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攜手搶救生命 
                      慈濟與世界醫師聯盟合作方案執行成果 | 
                   
                  
                     | 
                   
                  
                    | ◎陳玉芳 | 
                   
                  
                     | 
                   
                  
                    自從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五日,慈濟與總部設在法國的世界醫師聯盟 
                      (MEDECINS  DU  MONDE,簡稱 M.D.M.) 
                      簽下「衣索匹亞醫療援助方案」的那一天起,雙方攜手合作, 
                      進行全球搶救生命行動。 
                      從幫助衣索匹亞長期發展、援救烽火中的盧安達難民, 
                      到向飽受戰亂摧殘的車臣人民伸出援手,雙方成為默契十足的好夥伴, 
                      讓宛如菩薩救苦救難般的手伸得更遠,足跡踏得更深…… 
                      今年元月,M.D.M. 派遣三位代表慈濟, 
                      針對三年來雙方合作的方案提出工作報告,帶來衣索匹亞「愛的成果」, 
                      同時也帶來 M.D.M. 的感謝,以及受助人民的感恩回應……  
                        
                        
                        
                        
                      〈衣索匹亞〉  
                        
                      【方案執行時間:一九九三年一年∼一九九六年一月】 
                       
                      在衣索匹亞受戰亂與天災影響最嚴重的地方──秀省北方(  
                      North Shoa )  
                      曼斯基斯(Menz and Gishe Awraja)縣,M.D.M. 與慈濟合作從釘起醫療站  
                      的一塊塊木板牆開始,即燃起了人民心中第一個希望的火把。  
                        
                      這項方案叫做「衣索匹亞醫療援助方案」,以重建基本醫療與衛生設施為  
                      目的;三年後的今天,不僅達到預期目標,更改善了當地居民生活,帶動  
                      當地經濟欣欣向榮。  
                        
                        
                        
                      
                      ◆重建醫療網與衛生設施 
                       
                       
                      此方案包括幾部分: 
                       
                       
                      
                      *醫療網重建計畫 
                       
                      以往,當地人認為生病等同死亡,只相信自己族人的「秘方」。然而,當 
                      慈濟與 M.D.M.  的兩個醫療中心與十五個醫療站成立,病人在看過醫師後  
                      恢復了健康,人們便開始對那著白袍的醫生產生信心,死亡的夢魘亦悄然  
                      退卻。  
                        
                      醫療站有點像台灣的衛生所,以預防工作、宣導衛生概念為主,也包括簡  
                      單的護理;如遇重症病人則安排轉診,以專車載至手術設備、病床與藥品  
                      較齊全的醫療中心,接受醫師診治。  
                        
                      據估計,三年來已有兩萬五千名病患獲得服務;就診人數不斷增加,使死  
                      亡率不斷下降。  
                        
                      未來,醫療中心與醫療站,將可為三十二萬人提供醫療服務。  
                        
                        
                      
                      *醫療教育訓練 
                       
                      基於讓「當地人能為當地人服務」的理念,一連串醫療教育訓練課程於是 
                      展開。 
                       
                      這項針對醫生、護士、行政管理人員等醫療與非醫療人員,提供一至兩星 
                      期的進修課程,內容包括營養學、傳染病學、實驗室技巧、治療與預防等 
                      。 
                       
                      之後,這些受訓人員陸續投入各醫療站工作,以相同語言、相同生活習慣 
                      以及相同疼惜的心,負起照顧自己同胞的責任。 
                       
                       
                      
                      *衛生教育宣導 
                       
                      所謂衛生觀念,常常只是生活習慣的差異。在這裡人們習慣飲用生水,但 
                      生水卻早已被牲畜污染,因比如何改變生活習慣,成為宣導重點。常洗手 
                      、喝煮開的水……藉由一點一滴的觀念灌輸,讓衛生習慣常駐於心。 
                       
                      在營養教育方面,定期提供維他命與營養食物給一萬八千名兒童,並藉由 
                      量身高、體重,嚴密關切孩子的成長狀況。另外,在莫拉利  
                      ( Mollale )  
                      興建了一所「哺育示範中心」,教媽媽如何照顧嬰兒,並定期帶嬰兒到命  
                      所注射預防針。  
                        
                      世紀黑死病──AIDS的猖獗,已造成全世界無數生命的喪生,因此在  
                      這個對愛滋病還陌生的地方,特別需要保護自己的常識。目前已有六所學  
                      校,針對老師與學生宣導「愛滋預防觀念」。  
                        
                        
                      
                      *開發乾淨飲水 
                       
                      除了以上三部分外,方案中尚有一重要「保護乾淨水源設施」(Spring 
                      Protection),從山中引水至十個村落的集水站,讓居民免去以往一、二十 
                      公里長途跋涉汲水的辛苦;讓人輕易獲得乾淨飲用水,不再與牲畜共飲, 
                      也不再讓潛蟄髒水中的傳染病蔓延。 
                       
                       
                       
                      
                      ◆繁榮景象可見 
                       
                       
                      方案的成果,讓原本聚落分散的秀省北方曼斯基斯縣居民不僅獲得基本醫 
                      療服務,人口也逐漸往醫療站聚集;有個村的人口甚至由五百人增加為一 
                      千人,成長了一倍!人口密集帶來市集,人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即開始用 
                      便利的水源耕作灌溉、或者做生意。生活改善了,繁榮的景象可見! 
                       
                      M.D.M.  的專業負責人法蘭度(Mr.Jose Fernandes)說,當地族群複雜,不  
                      同族的人常吵架,而方案中的計畫大量採用當地人,因此大家必須合作做  
                      好工程,才有水喝、才有醫療站,因而促成村民的團結,這是方案帶來的  
                      愛的成果!  
                        
                      方案的最終目標在於──使當地人能自力更生。因此所有醫療站已轉交給  
                      當地衛生機構,所有受訓人員也陸續投入醫療工作,務必使醫療組織與方  
                      案計畫能繼續執行下去。  
                        
                      衣索匹亞政府非常肯定這項方案,認為可以當全國其他地方重建的標準;  
                      M.D.M. 則評估此方案是他們在全世界做過最成功的長期發展方案!   
                         
                      所有的肯定都是實在的,但不如法蘭度所詮釋的;一切只因──我愛這裡   
                      !   
                         
                         
                        
                         
                      〈盧安達〉   
                         
                      【方案執行時間:一九九四年七月∼一九九四年九月】  
                        
                      一九九四年四月,盧安達發生政變,根據聯合國統計有逾百萬人遭屠殺。  
                      百姓紛紛奔離家園,在兩週內,一百二十萬難民湧入薩伊(Zaire)邊境的 
                      戈馬( Goma  
                      )城,棲居難民營中;由於生活環境惡劣,缺糧食、飲水與  
                      醫藥,傳染病、痢疾肆虐,每日有數千人死亡。  
                        
                      慈濟與  M.D.M. 合作方案的目標,設定在戈馬地區難民營,以舒緩霍亂、   
                      痢疾的傳染速度;並在距盧安達首都吉佳利(  
                      Kigali )十五公里處設一醫  
                      療站,提供二十四小時的醫療及營養補給,幫助難民遠從一百八十七公里  
                      外的戈馬城返鄉。  
                        
                      八月四月,慈濟代表徐祥明與慈院王英偉醫師,曾隨   
                      M.D.M. 二十三位醫   
                      護人員,載送三十四噸醫療物資往盧安達,加入救援行列。在此救援盧安   
                      達行動中,慈濟是唯一的東方團體;慈濟的兩位代表也是唯一來自東亞的   
                      人士。   
                         
                      九月, M.D.M.  工作人員撤出盧安達,並將醫療站轉交給當地政府,至今  
                      醫療站仍在運作中。雖然盧安達目前的情勢仍十分緊張,潛在的政治衝突  
                      仍存在,但戈馬、桑古古兩個難民營中,已有一半的難民出營返家。  
                        
                        
                        
                        
                      〈車臣〉  
                        
                      【方案執行時間:一九九五年十月 
                      ∼一九九六年二月】  
                        
                      車臣的故事是歷史的悲劇。  
                        
                      俄羅斯 (Russia)與車臣交戰的結果,無辜百姓成為最大受害者,數以萬  
                      計的生命埋葬在炮火裡,五十萬的難民妻離子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戰火再燃,九五年一月中旬,  
                      M.D.M.  的第一支志願隊 
                      伍即踏上車臣的土地,後來發現需要救助的人實在太多了,於是請求慈濟 
                      支援。 
                       
                      而早在戰火蔓延時,證嚴上人即非常關切烽火中殘喘的生命,因此慈濟在 
                      接獲消息後的四十八小時內立即回覆,決定對車臣百姓伸出援手,雙方在 
                      九五年十月簽訂為期五個月的「車臣緊急醫療援助」方案。 
                       
                       
                       
                      
                      ◆緊急醫療援助方案 
                       
                       
                      合作方案任用了六十位當地人來協助,其中有二十三位當地醫生,另外從 
                      法國調派七位醫生,因此共有三十位醫護人員投入救人工作。 
                       
                      因應當時局勢,方案分兩方案: 
                       
                       
                      
                      *佔領區(Ocuppied Chechen)   
                         
                      在戰事中,心智異常者乏人照顧,加上許多正常人因見到殘忍畫面而發瘋   
                      ,還有在車臣首府格洛玆尼(Grozny)附近的一家精神療養院,許多病人   
                      在冬天死於飢寒交迫。因此在蘇俄占頜區的車臣,主要提供精神醫療協助   
                      。   
                         
                      另外,流離失所的難民、受傷的軍人都需要包紮傷口;而  
                      M.D.M.  的醫生 
                      群也從不分對象,一切以搶救生命為第一要件。 
                       
                       
                      *自由車臣(Free Chechen)   
                         
                      在自由車臣,地形滿布丘陵與高山,在槍林彈雨的猛烈戰火中,計畫甚難   
                      進行。工作人員只能從鄰國越過群山峻嶺,或親自背負、或馬載,徒步運   
                      送藥品與物資,越過百公里到車臣,醫療救援行動困難重重。   
                         
                        
                         
                       
                      ◆堅持救命行動  
                       
                        
                      即便蘇俄禁止任何醫療救援行動,但 M.D.M.   
                      仍小心翼翼地努力執行方案  
                      ;即便戰火猛烈,危及自己的生命,但工作人員仍表示不輕易撤回,堅持  
                      到最後。  
                        
                        
                        
                      ※※※  
                         
                      三年來的合作方式,主要是由慈濟提供專款,  
                      M.D.M.  提供人力與醫療技  
                      術。  
                        
                      期間,慈濟曾三次派遣工作團前往衣索匹亞視察方案執行狀況;一次派員  
                      加入盧安達救援行列,並由英國慈濟人赴法國協助  
                      M.D.M.  前置作業;合  
                      作救援車臣之際,英國慈濟人翁醫師前往法國  
                      M.D.M.  總部了解情形,並  
                      打電話向車臣的工作人員,加油打氣。  
                        
                      M.D.M.  堅持「援助、關懷與見證」(TO HELP TO CARE TO BEAR   
 WITNESS)﹔慈濟則堅持「眼看得到、手伸得到、腳走得到」──因緣具  
                      足就去做。兩個有著相同精神與理念的組織,攜手為人類帶來希望的明天  
                      。回憶在盧安達局勢最危急時,首都吉佳利機場全面關閉,不僅國際組織  
                      的人員無法進出,救援物資也無從輸入;而在盧安達工作已有五年的  
                      M.D.M. 不斷與控制吉佳利的勢力溝通,終於獲得通融,使慈濟與   
                      M.D.M.  
 的物資順利送抵盧安達。  
                        
                      正如總管理中心秘書室主任陳思晟所言,在戰火猛烈難以援輸的地方,透  
                      過與國際組織合作,能將救苦救難的手伸得更遠,讓救援力量更普及世界  
                      各角落。  
                        
                        
                        
                      
                      ◆一起愛更多的人 
                       
                       
                      M.D.M.   此行除了帶來方案成果,更捨棄所有觀光行程,全心參觀慈濟志  
                      業體,感受慈濟。  
                        
                      當他們在得知精舍常住都是自食其力,以製作「不流淚蠟燭」、豆元粉等  
                      維生時,立刻要求至流通處,買了許多蠟燭與佛教音樂帶,說要帶回法國  
                      贈送親友。悲憫之心隨處流露。  
                        
                      陳思晟主任指出, M.D.M.  執行的方案落實,所有計劃均照合約進行,即  
                      使工期延長,也未加預算,具誠信。  
                        
                      上人對 M.D.M. 甘冒生命危險的救人行動,也表示感恩。他說,以  
                      M.D.M.  
                      為人類犧牲奉獻的精神,配合慈濟尊重生命的理念,可以愛世上更多人。  
                        
                        
                        
                      ※※※  
                        
                        
                      經過三年來的合作,這三名工作人員都有話要說:  
                        
                        
                      ˙M.D.M. 發展部主任 菲利浦•勒維格(Mr.Philippe Leveque)   
                         
                      雖然語言不通,但透過眼神與微笑,我深刻感受到上人對人類的慈悲與關   
                      心。   
                         
                      對於慈濟的看法,我只講一件事。   
                         
                      有一天晚上,我在盧安達吉佳利城外的一間小診所裡,與慈濟代表一起工   
                      作,有一位婦女帶來一位嚴重脫水的小孩,他可能在幾小時內就會死去。   
                         
                      當時,天色已晚,我們顧不得危險,趕緊開車送孩子到醫院。但醫院沒燈   
                      、沒電、更沒人,然而小孩就快死了,我們必須趕緊想辦法。於是,我們   
                      打開每個抽屜找可以用的東西,我看著小孩,王英偉醫師找燈,小孩的媽   
                      媽緊跟著我們;而王醫師堅信小孩可以活下去……,那一幕,一直深映我   
                      腦海。   
                         
                      這件事讓我聯想到與慈濟的合作──雖然我們來自不同國家,講不同語言   
                      ,但我們一起努力,就像他是中國醫生,我是法國人,卻都努力想在非洲   
                      留下一條生命……。   
                         
                        
                      ˙M.D.M. 亞洲顧問 米榭爾•郎頌(Dr.Michel Lancon)   
                         
                      雖然上人從未離開台灣一步,但我覺得整個世界都籠罩在他那悲憫的精神   
                      下。   
                         
                      我是 M.D.M.  的義工,曾在西非負責長期任務,也要擔任急難任務。像在  
                      日本神戶大地震,我看到慈濟人的表現,我也曾在衣索匹亞與慈濟團員相  
                      處過,我很欣賞慈濟人的悲心善行,以及他們的專業、仁慈。我們是目標  
                      一致的伙伴,有相同的感受,這點是很重要的。  
                        
                      另外,慈濟與其他慈善團體很不同的地方,在於不只提供物質與金錢的幫  
                      助,而是真心關懷受濟國家與人民的需要、孩童與未來;並有注重長期發  
                      展的眼光,希望讓當地能自力更生。  
                        
                        
                      ˙衣索匹亞專案負責人 喬榭•法蘭度(Mr.Jose Fernandes)   
                         
                      我在衣索匹亞待過十一年,所有合作方案中,我認為與慈濟合作的這個方   
                      案是最好的。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情況最危急的時候,我來到衣索匹亞。當時戰爭、內亂   
                      不斷,有六萬人死於飢餓。連續幾個月,我拚命地工作,體重頓減了三十   
                      公斤,為的就是救人一命。我們的工作人員也得了霍亂、傳染病,沒有醫   
                      藥、沒有物資;人們受苦,我們也跟著受。   
                         
                      直到復建時刻,我們和慈濟合作了這個方案,提供人們最需要、最低限度   
                      的飲水與醫療服務,讓他們得以繼續活下去。   
                         
                      如今,他們不僅存活,還擁有了一些東西,開始重建與發展。我們只要訓   
                      練現有的優秀人員,就可以幫助他們去幫助自己。   
                         
                      謝謝慈濟,謝謝你們。  
                     |   
                     
                   
                 
             |