慈濟志業的意義,在於其背後的文化 
                      精神;「慈濟文化」就是「慈濟志業的人文精神──『愛的啟發教育』, 
                      進一步說,就是菩薩精神的文化。」 
                       
                      洞山良价禪師有偈:「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 
                      獲,眼處聞聲使得知。」請開啟您的心,領悟慈濟文化「無聲說法」的魅 
                      力。 
                       
                       
                       
                      文化志業是心靈的建設。透過各種活動,幫助眾生解除心中苦,啟發喜捨 
                      布施的愛心;人心淨化、社會自然祥和──這是慈濟人的文化精神。 
                       
                       
                       
                      ◆愛的文化循環 
                       
                       
                      上人以身體力行啟示慈濟委員,再透過委員身體力行慈濟精神──以「四 
                      勿湯」(勿意、勿必、勿故、勿我)「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 
                      容)調伏心性,在綻放心蓮的同時,亦付出無染的大愛。 
                       
                      慈濟人謙和、全心投入的誠意,與親切真誠的笑容,讓他人感染一份安寧 
                      與大愛,進而深入瞭解、投身其中,也在自己向上、向善的轉變中,無形 
                      地影響周遭的人。這就是慈濟人所謂──愛的文化循環。 
                       
                      上人深切期許每位慈濟人要不斷精進進修,練出多才多藝的功能,以造福 
                      更多人;同時還要不斷編織菩薩網──吸引善士投入濟貧扶困、淨化人心 
                      的工作。 
                       
                      慈濟在有形的文化志業中心──包括文史、中外文期刊、廣播、出版、視 
                      聽等部門外,亦建構起委員、慈誠隊的功能組織;又有以財施護持慈濟的 
                      榮譽董事聯誼會;以各教育階層為主的慈濟教師聯誼會;集合有志社會公 
                      益的大專青年所組成的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還有專為小朋友成立的慈濟 
                      快樂兒童精進班;致力於資源回收的環保志工……他們遍布各階層、各角 
                      落,當上人的眼、上人的手,寬慰、安撫眾生的煩惱苦痛。 
                       
                      這些因慈濟會務推展,衍生而出的外圍團體,乍看之下似乎是各司其職、 
                      各自運作,但透過慈濟的基本成員──委員及慈濟隊員居中聯繫,卻能環 
                      環相扣、相輔相成,凝聚成一股力量,完成文化志業的使命──淨化人心 
                      、祥和社會。 
                       
                      讓我們藉由創造慈濟世界的群像──委員、慈誠 、榮董、教師、慈青、  
                      小菩薩、環保志工……的動態,來回顧八十四年慈濟的「文化志業」。  
                        
                        
                        
                      ◆拓荒先鋒 
                       
                       
                      慈濟是用愛鋪著路走過來的。從早期三十名會員,到今日慈濟人遍布各地 
                      ,這三十年來慈濟精神得以迅速傳遞,委員們的默默奉獻及付出功不可沒 
                      。 
                       
                       
                      *凝聚共識:全省組長暨幹部研習 
                       
                      慈濟委員肩負濟貧教富工作及各項志業的推動,上人闡示:「委員是慈濟 
                      精神的根本,要有共同的認知、守團體的規矩,並嚴守『十戒』,才能觀 
                      念一致、步調一致地做慈濟。」 
                       
                      隨著志業擴展,會務繁複且趨向多元化,為凝聚全省委員共識、促進各區 
                      會務交流,十一月十二至十四日,首次在靜思精舍舉辦「全省委員組長暨 
                      功能組幹部研習會」,一百八十位委員針對新委授證標準、跨區推薦權責 
                      、委員組與功能組活動協調、委員與會員的互動、與社工員訪視感恩戶的 
                      配合等問題,進行三天兩夜的溝通和討論。 
                       
                       
                      *志業薪傳:培訓委員研習 
                       
                      除了強化各地慈濟委員的功能組織外,「培訓新委員」也是慈濟志業傳承 
                      的重要一環。 
                       
                      以往慈濟精神的傳遞主要靠小組聚會,由資深委員帶動培訓委員,這也是 
                      慈濟內部感情聯繫的互動方式。而為傳遞完整的訊息,使新人能整齊劃一 
                      地表現慈濟的整體美,由資深委員首次統一規畫為期半年的「培訓委員」 
                      研習課程,五月於全省各分會、聯絡處展開集訓。 
                       
                      除了橫向聯結,使新人彼此培養感情、相互鼓勵外,縱向的經驗傳承仍是 
                      不容疏忽的;透過小組的情感支持加上系統化的完整課程,可以讓培訓委 
                      員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足的養分和智慧去面對問題,將來更能以高 
                      品質的服務態度投入志業、裨益人群。 
                       
                       
                      *作個堪雕良木:強化志業精神 
                       
                      培訓委員如何晉升為正式委員? 
                       
                      六月甫成立的培訓組,重新設計了一份新委評值表,評比事項為:勸募情 
                      形、慈濟精神、參加活動和培訓課程的出席率、與組內人員的相處情況、 
                      參與訪視工作、是否獲得家人同意等,屆時委員和組長會到預定出位新委 
                      的人府上拜訪了解,待一切客觀條件均符合,才可正式受證為委員。 
                       
                      上人曾強調:「慈濟委員培訓過程要嚴謹,如同雕刻師在雕刻佛像,舉手 
                      投足都要令人心生歡喜──右肩挑起佛教精神,左肩擔負慈濟形象,胸前 
                      呈現個人氣質。所以人人要把自己當作一塊堪雕的良木,雕成一尊菩薩。 
                      」這分嚴謹的自我要求,亦是慈濟深獲社會大眾公信的保證。 
                       
                       
                      *善導會員:茶會說法 
                       
                      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慈濟茶會,是宣揚慈濟理念最直接的管道,因此,慈濟 
                      委員以舉辦茶會作為推展當地志業的主力。 
                       
                      八十四年度,全省共舉辦三百多場茶會及講座。但由於各地區生活型態有 
                      別,場地的選定也有所不同,呈現的方式更具變化。 
                       
                      十月十五日台北文山區茶會,國內著名笛子演奏家陳中申先生及民謠演唱 
                      家張杏月小姐,應邀於會中合譜「妙音慈濟情」,帶領聽眾走入知性與感 
                      性交融的音樂世界。 
                       
                      台中地區的茶會則走向社區化。單以神岡鄉而言,五月十二月共推出八場 
                      文化講座,聽眾一千五百多人,每一場講座皆由鄉公所和當地慈濟人通力 
                      合作籌備。 
                       
                      而在活動的設計上,慈濟人不只以精彩的演說宴饗聽眾,於細微處尤見用 
                      心。九月二十八日高雄海專茶會中,高雄第八組師兄姊合力演出一齣「勸 
                      世浪子」,首度將陳玄榮師兄和何桂米師姊的真實故事搬上舞臺,為現身 
                      說法展現另種風貌。 
                       
                      桃園、中壢、新竹、嘉義、台南、屏東、台東等地,則在聯絡處舉行聯誼 
                      會,藉以聯絡委、會員間的情感,及傳布慈濟最新訊息。此外,也有不少 
                      師兄姊利用自家寓所或餐館辦茶會,規模雖小,卻同樣具有啟發人向上及 
                      向善的作用。(黃秀花) 
                       
                       
                       
                      ◆護法金剛──慈誠隊 
                       
                       
                      「家家幸福才能編織一個祥和的社會,而先生是家庭的重要角色……,因 
                      此,大家守好慈誠的本分,社會就會祥和。」十月八日至十日全省慈誠幹 
                      部研習會中,上人期勉慈濟的「護法金剛」用心端正形象,經營幸福家庭 
                      ,進一步創造祥和社會。 
                       
                      慈濟自民國五十五年成立以來,參與四大志業者以女眾委員為主,男眾多 
                      處於幕後贊助。但在七十九年慈誠隊成立後,眾師兄莊嚴整齊的形象和親 
                      切熱誠的服務,盡現在慈濟各項活動中。 
                       
                      經過嚴謹的遴選──願以「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付出一己之力護 
                      持志業,並願接受「慈濟十戒」革除不良嗜好者,在經過三個月的見習、 
                      一年以上的培訓合格後,經大隊部幹部會議通過,報請慈濟總管理中心核 
                      定,由證嚴上人親自授證,即可成為正式慈誠隊員。 
                       
                      由男眾組織而成的慈誠隊除了負責本會、分支會、聯絡處勤務,以及擔任 
                      慈濟醫院志工,參與支援慈濟各項活動如區域性茶會、骨髓捐贈驗血、淨 
                      山等大小活動,還視機緣、人力、時間,至慈善機構、榮民之家及原住戶 
                      部落關懷,積極落實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更直接的協助:緊急救難訓練 
                       
                      為使有志成為慈誠隊員的培訓師兄,對慈濟精神、志業、慈誠隊勤務有深 
                      入的認識,各地慈誠隊定期舉辦共修、家庭聯誼、戶外聯誼活動及一連串 
                      的培訓課程。 
                       
                      鑑於災難事故頻傳,慈濟人經常在重大災難發生時緊急動員協助,因此, 
                      慈濟總管理中心特別結合慈濟醫院家醫科、各地救難協會、警政消防單位 
                      ,共同籌畫「慈誠緊急救難訓練」課程,從二月二十六日到七月二十三日 
                      ,分別於北、中、南、東四區巡迴舉辦。 
                       
                      多位慈誠師兄表示,緊急救護課程使他們在實地遇到災害時協助自己及他 
                      人;上過五次課程的許師兄指出,在面對災難救助時較以前更具信心,台 
                      南慈誠隊更在參與全部課程後,於台南聯絡處舉辦兩個月一次的集訓,將 
                      相關知識傳授給當地的師兄姊。 
                       
                       
                      *手語:陽剛中的柔性美 
                       
                      為因應內部聯誼隊對外公益活動,慈誠隊共修也將手語列入課程中;北、 
                      中區慈誠隊分別於九月二十九日、十一月十五月舉辦手語比賽,為已邁入 
                      第五年的慈誠歲月,在深具紀律、效率的陽剛氣質中,注入柔性美。 
                       
                      「慈」是予樂,「誠」即赤子之心。慈誠隊師兄除了集合眾人之力,積極 
                      投入四大志業外,藉著團體凝聚力與淨化的力量,也讓許多慈誠師兄從中 
                      學習,進而脫胎換骨,革除不良習氣,找回清淨無染的本性。(林世雄) 
                       
                       
                       
                      ◆企業回饋──榮董靜思營 
                       
                       
                      「有祥和的社會才有成功的企業。」上人強調,企業家可以製造就業機會 
                      ,讓很多人生活安定,所以社會要繁榮,企業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企業 
                      家如果有菩提道心、愛心,必定可以增加社會的祥和美滿。慈濟增加了企 
                      業家回饋社會的管道。 
                       
                      兼顧事業與志業的慈濟榮董,平日除對員工、親朋好友發生影響力外,並 
                      身體力行,參與慈濟訪貧、掃街、環保……各項活動,或舉辦聯誼茶會, 
                      邀約各企業家來了解慈濟。 
                       
                      目前在台北、桃園、苗栗、台中、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等地, 
                      均已成立榮董聯誼會,並定期舉辦聯誼,另外,台北及台中地區也已成立 
                      榮董合唱團。 
                       
                      為結合企業的影響力,身為企業家的慈濟榮董,分別於五、十一、十二月 
                      在靜思精舍舉辦三梯次「靜思生活營」,實地領受上人與常住師父們自力 
                      更生的簡樸生活,深入體驗生命的價值。 
                       
                      許多早已是慈濟委員的企業家表示,慈濟的各項活動令他們獲益良多,無 
                      論是事業抑或家庭生活,都愈加順心和諧,更從中思考到該如何回饋社會 
                      。因此,於十月二十二日成立「靜思生活營聯誼會」,企業家以行動積極 
                      推動慈濟各項志業,落實慈濟精神,並向外延伸觸角,發揮大愛影響力, 
                      促進社會善的循環。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肯付出,人人皆可行善植福,享受「富有」 
                      的人生。因此,慈濟榮董們除了有企業家人士,也有樸實、平凡的市井小 
                      民,他們護持慈濟的心一樣熱切,一分一毫、日積月累地存起慈濟功德錢 
                      ,奉獻愛心襄助慈濟志業的推展,幫助世間苦難的人離苦得樂,用心經營 
                      「富有」的人生! 
                       
                       
                       
                      ◆歡喜教書──慈濟教師聯誼會 
                       
                       
                      這裡是「好話」廣播中心: 
                       
                      氣象報告:愛人、敬人、寬容人、體恤人。 
                      選戰報告:要比「誰更愛誰」,不要比「誰更怕誰」。 
                      社會新聞: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 
                      國外大事:多為別人設想,減少製造噪音。 
                      國內大事: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 
                      頭條新聞:如果人能互相善解,就能互相原諒。 
                       
                      以上由呂傳誠播報,謝謝收聽! 
                       
                      這是台北敦化國小五年十六班呂偉誠同學在聯絡簿上運用《靜思語》寫下 
                      的「一週大事」,您看了是否莞爾一笑呢?這位孩子正透過《靜思語》, 
                      表達他對社會現象的寄望。 
                       
                      這就是慈濟教師聯誼會教師們「靜思語教學」的特色──簡單、易懂,卻 
                      意義深遠;沒有宗教色彩,以實例與愛心引導,所以能夠迅速地深入校園 
                      ,打動師生的心,增進老師、學生與家長三方面的良性互動。 
                       
                       
                      *老師、家長一起關心孩子的成長 
                       
                      八十四年全省新增雲林、嘉義、澎湖三個教聯會,至年底,全省十七個教 
                      聯會會員人數已突破七千人。 
                       
                      這一年,教聯會由傳統茶會為主的聚會形式,增加了各項多采多姿的戶外 
                      教學活動,如自然生態親子活動;而多場「親師懇談會」,更邀請老師、 
                      家長共同來關心孩子的成長。 
                       
                      隨著北區教聯會六位老師八月至馬來西亞進行十場靜思語教學座談後,接 
                      踵而來的回響不僅是當地成立了教聯會,馬來西亞教師組團來台觀摩靜思 
                      語教學更是滿心感動。他們驚喜的發現:原來教書是一件歡喜的事!跳脫 
                      出傳統師生台上台下的明顯分界,以同理心去面對學生的問題,更能包容 
                      與接納學生。 
                       
                       
                      *引導學生自省 
                       
                      靜思語教學不僅深受老師歡迎,也引起校長的重視,如三峽大埔國小校長 
                      周松吉便以獎勵的方式,鼓勵小朋友每日背誦一句靜思語。他認為,用打 
                      罵管教小孩子並不是很好的辦法,讓他們藉這些「好話」平靜心靈,才是 
                      根本。 
                       
                      的確,靜思語有效地撫平了不少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焦躁不安的心靈。嘉義 
                      張美鳳老師的學生,以前曾將某位老師用布袋綁起來丟入水中,過一陣子 
                      才將老師從水中撈起;該班同學還有許多人吃檳榔、抽菸……。自從張老 
                      師接下這個班級,並以靜思語的好話慢慢引導學生自省,現在班上學生不 
                      但得到全校整潔比賽第一名,並省下吃檳榔和抽菸的錢捐給慈濟,幫助需 
                      要幫助的人。 
                       
                       
                      *影響一人,影響一家 
                       
                      上人對教聯會老師的期許是:「老師面對一班五十位學生,等於面對五十 
                      個家庭,若能用心教學,不但可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學生,也能促進學生家 
                      庭生活美滿。」 
                       
                      許多老師經由親朋好友口耳相傳,在接觸教聯會所辦的茶會及靜思語教學 
                      座談後,彷彿發現了一座寶藏,紛紛報名參加;並透過多次的教聯會活動 
                      ,汲取各方靜思語教學經驗,將這股清流帶入校園,也間接淨化學生的家 
                      庭。 
                       
                      家庭聯絡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作業,每日一句的靜思語成為學生與家長心 
                      靈的補劑,而老師對學生的關懷無形中更是拉近了老師、學生與家長三者 
                      的互動關係。 
                       
                      「慈悲喜捨清淨愛,教師宏願育英才」,上人希望老師們不僅教書,更要 
                      教心;因此教聯會除了以活動凝聚老師的向心力外,靜思語教學的推廣, 
                      更是在實質上提供老師與學生、家長交「心」的管道。(楊倩蓉) 
                       
                       
                       
                      ◆散播和平的大專青年──慈青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你不能改變容貌,但 
                      你可以展現笑容。」身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青伙伴,以清純的心、無 
                      染的愛,擔負起「校園和平工作者」使命。 
                       
                      以啟發良知、發揮良能、培養身心健全的現代大專青年為宗旨的「慈濟大 
                      專青年聯誼會」於八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成立,至今培訓了近四千名慈青 
                      學子。八十四年度,淡江大學、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警察專科學校,也相 
                      繼成立慈青社。 
                       
                      在校園裡,慈青克盡「本分事」──將讀好書視為首要;假日閒暇的「娛 
                      樂休閒」──則是涉足暗角,與輔導爸媽訪貧濟苦,或至醫院、榮家擔任 
                      志工,關懷生命。寒暑假期間,則舉辦大專志工隊、禮儀學習營、幹部營 
                      等。緊湊的行事曆中,蘊含一顆精進的心,盼讓青春日日不留白。 
                       
                      「不能預知明天,但要善用今天的每一刻;不求樣樣勝利,只問是否事事 
                      盡心。」慈青們把握時間,以每個圓滿的「當下」,架構出有意義的一生 
                      ,在校園、社會注入佛教慈悲喜捨、尊重生命的清流,並且積極投入慈濟 
                      各項善行,年底在各校舉辦的一連串「兒復中心建設基金」義賣活動,即 
                      是全省慈青的愛心接力。 
                       
                      經三、四年來的醞釀及經營,八十四年全省各校的慈青社團,已確立各項 
                      制度的運作;而校際間慈青們相互聯誼、彼此鼓勵,則以提升慈青的精神 
                      文化與素質為目標。 
                       
                      為讓慈青的腳步實實在在傳承給未來的新鮮人,十月份「慈青會訊」正式 
                      發行,以聯繫全省慈青社資訊、記錄各活動的精神面與行動過程,也落實 
                      與未來一代慈青的文化接力。 
                       
                      證嚴上人曾對慈青同學開示,對於世間的種種動態及人生背景,要用「心 
                      」去看;在校中讀書,也要好好利用「宇宙大學」的資源,體會這一本無 
                      形的書。 
                       
                      「我很忙,可是我忙得很快樂!」這是慈青的心裡話。  
                       
                      慈青夥伴在「付出」當中,學習「勇於負擔」的精神,堅守指導師父德恂 
                      師父所勉勵的──以「和平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自勵,把慈濟精神落實在 
                      生活中,凝聚這股校園清流,也開啟未來創造歷史的時代指標。(張舜燕 
                      ) 
                       
                       
                       
                      ◆假日學校──兒童精進班 
                       
                       
                      「愛」的教育──是啟發孩子的良知,鼓勵孩子好好發揮「愛」心;能愛 
                      好自己的心,自然對人群也會因愛而付出行動。 
                       
                      民國八十二年起,各地慈濟人在致力於淨化己心同時,也開始為孩子們開 
                      闢一所所「假日學校」──慈濟快樂兒童精進班,一所不同於學校智能教 
                      育的成長班,他們學習愛、關懷與力行,更學習當一名能救人的小菩薩。 
                       
                       
                      *走到室外力行「愛」 
                       
                      在耳濡目染中,他們心存善念、口說好話、身行好事。有的小菩薩從改變 
                      自己愛吃零食的習慣做起,存滿一個小錢筒就捐給師公救人;有些小菩薩 
                      從口吐蓮花做起,不說壞話、不亂發脾氣,不但莊嚴自己、尊重別人,也 
                      間接影響周遭的人;更有的在課程中學習資源回收、布施、行住坐臥的禮 
                      儀。種種學習成效及改變,連大人都咋舌,孩子們無形中也成了他們的指 
                      導老師。 
                       
                      「愛要力行」,八十四年度這些小菩薩紛紛走到室外,和大慈濟人一樣, 
                      參與各項社會服務。五月二十日,台北兩百多位精進班的小菩薩與班媽媽 
                      們齊赴景仁教養院,表演歌唱、手語,和癱瘓病童以及院內褓姆阿姨同樂 
                      ;七月二日,台北兒童精進班小朋友在班媽媽帶領下,鼓起「勇氣」走上 
                      街頭,拉布條、持海報、發傳單,宣導骨髓捐贈;此外,還有義賣青蛙卡 
                      、關懷榮民之家的爺爺……。 
                       
                       
                      *班爸爸媽媽自我成長──團訓 
                       
                      「對於專業的兒童教育,我完全外行,但是,我始終抱持學習的心來推動 
                      這項工作。」這是兒童精進班的靈魂人物──班爸爸班媽媽常坦露的心聲 
                      。一半是謙虛,但一半也是精進的動力。為了辦好每次活動,他們花心思 
                      去進修,學習兒童心理、親子溝通、輔導技巧等專業課程,並定期舉辦團 
                      訓,吸收慈濟精神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加上上人常給的智慧法寶……點點 
                      滴滴與孩子們一起成長。 
                       
                       
                      *台灣最南端的兒童精進班:屏東 
                       
                      繼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及花蓮之後,八十四年九月臺灣最南端 
                      的屏東也成立慈濟快樂兒童精進班,使全省兒童精進班增加為七個。 
                       
                      在一群孩子們暱稱慈濟爸爸媽媽們的用心企畫下,將小菩薩依年齡分為信 
                      心(小學一、二年級)、毅力(小學三、四年級)、勇氣(小學五、六年 
                      級)三班;以靜思語規畫出一系列課程,培育孩子寬廣的人生視野;亦安 
                      排五花八門生活化的課程,透過遊戲體驗繪畫、音樂、戲劇、手工藝創作 
                      之美;經由古蹟文化的巡禮、母語教學等,細品生活周遭的風俗文采…… 
                       
                      在慈濟爸媽及專業人士的引導下,小菩薩在活潑、愉快的氣氛中,踏入生 
                      活化的佛教教育殿堂,學習慈悲喜捨的胸襟。 
                       
                      「給予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現代父母在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時,直接 
                      或間接列入考慮的因素。而可以確信的,在這個充滿愛的園地──慈濟快 
                      樂兒童精進班的孩子,的的確確是朝著清淨自在、真正快樂的境界在發展 
                      著。 
                       
                       
                       
                      ◆大地的園丁──環保志工隊 
                       
                       
                      一顆真心,一顆樹﹔萬顆真心,一片林。 
                       
                      全省參與環保工作的師兄姊及志工們,一心一志做資源回收,不為名與利 
                      ,只為照顧好大地這個「家」﹔惜福愛物,希望下一代也能分享豐富的地 
                      球資源。 
                       
                       
                      *保留一片小森林 
                       
                      上人自民國七十九年呼籲慈濟人關心環保以來,師兄姊在全省各地不遺餘 
                      力地推廣,成效日彰。八十四年度除了淨灘、淨山、植樹……幾場大型環 
                      境淨化外,全省十六個縣市上千名環保志工放下身段,每個晨昏,在一動 
                      作、一佛號的親身力行中,抱持著「藉事鍊心」、「多做多得,少做多失 
                      」的心境,充分發揮生命的使用權,投入資源回收工作;短短一年間,總 
                      計回收了兩萬七百三十三公噸資源。 
                       
                      其中,紙類回收量為一萬八千三百三十七公噸,以五十公斤廢紙可拯救一 
                      顆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換算,約可讓三十六萬六千七百五十二萬棵樹木免 
                      遭砍伐,等於保留了地球上一片小森林。 
                       
                      做環保常與垃圾為伍的日子,志工群不覺辛苦,反而藉此開啟自己的佛心 
                      ,感恩上人的智慧引導。慈濟人親子做資源回收,除了將「垃圾變黃金」 
                      ,更重要的是做到惜福愛物的「心靈環保」。 
                       
                       
                      *環保感恩聯誼會 
                       
                      八十四年所舉辦的大型環保活動包括:宜蘭萬人親子淨灘植樹、台北大直 
                      與中永和的淨心健行、南投虎山淨山健行、嘉義堂莊社區環保活動,及各 
                      地定期舉行的環條志工心得聯誼等。 
                       
                      十二月十七日,首次環保志工感恩聯誼會在臺南聯絡處開鑼!晚會上,一 
                      百六十九位七十歲以上的老菩薩,在臺上接受大會的表揚與觀眾熱情的掌 
                      聲。阿公阿媽手腕環著佛珠,臉上洋溢著法喜:「做好事,是阮歡喜甘願 
                      !」「昧(不會)辛苦啦!作環保可以運動筋骨啊!」 
                       
                      老菩薩們這分心、這股精神,感動了一千多位在場的大小環保志工:「我 
                      們全是受老菩薩的教育。」「沒有老菩薩的護持,就沒有上千志工參加。 
                      」師兄姊們如此說。 
                       
                      綜觀慈濟環保工作自上人七十九年八月的一場演講,呼籲惜物、愛物、惜 
                      福、造福的觀念後,自個人而社區、學校,乃至大型淨山活動,未來可以 
                      確定的是,大家將彼此祝福,一起攜手齊走「資源回收」──這條使人身 
                      心清淨的菩薩道。(張舜燕) 
                       
                       
                       
                      ※※※ 
                       
                       
                      什麼是菩薩的精神文化? 
                       
                      「慈濟人文不是寫在書裡,而是寫在人的行動裡。」上人一語點出慈濟文 
                      化的精義──即是愛的啟發,愛的行動。透過以上的菩薩群像,我們看到 
                      了──慈濟文化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